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事案件一般分几个阶段
民事案件庭审程序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开庭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庭审准备
庭审准备是人民法院在正式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之前,为保证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而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庭审准备的内容包括
1.传唤当事人,通知其他诉讼参与人出庭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3日前将传票送达当事人,将出庭通知书送达其他诉讼参与人,传票和通知书应当写明案由、开庭的时间和地点,以确保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为参加庭审做好准备。
2.对公开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3日前公告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公告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张贴,巡回审理的可以在案发地或其他相关的地点张贴。其目的是加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了解和监督,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和效益。
3.查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正式开庭审理之前,由书记员查明原告、被告、第三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是否到庭,并向审判长报告。同时宣布法庭纪律,告知全体诉讼参与人和旁听人员必须遵守。
4.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核对的顺序是原告、被告、第三人,核对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业和住所。当事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核对其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行政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对于诉讼代理人应当查明其代理资格和代理权限。核对完毕由审判长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二)法庭调查
法庭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审判人员在法庭上全面调查案件事实,审查和核实各种证据,为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奠定基础。依照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法庭调查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当事人陈述;二是出示证据和质证。
1.当事人陈述
首先由原告口头陈述其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理由,然后由被告陈述案件事实及其所持的不同意见。被告提出反诉的,应陈述反诉的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理由。有诉讼第三人的,先由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陈述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再由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针对原、被告的陈述提出承认或者否认的答辩意见。当事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由诉讼代理人陈述或答辩,也可以在当事人陈述或答辩完后,再由诉讼代理人补充。审判人员有权就案件事实进行询问,归纳本案争议焦点或者法庭调查重点,并征求当事人的意见。
2.出示证据和质证
当事人陈述结束后,必须将案件的有关证据在法庭上展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但是,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不必在法庭上质证。
质证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事诉讼开庭审理阶段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在法庭审理活动中,双方当事人在审判人员的组织下,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的活动。《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47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案件有两个以上独立的诉讼请求的,当事人可以逐个出示证据进行质证。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公开质证。根据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51条的规定,当事人质证的顺序是:原告出示证据,被告、第三人与原告进行质证;被告出示证据,原告、第三人与被告进行质证;第三人出示证据,原告、被告与第三人进行质证。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各类证据按以下顺序出示,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1)证人证言。证人经当事人申请,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应当出庭作证。作证前,审判人员应当对证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并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要求其客观真实地提供证言。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并接受当事人的质询。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作证。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证人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为了保证证人所提供的证言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2)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在法庭出示的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包括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也包括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出示书证、物证应当由法警进行,出示视听资料时必须当庭播放演示,必要时由录制人员到庭说明录制过程和情况。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进行质证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出示证据的原件或者原物,但是出示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并经人民法院准许出示复制件或者复制品的,或者原件、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证据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或原物一致的,可以出示复制件、复制品。
