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嫘祖的个人情况
嫘祖人物生平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B. 嫘祖的详细资料
答:嫘祖故里为河南省西平县。
嫘祖活动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她开创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是她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著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
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今年应举办第五届纪念嫘祖节。
中国嫘祖、冶铁铸剑两大文化之乡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 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今天上午八时许,在授牌仪式现场河南西平杨庄高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九时三十分左右,有关领导开始宣读正式命名授牌文件,并向西平县授牌。来自国家、河南省、驻马店市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民众近两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河南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今年六月中旬,“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
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是中华民族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文明的发源地,嫘祖文化的原生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有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西平的冶铁铸剑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 嫘祖发明什么呢
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纺 织,与黄帝一起组织部落里的男女老少,男耕女织,共同创造了华夏古代文明,为开创中华基业,尽心尽 力,被后世尊为“先蚕”。
D.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这些都是历史事实。 改错
将历史事实改为历史传说
E. 嫘祖是什么人有何突出贡献.
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F. 河姆渡人已经会养蚕缫丝了,为什么养蚕缫丝是嫘祖发明的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创造,都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无数人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和发明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那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在杰出的人物之下,是古人对他们表达的崇敬之情。所以,传说具有神话色彩,并不能够全部相信,但是传说与神话当中还是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资料的。
G. 弘扬嫘祖精神 传承母亲文化演讲稿
多少字?
这个可以吗?
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
刘海峰
(黄淮学院 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中华母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嫘祖为中华人文之母,中华母亲节应以嫘祖为母体。嫘祖文化具有丝绸文化、服饰文化、科技文化、婚姻文化、旅游文化、母爱文化等丰富内涵,而中华母亲文化则是以母亲为主体、以慈爱为核心的中国女性根文化。新时期应大力加强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嫘祖;母亲文化;中华母亲节 当今世界,在国际上稍有影响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而号称“礼仪之邦”、“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却缺失自己的母亲节,“中华母亲文化”也一直为社会和学界所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缺失。嫘祖为中华人文之母,加强嫘祖文化研究,对推动中华母亲文化研究、中华母亲节的设立以及当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嫘祖文化与中华母亲文化
2011年11月17日,首届嫘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嫘祖文化与母亲文化”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一致认为,应该围绕嫘祖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母亲文化。
母亲节是传承母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肇始于古希腊,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现代的母亲节则发端于美国,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设立母亲节;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时至今日,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0余个。
1988年5月,广州市借鉴香港、新加坡母亲节经验,开始庆祝母亲节,所取日期却与美国一样,即“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受广州影响,上海、武汉、深圳等众多城市也开始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自发欢庆“母亲节”,尽管是“洋节日”,但却表达了人们对伟大母亲的无限崇敬和弘扬母亲文化的自觉心愿。
