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古代最早刑法是谁发明的什么朝代建立的
1、禹刑。具体是谁参与制定,已经不可考。
刑法起源有这样的说法,"刑始于兵而终于礼"。这是对中国古代法独特发生路径的经典概括。在部族战争中产生的暴力行为方式作为刑罚,规范己方的军事行为,维护己方的军事利益,是为军事刑法。而这种暴力方式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即通过刑罚惩罚犯罪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是为刑法。
2、出处:《禹刑》仅见于《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3、释义:指的是夏朝的刑法,也是夏朝刑法的总称。
4、内容: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奴隶制五刑法——墨、劓、刖、宫、大辟。
分别指的是,在脸上刺字、挖掉鼻子、剜掉膝盖、毁掉生殖器(男为去势;女为幽闭)、死刑。这种对人的肉体进行残忍惩罚的,统称为”肉刑“,在汉朝时期被逐渐废除(除了死刑),五代时期又逐渐兴起。
5、发展:夏——《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
商——《汤刑》是继夏而起的商朝在开国之初制定,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继承和发展,罪例有三百条,最重的刑例是不孝。
西周——《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袭商朝的五刑制度,又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以上的九种刑罚为为西周的九刑。
5、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489014.htm
http://ke..com/link?url=9v_OGUZC1n3czkxa
http://..com/link?url=eYb5BpSOEpm7Jp6JF93fknXvpmDl9_UymOdmE0mkzjDFxu2vtJ_xair__mPBLN1VyQU8OmW
Ⅱ 法事情人阅读法是谁发明的
”法事情人阅读法“是包君成老师2012年发明的。
Ⅲ 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众所周知的“干支纪法”。据现有文献资料可知,我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二月己已起,连续用干支纪日,一直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止,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纪日资料。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干支纪日法在殷商时代已普遍流行,并已有类似日历的《干支表》出现。(见《殷虚书契前编》三卷二叶四片)在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六十甲子的次序来纪年开始成为定制而施行,这种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干支”在我国古代还曾被用来纪月、纪时等。 干支和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呢?《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对这大桡创造干支的传说,人们多不以为信。因此,干支起源问题便成了一个谜,于是有人认为:“干支和干支纪法究竟最先出于何处?看来是很雄得出结论的。”(唐汉良《谈天干地支》) 早年,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22字颇为“奇异复杂而不可思议”,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对这些字义的训释最为牵强附会,不达本义。他在文中引用了丹徒马氏良对“干支”的意见。马氏良认为:“干支”22字“与欧洲通用之罗马字母同物,腓尼西亚及希腊文,皆22母,其数与此正同”。他把“干支”与罗马、腓尼西亚(腓尼基)和希腊文的字母等同起来看待,并从字形和读音上指出了彼此间的联系。如“甲”篆文字j,与罗马文的A和希腊文的Φ在字形上都相近,在读音上,粤语的“甲”音也与A相似。其他如乙、丙、丁、申等字的古篆体写法与罗马的I、B、T、S在字形和读音两方面皆相类似。对于马氏良的解释,梁启超表示不赞同。他认为中西自古以来的字形与读音、方言屡经变迁,“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并讥马说为“空前之新发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 郭沫若在1929年所著《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一书中,对“天干”和“地支”等有关问题,旁征博引,详加考释。郭沫若认为,自汉以来,人们对干支的种种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从古文字和神话传说的角度来看,“十天干”纯属于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由殷人所创制的。 这些字既无神秘的意味,也没外来的痕迹。(见《沫若文集》第14卷)对于“十二地支”,郭老则认为起源于古巴比伦。因为巴比伦天文学把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路径——黄道分为十二宫,而我国古代则把周天分为十二辰,并用十二地支来命名。郭老把十二辰与十二宫互相比较后,主张中国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官演变而来的,其传人中国的途径,郭老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沫若文集》第14卷) 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中可以看到,“十干”中的字已被人用以名号,商代汤王以下的所有帝王的名字中都用到了“十干”,因此,有人认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此为干支源于中国说,但较含糊。(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1卷) 力驳干支外来说的是郑文光所著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郑文光认为,各个古老民族相互独立产生的古代天文学体系,虽有相异之处,但在研究共同的对象中也必然会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猜测我国的干支法来自巴比伦”是不科学的。他进一步考证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记时中的反映。他根据郭沫若的甲、乙、丙、丁为“鱼身之物”;戊、己、庚、辛、壬、癸是武器的考释意见,认为“天干”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至于“十二地支”,郑文光认为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殷商之前,并又演变为十二辰。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日月出没的时间认识。他强调指出,十二支主要是描绘了“十二个朔望月中的新月始见时(古代称为”胐“,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按顺序把十二支的甲骨文字形与新月所在天区的星象比较后,郑文光认为,子与猎户座等相应的两者在形态图案上,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十二支的产生与观察天象有重要的联系。 他还指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因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个“二首六身”的怪物,当时,日益强大起来的商族已对夏族构成了威胁,所以,夏人故意把商族的先祖——亥贬之为十二支之末。 天干和地支究竟产生于何地,源于何事、何物,真是个谜!
