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火铳是中国的那一个人发明的
具体是哪一个人不得而知。
火铳的发现者、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副馆版长李春校。此件权火铳是1987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达特淖日地区的一牧民院落内羊圈边偶然发现的。
火铳发明于中国元代,由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中国元代和明代前期对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有时又称火筒。
火铳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
(1)铳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火铳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以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为开端,以建文帝失位而结束。建明之初,朱元璋不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发展兵器制造,把元代创制的初级火铳,加以规范统一,根据实战的需要,发展成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在内的洪武系列火铳。
第二个阶段自朱棣称帝至正德末年佛郎机传入前为止。朱棣称帝后,对火铳的发展尤为重视。他利用发达的手工业、矿冶业所提供的技术和原材料等有利条件,大力推动火铳制造业的发展。
朱棣以后的各代继承者,也都利用其成果,不断加以发展,直到制成重达千斤的大型铳炮,从而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永乐系列制式火铳,把洪武时期的火铳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Ⅱ 世界上的第一把枪是谁发明的叫什么哪个国家的什么时候为什么发明它
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人创造了一种突火枪,该枪用巨竹做枪筒,发射子窠(内装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等)。
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后来,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直到1547年出生的法国人马汉,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2)铳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枪械的分类
1、手枪:一种单手发射的短枪,是近战自卫使用的小型武器,在50米内具有良好的杀伤效能,手枪是16世纪以后开始研制的,开始主要是转轮手枪,就是通过转动弹盘和枪管将枪弹发射出去,所以一支枪有多个枪管。
2、步枪:一种单兵便携的长管枪械,有效射程式400米,有的可发射枪榴弹。步枪是最早的一种枪械,13世纪出现射击火器之后就开始研制步枪,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基本趋于完善.早期的步枪是单发装填,以后出后了自动退壳和送弹的单发半自动步枪,战斗射速每分钟15-20发。
3、冲锋枪:是指双手持握、发射手枪子弹的单兵连发枪械,曾被称作 “手提机关枪”。它是介于手枪和机枪之间的武器,比步枪短小轻便,便于突然开火,射速高,火力猛,适用于近战或冲锋,因而得名 “冲锋枪”。但,由于现代自动步枪已经具有和冲锋枪相似的效能,所以冲锋枪和步枪很难区分。
Ⅲ 明朝,火铳由谁制造
洪武初年,火铳由各卫所制造,包括袁州卫军器局造和风阳行府造等等,到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武备的控制,将火铳重新改由朝廷统一监制。早在洪武十三年时,明政府已成立了专门制造兵器的军器局,洪武末年又成立了兵仗局,永乐年间的火铳便是由这两个局主持制造的。永乐时的火铳制造数量和品种都较洪武时有了更大的增长,并提高了质量,改进了结构,使之更利于实战。
Ⅳ 铜火铳是什么时候被发明被怎样利用了
现在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这类武器——铜火铳,便是元帝国时期创造的。金属管形火器相对于用机械抛射的火药炸弹和用弓箭发射的火箭以及用火药推进的原始火箭来说,是最有前途的火器,因为它把火药的动力和杀伤力结合在一起,而且可以直接瞄准并在远距离杀伤敌人。当蒙古帝国衰落之后,东方世界便开始慢慢失去对西方的技术优势。最后,曾受到东方威胁的欧洲人便依靠改进了的火器来进攻东方最古老的帝国。当然,这是成吉思汗去世600多年后的事了。
Ⅳ 迅雷铳的发明
迅雷铳是一种单兵多管火器,又称多管转膛炮,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长187厘米,重2.5公斤,易于携带使用。
迅雷铳是1598年赵士祯参照鸟铳而创制的。迅雷铳有5个枪管,各长2尺多,重10余斤。枪管安装在前后两个圆盘上,中央为长木柄,栖上设有发火装置的“机匣”,另外备有特制的小斧和一个半径为1尺6寸的圆牌,柄末端装枪头,各个枪管上都装有准星和照门。发射时将圆牌套在铳上,小斧倒插在地用来架枪,使机匣上的龙头对准一支枪管的火门,按一下龙头即发火,5支枪管依次轮转射击。如果5枪放完,来不及装填弹药时,即可去掉圆牌,倒转枪杆用长枪头刺杀已逼近的敌人。
这类装设有瞄准具的多管枪,加长了枪管,缩小了射击口径,其射速和射程都有明显提高。更为主要的是提高了命中率,射击机构更趋科学和精密。有的枪采用多管式轮转发射射击时可连续发火,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
Ⅵ 火铳和火炮有什么区别哪个发明的更早
火铳——可简单理解为火枪,其实就是在枪管中填充火药和弹丸,点燃引线发射的单兵装备
火炮——顾名思义就是大炮
相对而言应该是火铳更早发明吗,其实据记载两者发明时间差不多,但最早可考证的实物大概还是火铳,他有点类似德国的手炮,是一种很粗糙的火器,可想象成极度劣化的枪支
Ⅶ 清朝康熙时期可以连发二十八枪的连珠铳是谁发明的
戴梓
戴梓在无意中得罪了南怀仁。南怀仁嫉恨在心,伺机报复,他在康熙面前诬陷戴梓“私通东洋”。结果康熙轻信谗言,将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在那里,戴梓艰难地生活了30多年,被迫以卖字画为生,“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踏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直到戴梓77岁时,他才被皇帝赦免,不久便因贫病交加,溘然辞世。
归根结底,是满鞑害怕火器威胁其"骑射"地位,威胁奴隶统治,对汉人不信任 ,宁愿火器锈蚀在库房,也不拿出来,致使中国火器在清代大幅度倒退.