(3)鉴定结论。当事人出庭时,由鉴定人或审判人员当庭宣读鉴定结论,并接受当事人质询。鉴定人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由审判人员宣读鉴定结论,经人民法院准许,鉴定人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经法庭许可,当事人可以向出庭的鉴定人发问。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申请重新鉴定,是否准许,由法庭决定。
(4)勘验笔录。勘验笔录由勘验人或审判人员当庭宣读。经法庭许可,当事人可以向勘验人发问。当事人可以申请重新勘验,是否准许,由法庭决定。
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能够当即认定的,应当当即认定;当即不能认定的,可以休庭合议后再予以认定。
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这里的“新证据”是指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和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当事人提出的新证据或经准许重新鉴定、勘验所得的结论,必须再次开庭质证。法庭决定再次开庭的,审判长对本次开庭情况应当进行小结,指出庭审已经确认的证据,并指明下次开庭调查的重点。第二次开庭审理时,只就未经调查的事项进行调查和审理,对已经调查、质证并已认定的证据不再重复审理。
法庭调查结束前,审判长应当就法庭调查认定的事实和当事人争议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询问当事人的意见。
(三)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合议庭的主持下,根据法庭调查阶段查明的事实和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相互进行言词辩驳的诉讼活动。法庭辩论是辩论原则最生动和最集中的体现。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针对法庭调查阶段审核的事实和证据,围绕案件争执焦点,互相进行口头辩论,争取合议庭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同时,通过辩论,审判人员能够掌握案件的关键所在,有助于查清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7条的规定,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1.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原告和诉讼代理人都出庭的情况下,一般先由原告发言,然后由诉讼代理人补充。发言主要是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驳斥被告在法庭调查中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而不是重复自己在法庭调查阶段所作的陈述内容。
2.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的答辩不是对自己在法庭调查阶段的陈述和答辩的简单重复,而是针对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发言发表意见和辩解,以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是不合法的,不应得到法庭支持。
3.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认为原告和被告都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因而,其发言或答辩是对原告和被告所主张的事实、理由和请求进行辩驳,从而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参加到本诉讼中与之有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中来,他与该方当事人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针对对方当事人的时候,他们之间是统一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辅助该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和请求进行回答和辩驳。当涉及参加之诉中权利的享有或责任的承担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此时,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能针对与之有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提出事实、理由和请求进行回答和辩驳。
4.互相辩论。审判人员应当引导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进行辩论。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发言与本案无关或者重复未被法庭认定的事实,审判人员应当予以制止。必要时,审判长可以根据案情限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每次发表意见的时间。一轮辩论结束后当事人要求继续辩论的,可以进行下一轮辩论,但不得重复第一轮辩论的内容。法庭辩论时,审判人员不得对案件性质、是非责任发表意见,不得与当事人辩论。在法庭辩论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出新的事实和证据,合议庭可以决定停止辩论,恢复法庭调查,查清后再继续辩论,如当庭难以查清,且对案件的裁判有重大影响的,可以延期审理。法庭辩论终结后,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法庭辩论结束后,如果案件事实清楚的,审判长应当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当事人愿意调解的,可以当庭或者休庭后进行。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应当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盖章。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当即履行完毕,不要求发给调解书的,应当记入笔录,在双方当事人、合议庭成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调解不成的,合议庭应当及时判决。
