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喝早茶这一风俗是广东什么人发明的
饮早茶是广东人独特的喝茶习俗。清晨起床以后,在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名茶美点(早点),一盅两件,既解决了早餐,也是一种绝妙享受。
茶点,即是茶水与点心。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元堡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水晶包、水笼肉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虾仁粉、云吞等等。
饮茶是广东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这里,紧张的人们开始松弛下来,清闲地谈着人生,谈着故人,讲着故事;在这里,人们挥洒自如地在淡淡的茶香中,把心情晾得清清淡淡。人们在茶楼里沏上一壶好茶,点上几道美味点心,有的自斟自饮,有的与朋友海阔天空地大侃一阵,岂不悠哉!
茶楼也是人们谋生的重要场所。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茶楼里谈论着股票、楼市,谈论着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汽车。在这里,人们交流着各种经济、商品信息。没有"泡"茶楼的本事,发财的机会也少很多。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的商业社会的。清闲、舒适的茶楼,变成了商业谈判的地点,使得茶楼不再只是人们闲谈,打发时光的悠静场所。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幅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这正是人在茶楼饮茶的心理写照。
⑵ 古代人常吃的小吃是什么
虽然古代的食材很匮乏,品种远不如现代的丰富,但是在古代还是有很多小吃,直到今天还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些小吃的身影。
除了绿豆糕和冰糖葫芦,还有龙须酥桂花糕等,这些都曾经是古人最喜欢的美食,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大街小巷里见到它们的踪影。
⑶ 陕西家乡美食小吃
锅盔牙子
锅盔牙子就是咸阳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名吃之一。相传它已经有两千年
的历史,当年秦始皇遍搜民间佳肴,除在宫廷享用之外,还用于犒赏有
功的三军将士。待锅盔牙子传至唐朝日臻完善,因其做工精细,口感纯
美在明中期以前曾经风行一时,享誉朝野。
牛羊肉泡馍
陕西提起牛羊肉泡馍妇孺皆知。当地人视为美食,久食不厌;外来游客莫
不争先品尝,以饱口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用其招待国际
友人,也深受好评。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传统风味小吃的"总代表"。
臊子面
臊子面是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以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最
流行。也是西府(今陕西省宝鸡市)名小吃。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贾三灌汤包子
贾三是西安城的名人。来到西安,你是无论如何该去拜望贾三先生,
该去品味贾三先生透彻人心的清真和美伦美焕的技艺。找到贾三,
你就算是到了真正的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
