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本是谁发明的
是:北宋庆藩年间布衣毕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
东汉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版的造纸技术,加以改进、权推广。东晋时,政府正式下令用纸写书。纸的产生,导致了书籍制作材料的伟大变革,在中国的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代大德年间,王桢又发明了木活字,明代还有铜活字出现。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为西夏文本《大方广佛华严经》。
明弘治年间的华燧会通馆,用铜活字印了《宋诸臣奏议》、《锦绣万花谷》、《容斋随 笔》等很多书籍。随着书籍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书籍的装帧形式业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纸书出现后,大致流行过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形式。
(1)蝴蝶装的发明扩展阅读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书籍的社会生产。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九百多年前,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随着书籍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书籍的装帧形式业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纸书出现后,大致流行过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形式。
2. 什么是蝴蝶胶装
中国古书装帧形式之一。雕版印刷的书籍出现以后,特别是进入宋代雕印书籍盛行以后,由于书籍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引起书籍装帧方法和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雕版印书不同于用手写书或抄书。写书或抄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纸接一纸地写下去。而后连接起来,或卷起成为卷轴装,或折叠成为经折装。雕印书籍要受版面制约,即每版只能雕印一定的行款字数,且通常都有边栏界行。这样印出的书叶,都是以版为单位的单叶。这种书叶若是仍然沿用卷轴装或经折装,就必须将书叶先行首尾粘连,且要设法去掉或掩盖每叶的左右边栏,劳师费时,极为不便。于是适应雕版印书的特点,创造了蝴蝶装。 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图10-6)。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五代雕版印刷的监本经书,上呈时是一百三十策(册)。既然称策,必为书之方册,因卷轴装称”卷”,不称册,加之唐时唐人写经已有个别为蝶装,故五代之经书当为蝴蝶装。
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已经趋于盛行,而且印刷的数量相当大,以往的书装形式已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印刷业。经过反复研究,人们发明了蝴蝶装的形式。蝴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可见古人对书籍装订的选材和方法上善于学习前人经验,积极探索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思考未来书籍装帧的发展,学习前人的经验,改善和创造现代的形式。
3. 谁发明书
谁发明的书无从考证,书的发展是个历史的过程。
商周时期有了刻在甲骨上的字 可称为版最早的书,后来有了在权简牍上的书。西汉末年有了纸 东汉菜伦改进造纸术后 纸就开始渐渐取代简牍了。 唐朝时有了雕版印刷术就有了印在纸上的书了,宋朝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纸书就大量普及了并且取代了简牍,经过千年的发展、完善就成今天这样了。
4. 请问有人知道书籍制作方法 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这六中形式的制作步骤吗
求解释?
卷轴装(scroll binding),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蝴蝶装,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
经折装,也叫梵夹装。图书装订方式之一。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
包背装,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的书口向外,竖放会磨损书口,所以包背装图书一般是平放在书架上。包背装图书的装订及使用较蝴蝶装方便,但装订的手续仍较复杂,所以不久即被另一种装订形式--线装所取代。
线装,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书”。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订书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封面。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讲究的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以资保护。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书笺,显得雅致不凡,格调很高。
5. 书籍装帧中蝴蝶装的详细资料
蝴蝶镶:蝴蝶镶在现存古籍中,只能算一种特殊的装订印刷形式,不知它出现的具体年代,也讲不清它的消亡时间,而清代内府刻书中这种形式也确实存在。笔者近期整理内府刻书时发现几部,如:清乾隆十七年武英殿刻本《平定两金川方略二十六卷图说一卷》,嘉庆年间武英殿刊刻的《钦定大清会典》,道光十六年国子监刊刻的《钦定国子监志》,其装帧及版刻形式未见前人提及,也未见有关书目文献记载。
在一般的古籍插图版画中,卷轴装、经折装常见形式为卷首扉画及图文相间的插图版画,蝴蝶装比较适合整页的版画,包背装、线装的插图版画,则多为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左图右文、前图后文、后图前文,以及两面相连等图文形式。如《御制避暑山庄诗图》《圆明园四十景诗》等,多为整版折页版画,这种装帧形式不利于翻阅,容易损坏。而《大清会典图》等书的插图版画,则由四个半页或八个半页整版雕刻,整纸印刷,左右两个半页为文字,中间两个半页为一整幅版画,每版中有两个书口、两个页码,中间版画打开后与蝴蝶装类似,但中间折缝处不粘于书脊,左右两个半页版框外装订纸加长并回折。因书脊装订处为二层纸,故折回后左右两半页框外装订印分四层纸,装订成册后薄厚均匀,有如古籍金镶玉做法。这种装帧和版刻形式在线装书籍中非常罕见,有专家称其为“蝴蝶镶”,当由蝴蝶装改进而成。至于在蝴蝶装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蝴蝶镶”,是否为清代内府首创?目前还很难断言。但这种装帧形式相当科学,对于古籍的翻阅和保护都非常有利,无疑属于古籍装帧艺术史上的一项新发明。不过,由于它要求整块雕板,整纸印刷,装订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未能普及,在存世的古籍中非常罕见。
6. 谁能帮忙找找古代图书制作的发展历史,像蝴蝶装图书装订的年代。关于文献学的问题。谢谢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比印刷术产生的时间大约早两千年。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从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明,早在三千三百多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有了完善的基础。随着
象形文字、形声文字的进化,最原始的书籍形式也开始问世,即“龟册”。后来由于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经过一系列不断地改革,由龟册、简策、卷轴、蝴蝶装等,到今天的平、业、骑马订装等共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改变了十多种订和装的方法,基本上实现了书籍装订技术的完整化。一、书籍制作中的装法发展