(四)案件评议和宣告判决
这是开庭审理的最后阶段,是合议庭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照法律和政策,分清是非,明确责任,作出判决并宣告判决结果,从而解决当事人之间民事争议的阶段。
1.合议庭评议
法庭辩论结束后,调解不成的,合议庭应当休庭,进入评议室进行评议。评议时合议庭应根据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情况,确定案件的性质,认定案件的事实,分清是非责任,正确地适用法律,对案件作出最后的处理。合议庭评议案件,由审判长主持,秘密进行,合议庭有不同意见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少数意见要如实记入笔录。评议笔录由书记员制作,经合议庭成员和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归档备查,不得对外公开。评议结束后,应制作判决书,并由合议庭成员签名。
2.宣告判决
宣告判决的内容包括: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判决的结果和理由、诉讼费用的负担、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法院。
宣告判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庭宣判。即在合议庭评议后,由审判长宣布继续开庭并宣读裁判。宣判后,10日内向有关人员发送判决书。另一种是定期宣判。即不能当庭宣判的,另定日期宣判。定期宣判后,应立即发给判决书。
无论是公开审理还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告判决一律公开。宣告离婚判决时,应告知当事人在判决未生效前,不得另行结婚。
⑵ 中止审理申请法院多长时间批下来
终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致使审判不应当或者不需要继续进行时终结案件的诉讼活动。
当事人因法定事由不能出庭,法院就能中止诉讼。
程序的恢复有两种情况,中止事由消失后法院依职权通知或当事人申请。
中止期间不计算在审理期限内,不会因为中止时间长而视为自动撤诉。但是如果中止事由消失后,应及时申请恢复审理。
<<刑事诉讼>>第1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终止审理与中止审理不同。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原因不同。终止审理缘于审理中出现不应当或者不需要继续进行的情形,而中止审理则是因为出现了使得案件无法继续审理的不可抗拒的情况;(2)法律后果不伺。终止审理后,诉讼即告终结,不再恢复,而中止审理只是暂停诉讼活动,一旦中止原因消失,即应恢复审理。
第一审程序的期限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1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有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⑶ 向法院提交证据有时间限制吗
现实困惑
2002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钢材买卖合同,后来乙公司一直拖欠货款。甲公司于2003年3月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立案后指定了30天的举证期限,至4月28日举证期限届满。乙公司在清查财务档案时发现其已向甲公司支付了40万元的货款收据,但由于“非典”期间,公司不办公,乙公司无法向法院提交证据。直到5月28日,乙公司才恢复对外办公。乙公司将证据交到法院,但此时已超过了举证期限,法院还会接收该证据吗?律师点评
法院会接受乙公司的证据。该案涉及举证期限的问题。举证期限,是指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当事人能够有效举证的期限。当事人若无正当理由逾期举证,就将产生证据失效的法律后果。如果举证确实有困难,可以申请举证延期,经法院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
本案中,因为“非典”的原因,乙公司可以申请延期举证。如乙公司申请延期举证的,则其在5月28日以后向法院送交证据,法院也会接收。因为如果一味地强调举证期限,拒绝新证据,可能会导致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所以在合理的情况下,尽管过了举证期限,法院也会根据情况自由裁量。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三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
第三十四条第一款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特别提醒
法律规定举证期限是为了防止当事人随时提出证据,或者在庭审中搞突然袭击,造成案件争议无法确定,法院重复开庭,程序动荡不定。规定举证期限能够调动当事人提交证据的主动性,有利于案件的审理。
⑷ 民事诉讼复议时效为多长时间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回期间为三年答。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⑸ 关于当事人证据不促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未审清超过二年时限再审可以吗
摘一文供参考,有点长:“新证据”问题既是民事诉讼立法中的难点问题,也是法院审判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准确界定“新证据”的科学内涵,使“新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得到有效的适用,是当前法院在审判实践中中国待解决的问题。现行《证据规定》在“新证据”问题上虽然已突破《民事诉讼法》的局限,对民事诉讼中的“新证据”进行了具体化,并对有关程序性规定进行了明确,但由于法律条文的抽象性、原则性规定毕竟无法穷尽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证据”问题,导致法院在民事审判中对相关条文的理解与适用上也产生诸多问题。本文从现行证据规则出发,结合案例,试对民事诉讼中“新证据”的理解与适用做一粗浅分析。一、现行法源有关“新证据”的规定(一)《民事诉讼法》对“新证据”的有关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也作出“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的规定,同时,《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五十三条对“新证据”问题也有阐述。可见,“新证据”问题并不是新问题,在《民事诉讼法》中早已规定,但这种规定是笼统的,过于宽泛,对“新证据”并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且对“新证据”的举证期限问题也没有作出规定。这就导致我国民事诉讼中,对“新证据”的适用采随时提出主义,即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进行的过程中提出前一阶段没有提出的证据,法官也必须任由当事人随时提出新证据,而只要该新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二)《证据规定》对“新证据”问题的新突破《证据规定》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六条对民事诉讼中“新证据”进行了具体化,并明确了相关程序性规定,赋予“新证据”以新的更为科学的内涵,并就其例外“可视为新的证据”的情况作出解释。