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张衡发明的候风仪

张衡发明的候风仪

发布时间:2021-08-04 06:46:39

『壹』 谁知道张衡在几百多年前发明了侯风地震仪

我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即:1867年前)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贰』 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你想发明什么呢,我的设想方案

我想发明海啸仪

『叁』 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是张衡发明的啥

张衡发明的世抄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叫【候风地动仪】
所谓候风地动仪,是用来测报地震的仪器.围绕这一名称,学界曾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候风地动仪包括了候风仪和地动仪两种仪器,“候风仪”是用于测风的,“地动仪”才是用于测地震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候风”,即是“候气”,古人认为地震是由于地“气”变动所引起的,所以叫“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中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制成,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2.7米,其外形像一个大型酒樽.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为中间的都柱(相当于一种倒立型的震摆)和它周围的八道(装置在摆的周围的8组机械装置).
它比欧洲出现地震仪的时间要早一千五百年左右.但由于实物的失传以及原始文献记载的简略,使得今人对其内部结构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正常的.但无论如何,张衡的地动仪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这是大家一致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的分析考证、广泛的学术讨论以及合理的模拟实验,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肆』 有关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故事

东汉来时期,地震比较频繁,从公元自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发生了23次比较强烈的地震,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

132年,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将候风地动仪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

凑巧138年3月1日(汉永和三年二月初三日)突然地动仪朝向西北方向的钢球落了下来,掉进仪器下面的蟾蜍口里。可是,洛阳居民谁也没有感觉到地震。几天后,陇西驿者日夜奔驰来京师,报告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级约为6.5级)。陇西正好在洛阳的西北方向。

在事实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候风地动仪的灵验,佩服张衡的发明。

相隔1700多年,欧洲人才制造出“第一台”地动仪。

『伍』 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你想发明什么呢

发明?复杂的你就别想了,没那条件,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做的。简单些的吧,锻炼一下手工操作能版力就行了权。如找一些家里废旧不用的物品,发挥一下想象力(小时候玩的一些玩具什么的),做玩具或小手工艺品。至于做什么就不好说了,就不是你的发明了,嘿嘿。。。

『陆』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时谁发明的,是用来预报什么的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时张衡发明的,是用来预报地震的。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回一架测验地震答的仪器。由中国东汉时期的汉族科学家发明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作而成,员径八尺,汉八尺约合当今之一米八-九的样子,其外形像一个酒樽。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为中间的都柱和它周围的八套牙机装置。

『柒』 张衡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叫什么

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称为候风地动仪
公元132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张衡发版明了最早的地震仪,权称为候风地动仪。它全部用精铜铸成,外形很像-只带盖的凸肚茶杯,中间的椭圆形球表面铸着八条龙,龙头对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公元138年,我国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次地震,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千多年。

『捌』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

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见袁宏《后汉纪》),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

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蟾蜍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世界上地震频繁,但真正能用仪器来观测地震,在国外,是19世纪以后的事。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的地震仪之祖。虽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却超越了世界科技的发展约1800年。

(8)张衡发明的候风仪扩展阅读:

在科学发明创造方面,张衡更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中国的浑天仪,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起,开始了迅速的发展。西汉的耿寿昌发明了最早的浑天仪。公元125年左右张衡在耿寿昌、傅安和贾逵的基础上,加上地平环和子午环,制作成了完整的浑天仪。

李约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衡是演示用浑仪(中间装有地的模型)的首创者,同时又成功地利用水力来运转浑仪(包括观测用)上的环圈,他用一种方法把演示和观测两者的效用结合起来了。自此以后,这两种浑仪的制用方法经过几百年都没有多少改变”;“据我们所知,关于浑仪的资料,以张衡的《浑仪》一书的残篇为最古(约公元125年)。”

他还创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亦名浑象)。根据《宋书·天文志》记载,该浑天仪至东晋犹存。张衡在公元132年制造了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非常科学和准确,史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此外张衡还制造了三轮自转车、指南车、自飞木雕等。

『玖』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只不过能比从驿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士罢了。这就好比看到闪电,就知道接下来很可能会听到雷声,但在闪电发生时,雷声也已经同时发生,只不过还没有传到耳朵里罢了。

(9)张衡发明的候风仪扩展阅读: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

当时在京师(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快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但由于历史久远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记载。

『拾』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 什么时候发明的用途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阳嘉元年发明的,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由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于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

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作而成,员径八尺,汉八尺约合当今之一米八-九的样子,其外形像一个酒樽。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为中间的都柱和它周围的八套牙机装置。候风装置候风摆的周围与8组牙机机械装置之一部关相互靠近。

此处为底座上的沟槽,叫八道。工作原理是侯风摆运动到关的位置触发牙机。就是记载的“施关发机”施读音易四声。再机发吐丸。在樽的外面相应地设置8个龙首,口含小铜丸,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

如果有地震被检测,都柱之内侯风摆则轻微摆动,此即可触发牙机。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牙机的触发需求小到可以在地震波第一时间运作,称为合契若神。

(10)张衡发明的候风仪扩展阅读

结构分析构造

早在南北朝时,北齐信都芳撰《器准》,隋初临孝恭作《地动铜仪经》,都对之有所记述,并传有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可惜的是唐代以后,二书均失传。今人的研究则以王振铎之说影响最大。王振铎根据前人的猜测,讨论了地动仪内部可能有的各种结构,最后推断都柱的工作原理与近代地震仪中倒立式震摆相仿。

具体说来,都柱就是倒立于仪体中央的一根铜柱,八道围绕都柱架设。都柱竖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动,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装有杠杆,叫做牙机。杠杆穿过仪体,连接龙头上颌。都柱倾入道中以后,推动杠杆,使龙头上颌抬起,将铜丸吐出,起到报警作用。

推断: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张衡地震仪模型,就是根据王振铎的设计复原的。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志超就曾对倒立摆结构提出过异议,他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了自己对候风地动仪的理解(参见李志超,《天人古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湖南省南县职业中专学校教师黄佑军在教研教改中进行了“教学中的科研”尝试,对惯性摆结构提出不同意见,他依据古代地听技术,提出了自己对张衡地动仪的诠释。

阅读全文

与张衡发明的候风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