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浆水鱼鱼
浆水鱼鱼,陕西小吃。浆水鱼鱼曰鱼,其实并不似鱼,酷如蝌蚪。陕西
人土话叫"蛤蟆骨斗",意即小蝌蚪的意思。浆水鱼鱼一般有两种:玉米面
和一般白面的,可热吃也可放凉吃,味道十分鲜美。
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是陕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历史。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
现磨现做,夏可凉食,冬可加羊肉臊子热吃。特点是清香利口、条细
筋韧。当地人戏称:" 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陕西
关中一带对传统风味小吃荞面饸饹的赞语。
塞上香哪
香哪,是榆林传统名食品中的一绝,其历史悠久,用料考究,制作独特。
其渊源可上说溯至1000多年前的唐代。今天,"榆林香哪"的用料和制法
根唐代的"消灭饼"一脉相承,只是有所改进和提高。
千层油酥饼
千层油酥饼是陕西汉族特色小吃。色泽金黄、层次鲜明、脆而不碎、
油而不腻、香酥适口。相传,油酥饼是由唐代的千层烙饼,经历代
厨师不断精心改进而成。经制酥、和面、制饼、煎烤而成。
辣子疙瘩
辣子疙瘩,是户县的一种小吃,看着油但是吃起来不腻,色香味俱
全。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泡馍,不像羊肉泡馍的馍都是熟的,羊肉泡
馍的馍都是半熟的,他用的是锅盔馍。辣子疙瘩的色泽鲜艳、疙瘩
鲜香、汤酸辣。十分诱人,是一种非常辣的小吃。
碗砣
碗砣是陕北有名特色小吃,深受当地人民喜爱。采用荞麦汁在小碗
中蒸煮而成,使用时加入特制的醋汁,是当地人民却终十分喜爱的
风味小吃。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碗砣由石勒发明于
西晋初年,可冷食或者热食。
⑷ 拖罗饼是谁发明的呀
据说是唐朝一个名为罗兴的男子终日敲锣卖饼,其叫卖声拖得特别长,久而久之,大家称他的饼为拖罗饼。而今天,化州当地正宗的拖罗饼莫过于橘洲饼业了,风味独特。
⑸ 圆圆的甜品有哪些
对于爱吃甜食的小伙伴来说,甜点就是他的命。甜点是治疗抑郁、放松心情的灵丹妙药,心情不好时吃一吃,闲暇时吃一吃,可以让人们感觉更加的快乐。当然,世界上有这么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甜点都会带上属于自己的特色,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去品味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十大甜点,看看哪一款是你的心头好。
10.奥地利主教夹饼
这款奥地利主教夹饼被很多人称为天堂味道的缩影,它是一种带有蛋白酥皮的甜点,颜色为黄白相间,就像是天主教堂的颜色,颜值高味道好说的就是它了。
9.日本麻薯
这是一种日本的传统甜点,它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将其研磨成糊状后制成的圆形甜点,在日本极为有名。
8.印度玫瑰奶球
这款玫瑰奶球在东南亚相当的出名,是印度人最喜爱的一款甜点。它是用酥油黄油烤制的固体干奶,外形圆圆的,带一点甜酒的味道,很是好吃。
7.加拿大纳奈莫条
这款著名的加拿大甜点起源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纳奈莫镇,它是一种不用烘烤的三层蛋挞,第一层是华夫饼,第二层是浓郁的奶油糖霜,最上面一层是浓郁的巧克力酱。
6.美国苹果派
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但美国人还把它变成了苹果派。苹果派的外形就像是一个馅饼,上面覆盖了香草冰淇淋、生奶油或者切达干酪的脆皮外壳。
5.奥地利萨切蛋糕