《证据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1.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批准,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2.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证据规定》第四十四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原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单从字面上看,《证据规定》对“新证据”问题做出较《民事诉讼法》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且赋予“新证据”以科学的涵义,而其实质更在于克服《民事诉讼法》对“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模糊规定,改“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为适时提出主义。二、各审判阶段“新证据”涵义的理解尽管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有关“新证据”问题作出立法层面上的规定,但原则性太强,难以掌握。《证据规定》对“新证据”的内涵加以具体明确,同时对“新证据”的适用程序问题也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但进入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具体案件有时非常复杂,且“新证据”举证问题可能贯穿于诉讼进程中的各个阶段而对审判结果产生影响,所以有必要对整个诉讼时段进行分拆,具体到一审、二审、再审阶段。在各审判阶段,“新证据”的涵义是不同的,以下就各审判阶段中“新证据”的涵义加以阐释。(一)一审程序中“新证据”的涵义现行《民事诉讼法》只是笼统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具体对“新的证据”作何理解,并不确定,而且该规定没有从审判各阶段对“新证据”问题进行明确,过于宽泛。《证据规定》对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区分了两种情形:一是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对这类证据应当理解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客观上尚未出现,如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受害人身体遭受损害的后果或后遗症,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并没有显现,而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发现损害后果或后遗症,向法院提交的证据就属于这一情形。有的情况下,证据在诉讼程序开始前就已客观存在,但通常情况下,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当事人并无法知晓该证据已经存在而未掌握,可以称之为“新出现和新发现的证据”,对该类证据中的“新出现”的情况,因其在界定基点上已明确为“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才发现的证据,客观上不难理解。这种情况下,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未能在举证期内提交证据是因为客观原因所致。另一种情形是,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一审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延长举证期限,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此类“新证据”的涵义应理解为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已经知道该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当事人经多方努力,在举证期限内仍然无法向法院提交该证据,后由当事人在一审结束前提供的。(二)二审程序中“新证据”的涵义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中有关“新证据”问题只是原则性地规定:“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对此规定,当然也应理解为适用于二审程序,但在二审程序中究竟何为“新证据”、以及如何适用问题却未明确。《证据规定》对二审程序中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也区分了两种情形:一是当事人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根据举证期限制度,当事人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才提交的证据可不予接受认可,但鉴于当事人可能的过错或因某些确实存在的客观原因的限制,有些具有证明力的证据并未在一审结束前提出,如果二审程序再不加以认定,不予以采信,那就有可能导致裁判失衡,有违当事人诉讼机会均等的诉讼理念,也有违司法裁判公正的价值追求,故采取这一措施是有必要的。当然,在这里,“新发现”的证据包括两种,一种是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出现的证据,如土地出让合同纠纷中,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依法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应属于二审中的新证据。另一种是在一审结束前已经存在的证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当事人无法知道该证据已经出现的情形,当然,当事人无法知道该证据是由客观原因所致。第二种情形是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已经知道该证据客观存在,但在举证期限内无法完成举证责任,经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在法院准予延长的举证期限内,仍无法完成举证而在二审提交的证据情形。如人身伤害案件,受害人明知有目击证人,但受害人对现场目击证人都不认识,这样在一审举证期限内,受害人无法完成举证,后经受害人多方努力,终于寻找到目击证人,在二审中提交“新证据”。应当注意的是,该种情形下所讲的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请求,仅指当事人在一审阶段曾提出过的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请求,而在二审程序中再次提出申请的情况,而不包括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未曾提出过的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请求。