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业文化是什么意思
企业文化是什么?
通过对各种企业文化概念的研究我们发现,虽然目前对企业文化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各种定义之间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要素,那就是:企业文化必须是明确的理念、规则和倡导,必须落实到组织及员工行为层面,必须成为组织内部全体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及行为选择。企业文化取得成果的最关键的两个领域是“理念”和“习惯”,企业文化的打造必须从这两个领域出发,让企业的理念可以促进企业和顾客值之间、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共识;让企业的行为习惯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中,最终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汉哲咨询在多年企业文化咨询中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对企业文化给出如下定义:企业文化由企业核心价值衍生而成,具有延续性的认知模式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同认知,形成心理契约,并成为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
企业文化有些什么用处?
结合相关专家的研究,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六方面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1.导向作用
文化牵引战略、文化影响制度、文化改变行为,都强调了文化的导向作用。任何企业文化都会依托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标准,潜移默化的影响组织所追求的目标,落实到企业制度、机制的建设和调整,并对企业全体员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员工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制度要求,逐步形成共同的、连续的、独特的思考习惯及行为模式。
2.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所提出的目标、倡导和要求,只要能够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就能产生对员工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能把员工的力量凝聚起来,以共同的行动,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3.激励作用
企业宗旨和经营理念是良好的激励标尺。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理解,给员工一种比纪律约束、物质奖励更为容易接受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是基于企业全体员工所普遍认同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得到正向、积极的反馈而产生,这非常有利于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4.约束作用
公司的文化氛围能够以无形的、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对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对全体成员形成行为上的号召力和管理力,企业文化中既包括规章制度等要求全体员工必须做到、不能违背的内容,也包括要求员工“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的道德规范。当这种约束逐渐从外部他律普遍转化为个人自律,从少数人的自觉行为变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时,就会造成一种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无形精神力量,作为企业的良好风气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5.美化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过往发展经验和优秀成功基因的萃取、凝练和升华,并通过文字的诠释、外在表现系统的丰富化,如:公司文化核心理念的表述、文化手册的呈现、公司VI的设计、工作环境的优化、员工行为的规范等,都会对企业和员工自身产生美化的作用,使员工的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愿望得到满足。
6.协调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协调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协调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协调员工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作用,促使企业与社会、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一致,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㈡ 简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一般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1、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3、坚持共享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4、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5、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2)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扩展阅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制度设计,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设施网络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载体。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
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主要在城乡基层,难点和短板在老少边穷地区。坚持重心下移,着力加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适度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建立基层群众需求征集、服务评价反馈等方面机制,推行菜单式服务,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使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更加匹配。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服务能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