2006年10月,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联名16位专家学者倡议设立“中华母亲节”,李教授认为:“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流淌着本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中华儿女吮吸母亲节的文化乳汁时,这位母亲代表的却是洋妈妈,这样的事不宜再继续下去。”“要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需要自己的中华母亲节,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性。”[1]222007年“两会”期间,李汉秋、凌孜等10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汪纪戎、郭新志等数十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案,要求设孟子出生日——农历四月二日为中华母亲节。
尽管李汉秋等人以孟母为母体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提议
暂时没有得到国家的正式批准,但却得到山东省的积极响应,2007年4月,青岛、莱西、泗水、邹城、日照等市县相继举办中华母亲节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继山东之后,湖北、山西等省的专家学者提出以女娲为母体设立中华母亲节,而四川与河南的有关专家学者又提出以嫘祖为母体设立中华母亲节。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0.9%的人赞同中国人过自己的母亲节,其中48.3%的人表示‘非常赞同’”[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尊重母亲、关爱母亲、宣传母亲、歌颂母亲、回报母亲早已成为时代文化潮流。面对广大民众对母亲节强烈的文化诉求,学术界、理论界应该积极回应。
二、中华人文之母——嫘祖
李汉秋等人关于中华母亲节的提议之所以没有得到国家的正式承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孟母为母体的中华母亲节难以满足海内外广大炎黄子孙对母亲文化的需要。因此,设立中华母亲节首先应找准母体定位。
中国的神话传说滥觞于中国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华民族早期的祖先崇拜多尊“女祖”。伏羲氏族所崇拜的祖先神是华胥,神农氏族所崇拜的祖先神是安登,有熊氏族所崇拜的祖先神是附宝,少皋氏族所崇拜的祖先神是女节,陶唐氏族所崇拜的祖先神是庆都,有虞氏族所崇拜的祖先神是握登,夏后氏族所崇拜的祖先神是修己,早期商族所崇拜的祖先神是简狄,早期周族所崇拜的祖先神是姜嫄。时至今日,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仍流传于中国大江南北,此为中华母亲文化之根基。
然而,中华人文始母应该属谁?何人最有资格担任中华母亲节的母体?我们不妨作一些学术上的争鸣:
女娲:女娲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的《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西汉应劭《风俗通义》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以此知,女娲是战国至西汉时期逐渐形成的神话传说人物。
西王母:西王母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以此知,西王母亦为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人物。
华胥:华胥的名字最早见于《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蛇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即伏羲)。”《拾遗记》为西晋学者王嘉所著,以此知,华胥是西晋时期文人创造出来的神话传说人物。
任姒:任姒之名最早见载于《太平御览》,其卷七十八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登,主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首牛身。”《太平御览》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以此知,关于任姒的神话传说产生于北宋。
附宝:附宝之名最早见载于《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青邱。”《河图》、《洛书》是宋人根据《山海经》、《大戴礼记》等先秦文献演绎出来的,从战国时期到北宋,《河图》、《洛书》经历了上千年层累的创造过程。
女枢:女枢之名最早见载于南北朝沈约的《宋书・符瑞志》:“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由此可知,女枢为南北朝时期文人创造出的神话传说人物。
嫘祖:嫘祖之名最早见载于《山海经》、《世本》、《大戴礼》等先秦古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汉书・表第八》载:“累祖,黄帝妃,生昌意。”以此知,嫘祖为历史人物。
太任:《汉书・列女传》载:“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太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施胎教的母亲,比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倡胎教要早700余年。
孟母:孟母之名最早见载于西汉文景时期的《韩诗外传》,“但其事未为《史记》所采取,晚生于司马迁七八十年的刘向作《列女传》,于《母仪传》卷一《邹孟轲母》篇中,再次完整地叙述了孟母教子的故事”[3]102。可见,“孟母教子”故事形成于西汉中期。
纵观以上人物,选择嫘祖为中华母亲节的母体才是最合适的。
第一,中华母亲节的母体应该在历史人物中去寻找。母亲节体现的是祖先崇拜,而不是宗教崇拜,更不是自然崇拜和地祇崇拜,即使是西方的母亲节也很少选择圣母玛利亚。既然是祖先崇拜,中华母亲节的母体就应该抛开神话传说人物。在以上人物中,女娲、西王母、华胥、任姒、附宝、女枢皆为神话传说人物,应在首先排除之列。接下来就是嫘祖、太任和孟母等,而太任的事迹除了“胎教”以外,其他较为单薄,孟母事迹则是西汉中期儒家学者出于“为圣人立言”、“为亚圣树像”之目的而创造出来的民间故事文化,犹如古代开国帝王之母“神龙育子”一般。假如以孟母为中华母亲节之母体,那么,孔子之母置于何地?因此,以太任与孟母为中华母亲节之母体皆不合适。众所周知,“中华人文之父”为黄帝,嫘祖为黄帝正妃,又是脱离神话传说而入中国正史的女性,最有资格担任“中华人文之母”。