这款奥地利的萨切蛋糕是由18岁的萨切于1832年创造出来的,它主要是由海绵蛋糕制成,里面涂满了带有杏仁巧克力酱,它的制作方法至今还处于严格保密中,只有维也纳的查希尔酒店的糕点师才知道。
4.法国焦糖布丁
这款法国焦糖布丁是奥尔良公爵的厨师在17世纪发明的,浓郁的奶油加上薄而酥脆的焦糖,赋予了这款甜点无限的生命力,不管是在任何的咖啡馆都很受欢迎。
3.印尼蛋卷
这款印尼蛋卷是印度尼西亚最受欢迎的小点心,它是用香兰叶制成的,绿色的卷饼里撒满了磨碎的天甜椰子,甜蜜的滋味加上椰子的清香,果真让人难以忘怀。
2.新西兰帕夫洛娃蛋糕
这款帕夫洛娃蛋糕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帕夫洛娃,帕夫洛娃美丽的舞姿与洁白的纱裙。这款甜点有一层酥脆的蛋白酥皮,里面是奶油,上面是鲜艳的水果,这是一款既好看又好吃的甜点。
1.土耳其Pakhlava
Pakhlava是土耳其的传统甜点,它呈小小的正方形,里面是一层层薄薄的薄片,薄片与薄片之间填满了蜂蜜、糖浆和坚果碎,吃上一口,感觉心都要融化掉了。
⑹ 酥饼是那位发明的啊
金华酥饼历史悠久,相传位列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元勋之一的程咬金是金华酥饼的创始人。程咬金早年在金华卖烧饼为生。有一次,他的烧饼做得太多了,一整天也没卖完。他便将饼保存起来,准备明天继续卖。可是,如果烧饼变坏,就不能卖了。于是,为了防止烧饼变坏,程咬金将烧饼统统放在炉边上。他想:让火一个劲地烘烤着,烧饼一定坏不了啦!第二天,程咬金起床一看,烧饼里的肉油都给烤出来了,饼皮更加油润酥脆,全成了酥饼。这饼一上市,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大家见程咬金做的饼和以前大不一样,都争先恐后地品尝。程咬金很高兴,便扯着嗓子喊:“快来买呀!又香又脆的酥饼!”这一叫,买的人更多了。人们争夸程咬金的手艺越来越高超了。有的烧饼铺主人还煞有介事地向程咬金请教“秘方”。程咬金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哪有什么‘秘方’呀!只不过在炉边烤一夜而已。”随后程咬金将烧饼再加以改进,制出的酥饼圆若茶杯口,形似蟹壳,面带芝麻,两面金黄,加上干菜肉馅之香,更有特殊风味了。
后来程咬金参加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在瓦岗寨当上了寨主“混世魔王”,进而成了唐王朝开国元勋。他功成名就之后,仍忘不了早年的卖饼生涯,便极力推荐该小吃。“金华酥饼”更随首创者的名气而名扬四海。
自他以后这种“特殊”的做法便代代相传,后来名气越来越大,成为闻名遐迩的传统特产。
金华酥饼以白面粉、雪里蕻干菜、肥肉以及芝麻、菜油、饴糖、蜂蜜等作原料,经过擀面做坯,裹馅和烘烤,制成蟹壳那么大一只酥饼,呈半球状。酥饼两面金黄,上面满布芝麻,中间以干菜肉为馅,上下均有10余层,每层薄如纸,透明如蝉翼。香松的酥饼,味道、口感极佳。进口酥碎,遇湿消融,即使牙齿脱尽的人也有口福品尝其味;酥饼还以浓烈的陈香和鲜咸的回味显示其特有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顾客,民间有李白“闻香下马”的传说。
⑺ 烙馍卷馓子的历史故事
烙馍(luǒ mō)是和河南、江苏苏北和安徽皖北的一种汉族传统面食,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作为一种源自中原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子”,煎饼也是用的同样的工具,不过做煎饼的一般要大一点。
烙馍 (luǒ mō),正宗中原方言读“裸摸”,谐音其实是“捋摸”(有典故) 。烙馍来自于中原。烙馍作为一种源自中原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交通便利,这种面食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郑州、洛阳、安徽等有多种变形。韩信转述妇人的“捋捋摸摸就成啦”的典故是读音正统。
