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谁发明的黎

谁发明的黎

发布时间:2021-08-04 12:10:29

Ⅰ 黎是什么意思怎么得来的

黎 (lí )
1. 众,众多:黎民;2. 古通“黧”,黑色;3. 古国名;4. 姓。
由于历史的久远、语言的变化,所以,文字的古代意义在今天常常不容易准确辨别出来。就以“黎明”、“黎民”为例,自古以来就有几种说法。
先从“骊(lí)”字说起。“骊”,以“马”为形符、以“丽”为声符,本义是纯黑色的马。后来引申表示“黑色”,例如成语“探骊得珠”,是说摸到黑龙的下巴得到了宝珠,比喻冒极大的危险取得大利。“骊”字后来主要表示“骊山”(在陕西省临潼县)和姓氏,如春秋时代的美女“骊姬”。
“黎”字以“黍”(shǔ,即黄米)为形符。《说文》解释:“黎,履黏也。”其本义是把黍米熬成浆糊,再把布片一层层地粘起来,最后用麻绳纳成鞋底。而由于“黎”字和“骊”字同音,所以古人就把“黎”字借来表示“黑色”的意思,这种做法在古代很常见,叫做“通假”。
“黎”字的本义消失了,“黑色”反而成了它的常用义。后来人们考虑到从“黎”字的字形上看不出“黑色”的意义,于是就以“黎”字为声符(省掉了一部分,这种方法叫省声。)以“黑”字为形符,造了一个新字“黧(lí)”字。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黎与骊字同音,故借为黑义,……俗作黧。”
“黎民”的“黎”有两种解释。一:是“黑色”的意思,秦代称百姓为“黔首”,和“黎民”的意义相同。“黔”字以“黑”为形符,也是表示黑色的意思。平民百姓因为辛勤劳作,皮肤晒得很黑,所以叫“黔首”或“黎民”。二:是“众多”的意思。这个意义是从一层层粘布片引申而来的。《尔雅·释诂下》解释:“黎,众也。”清代的文字学家王引之也说:“黎者,众也,多也。”所以“黎民”和“百姓”不仅是意义一致,而且词的构成也相同。
“黎明”的“黎”也有两种解释。一:是“黑色”的意思,表示“黑夜”。“明”是天亮的意思。所以,“黎明”就是指“黑夜”到“天亮”这一段时间。例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二:是“慢慢地”、“渐渐地”意思。但是必须注意,这不是“黎”字本身的意义,这时“黎”字是另外一个“lí”字(“黎”字下面再加“走之底”)的通假字。这种用法即使在古代也非常罕见,所以“黎明”的“黎”解释为“黑色”、“黑夜”更恰当一些。
以上供参考。

Ⅱ "黎"姓起源于什么时候

姓氏起源:
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Ⅲ 谁知道"黎"姓的由来

黎氏多为帝尧后裔。黎氏,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九黎和三苗,都是在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5000年以来,跟中华民族的关系至为密切,早已彼此融合为一体,不分彼此。黎氏名人辈出,为华夏贡献卓著。

所谓“九黎”,根据考证,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关于他们当时的活动情形,《国语》《 黎
楚语》的一段记载,可资参考。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楚语》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载的注解上并且说明所谓“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来,九黎的名气既然如此之大,黎氏家族跟九黎有关系。因为,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然而,整个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圣君帝尧的后裔,绝大多数的黎姓人,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黎国后裔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 黎姓
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原来,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众多诸侯之中,有一个黎国。这个国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变成周天子名下的领土。当时,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沿用黎国的名称。因此,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使得黄帝的子孙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经有了以黎为姓的人。关于黎氏的这段古老源流,许多有关的姓氏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 当初黎国的所在地,根据考证,是在现在山西省长治县西南。换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长温床,也就在这个地方。由以上的分析看来,黎氏,真是一个有源有本,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家族。
鲜卑人后裔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 黎
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黎氏除了帝尧和九黎的两支血缘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马”的加入,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说的:“素黎氏后改为黎氏。”所谓素黎氏,是当时自北方入据中原的鲜卑人。因此,黎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可说是十分庞大的。
其实你直接网络黎就可以了

Ⅳ 姓(黎)的祖先是谁

1、弃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

Ⅳ “黎”这个姓氏的起源或者故事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所谓“九黎”,根据考证,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关于他们当时的活动情形,《国语》《楚语》的一段记载,可资参考。《楚语》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载的注解上并且说明所谓“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来,九黎的名气既然如此之大,那么,黎氏家族究竟跟九黎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然而,整个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圣君帝尧的后裔,绝大多数的黎姓人,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原来,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众多诸侯之中,有一个黎国。这个国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变成周天子名下的领土。当时,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沿用黎国的名称。因此,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使得黄帝的子孙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经有了以黎为姓的人。

关于黎氏的这段古老源流,许多有关的姓氏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

当初黎国的所在地,根据考证,是在现在山西省长治县西南。换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长温床,也就在这个地方。

由以上的分析看来,黎氏,真是一个有源有本,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家族。

Ⅵ 历史上黎姓的名人

1、黎士宏:(公元1618~1697年),一名士弘,字愧曾;福建长汀人。著名清朝大臣。少游李世熊之门,与弟士毅读书佛祖峰僧寺。 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举人。

历任江西广信府推官,永新知县,陕西甘州同知,江南常州知府。他居官清廉,清查屯粮,彰善惩奸,支放监饷,亲验仓封,诸多政绩,为民称颂。曾被钱谦益等推为海内名士。

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以平息河东之乱,晋升陕西布政司参议、参政。后因母老乞归,家居近二十年。能诗文、绘画,好古物。著有《西陲闻见录》、《托素斋集》、《仁恕堂笔记》、《理信存稿》等。