Ⅳ 法律是谁创造的
国家制定
Ⅳ 法律由什么而创造
1.法律的本质属于契约。
2.契约约束达成协议内容的当事人。
3.法律的创造由当事人自己创造。如:宪法从本质上讲,是由本国人民和国家管理者签订的。建议读读《社会契约论》。
Ⅵ 中国古代的刑法是谁发明的
这个抄问题问得很不简单。袭因为谁也不知道是谁。最早关于刑法的记述出现在《尚书·吕刑》。可这是关于西周的记载。里边说的流三苗是早一些的记载。
不过刑法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识的那样。当我们文明了,很仇视刑法。
但是当你看过鲁迅的《药》,你还能用现在观点认识刑法吗?对(白米饭)的质疑
Ⅶ 法律是谁创造的
由立法机关制定的。
Ⅷ 是谁创造了法律
这个问题很有趣……大概分成两种观点: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虽然他们的争论在内于“法律是什么”容,不过应该也能回答你的问题。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是来自于神的意志或者人们的正义观念,认为除了我们日常看到的法律之外还有一个“神性的法”,或者称为“自然法”。如果我们的实然法和这个“自然法”相抵触,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法。
实证法学派认为法律是来自于当权者的命令,即使当权者的法律并不是正义的,也依然可以称之为法。当然这并不是说实证法学派同意当权者的暴政,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法律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社会合作的秩序,调节人们的共存关系而相互妥协,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规范。
如果想深究这个问题,建议去自学法哲学和法制史。
Ⅸ 法律行为概念的创造者是谁
法律行为一词是由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创造的,这个词源于《德国民法典》,定义是“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
Ⅹ 法家是谁创办的
法家,在春秋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们主张法治,喜欢社会在维护私有制的观念中向前发展,他们以为,社会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拥有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向前发展,因此,法家总是推崇法律的至高无上,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即今天的人们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因为法家的思想观念是维护私有制已经形成的社会,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这样,就必然已经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心理需要,当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喜欢,法家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具了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喜欢讲儒家思想的“仁政”,以达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维护他们的统治和利益的同时,更喜欢法治,因此,实际上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法律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实际上,法制从来就是阶级社会的有效统治工具,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更如此。可见,法律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目的就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法家思想家:
商鞅:商鞅原名卫鞅,春秋卫国人;应该说,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观念的思想家,奴隶社会虽然进行法制,但从来不向人民解释为什么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现,向人们阐述了法家为什么要提倡法制;当时,商鞅在卫国并不得志,因此,他最终离开了卫国而到秦国,在一些机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并向秦穆公阐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商鞅执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用简单的事例向人们灌输他的思想,并逐渐健全了秦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军队管理体制,其保甲制使秦国达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国的农民平时作农业,战时则成为士兵,实际就是现在的义务兵役制,所以,秦国得到了强大的机会,最后,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门赏金的事例就相当简单,为了显示秦国国君和他的诚信,他在城门立了一木,任谁只要移却了此木到另一城门,就赏千金,终于有人尝试,他就真赏了千金,从此,商鞅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赢得了秦国人的尊重。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远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韩非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思想却偏偏无法在当时的韩国实现,其中的原因当然复杂,韩非在流落到秦国时,向秦国国君阐述了他的法制理念,并详细地为秦国制订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规,秦国国君虽然没有重用韩非子,但是,却采纳了他的思想和观念;因为,秦国自商鞅以来,历代都重视法制手段,比如,范睢,吕不韦、李斯等,他们都顺势而为,尊重了秦国的实际,都推崇法制观念的。
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是李斯的出现,使得法家思想真正开始走上统治地位;李斯是战国末期秦国的思想家,他原是吕不韦的门人,在吕氏的帮助下,渐渐走到了秦国国君秦赢政的面前,成为宰相,在他的影响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最后,秦始皇终于完全了秦国吞灭六国的壮举。
应该说,法家思想在社会的进步中有一些积极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法家思想消极负面的一面,法家思想虽然提倡社会的有序性,但是,更注重的是阶级统治,是彻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更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当前,我国的社会,同样是法制的社会,有些人也喜欢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法律最重要的不是法律本身,而在于法律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我们常常看到,我国的法律几乎是形同虚设的,许多领导干部根本是没有法制观念和意识的,他们常常把自己与法律对立起来,以为自己应该在法律的约束外,他们常常以权代法,无视于法律的重要,比如,有些人的儿子,搞官倒,把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财产偷跑到国外去了,法律对他们有效吗?难道,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也是官僚资产阶级的附属品吗?
所以,法律在当代社会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一个国家真正要搞好,还不在于法律,恰恰在于人们的思想,只有用先进思想的引导人们,使人民真正有正确的是非曲直观念,才会有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得法律真正能够执行起来。说到底,法律只是强制手段,而思想的先进,才是一个社会的最终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