烙馍原本是厚饼,跟“壮馍”略有渊源,本是大的厚饼,却因为赶时间而制成薄的面皮,最终自成一格。
始自徐州彭城,由于淮海区域中心城市彭城在交通上的便利,烙馍在区域内广为流传。又因为朴实无华只能作为配菜点缀、或者日常食品,但因为又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因而不是那么“稀罕”,没有形成流行的因素。后来烙馍又发展出了水烙馍和菜合子。菜合子是用两张烙馍在有油的平锅上,馍中间铺上韭菜等各种新鲜蔬菜、可加鸡蛋、盐、油等各种作料等,手工烙熟以后再吃,吃起来就不要别的佐餐了。比较经典的是韭菜合子。
正统烙馍
直径尺余的乌黑的铁鏊子(必须是铁质凸形),用木柴火烧(必须是木柴,火温较高,这样烧制的食物味道比较醇厚,火苗稳定,温度易控制),大小均匀的一个个面团用一根枣核式的擀面杖“捋捋摸摸”成面皮(形如20-30cm的圆形“馄饨皮”),在鏊子上加热,用一根扁竹劈子(竹批子,必须是竹子做的,内有水分,可耐高温,光滑不变形)反正面。温热柔软,筋道有嚼劲,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密封,因干燥易于保存长久,最长能达半个月(当然基本上都是当晚吃完,一般三口之家一顿饭就一两斤烙馍,也有外地游客带走作为特产的,便宜又特色,还容易保存,但要注意密封,烙馍有少许水分,风干就不好吃了)。
特点:温时柔软,冷时干硬,软柔劲道,薄而有韧性,不容易破损,可以搭配各种干、湿食材卷着吃,泡汤吃,可透光,透光度低。
铁鏊子烙,柴火等加热是烙馍出现面香味的的要素。纯的烙馍才是烙馍。
名词解释:“鏊子”就是把薄石头打磨成龟背状,再磨制光滑的一种器具。后来又改为生铁铸造,也就演化为今天的“鏊子”。为中原地区特有炊具。
水烙馍
湿皮子
水蒸烙馍在原生正统烙馍之后,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锅蒸熟的而已,可以配合北京烤鸭、京酱肉丝卷着吃。
特点:面皮直接水蒸,软嫩、水分大,质薄,透光度高。适合老幼吃,失去烙馍原有的面粉烙制的香味,易咀嚼,容易破,弹性低。
水烙馍,是蒸制的烙馍,没有反正面“烙”的动作,失去了烙馍的本色。但因为美观而登上北京烤鸭等宴席。
烘烙馍
烘烙馍是在无油的平底锅上烙、烘出来的。
特点:最为干燥,强韧而口感稍差,过于有嚼劲,易于保存。可作菜合子、菜饼等。
烘烙馍是用平锅,受热不均容易出现糊点。
使用平锅烙制的还有菜盒子,但是若加豆油或者菜籽油,就是不同吃法了。
3生产制作编辑
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死面)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1毫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凸出的铁板(特制鏊子)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 ”,(这个字念ao去声),煎饼的锅是平的,煎饼的一般要大一点,而且大家都开始吃机械煎饼了。
原料:面粉(不需要发酵)
左下为失败的烙馍,有糊点
生产流程:
1、和面饧(醒)30分钟左右。
2、饧好的面分成若干小剂,揉均匀、光滑、表面无气泡。
3、为防止面坯和擀面杖粘连,擀时加稍多的面粉。
4、有耐心的擀制,刚开始擀时一定要多加面粉。
5、继续擀,擀得越薄越好。擀成稍大时,可以采取上图的办法,卷一半面坯在擀面杖上擀,直至变薄。
6、鏊子烧热,什么都不需要放,大火反正面烙几秒钟,熟透即可。
注意事项:烙制时火一定要大,太小的火烙出来的馍一定会非常干,不软和,烙时速度要迅速,反正面几秒钟就可以,烙好的成品需要保温保存。
关键环节:和、擀、烙
4食用指南编辑
旧时,小孩子会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烙馍还有很多不同的吃法:
烙馍卷馓子
烙馍卷馓子
里面脆,外面软,有劲道,香气十足。素饼店也有加上少许黑咸菜、青椒调味的。
卷菜吃
醋溜土豆丝儿,咸鸭蛋、卷的时候盖住一端,不会流出汤水。辣椒炒鸡蛋,煎上一锅辣椒疙瘩,用烙馍卷着吃。
汤泡馍