2、黎简:(公元1748~1799年),字简民、未裁,号二樵、石鼎道士;广东顺德人。著名清朝画家、诗人。诸生。工山水画,苍润简淡,皱擦松秀,纯似文人逸致。

兼能诗词,与其交往的同邑张锦芳、黄丹书,番禺吕坚,皆以诗著称。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诗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3、黎吉云:(公元1795~1854年),字樾乔,原名光曙,字月乔;湖南湘潭人。著名清朝大臣。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转御史。

掌稽查颜料库,杜绝一切弊端。署兵科掌印给事中。后以病去职,再起为御史。时鸦片战争起,上疏痛陈时务,语多切直,称于时。太平军兴,奉命巡城,以言事忏王大臣,降五级,遂致仕。工书。与何绍基友善。著有《黛方山庄诗集》等。

4、黎福畴:(公元?~1863年),字寿民;湖南湘潭人。著名清朝大臣。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任蒿城知县,父卒,扶柩返湘。旋投曾国藩军,在江西、安徽筹办粮饷军械。公元1861年代理无为州事。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署理宁国府,兼摄泾县事。在任三月,病卒,赠太仆寺卿。

5、黎亚义:(公元?~1883年),黎族;广东儋州人(今广东儋县)。著名清末黎民起义首领。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与蒋凤章等率黎民千余人起义。曾攻占田头、王五等地,坚持斗争数月。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

Ⅶ 黎姓的起源是什么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Ⅷ 谁知道黎字的来历啊我感激不尽!





(1) ㄌㄧˊ

(2) 众,众多:~民。~庶。

(3) 古通“黧”,黑色。

(4) 古国名。

(5) 姓。

(6) 郑码:MFOK,U:9ECE,GBK:C0E8

(7) 笔画数:15,部首:黍,笔顺编号:312343533424134

参考词汇
--------------------------------------------------------------------------------

multitude

详细注解
--------------------------------------------------------------------------------





〈形〉

(1)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4)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词性变化
--------------------------------------------------------------------------------





〈动〉

(1) 粘 [stick]。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罗愿《尔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名〉

(1) 古诸侯国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长治西南

黎侯寓于卫。——《诗·邶风·式微》

(2) 少数民族名,住在海南岛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单(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

(3) 姓

常用词组
--------------------------------------------------------------------------------

黎民

límín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庶民,人民

黎明

límíng

[dawn;daybreak]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沛公乃夜引兵还。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贞索隐:“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伯庐《治家格言》

黎庶

líshù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众民,民众

黎元

líyuán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百姓;民众

黎园

lí yuán

[liyuan] 唐皇宫内教练伎人的教坊中

黎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

Ⅸ 黎氏的祖先是谁

丰舒。

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

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

(9)谁发明的黎扩展阅读:

黎姓,是黎国直系后裔。它作为中国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2位,普遍分布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香港一带。

在商王朝时期,尧的裔孙大由就被分封于古滁黎,其族被称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后裔传承之国被称为黎侯国,为殷商的附属国。另据子姓黎氏家谱记载,商代盘庚迁都于殷,庚封其堂叔文魁于山西的西南,建立地方国家——黎国,也作梨国,子姓,侯爵国。

此黎国商末为周武王所灭,周武王另封朝歌殷商遗民到黎国开垦,其后有黎侯丰舒。

春秋时,黎国迁都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 距离赤狄潞子国不远。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晋国灭了黎侯国,随即又复其国。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国攻灭了黎侯国。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大将军荀林父灭了潞子国,又把逃在异乡的黎侯后裔请回来,重建了黎侯国,不久又为晋国所吞并。

Ⅹ 姓黎的祖先是谁呢

以图腾为氏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以国为氏的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氏。

以封邑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与封邑性质类似,而所封采邑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于乡。其子孙以乡为氏,如裴、陆、庞、阎之类。

以地为氏
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另外,也有以当地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族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徙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

以族为氏
以族为氏者,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为氏。如楚有三族:昭、屈、景;齐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两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部落、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呼衍部,内附中原后,称为呼衍氏,也称呼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完颜氏。

以官为氏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宋、卫、郑、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世袭此职,称“褚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利贞因直言进谏,获罪惧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董史”(管理晋国典籍的史官),后代以官为氏,称“董氏”。周代官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以序为氏
以序为氏者,一是指以始祖排行顺序为姓。如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仲、叔、季等姓氏。如鲁桓公之子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他的子孙便称为孟孙氏,简称孟氏。仲孙氏、季孙氏等姓氏均属此类。
二是以表示事物的先后次第为姓氏。如汉初迁六国后裔及豪强大族于关中,齐国田氏分支较多,为便于区分,分别排列为第一氏、第二氏到第八氏,后世遂有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等特殊姓氏。
三是以表示时间先后、岁时顺序的序号为姓。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原为天干、地支的专用名词,后演变为姓氏。传说混沌初开之际,天皇氏有十二人,为使十二兄弟“轮流相合,周而复始”共理天下,便商定以“十天干以定岁次”,“立十二地支,以定四时”。这种传说虽难以考定,但从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中可以确知,商代开国之君成汤号“天乙”,成汤之孙号“太甲”。此外尚有“祖乙”、“外丙”、“仲丁”“太戊”、“雍己”、“祖庚”、“帝辛”、“外壬”等商王名号,可见后世以十天干为姓氏的姓源由来已久。
同时,在《史记》、《路史》、《姓苑》、《姓考》、《姓解》等姓氏书中,也都载录了子、丑、寅、卯等以十二地支为姓源的姓氏。

阅读全文

与谁发明的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