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茄子是谁发明的

茄子是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08-04 08:51:38

❶ 茄子是哪国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

茄子最早产于印度,公元4-5世纪传入中国,南北朝栽培的茄子为圆形,与野生形状相似;元代则培养出长形茄子;到清朝末年,这种长茄被引入日本。现在主要在北半球种植较多。茄子直根系,根深50厘米,横向伸展120厘米 ,大部分布在30厘米耕作层内。茄子主茎上的果实称“门茄"一级侧枝的果实称为“对茄”,二级侧枝的果实称为“四门斗”,三级侧枝的果实称为“八面风”,以后侧枝的果实称为“满天星”。

❷ 馒头是谁发明的

是诸葛亮发明的 相传诸葛亮打完孟获后,渡泸水的时候,因为杀戮太重,河水暴涨,需要人头献祭才能过河,诸葛亮用面作成人头形状祭祀战死的人,平安过河.
求采纳

❸ 冰淇淋是谁发明的

冰激凌是元朝的一位商人发明的。

在元朝的时候,一位精明的食品店商人突发奇想,他尝试着在冰中添加一些蜜糖、牛奶和珍珠粉,结果,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

13世纪,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带回了中国的冰淇淋制法。1500年,法国一位国王与意大利皇室的一位成员结婚时,冰淇淋又由意大利传入了法国。法国人在原有做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配料。

1625年,新继位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能吃到这种消暑食品,曾专门聘请了一位厨师来制作冰淇淋,并要求这位厨师对冰淇淋的配方严加保密。

(3)茄子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吃冰淇淋禁忌

1、一次不可以吃太多。一次进食过多,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小儿易引起腹痛,中老年人易引起心绞痛,一般人易引起胃肠炎、喉痉挛及营养缺乏症,并且有可能损坏牙齿。

2、不可以吃太快。如进食过快,则易刺激内脏血管收缩,并使局部出现贫血状态,减弱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和杀菌能力,促使胃肠炎、胆囊炎甚至肝炎的发生,有的人则会因三叉神经突然受到不良刺激而发生头痛。

因此,平时有胃肠疾病、胆囊炎不可进食过快,以免刺激内脏血管,造成局部贫血,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和杀菌能力减弱,导致胃肠炎,胆囊炎甚至肝炎的发生。

3、不要在饭前饭后吃。饭前饭后吃影响食欲,由于冰激凌温度低,会造成胃肠道血管收缩,从而影响其消化吸收能力,影响各类营养素的吸收。如果要吃,放在两餐之间。

❹ 照相的时候为什么要说茄子起源何处

照相的时候要说茄子是因为发“茄子”这个音的时候,嘴角都会上挑,看上去就有微笑的效果了。起初外国人照相爱说“CHEESE”(奶酪),因为发音时脸上的表情像在微笑,后来被中国人引用这个习惯就变成了“茄子”。

照相的时候,全体人傻乎乎地看着摄影师,摄影师很庄严地扫视着队伍,指挥露出半张脸的人要露一张脸,高矮悬殊的人区分一下,然后高举左手,大喊一声“茄子”!

全体立正照相的人一听“茄子”两字,突然间像向日葵一样,全部人望着摄影师。圆脸的人、长脸的人一律根据自身特点、心态,一齐咧开了嘴,露出各种各样的笑容。这就是照相的时候要说茄子的效果。

(4)茄子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照相(拍照)的一些技巧

1、选准焦点

不同的焦点,能营造不同的效果。选择焦点时,应使被拍摄对象处于画面中间,一般情况下应该选取画面上最吸引人的部分,保持快门的半按状态,在对准焦点以后(要稍微等一下以便相机对焦),再从容地按下快门,避免拍摄出的照片发虚。

2、注意光线

光线充足,拍摄效果才好。但光线是不会以个人的意志而变化的,因此需要随时相应地改变拍摄角度,并注意观察光线的照射方向,顺着光线拍摄,尽量使被拍摄物体能自然地被光线照射到。一般从侧面射入的光线能更好地突出物体的质感,要尽量利用侧面光。

3、持稳拍摄

照相手机的延迟现象比较明显,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如果手抖动了,拍出的照片会发虚或模糊不清。所以在拍摄时一定要持稳手机,同时在按下拍摄键后一定要停顿一下,稍等一两秒再看拍摄效果。

❺ 馒头是谁发明的

馒头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三国演义》: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同时仍然叫“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仓馒头(其形如仓囤):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人料物、盐、酱拌和为馅。”“鹿奶肪馒头: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茄子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作皮,上屉蒸熟。)“剪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用胭脂染花。”《正字通》说,馒头开首者,又叫“橐驼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上尔下虫〕(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鹤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大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绿者也。’盖其中亦有馅,为各种肉,为菜,为果,味亦咸甜各异,惟以之为点心,不视为常餐之饭。”但《清稗类钞》又把有甜馅者称“馒头”。“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头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时,则已熟透,即可食。” 清代馒头有名者,扬州的小馒头。《调鼎集》:“作馒头如胡桃大,笼蒸熟用之,每箸可夹一双,亦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乃高如杯碗。”《随园食单》论“千层馒头”:“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金陵人不能也。其法扬州得半,常州、无锡亦得其半。”

❻ 茄子是什么意思

叫"茄子"的意思是要大家一起做出笑的口型.

❼ 豆角烧茄子是谁发明的

豆角烧茄子很多人喜欢吃耶!中国劳动人民智慧不可测,中国那么多美食,很难说谁发明的

❽ 红烧茄子是谁发明的

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记有烧茄子法。(不过那会统一专叫煮,烧炒焯煸这些都还没属有。)

文记:“缹(fǒu)茄子法:用(茄)子未成者,(茄)子成则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铁则渝黑,汤碟去腥气。细切葱白,熬油令香,(紫)苏弥(研磨)好。香酱清,孽葱白,与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姜末。”从记中可知其法精细。

而北魏则建朝于公元386~557年,考虑到这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所以很有可能这道菜是借由游牧民族的烧烤肉菜发明的。
==========================
至于具体的发明人是汉是胡,姓谁名甚,这就不太好说了。至于后来的红烧茄子、酱烧茄子,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明。

尤其是红烧茄子,需要放白糖,而至唐朝公元674年,我国才有了用泥浆法制作土白糖的方法。

不过,就当时来看,很有可能是哪个权贵世家的家厨,也可能是宫里的厨子。

❾ 馒头是谁发明的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羊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这就是“馒头”的起源。

各地称呼

中国在江浙沪地区,仍然把带馅不带汤的馒头叫做“馒头”,而不带馅的叫做“白面馒头”。而“包”是指带汤的。如苏州汤包。这和北方不一样。北方话中,带馅的即为“包子”,不带馅的叫做“馒头”,北方没有带汤的馒头。详细称呼见下表。

其他称谓

馒头之称谓,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时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查唐赵璘《因话录》,则有另外的说法:“馒头本是蜀馔,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

阅读全文

与茄子是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