(三)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的理解再审程序不是法律规定解决当事人之间权益纠纷的必经程序,而是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们法院应当再审。”这就是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的证据条件,该条件是“足以推翻原裁判”,至于能否推翻原裁判,则由法官综合考量该“新证据”在整个案件审判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在这一环节,法院占主导地位。“新证据”的提出是启动再审程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对再审程序中“新证据”作出界定,举证时限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所以,《证据规定》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再审程序中新的证据是指原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该新发现的证据应做两种理解,一是在启动再审程序前客观上并不存在或已经存在,但当事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无从得知该证据存在,在原审程序中也就未提供的证据。二是在终审结束后新出现、新发现的证据。当然,懈怠举证与主观故意提供的所谓上述“新证据”,法院不应认定为“新证据”,当事人就承担不利后果。三、现行“新证据”制度中的困惑现行证据制度在维护当事人诉讼机会平等,保护司法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任何一种制度设置的初衷都是理想化的,“新证据”制度也是如此。以下对现行“新证据”制度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分述之。(一)一审程序中“新证据”适用困惑《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对何为“新证据”作出明确界定,对“新证据”的举证期限也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当事人在诉讼阶段可随时提出自认为是“新证据”的证据,并把“新证据”的认定工作交由法官。有些当事人自认为是“新证据”的证据,在整个案件证据链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若法官对这样的证据逐一认定,无疑会影响审判效率,况且这种认定工作完全由法官主导,行使自由裁量权,有时影响司法公正。《证据规定》虽然结合《民事诉讼法》对“新证据”作出相应界定,但仍有许多适用中的困惑,对于一审中的“新证据”,困惑主要是如何正确适用“当事人在举证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该“新发现的证据”常被当事人以“遗忘的证据”为借口所利用,对另一方进行突袭。在一审过程中,当事人提交出了没有经过证据交换的证据,并称是新发现的证据,属“新证据”。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情况,法院就应看举证的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是否提出过该证据因客观原因未能提交的说明,是否申请人民法院延长对该证据的收集期限等,若不存在以上情况,就不应当认定为“新证据”,持有该证据的当事人就应当承担逾期举证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一审中“新证据”制度适用中的困惑之二在于,依“客观原因”的表述,赋予法官自由心证的权力,而区分是客观原因还是当事人主观过错并无依据可循,法官又畏于二审改判发回的压力,主要是时刻处于担心裁判被改判的尴尬境地,就有可能在一审阶段盲目懦从于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所以,一审中法官应结合案情,对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进行慎重、严格地审查,如果是因为当事人不懂举证期限的意义或者是因为当事人疏忽,造成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未向一审法院提供证据的,不能认定为“新证据”。(二)二审程序中“新证据”适用困惑按照《证据规定》,二审中涉及到的“新证据”,可分两种情况:1、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2、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法院调取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经当事人申请而调取的证据。“新证据”制度的价值目标在于赋予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机会与诉讼权利,而若以当事人诉讼机会平等为由认定某证据属于“新证据”,实际上就永远不会有诉讼机会平等。按照学理解释,二审程序中的“新发现的证据”主要首先从当事人过错出发来界定,但当事人若因自己保管不善,在一审举证期内未能向法庭提交相应证据,如会计账册,而在二审过程中整理资料时发现了该账册,似乎并不属于“新发现的证据”,司法实践中对此认识不一,交由法官自由裁量,有的法官认为不属于“新证据”,有的法官认为属于“新证据”,并据此作出裁判。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确实是一审中因客观原因而非主观原因无法提供的“新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确有重大影响,法官应认定为“新证据”,对方当事人应予以质证,若不属于“新证据”,则对方可拒绝质证。对于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法院调取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经当事人申请而调取的证据,法院应认定为是“新证据”,但在该种情形,若第一审中被告未提出抗辩,但在二审中提出理由,形成二审中新的抗辩,那是否将一审中原告针对该理由提出的证据列入法庭调查范围?笔者认为,这样的证据并没有涉及到证据的必要性、作用与地位问题,这就需要二审法官结合案情综合作出判断,只要符合上述“新证据”条件,法院就应当进行法庭调查。另外,在二审程序中,法官对整个案情及各证据的效力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的要求是否合理应能够作出客观判断,须注意的是,该调查取证的请求是二审中对一审曾提出过的调查取证的要求再次提出申请的情形,并不包括二审中第一次提出的调查取证请求。(三)再审程序中“新证据”适用困惑针对一审、二审程序终结后确有错误裁判的情形,人民法院将启动再审程序。由于我国现行审判监督程序未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作出明确的限制,从而使得有些当事人借提出“新证据”达到拖延诉讼的目的。为了改变无限再审的状况,《证据规定》中规定了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的范围,按此解释,即便是当事人因一般过失而未能在原审中发现证据或提出证据,判决生效后也不能再依据这些证据申请再审。这样的解释固然有助于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解决“终审不终”的问题,但与民事证据法规的价值目标是相冲突的。笔者认为,在再审程序中对“新证据”做出限制性的解释是必要的,但界定不宜过严,应限于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在原审中不提供的情形。