羊肉汤泡馍,比正宗泡馍要容易消化,但容易泡烂。只能蘸汤吃。其它汤料也可以。
菜盒子
韭菜盒子,也有其他蔬菜加蛋的。不容易买到了。
烙馍卷烙馍丝
盘子里一半是普通的烙馍,一半是炸得酥脆金黄的烙馍丝,卷着吃别有一番风味。
烙馍卷烤羊肉串
烙馍还成了烧烤摊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吃食。酒喝至酣时,要上几张烙馍,卷上几串羊肉串,大口吃着,使劲嚼着,非常带劲。
绿豆面烙馍
顾名思义,白面改为绿豆面,纤维素比较高。另外,还有杂粮烙馍。水果烙馍,机械烙馍。但惟独白面手工烙馍最为正宗,吃起来也最为地道。
丸子汤煮馍
普通丸子汤,快开锅的时候加馍。趁热吃。
红酒烙馍
2009年10月24日,法国老外发明的。
干吃馍 喝红酒 红酒烙馍
5主要功效编辑
相传烙馍吃起来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也有健齿作用。吃烙馍练口腔肌肉,牙口好。不过老年人、小孩子如果吃要注意姿势和自身牙齿情况,可以泡汤(羊肉泡馍)吃,不然不利于牙齿健康,小孩子容易“呲牙”,影响牙齿发育,不利美观。遍布在一般菜市场或者社区沿街。一般都是服务自己小区或者供给饭店做配菜的。
6饮食文化编辑
广为流传的烙馍在河南、苏北和皖北逐步发展为特色面食,形似煎饼,口感、材质、制法不同,因制作简易、食用方便、易于保存,受到广泛欢迎,是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中原有流传儿歌,“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
清代顺治年间,方文来中原做客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中原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馍,黄黍杂豆炊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三八节 烙馍大赛
春夏秋冬,街头巷尾老奶奶更乐于弄个烙馍摊子,用木头生柴火,架上乌黑的铁鏊子,和好面的面盆,擀面杖下的面皮薄如纸(1mm),从案板被挑到鏊子上,在柴火的劈啪声中飞舞的竹批把面皮翻动,最后放到保温的竹篾框子里。四季如歌,在苏北徐州市内的王陵路上,有家烙馍摊子前放着块宣传板,写下烙馍的传说故事,在吃到面的时候,更想到当年老妪手巧、老汉急中生智的军民互拥的动人故事。烙馍吃起来劲道且富有韧性,某种意义上说,也正象征了普通老百姓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品格。如今虽然烙馍不能挣多少钱,烙烙馍这套做饭的手艺仍然活跃在少数街头巷尾。娘俩、或婆媳、或姊妹几个,围着一张案板,支起一个鏊子,揉的揉,擀的擀,挑的挑,面团在妇人手下飞舞着,跳跃着,眨眼功夫一张又薄又圆的烙馍便好了。想来数年之后,城市化的脚步前进,城里人该想办法请谁去制作这烙馍了
外国友人 徐州烙馍 2009年10月
。
昨日乾隆今日我
烙馍之后是军民情。军民相拥在中原也是历来传统,作为战争城市,中原一直是双拥拥民拥军城市典范,这普通的烙馍看似平凡普通,温度中却满是情感。而路过街头烙馍摊,观看优美娴熟、节奏感十足的烙馍动作也被外地游客视作视觉享受,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烙馍已经逐步成为当地的民俗之一,由于饭店预订和制作时间、愿意、会烙馍的人逐渐变少,烙馍开始涨价,即便价格不变,买也不容易买到了。“烙馍卷馓子”(烙馍、馓子、黑咸菜、青椒粒)也因为没有烙馍供货、没有优质馓子不卖了。
7烙馍由来
史料记载一 支援抗金
据徐州文史资料载: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曾几何时?在徐州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于抗金英雄尝。
传说一 :军民紧相拥 刘邦得民心
