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刑事案件伤情鉴定是否有期限
没有期限
但无论是什么伤情,都可以要求法医进行伤情鉴定的。
一般的程序是:
主管的公安侦查部门出具函件,带齐医疗资料,去公安法医部门或者政府指定医院去鉴定就可以了。
⑵ 伤残鉴定书有效期多久
鉴定书属于证据,如果其证明对象没有变化,则永久有效。但你申请相应赔偿是有仲裁时效或诉讼时效限制。
⑶ 伤情鉴定有时间限制吗
伤#残鉴定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需要在员工伤情稳定或者康复之后申请鉴定的。如果是工伤鉴定,那么是有一个最低医疗期的。需要达到最低医疗期之后才能进行伤#残鉴定。
伤#残鉴定是指伤#残程度鉴定。伤#残鉴定的范围包括交通事故伤#残、工伤事故伤#残、意外伤害伤#残、打架斗殴伤#残。一般由司法部门(比如交警队、派出所、法院)委托伤#残鉴定机构做相应的鉴定。
申请工伤鉴定时需满足最低的医疗期
1-2个月:头皮裂伤、血肿;
3个月:颅骨,颅底骨折,头面部骨折,上肢骨折,肋骨骨折,横突、棘突、椎板骨折,截肢(指、趾),软组织挫伤,脑震荡,脏器挫伤保守治疗,烧伤(小面积、浅度),眼科一般性疾病(除外伤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球内异物外),耳鼻咽喉一般性疾病(除鼻及鼻窦良性肿#瘤),口腔一般性疾病(除口腔额面部严重软组织挫伤);
6个月:骨#盆骨折,下肢骨折,椎体骨折,脑挫裂伤,脏器破裂手术,烧伤(大面积、深度),眼科(伤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球内异物),鼻及鼻窦良性肿#瘤,口腔额面部严重软组织挫伤;
1年:气管外伤,股骨颈骨折,脑出#血
1.5年: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二条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⑷ 做伤情鉴定有期限吗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用人单位、工伤内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容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护理依赖等级鉴定,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有关(病历)资料。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根据《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国家标准GB/T 16180—2006 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送达申请鉴定的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并给职工颁发《职工伤残证》。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一年后,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及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⑸ 伤情鉴定书是否有有效期轻伤的鉴定书做出来后,是否存在有效期,是否有个时限,过了这个时限就无效
如果你不认同鉴定结果,可以申请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
⑹ 伤情鉴定有时间限制吗
有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具伤情鉴定委托书,告知被害人到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受理伤害案件后,应当在24小时内开具伤情鉴定委托书,告知被害人到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人身伤情鉴定标准和被害人当时的伤情及医院诊断证明,具备即时进行伤情鉴定条件的,公安机关的鉴定机构应当在受委托之时起24小时内提出鉴定意见,并在3日内出具鉴定文书。
对伤情比较复杂,不具备即时进行鉴定条件的,应当在受委托之日起7日内提出鉴定意见并出具鉴定文书。
(6)伤情鉴定的有效期扩展阅读:
伤害罪与其他的区分界限
故意伤害与一般殴打的界限
一般殴打行为只是给他人造成暂时性的肉体疼痛,或使他人神经受到轻微刺激,但没有破坏他人人体组织的完整性和人体器官的正常机能,故不构成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殴打行为表面上给他人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显著轻微,即按《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不构成轻伤的,不能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因此,在区分故意伤害与一般殴打时,既要考虑行为是否给人体组织及器官机能造成了损害,又要考察损害的程度。
本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就一般情况讲,两罪并不难区分,但在碰遇故意杀人未遂造成伤害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两种情况时,二罪易混淆。要把握二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为故意内容。
如果行为人无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而只有伤害他人健康的故意,即使客观上行为导致了他人的死亡,也只能以故意伤害罪致死认定;如果行为人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即使其行为没有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司法实践中,要认定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是伤害还是杀人,应遵循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实,从行为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案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环境条件、行为人作案前后的表现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本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界限
在故意伤害致死的情况下,二者相近之处是:在客观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在主观上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发生往往都表现为过失的心理态度。
二罪根本区别在于,前罪具有伤害他人朝故意,其死亡结果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而后罪没有犯罪的故意,是由于过失致人死亡。司法实践中,依据案情查明行为人有无犯罪故意,对划清二罪的界限,至关重要。
强奸、抢劫等过程中发生“致人重伤”的一般作为相应罪的加重情节,不再按本罪论处。
故意伤害罪与包含伤害内容其他犯罪界限
刑法第234条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即行为人在实施其他犯罪的过程中,伤害他人,刑法另有规定的,应按有关条文定罪量刑。如犯强奸、抢劫、放火等罪致人伤害的,应分别依照各相应条款定罪量刑,不依故意伤害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