如有的当事人在原审中就有了足以使自己胜诉的证据,但为了拖延诉讼,故意不提供,等到判决生效后再以这样的证据申请再审,鉴于启动再审程序难度极大,当事人一般是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的,这样的当事人虽然不能说绝对没有,但肯定是存在的。所以,法官应从案件实际包括当事人实际出发,综合考量该类证据的“新证据”效力。四、完善现行“新证据”制度的几点思考(一)现行“新证据”制度弊端之溯源尽管《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中的“新证据”问题从立法层面作出了规定,但根据对相关规定的理解,《民事诉讼法》对“新证据”采随时提出主义。《证据规定》对《民事诉讼法》中“新证据”问题作出了细化,作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如对“新证据”,赋予了更为明确的涵义,对“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进行了限制与修正,明确了“新证据”的举证时限,对当事人举证权利作出了界定,以保障新的证据不被忽视,以使当事人的举证权在诉讼各个阶段都能得到体现和保障。在举证时限过后,允许当事人提供“新证据”,无疑是对举证时限制度本身的一种冲击,但该制度本身是科学的。制度设置来源于理论指导。在司法理论上,两大法系对新证据的认定与采信有着两种不同的特点与适用规范。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举证时限的规定有较大弹性,当事人可提出新证据,法官对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的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根据个案实际,运用自由心证进行弹性裁量,也即在“新证据”认定与采纳的问题上,法官占主导地位。而在英美法系国家,主要是通过正当程序观念审视“新证据”问题,即把程序正当性与审判的公正性作为崇高的价值取向来看待。在英美法系国家,大多将举证时限制度推到了与政治程序一样的认识高度,认为程序正当性是审判公正进行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所以,在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上诉法院很少接受新的证据。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既追求大陆法系国家追求实体正义,又循英美法系国家程序正当性,导致当前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走入怪圈,也导致证据制度中“新证据”问题的混乱。我国法院裁判历来奉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审判原则,而事实的再现要依靠证据来证明,证据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可能使证据延伸到诉讼过程的各个阶段,“新证据”不仅可能出现在一审、二审,还可能出现在再审阶段。法院的审判是建立在对相对稳定的证据体系进行认定与考量的基础之上,相对稳定的裁判与不断变化的证据形态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也就是法院在实践中对“新证据”认定与适用中产生困惑的困惑缘由。(二)完善现行“新证据”制度之我见1、加强对当事人举证指导,强化当事人举证意识民事审判实践中,加强法院对当事人举证进行有效指导,强化当事人举证意识,对推进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维护当事人证据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证据规定》虽然强化了当事人在各个诉讼阶段提交“新证据”的权利,尽量突出当事人推动诉讼的主导地位,但尽管如此,由于《证据规定》的抽象性与原则性规定,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而往往是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与证据意识,在诉讼中不能向法院提交最具有针对性的“新证据”,而是将所有证据材料,不管有无实际效力,都交由法官选择,于是,如何引导当事人在诉讼各阶段为保护自己的诉讼权益提供有力的“新证据”,便成为法官一项重要而必要的工作,而且,《证据规定》也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对当事人举证进行指导。由此可见,举证释明是受案法官应尽的义务,如果违反此义务而导致当事人贻误举证时机,上级法院可以原审裁判程序违法而发回重审。当然,法官的释明义务是相对的,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如法官过多释明,可能影响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而释明不力,又可能导致当事人盲目举证,甚至无所适从。所以,法官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应考量当事人的诉讼能力,把握好释明尺度,全面、适当地指导当事人举证。笔者认为,在审判实践中,审判人员不能满足于通过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来完成对当事人举证释明,还应在诉讼过程中,向当事人讲明利害关系,以强化当事人举证意识,积极推动诉讼进程,而不仅仅被动举证,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诉讼权利。2、完善各诉讼阶段中“新证据”交换制度作为当事人之间交锋的“武器”,“新证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新证据”的交换是保证当事人之间充分了解对方证据,以保证当事人充分举证,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证据”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与《证据规定》中并未规定“新证据”的强制答辩制度,若法官不组织当事人对“新证据”进行交换,当事人在不了解对方证据链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盲目举证。虽然《证据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仅规定了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的两种情形,并没有将证据交换作为每案必经程序,但为了使当事人在诉讼各阶段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新证据,法官应尽可能地在诉讼各阶段安排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以便当事人相互了解对方证据情况,及时提交“新证据”。这样以来,也使法官从许多无用的证据中解脱出来,对提高审判效率,提高审判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当然,在“新证据”交换环节中,法官的释明引导不可或缺。3、建立“新证据”适时举证机制如今,“权利人不应躺在权利上睡觉”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尽快从权利上觉醒,及时提出新证据,不仅是再现案件事实服务审判的需要,从更大方面来说,更是法官及时认定客观事实,恢复不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需要。