第二,中国皇室一直有祭祀先蚕嫘祖的文化传统。《隋书・礼仪志》引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嫔、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4]94至于“先蚕”为谁?古书颇有争议,有嫘祖者,有菀窳妇人者,有寓氏公主者,有黄帝者,有马头娘者,有马明王者,有青衣神者,有三姑者,等等。但除了嫘祖外,其他均为后世之民间传说,史无依据,故元代著名史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已有断言:“尝谓天驱为精,元妃西陵氏始蚕,实为典要。若夫汉祭菀窳妇人、寓氏公主,蜀有蚕女马头娘,又有所谓三姑为蚕母者,此皆后世之溢典也。”[5]2元代以降,皇室每年祭祀“女祖”皆以“先蚕嫘祖”为对象。历朝历代已经把先蚕嫘祖作为女祖供奉祭祀,千百年来约定俗成。中华母亲节以嫘祖为母体实际上保持了中华传统女祖文化的连续性。
第三,只有选择嫘祖作为中华母亲节的母体才符合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史的开端应从黄帝、嫘祖时代算起,黄帝、嫘祖时期是中国第一次大发展时期:生产工具方面,始穿井,作舟,作乘马,作驾,作服牛,作弓,作矢,作杵臼,作镜,实现了从原始渔猎到农耕文明的过渡;服饰方面,作旃冕、作旃,作冕,作履,作衣裳,作丝衣,实现了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过渡;社会文化方面,作文字,作图,作书,定婚姻,实现了从结绳记事到文字时代、家庭婚姻时代的过渡;自然科学方面,占日,占月,占星,作调历,作甲子,作五行,作算术,实现了从敬畏自然到认识然然的过渡;音乐方面,作律吕,作鼓,作钟,作磬,作笙,作簧,实现了从劳动号子到伴奏音乐的过渡;等等。
当今,海内外黄皮肤之华人皆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因此,黄帝为中华人文之父,嫘祖实为中华人文之母。
三、嫘祖文化与中华母亲文化的主要内涵 嫘祖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蚕桑与丝绸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的国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已有论述。丝绸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同等重要,以致古希腊人称东方的中国为“丝绸之国”,而这一贡献应归功于嫘祖。嫘祖首创养蚕织丝,开启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丝绸文明时代。二是服饰文化。《通览外纪》载:“西陵氏之子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蚕丝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织帛制衣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这个发明也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根本转折点,它结束了古人以树皮、毛皮为衣的愚昧时期,而进入麻衣、葛衣和丝绸并用的文明服饰时代,“以衣遮羞”、“尚衣尚美”是中华文明进入成熟阶段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三是婚姻文化。史载嫘祖“定嫁娶”,禁止部族内部通婚。从“血缘婚”到“族外婚”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四是科技文化。嫘祖首创养蚕缫丝,堪称中国古代伟大的女科学家,其发明创造的丝绸技术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五是旅游文化。《汉书・律历志》引汉代崔寔《四民月令》:“道神,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之以为道神。”北宋人丁度《集韵・平脂》载:“黄帝娶西陵氏女,是为嫘祖。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以此知,嫘祖因身为黄帝正妃,常年伴随黄帝四季迁移、东征西讨、南巡北狩,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许多地方,并死于道路之中。“行神”、“道神”即今日旅游之神,嫘祖开启了中国旅游时代。
嫘祖作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以此判断,嫘祖当是一位教子有方的伟大母亲。作为后世中国母亲的楷模,嫘祖母亲文化外延为中华母亲文化,并赋予中华母亲文化诸多优良传统。
什么是中华母亲文化?中华母亲文化的内涵有哪些?由于与母亲日常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洗衣、做饭、相夫、教子等家庭平常事、琐碎事,加上“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长期对妇女的歧视与偏见,导致母亲文化一直不为学术界、理论界所重视。所谓母亲文化,就是以母亲为主体,以慈爱为核心,以家庭性、本能性、无私性等为特点,以吃苦耐劳、坚强韧性、聪颖智慧、深明大义、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女性根文化。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中华母亲文化的核心是“慈”。仁慈,即仁者爱人,慈者爱子,仁与慈皆出于天性与本能,母爱无边。《大学》、《中庸》要求男子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经》要求母亲“修身、齐家、阃范、礼仪”,培养“治国、平天下”之才。孟子之母以“孟母择邻、孟母断织”而成就亚圣孟轲;文伯之母敬姜“教文伯戒轻狂”而使文伯成为鲁国一代名臣;孟仁之母“为子做厚褥大被”,使孟仁成为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代廉吏;欧阳修之母郑氏“画荻教子”使欧阳修成为北宋一代名相和唐宋八大家之一……古代中华母亲用善良、温婉、慈爱和宽厚的品性,孕育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贤士。
中国古代社会,乾为父,坤为母;男主外,女主内;男人的天是社会,女人的天是家庭,担负着赡养父母、相夫教子、兴旺家庭的重任。自古及今,母亲都是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以女性孱弱之身躯扛起和睦家庭、稳定家庭、兴旺家庭的重任。皇甫谧之婶母不辞辛劳教育侄子,使皇甫谧成魏晋一代名医;李密之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孙子,使李密成西晋一代名臣;王昭之母变卖手镯为儿买书,使王昭成为北宋一代名吏;尹焞之母陈氏省吃俭用供养其子,使尹焞成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作为文化回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其中的闵子骞单衣奉亲、睒子鹿乳奉亲等十五孝都是孝敬母亲的。
