Ⅰ 已经去世的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是否受法律的保护
已经去世的人,其肖像权和名誉权依然受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回侵权精神答损害赔偿责任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了死者肖像受法律保护。自然人死亡后,他人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其近亲属因该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1)死者名誉权保护期限扩展阅读: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n此外,某些侵权行为还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
Ⅱ 大讨论死去的人具有名誉权吗
一、死者有没有名誉权?
第一种解释是,死者有名誉权。这种意见始见于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对天津已故艺人荷花女名誉案的批复:“荷花女死亡后,其名誉权应依法保护,其母有权向法院起诉”。[iii]其后,最高法院于1990年对海灯名誉案的批复中重申这一意见:“海灯死亡后,其名誉权应依法保护,作为养子,范应莲有权向法院起诉”。[iv]
这儿所说的“依法”中的“法”意指1987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和第120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v]
但是,名誉权是一种民事权利。而民事案件的原告必须是被侵权者本人。别人(如亲属、律师或其他人)可以在本人的授权下代办有关诉讼事务,但任何人都不能未经授权而以被侵权人的名义提起诉讼。在有关死者名誉权的诉讼中,权利的主体已死,逝者已也,他或她既不可能诉讼,也不可能授权。最高法院把提起诉讼的权利交给死者亲属,就形成学者魏永征所说的“(原告)所主张的并不是自己的权利”[vi]的状况,违反了上述“民事案件的原告必须是被侵权人本人”的原则。
其实,公民一旦死亡,他的权利义务也就随之消失。这一点在《民法通则》第9条中规定得很清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9条对公民(自然人)的定义适用于《民法通则》中所规定的所有权利义务,当然也适用于第101条和120条所保护的名誉权。[vii]
换言之,《民法通则》并未保护已故公民的名誉权。最高法院两个批复中关于死者有名誉权的意见于法无据。
从常理、逻辑上讲,把权利、义务的终点定在死亡之时是很有道理的。人死了就不可能再履行纳税、服兵役的义务或其他任何义务了。同样,人死了也不可能再享受选举、婚姻、劳动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权利了。把名誉权单列出来允许死者保留,似乎名誉权是一种与别的权利义务都不同的“权后之权,”于常理、逻辑上都说不通。
1993年《高法解答》第5条中不再谈保护“死者的名誉权”,而代之以“死者的名誉”。[viii]按照魏永征的说法,删掉这“权”字,是因为最高法院已意识到主张死者有名誉权于理于法不合。[ix]
Ⅲ 死人有没有名誉权
B的行为违法。
A是有名誉权的,法律保护死者的名誉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死者家属和进亲友的名誉权,可以以死者近亲属的身份向B提起侵权之诉,要求消除影响,赔礼道歉,造成损失的可以要求赔偿,同时可以有精神损失赔偿的要求。
我国法律中其实并没有相关隐私权的规定,涉及隐私的,一般都按侵犯名誉权处理。
Ⅳ 死者没有名誉权,但侵犯死者名誉
《民法通则》101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应包括保护死者名誉权,这点已为我国司法实践所证实。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已明确,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又将以往仅就死者名誉权的延伸保护扩大到死者的其他人格要素,包括姓名、肖像、荣誉、隐私以及死者的遗体、遗骨等方面。由此可见,对死者的名誉权乃至姓名、肖像、荣誉、隐私等人格、身份权的保护,是有充分法律依据的。
法律赋予死者近亲属诉讼权,是基于死者名誉维护权的延伸,死者近亲属行使这种权利是一种新的权利,与死者继续存在名誉权即原权利是不同的,这种权利不仅反映在程序上,也反映在实体方面,它是随着行为人侵犯死者名誉权同时又独立侵犯死者近亲属名誉权而产生的,所以死者的近亲属行使了维护死者名誉权的同时,也维护自身的名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Ⅳ 《著作权法》规定个人作品受保护年限是死后50年,那万一有人诽谤鲁迅,他的家人可以告他吗
死者能否为诽谤的对象?学说上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两派主张。所谓死者的名誉,实质内上是死者生前名容誉的延续,是死者生前获得的社会评价,在其死后理应受法律保护,不受随意贬损,这是维护社会利益和秩序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88年民他字第52号函复中提出,死者享有名誉权,应予以依法保护。这一解释在理论上是根本错误的。死者在法律上不具有法律关系主体资格,随着公民死亡,权利能力即告终止,因而不可能享有名誉权。
Ⅵ 肖像权该保护多少年