《民事诉讼法》与《证据规定》虽然都对当事人享有新证据举证权加以明确,但对新证据举证时限问题,并未规定具体举证期限,造成审判实践中,审判结果常因当事人提出新证据而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不仅存在于一审、二审,甚至延伸至再审。设立举证时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审判效率,而证据突袭常使得诉讼不经济,甚至二审中提供新证据,有使得一审程序被虚化之虞。笔者认为,如果当事人迟延举证,就应使当事人承受迟延举证的不利后果。这样并不是仅仅追求诉讼效率,在于促使当事人及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新证据,以保证该新证据不致发生失权的不利后果。“新证据”的合理理解与适用问题是“新证据”制度中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适用“新证据”制度,使其在民事诉讼中充分发挥作用,以保证当事人诉讼权利,是该制度的价值目标所在。“立法也应与时俱进”,如何结合新情况及时完善现行“新证据”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对“新证据”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希望本文对“新证据”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⑹ 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有效时间是多长
合同纠纷、民事诉讼法的诉讼时效为二年。
经济纠纷一般是按照民事法律的原则来处理的,通常情况下,经济纠纷的诉讼时效也是2年,一种比较特殊情况是关于涉外经济技术合同引起的纠纷诉讼时效是4年;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申请人不服得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恢复审理举证期限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起诉有效时间
《民法通则》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法通则》136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l)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失的。”
《民法通则》137条规定:“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但是,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民法通则》147条规定:“不服地方法院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民事诉讼法》135条规定:“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在立案之日起的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经上级法院批准。”
《民事诉讼法》146条规定:“简易程序审结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民事诉讼法》15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民事诉讼法》147条规定:“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
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五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⑺ 民事诉讼复议时效为多长时间,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回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答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⑻ 案件中止审理后恢复审理可否增加诉讼请求
你好,不可以,增加诉讼请求需在举证期间内增加
⑼ 民事诉讼中提交证据有时间规定吗
现实困惑
2002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钢材买卖合同,后来乙公司一直拖欠货款。甲公司于2003年3月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立案后指定了30天的举证期限,至4月28日举证期限届满。乙公司在清查财务档案时发现其已向甲公司支付了40万元的货款收据,但由于“非典”期间,公司不办公,乙公司无法向法院提交证据。直到5月28日,乙公司才恢复对外办公。乙公司将证据交到法院,但此时已超过了举证期限,法院还会接收该证据吗?律师点评
法院会接受乙公司的证据。该案涉及举证期限的问题。举证期限,是指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当事人能够有效举证的期限。当事人若无正当理由逾期举证,就将产生证据失效的法律后果。如果举证确实有困难,可以申请举证延期,经法院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
本案中,因为“非典”的原因,乙公司可以申请延期举证。如乙公司申请延期举证的,则其在5月28日以后向法院送交证据,法院也会接收。因为如果一味地强调举证期限,拒绝新证据,可能会导致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所以在合理的情况下,尽管过了举证期限,法院也会根据情况自由裁量。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三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
第三十四条第一款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特别提醒
法律规定举证期限是为了防止当事人随时提出证据,或者在庭审中搞突然袭击,造成案件争议无法确定,法院重复开庭,程序动荡不定。规定举证期限能够调动当事人提交证据的主动性,有利于案件的审理。
⑽ 管辖异议和举证期限
哈哈真是撞枪复口上了。 广东制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审判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指导意见: 第六条 被告在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原定的举证期限失效。管辖权确定后,人民法院应依照《规定》第三十三条的规定重新确定举证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三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 至于你说的管辖异议被驳回,那么就还是按原来的管辖法院审理,也就是确定了管辖权,则按33条重新指定。 如果是当事人未举证,管辖异议被驳回是否还有举证权利,我觉得既然原举证期限失效了,那么就无须承担不举证的不利后果,只要在再行指定的期限内举证就行了,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但是这是我们省高院的规定,其他地方应该只是参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