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为刘邦的军队一向以纪律严明而深入人心,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士兵们劳于作战,很少能吃上饱饭,百姓们为了能让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百姓急中生智,结合当地农作物情况,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快速、携带方便的面点——烙馍。从此刘邦得到民心支持,刘邦军队士气大增,为他们作战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传说二 :军民相拥 浓浓情谊
在徐州南边的人爱吃米饭,北边的山东人爱吃煎饼。为什么惟有徐州这方圆二百来里地方的人爱吃烙馍呢? 当年项羽兵败垓下(灵璧,宿州市),刘邦派韩信指挥三十万大兵乘胜追击。这时项羽仅剩八百骑兵,连夜鏖战,官兵几天都没吃一顿饭了。韩信看到项羽的失败成定局,但项羽在徐州一带因兵不扰民,在民间享有声誉。韩信趁项羽失败的机会,败坏他的名誉。于是心生一计,找来巧妇,令她做饼。那时做饼又大又厚,一时不能熟透。项羽的官兵很快就要过去了,若做这样的大厚饼,时间怎来得及?韩信就向巧妇说:“你快把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巧妇急中生智,就用一个圆棍一擀,将面擀得薄薄的,放在铁鏊子上一翻一正,面就熟了。韩信一看很兴奋,这样既能多做又能熟透,不多一时做了两大蓝子。遂令一个老头挑到项羽必经的路上去卖,并说:“你要见不到项羽,回来我一定杀你的头。”老头无奈,只有拼命到指定的地方去等待。
起先有几个骑兵来到,问老头:“当此兵荒马乱,人家都逃亡,你这老头不怕死,还卖什么东西!”老头说:“我卖的是好吃的。”兵士一吃听是好吃的,一心想吃,但手中无钱,心里干着急,就向老头说:“我们项王的兵马,一向不吃百姓的东西,除了管军需的带钱,连项王都不带钱。”说着这几个骑兵催马扬鞭走了。
接着又来一群骑兵到来,为首的一个彪形大汉骑着乌骓马。老头想这必是项羽了,连忙拦着说:“大王!我看你的军队无钱不吃我的东西,可见大王治兵有方;不过你一连打了这么些天的仗,实在够苦的了。就是手中无钱,也请大王吃我的东西,饱饱肚子,好再打仗。我绝不要钱。”项羽说:“我现在身无分文,虽然挨饿,也绝不白吃老百姓的东西。”老头心中很受感动,觉得人说项羽这个人,生性耿直,带兵廉洁,的确不假,遂把心里的话,老实地向项羽说了:“大王!我是韩信派来的。来时韩信向我说:‘项羽若吃你的东西,他无钱给你,后人将说他不义;若杀了你这个老头,后人将说他不仁。’你现在即不吃我的东西,又不杀我,我回去后,韩信必说我没见到大王,一定会杀我。这怎么办呢?我求大王救我一命。”项羽说:“既然如此,我还要急着赶路,这样办吧!”项羽遂用力将他的十三节霸王鞭,拔出四节,交给老头说:“你见了韩信,拿着我这四节鞭,他就知道你见到我了。因为韩信过去给我扶过戟,执过鞭。”说罢,项羽即随大队向南急驰而去。
老头含着泪望着项羽的身影渐渐消失了。老头听说韩信早已追赶项羽去了,也未再去见韩信。他回到家中,将烙馍争给亲邻尝尝。大家问老头这个像纸薄的圆饼叫什么名字?怎么做法?老头就把当时韩信向巧妇说的原话“捋捋摸摸就成啦”告诉大家。从此,就以此谐音称为“烙馍”。人们都争相学做烙馍,烙馍也就成了徐州的特产。直到今天,徐州的小女孩,几岁就会做烙馍,吃烙馍成了徐州人的爱好。
传说三: 乾隆微服出巡 观看烙馍飞舞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徐州,曾在微服私访时间到徐州乡村妇女擀烙馍的精彩表演。只见一女子于面案上迅即擀出薄如蝉翼、大如银盘的面饼,挑于轴儿上顺手一挥,那面饼便飞落到东间里的热鏊上,接着又一张飞向了西间里的热鏊上……乾隆见到的确是一位擀烙馍的高手,这女子一个人擀可以供两盘鏊子上,难怪乾隆皇帝看傻了眼。人说:“高山出俊鸟,民间出奇人”,在徐州地区确是这样。
有句戏词这样唱道:“从北京到南京,中间隔个徐州城。中原人爱吃‘烙馍馍’,那么地个狠劲咬,那也不嫌牙根疼。”这是说烙馍确实是徐州所特有的,吃起来柔韧而筋骨,外人看嚼的这动作,还真有点“望馍兴叹”哪!
