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有哪些名人,名气要大到现在老外都认识的
1:曹操(155-220)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代表作品:《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孟德新书》等。
2: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代表作品:《出师表》、《隆中对》、《八阵图》、《诫子书》、《连弩》等。
3:张仲景(154-219)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代表作品:《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
4:蔡伦(61-121)东汉发明家,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
5:张衡(78-139)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代表作品:《灵宪》、《二京赋》、《思玄赋》、《地动仪》、《指南车》、《四愁诗》等。
6:华佗(145?-208)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代表作品:《麻服散》、《青囊经》。
7:曹植(192-232)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代表作品:《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等
8:马钧(?-?)三国时期发明家,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生卒年月不详。他的事迹见于《三国志》卷29《方技•杜夔传》裴注引傅玄给他作的序文中。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亮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代表作品:《翻车》、《指南车》、《龙骨水车》、《连弩》(改进)等。
9:刘徽(225-295)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 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刘徽是公元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奠定了他在中国数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代表作品:《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
10:裴秀(224-271)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开创了我国地图绘制学,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代表作品:《禹贡地域图》。
请采纳
B. 中文是谁发明的
我只知道中文字是仓颉造的!具体中文何时出现就没研究了!语言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必然产物!具体的你可以看看汉语言文学引言!
C. 中国汉字的发明人是谁
汉字起源问题,是学术界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两千多年来,学术界不能科学定位原始汉字产生的时间、地点,不知道发明人是谁,不知道发明汉字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技术背景、地理气候生物环境,更不知道原始汉字的品质。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认为文字的形式与创造文字的民族的思想品质相对应,拼音文字对应优秀民族,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对应原始民族“野蛮民族”。如果汉字是象形文字,中华民族就是“劣等民族”。这种观点是偏见的,是错误的,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不接受归不接受,如果我们长期弄不明白汉字起源问题,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就会很被动,在世界各民族面前就缺乏底气。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民族有责任有能力弄明白汉字起源问题。
以往的古文字专家错误地认为原始汉字是象形字,是图画文字。在研究活动中,凡是遇到古文字,必在象形上动脑筋,必在图画上“猜谜语”。谜语猜了两千多年,不但没有解决汉字的起源问题,还落入了西方学者“劣等民族”的圈套。此路不通啊!此路不通就走新路,我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新路就是理论创新。作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创立了汉字起源学新理论,解决了汉字产生的时间、地点、气候条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技术背景,找到了发明人,基本弄清了汉字的品质、内容、数量等问题。
这个新理论就是“汉字发明说”,基本论点是: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阴爻阳爻编码的太极文化,创造于绘画、结绳、契刻、编贝等。汉字启动了人类文明。
D. 连笔字发明人是谁
连笔字又称行书,一个书体的产生不是某个人所为,但是历史上说行书是东汉末期颖川人刘德升发明创造的,古人喜欢这种冠封之病。
E. 楷书,行书,草书,是哪时发明的
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并出现了众多
艺术家。
楷体的发明者——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
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
: 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
,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
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
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
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
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后汉张芝(伯英)所创始
大概就是这样,求采纳O(∩_∩)O谢谢
F. 刘德升的人物经历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纡书书法创始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德升的纡书法虽草创,但字迹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划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非常局面捷,被后人列为“妙品”,独步当时。三国时,魏国的钟繇,胡昭两人因学德升的纡书笔法而著名。二人精研德升书法艺术的特点并达到较高的境界。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学习德升的纡书字,而且十分娴熟精到,达到较为完美的高度。唐代张怀瓘在他的《宜和书诱叙记》中说:“真几(迈)于拘,草几(迈)于放,介于西间者纡书有焉。”由此可知,德升创造的纡书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占有很高位置,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很大影响作用。