Ⅷ 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
冷兵器的枪还是来热兵器的枪?源
枪的发明不用大脑也知道是中国人。 中国 最早有关枪的纪录是《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它告诉我们,中国人在公元1259年 在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就曾用火药从竹管来射子窠(陶土粒),史称“突火枪 “,是日后火铳的前身。
不过从枪这个词的喊法上来说,应该是外国人,早期的有刺刀,一次只能发射一颗子弹。中国人没见过,以为那是和冷兵器一样的长矛类兵器,于是喊之为“枪”
Ⅸ 火铳的发明发展
这一阶段从元朝到明朝前期,经历了约2个世纪。元朝发明的火铳,是中国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第一代,这已经是用火药发射石弹或铅弹、铁弹,在较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火铳的发明,开始了火器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到明初,火铳除了已形成可以看作是枪、炮雏形的手持铳和大碗口铳两大类以外,还开始发展了大口径的铜炮、铁炮,把火炮制造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一时期火铳的大量生产和装备军队,特别是专用火器部队的组建,使作战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冷兵器虽然在军队装备的武器中仍占大多数,但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使它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开始于何年,目前尚缺乏文献记载。但在南宋后期,由于火药性能已有很大提高,已能以火药为能源用大竹筒发射弹丸,并掌握了铜铁管铸造技术,使元朝具备制造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技术基础。元朝于至元十六年(1279)集中各地工匠于大都(今北京),利用南宋原有的冶金、火药和兵器制造业的基础,研制新兵器。二十年,又将军器监改为武备监,统一掌管兵器制造。中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的制品。火铳采用青铜铸管,能耐较大膛压,可以装填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因而大大提高了火器的威力。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发射,因此发明不久就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据文献记载,到元末,火铳已被元军和农民起义军广泛使用。《元史?达礼麻识理传》就有至正二十四年(1364)元军使用成批火铳作战的记载。
明朝建立(1368)后,除大量生产铜火铳外,还开始铸造铁炮。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明洪武十年(1377)造的3门大铁炮(明初时较大型的铳已开始被称为炮),其口径、身长和重量都大大超过元代的火铳,身管也成直筒形,代表了明初火炮制造的较高水平。明成祖朱棣取得政权后,进一步增加了造铳的数量和品种,并提高了质量,改进了结构,使之更利于实战。
据史书记载,明军已大量装备火铳 。洪武十三年(1380)规定,在各地的卫所驻军中,按编制总数的10%装备火铳。二十六年,规定水军每艘海运船装备碗口铳4门,火枪20支,火攻箭和神机箭各20支。永乐年间,创建专习枪炮的神机营,成为中国最早专用火器的新兵种。明代的城关和要隘,也逐步配备了火铳。洪武二十年(1387)在云南的金齿、楚雄、品甸和澜沧江中道,安置火铳加强守备。永乐十年(1412)和二十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北部的开平、宣府、大同等处隘口,安装炮架,加设火铳。嘉靖年间,长城沿边要地,几乎都构筑了安置盏口铳和碗口铳的防御设施。火铳的大量使用,标志着火器的威力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它还存在着装填费时,发射速度慢,射击不准确等明显的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在整个军队的装备中,冷兵器还占主要地位。
Ⅹ 火铳是何时被发明的
火铳是13世纪时中国发明的,是元、明水陆军的重要装备,也是当时最先进威力最大的远射兵器,曾在各次战争中大显身手。1389年,在定边(治今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的战斗中,明将沐英率领3万骑兵,用密集的火铳火力,射击叛军冲锋的百象阵,结果俘获大象37头,其余的都被打死,并歼灭敌人4万余,获得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