烙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铸铁的,今天也有了熟铁和铝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鏊子不大,直径一尺二寸左右烙馍直径也就一尺左右了。
所谓“烙”,制造烙馍要两道技术关要过。一是“擀”,二是“翻”。
“擀”要擀得薄、匀、圆。烙馍多用白面为原料,少有掺有杂面。先将面调水和得软硬适中,最好让面“醒”半小时以上。面和得硬了,擀起来较难;和得太软了擀好了也会变形,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将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单个馍剂,然后用特制的擀面杖擀。擀馍的好手每斤面能擀十六个,还要又大又圆又匀且薄。
旧时中原人都是自家烙制烙馍,一般妻子擀、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婶们合伙制作的,谈笑风生中飘出烙馍的香味,有点像是逢年过节时候的一起包饺子的景象。不过今天都是手工作坊、社区里的地摊,新建小区里面都没有。只能自己寻觅有烙馍的地方。
啊,中原烙馍那独特,那柔韧的口感,那精美的制作,真让人回味无穷。
⑻ 油炸酥饼吃起来皮怎么有点苦
油酥烧饼吃起来便会感觉外酥里嫩,但自己在家里边做出去的油酥烧饼口味上边就感觉并不是那麼松脆,这还是因为小麦面粉没有配搭好造成,或是是在揉面的情况下幅度没有把握好,一定要留意将面糊搓揉好,醒面的时间需要配搭三十分钟上下,还能够在揉面的全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开水,进而让面糊口味更强。
1、取小麦面粉1/3,给油翻拌、揉透,做成酥面;
2、其他小麦面粉加开水110ml,拌和搓散成小雪花状的片,伸开制冷;
3、制冷后,甩上凉水15ml上下,给油,拌揉至柔顺细腻,调配变成水油位;
4、油酥饼面、水油位二块面糊各摘成10个包子皮;
5、采水油位剂1个,按扁圆,裹入酥面剂子1个,包拢后擀发展片,从一端卷拢,再按扁擀发展片,再从一端卷拢,趁机揉成大小匀称的条形,再擀成宽约3公分的长片,顺长卷拢,对割成2只饼形,刀纹脸朝上,用面杖擀成直径8匣米的环形酥油饼坯,按此方法将所有饼坯擀制好;
6、锅内加点油,用旺火烤到六成热时,将锅端玄火,用力勺搅拌使油位转动,随后将饼坯分次资金投入(每锅炸5只上下为宜);
7、将锅置低火上,油位再次用力勺轻轻地推旋,防止油馍焦底;
8、待油馍炸至浮上来,双面成玉乳白色时,即捞出沥尽油,摆盘;
9、每只酥油饼放上白砂糖、青梅果末、桂花糖少量及玫瑰花残片就可以。
小提示
1、制好油酥饼面是制做油酥烧饼的重要一环,油酥饼面、水油位的油、水、面占比一定要恰当配备,揉透后略置放饧一会;
2、包酥、擀饺子皮、卡仕达酱,一小块制做较为非常容易把握,但较为不便,也可采用“硬包酥”的方法、将要两块酥面和水油位,立即包囊、擀开(褂的方式 同样),做成大的钢丝绳卷筒,再切割成小饼形,擀做成形;
3、擀制饼坯,要自管理中心向四周轻轻地推擀,以维持酥层清楚齐整,擀好的胚子,炸制前得用小毛巾盖好,防止开裂;
4、油炸要清理,炸时锅要端玄火,油位维持旋转,防止胚子下移焦结。
⑼ 扁粉菜为什么能成为安阳的特色小吃
扎根于民间
⑽ 关于程咬金的酥饼诸葛亮的八卦阵你都了解吗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我国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诸葛八卦村从空中俯瞰,整个村落九宫八卦之形就会完整地展现在眼前,其布局之奇妙独特,令人赞叹不已。这里不仅仅是古建筑让人叹为观止,诸葛亮三大发明之一的诸葛连弩,诸葛亮后人发明的千奇百怪的孔明锁,以及流传甚久的金华酥饼都为这座古村落增添了一抹亮色。
香樟木的木雕驱虫除湿,放到家里有自然地淡淡木头香,木雕题材选用中国传统的牡丹,鱼为主题,价格也很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