刘德升自幼酷爱书法,一生钻研不辍,于各种书体均有建树。据史籍记载,汉末流行小篆十一种书写方法之一的“璎珞篆”,即为其“夜观星宿”后所创,此书体曾广为流传,“后汉儒士并皆致学”。 而其毕生以书法影响后世者,首推其草创行书书体。唐张怀灌《书断》卷上说:“行书者,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书断》卷中又云:德升“以造行草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列刘德升行书为妙品。明陆深《书辑》云:“德升小变楷法,谓之行草。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
刘德升草创的行书,字体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划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非常快捷,既不象楷书那么拘谨呆板,也不象草书那么狂放难认,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三国时魏国的钟繇、胡昭两人因学刘德升的行书而著名。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精研刘德升行书至为娴熟,将行书推进到臻于完美的艺术高度。
虽然是刚刚开始创造的一种字体,也很漂亮。书法风流婉约,是当时仅有的一家。胡昭、钟繇的书法,都师法于刘德升。世上人说:“钟繇善行狎书,就是这个缘故。而胡书字体肥,钟书字体瘦,他们都从刘德升的书法里汲取了长处。
刘德升以创行书而名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有《书断、陆深书辑、梦英十八体书》。
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南朝宋羊欣亦云:“(钟、胡)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这些是西晋以后普遍流行的说法。钟即钟繇,胡即胡昭,二人均是由汉末入魏的书家,因此刘德升善行书传二人是有可能的。唯经刘德升之手的行书比起民间流行的新书体要美观、规范些,但较之晋时的行书在笔法上显然要“原始”一些。从刘德升将行书之法传钟、胡二人看,当时的书家己·卜分重视对民间崛起的新书体的艺术加工和整理。文人书家这种敏锐的艺术眼光,在二晋时代更为突出地显现出来。
钟、胡所承继的刘德升一行书,风格并不一致,“胡书肥,钟书瘦”。但二人行书在晋时超过其他书体的影响,成为宫廷书法教学的对象.时“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由此可见由刘德升开山而经钟、胡传递的这一书法流派,在汉代以后,也因为顺应文字演变的规律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G. 汉末著名书法家刘德升是什么书体的创始人
刘德生是汉书的创始人
H. 刘德升的人物概述
书法史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两重功能的。从上古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成熟,书写有契刻范畴到毛笔书写,文字从不太规范统一的大篆发展到小篆、隶、楷、草等体,应该说进步是非常大的了。但,篆、隶、楷书的法则,使其书写不够快捷;而草书的简约随意,又辨认不易。东汉时期,一种既书写便利,又便于识认的新书体,已经呼之欲出。刘德升,就是这个任务的完成者。
刘德升,字居嗣。颍川人。生活在汉末桓帝、灵帝时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书体—行书。唐张怀瓘《书断》说:“(德升)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I. 楷书行书草书起源的朝代是哪个
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并出现了众多楷书艺术家。
楷体的发明者——钟繇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 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 ,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后汉张芝(伯英)所创始
J. 东汉著名学者及著作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蔡邕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通经史,善辞赋,好术数,妙音律,工书法,精于篆、隶,创“飞白书”。 左伯 左伯,字子邑,东汉东莱(今莱州市)人。特工八分,与毛弘等列,稍逊于邯郸淳,擅名汉末。唐张怀罐《书断》列其八分为能品。善造纸,发展了蔡伦的技术,所制纸质尤妙,人称“左伯纸”,与韦仲将墨,张伯英笔并称。 刘德升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东汉桓、灵帝时著名书法家。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 书体,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昶 张昶,字文舒,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末年大将张奂之子、书法家张芝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极工八分,又善隶。其书有《西岳华山堂阙碑铭》至今传世。 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大书法家,有“草圣” 之誉。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磔,创而成为“今草”,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崔寔 崔寔(约103—约170),东汉后期政论家、书法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崔瑗之子。著有碑、论、铭、答等十五篇,其中《政论》一文,论当时便事数十条,指切时要,当世称之。善章草,雅有父风。 崔瑗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安平县)人,东汉学者、书法家。东汉著名学者崔骃的中子。汉安帝初年,官至济北相,以清廉称于世。 赡于文辞,善于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所著《草书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 杜度 杜度,字伯度,东汉京兆杜陵人。一说原名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名讳,改称杜度。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孙,汉章帝时为齐相。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张芝与朱赐书,自谓“上比崔杜不足”。 师宜官 师宜官,东汉灵、献帝时人,生卒年不详,籍居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曾为袁术部将。工书法,尤擅长八分书,书迹为时人所宝。唐张瓘《书断》列师宜官八分书为妙品。今山东钜鹿宋子有《耿球碑》,为袁术所立,其书甚工,传为师宜官所书。 曹喜 曹喜,字仲则,生卒年不详,东汉扶风平陵人,汉章帝时为秘书郎。工篆、隶,尤以创悬针垂露之法著名。唐张怀瓘《书断》将其小篆、隶书归入妙品。张怀罐《书估》列曹喜书为第三等,与邯郸淳、刘德升等同列。著有《笔论》。 许慎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万岁里(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精文字训诂,历经二十一年著成《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 刘褒 刘褒,生卒不详,汉桓帝(147~167)时,官至蜀郡太守。善画。绘有《云汉图》和《北风图》等,今均不存。晋张华《博物志》称赞其绘画的逼真:“尝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