书籍制作装法的发展是从萌芽阶段的扎结穿联龟册形式开始的,到现在共有14种之多。1.龟骨册装。龟骨册——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产生于公元前1500——前1100年的殷商时代,持续到西周初年,使用有约七百多年的时间。制作龟骨册的材料是甲和骨,即用乌龟壳(称“甲”,以腹甲为主,背甲为辅)和牛羊的肩胛骨(也有极少数的胁肌和其它动物骨类),刻上文字(即象形文字)后联排扎缀成册的。当时人们对龟册的总结是“叠而成编,繁之以革,珍而藏之,便于检阅”。可见龟册的出现在当时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好处。经查证,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已证实了殷商时代甲骨图书的整理就已经开始采用订装成册的方法了。现在书籍之所以称为“册”,其来历就在于此。2.简策装。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地感到用龟甲、兽骨记录文字,材料缺少且制作困难,使用也不方便。在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科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对文化科学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笨重的龟册装已适应不了当时的要求。因此,人们逐渐把竹子或木头削成(或直接使用)狭长条(或片状),(或木片)上的取代甲骨用来书写文字。写有文字的竹条(或竹片)称为竹简,写有文字的木条(或木片)称为木简,统称为“简”,如同现在“页”的称呼。把文字写在较宽大的木板或木块上称之为木牍。将简用皮条或藤、丝编排扎联起来称为“韦编”和“丝编”(即订联方法的意思)。简经编联之后,成为一篇文章,称之为“策”,策的含意来源于,相同于现在的册。在我国发现的大批古代竹、木简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些书有简几千支,其时代约在汉武帝初年,即公元前140多年。刻或书写文章时以用简为多(尺寸规格一般有长6、8、12寸,宽约10mm左右,厚度1-3nn不等),每支简条上可写一至两行字,扎联时可用二或三道皮、藤、丝均匀分道编排;阅读时摊平,阅毕可将简策卷起扎捆后保存。简的尺寸规格,实际上已为现在的开本尺寸奠定了基础;简可记载较长的文章。艇木板刻文字的书称“木牍”或“版牍”,一块木板制成书称“版”,刻写文字后的称“牍”。一尺见方(一平方市尺)的牍称“方”,在牍上面刻写较短的文章和极少的字成为版牍。版牍适用短篇、省悟文章或当作信件、通信用。《仪礼·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用方”。说明文章长短选用材料与书籍形式的不同(图5-2)。这种装法与龟骨册相比虽有进步,但必竟十分笨重不便。古书上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以后,他每天批阅的奏章是“以衡石量书”的(秦朝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30市斤)。由此可见,秦始皇一天批阅的文件是用120市斤的秤来称书。同时还要有侍从为他用车拉书,搬书。汉代学者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就有竹简三千支,汉武帝整整看了“二月乃尽”。简策装书籍由于笨重及阅读困难,所以被卷轴装所代取(图5-3、4)。3.卷轴装。由于简策装使用笨重,占地面积大,到了公元前5世纪与简策装盛行的同时,由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和发展,又发明了把文字写在缣帛等丝绸织品上的办法。缣帛性质柔软轻便,把文字写在上面,可以折叠或卷起来,根据文章的长短,图面的大小任意剪裁成不同的幅面尺寸,每当写完一段或一章、节卷起来叫作一卷,现在的“卷”就来源于此。用缣帛写书也称“帛书”,但价值帛贵和不易广泛使用。公元二世纪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革发明了新的造纸方法以后,纸的生产量扩大和使用普遍起来,因而推动了书籍装订技术的发展。公元三世纪竹简已被纸书所代替,纸张成为写书(或印书)的主要材料。卷装所用的材料有纸和缣两种,一可将纸裱糊在缣上称为“缣帛”:其规格可依书长短,随事裁之,装订成卷;二也可先将文章书写在纸上,然后再裱糊装成卷。轴装在卷的两端或一端,当作卷的轴心支撑纸张(或缣),使其平整、挺括、便于阅读。轴的材料有竹、木两种,其设计十分考究。轴为圆柱形,轴的两头露在卷外,配以珊瑚、牙料、紫檀等珍贵质材镶饰,以区别书籍的内容和品级。还有的在轴的两头用质地较好的丝织品,将木(或竹)轴头粘包住,称“漂”,漂根上系有丝织物,称“带”,总称为漂带,起书籍的装饰作用。
7. 书是谁发明的
广义的书,是指书籍,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书也就应然而生,肯定不是某一个人专发明的。
但书的形式,属也不是由哪一个人来发明的,而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在中国,最早的是由卷轴开始,发展到唐朝出现了旋风装,继而出现贝叶装,再出现蝴蝶装、包背装,最后再发展到线装,这就形成了中国式的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等亚洲国家的书籍形式。
在西汉前期,仍然是以竹简作文备案,直到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很快现代意义上的书也就开始发展起来。
8. 书是谁发明的
书的定义很广,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而且书的形式,也不是由哪一个人来发明的,而是内一个逐步演容化的过程。在中国,最早的是由卷轴开始,发展到唐朝出现了旋风装,继而出现贝叶装,再出现蝴蝶装、包背装,最后再发展到线装,这就形成了中国式的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等亚洲国家的书籍形式。
9. 书籍的蝴蝶装是怎么装订的
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线为准,字面相对折叠;然后集数叶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为准,逐叶用浆糊粘连;再选用一张厚硬结实的纸对折,粘于版口集中的一边,以为书脊。再将上、下、左三边切齐,一部蝴蝶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10. 我想知道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的演变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
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
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
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
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
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
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
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
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
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
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
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
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
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
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刻印于公元868
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
于唐晚期。
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
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
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龙龛手镜》,乾统年
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
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
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
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
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 “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
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书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的《尚书》和《经典释文》,《开宝藏》则刻印于开宝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
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书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见北京出版印刷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
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籍的刻印、装帧水平来
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
挂图。
公元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