此案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民法专家杨立新在其网站上发表看法认为,首先,死者肖像的保护,原则上要比死者的名誉保护的时间短,按照德国的立法,保护时间是死者死亡之后的10年,因为肖像权的保护涉及到肖像著作权的问题,时间过长不利于保护肖像作者的著作权。其次,鲁迅是公众人物,一般情况下,公众人物的肖像权不受保护,即存在阻却违法的事由。即使是应予保护,也已经超过了著作权的保护时限50多年,所以不应当支持前述诉讼请求。 网友野山闲水提出,本例可归结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时间;二是公众人物。鲁迅逝世于1936年,已过大半个世纪,其肖像不应再受到保护。鲁迅是公众人物,这无须证明,对公众人物,弱化其肖像权是通例。鲁迅肖像可以认为是公共资源,利用这公共资源无论是否有营利,均不构成侵权和付费。当然,如果是侮辱性质地使用该肖像,则另当别论了。 网友曹呈宏说,我觉得根据我国现在的法律,人死后肖像权根本就不应该得到保护。而如果是带有丑化性质的使用的话,则是属于名誉权的范畴,已经不属于保护肖像权了。对于肖像权来说,如果以后要立法对死者进行一定的保护的话,期限也应当是很短的,仅应考虑照顾死者亲属的感情因素(可能不希望自己亲属的肖像被人用来营利的意思表示)即可。 网友沈浪认为,死者的肖像权利,大致可以分为:1.经济利益。2.感情利益。3.社会公益。前两种利益,属于一般的民事利益,应归属于近亲属。后一种利益,则归属于国家,但是此一利益只有涉及到民族感情等重大社会公益时,才能由国家行使。 我个人认为,在保护归属于近亲属的权益时,应结合我国文化推重“孝思”的传统,采取以感情利益为主、兼顾经济利益的原则。在保护经济利益方面,可以参考德国的立法,规定保护时间是死者死亡之后的10年。但是在保护感情利益时,可以结合我国旧律关于“九族”的规定,向上推至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向下推至子、孙、曾孙、元孙。逾期皆不保护,以此而论,如果在使用鲁迅肖像的时候,没有侵害其近亲属的感情利益,就是合法的。虽然目前立法没有就肖像权的经济利益的保护作出规定,但是按一般法理及各国立法例,肖像权的经济利益的保护,总不能超过通行的著作权保护时限吧。 杨立新总结探讨意见认为,对鲁迅的肖像权不应予以保护,是一致的意见。但是有一点疑虑,就是在保护死者的利益上,对公众人物涉及到国家利益的,也是可以保护的,这种保护,不是由受害人的近亲属来要求,而是应当由检察院提出请求。鲁迅的肖像是不是应当这样呢?曹呈宏的意见是对死者的肖像不予保护,这种意见恐怕值得斟酌。哈尔滨曾经有一个案件,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偷拍老太太的肖像,在老太太死后,用于司机防眩晕眼镜的广告上,被诉到法院。这种使用,应当作为侵权行为处理,不然,死者的权益就要受到侵害。
Ⅶ 死人的名誉权受到保护吗
逝者的名誉权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1、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3、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这里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法律责任:
1、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2、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一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与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注意问题:
侵害名誉权通常以造成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为前提,单纯受害人主观上的名誉感即自认为社会评价降低不构成侵害名誉权。如果侵犯从事经营的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的名誉,则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人名誉受损的,也按侵害名誉权处理。
Ⅷ 我国现有法律保护死人的名誉权吗
我国现有法律保护死人的名誉权的。
《民法通则》101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应包括保护死者名誉权,这点已为我国司法实践所证实。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已明确,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又将以往仅就死者名誉权的延伸保护扩大到死者的其他人格要素,包括姓名、肖像、荣誉、隐私以及死者的遗体、遗骨等方面。
由此可见,对死者的名誉权乃至姓名、肖像、荣誉、隐私等人格、身份权的保护,是有充分法律依据的。
Ⅸ 我国名誉权规定要保护死者及其几代嫡系亲属的名誉权
“我国司法解释关于死者近亲属有权对死者名誉损害起诉的规定,实质上是把死者名誉视为死者近亲属的一种合法利益加以保护的。同时在程序上也解决了象施利聆案那样死者继承人所主张的并不是自己的权利的困难。”
公民有“已故亲属名誉权”。请注意这一权利同“已故亲属的名誉权”之间的区别。前者的权利主体是活着的人,是说公民有权拥有名誉好的已故亲属。后者的权利主体是死去的人,是说死去的人有权拥有好的名誉。
“已故亲属名誉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它呢?魏永征解释说:“我国司法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死者名誉应予保护。死者名誉实际上是指死者生前的名誉,亦即对死者生前行为表现的社会评价。如果死者名誉可以被任意诋毁而不受到任何制裁,这不仅对死者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而且也不利于宏扬社会正气、维护安定团结。死者名誉遭到不法损害,受到不利影响的首先是他的近亲属,他们会陷于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创伤,还可能受到社会的非议、歧视和疏远,以至丧失某些本应得到的利益。
这意思就是说,既然死人不能有权利,活人又不能继承那权利,那就把它说成是活人本来就有的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五条确认了先人具有名誉权。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89年《关于死亡人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的函》中指出,“吉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