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北
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
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
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当。
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元代的书籍装帧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
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
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
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
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
高416毫米,宽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宽200毫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
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
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贴上封皮后,裁切上下书口。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
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
个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
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明代的书籍装帧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
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
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
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
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
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
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
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
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
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
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
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
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
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
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
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
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
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
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
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
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
插图。
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
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
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清代的书籍装帧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这里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出版印刷,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籍出版印刷的机
构--武英殿。
康熙年间,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并制造铜活字25万个,印刷了这一大部头丛书。乾隆年间,武英殿在金简主持
下,又刻制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3500个,乾隆皇帝亲自将活字版定名为“聚珍版”。除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外,
还印了其他一些书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书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较多的书籍,以《耕织图》、《南巡图》等质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点,是民间印刷作坊的兴盛,据统计最多时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两处。在这些作坊中,也有专门从事书
籍装订和字画裱装者。
清代最通用的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都有使用。卷轴装在清代多用于字画的装裱,其装裱工艺十分精致
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纸,画芯四边裱以素色彩绫,轴外裱以锦缎,轴头用料则分为不同的档次。经折装除用于佛经及字帖外,也用于一般书籍,
宫廷印刷的《耕织图》,《南巡图》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装帧采用经折装,所不同的是开本约一尺见方,封皮用厚纸板裱以黄绫。康熙、雍正年
间刻印的《龙藏》,共720册,全为经折装,书皮裱以黄绫,10册一函,规模巨大。蝴蝶装在宫廷印刷的书籍中也有使用,我曾看到过一本清代
中期的蝴蝶装书,用上等宣纸印刷,版边留有较大空白,封皮用硬纸板裱以黄绫,并有前后环衬页,一边裱于封皮内侧,装帧平整,裁切跟齐,属
于宫廷书籍装帧之上品。包背装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本,共抄写七部,共计
254205册,全为包背装。全书封皮用厚纸外裱绫衣,四库分别用不同颜色,其经库用绿绫,史库用红绫,子库用蓝绫,集库用灰绫,最后分别用
木函装书。线装为清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书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线装书则力求“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
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纸面和市面两种,封面多贴书签,书本部较薄,一部书装于函套。清代线装书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张白页,其后才是扉
页,内容有书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点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书根字,写有书名、卷次等。
从开本大小来看,清代则是多种多样,政府出版物的开本都较大,民间出版物多为中小开本,有一种称为夹带本的,是历代最小的开本,约相
当于今天的128开,字很小,但印刷装订都很精致。
清代出现了一种连续性出版物,一种是《晋绅录》,一种是《京报》,《晋绅录》按季出版,内容为中央、地方官员的名录,以红纸为封皮,
称为红皮书。《京报》相当于今天的报纸,但也装订成册,每期二三页或六七页不等,封皮有白纸,黄纸不等,封面盖有红色“京版”二字,有刻
版和木活字两种,由于有时限性,印装都十分粗糙。但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18世纪初期开始,西方的印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近代出版印刷业开始兴起。随着新型印刷技术的应用,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册页装及矩形开本等基本形式,则起源于我国的宋代,约公元14世纪,逐渐传向西方。虽然在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有阶
改进,但其基本形式,仍为中国古代所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