《广雅》云:“母,牧也,言育养子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古往今来,女性天生坚强与韧性,母亲又最具坚强与韧性。不论家庭是穷是富,母亲总以其坚强与韧性教育子女之刚毅、果敢、坚韧、忍耐、自立与自强。郑善果之母崔氏,“恒自纺绩,夜分而寐”,以实际行动教育儿子,使善果成为一代名臣;程颢、程颐之母侯氏,躬身力行教育其子,使二程成为理学一代宗师;刘安世之母,教子捐身报国,使刘安世成为宋代一位大学问家;张浚之母计氏,含辛茹苦抚育张浚,使张浚成为南宋一代抗金名将和名相;叶适之母,“赶子出门”,使叶适成为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林则徐之母陈氏,以剪纸供养儿子读书,使林则徐状元及第并成一代民族英雄;舒庆春之母马氏,以帮人做佣工供应子女上学,使老舍成为当代人民艺术家……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文化、观念、思想传给下一代。
“心灵手巧”是女性的专有词汇,“巾帼不让须眉”则是世人对女杰的赞誉,母亲总是以其细腻、聪颖之智慧推动家庭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嫘祖教人养蚕缫丝,使世界步入锦绣服饰时代;太任以“母教”奠定周礼之基础;楚国江乙之母,不受万两黄金,以“有其母,必有其子”而洗刷儿子冤情;赵括之母,以“括不可以使将”而讽劝赵王力避纸上谈兵;孙策之母吴夫人,“倚井教子”,使孙氏占据江东;武则天以大智大勇而成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黄道婆以改进织机技术而成布业女祖。
母亲是子女的楷模,识大体、顾大局是母亲教育子女的应有要义。子发之母,闻子得胜而“无入吾门”,终使子发成楚国一代名将;田稷之母,不受不义之财,使田子成齐国一代贤相;王陵之母,以死劝子,使王陵成汉初一代名相;翟方进之继母,倾家荡产伴子求学,使翟子成西汉一代名相;东汉范滂之母,以“名寿不可兼得”,使范滂名垂青史;赵苞之母,勉子抗敌,千古流芳;岳母刺字,使岳飞成为南宋一代抗金名将;虞潭之母刘氏,励子远征,使虞潭成为东晋一代名将;北宋初年佘太君,满门忠烈,祖孙四代为国尽忠,终使杨家将流芳百世;中国有“父母在,不远游”之古训,但徐霞客之母却鼓励儿子远游名山大川,并亲自为儿子缝制远行冠,使徐霞客成为著名的地理学家。
母亲总是以自己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和负重奋进,无私奉献家庭,无私奉献亲人,无私奉献社会。韩愈之嫂郑氏,长嫂为母,以“大丈夫志在四方”激励叔弟,使韩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稹之母郑氏,不辞勤劳教育其子,使元稹成为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周樟寿之母鲁氏,以身边仅有的八元钱送儿子外出求学,使鲁迅成为中国当代大文豪;沈雁冰之母陈氏,“誓守遗言,管教双雏”,殚精竭虑抚育儿子,使茅盾成为当代著名的革命文学家。
《诗经》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世界上什么最伟大?母爱!
四、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我们把祖国、大地、大海、党等比喻成伟大的母亲,最初的学校是母校……在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不能也不应数典忘祖,而应大力弘扬中华母亲文化,以传统中华母亲文化促进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倡议:嫘祖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亲。尽管嫘祖的真正故里在河南西平,但嫘祖传说和嫘祖文化遍布全国各地,嫘祖实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亲。人们应该摒弃狭隘的地域之见,以母亲般的博大胸怀,共同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华母亲
文化,赋予中华母亲文化更丰富的时代精神。
我们呼吁:尽早设立“中华母亲节”。设立母亲节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母亲伟大,母爱圣洁,母亲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关爱,建议政府尽早以嫘祖为母体设立“中华母亲节”。
我们建议:为大力弘扬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应筹划实施“八个一”工程:(1) 成立科研基地,加强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的历史研究;(2) 创建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精品网站;(3) 撰述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系列丛书;(4) 创作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传统舞台剧;(5) 创作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影视剧;(6) 发行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专题邮票和纪念币;(7) 在嫘祖文化集中地筹建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园;(8) 在嫘祖文化集中地先行举办“中华母亲节”。 参考文献:
[1] 杨光.倡议中华母亲节[J].新天地,2008(6). [2] 陶焘.80.9%的人赞同国人过中华母亲节[N].中国青年
报,2011-04-26.
[3] 张延龄.从最早记载看孟母教子传说[J].齐鲁学刊,
1994(6).
[4] 魏征.隋书[M].中华历史文库本,2000. [5] 王祯.农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朱占青〕
Lei zu and Chinese Mother’s Culture
LIU Hai-feng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463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mother’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the important part of today’s advanced culture. Lei zu is considered as the original mother of Chinese culture, she should be the symbol of Chinese Mother’s Day. Lei zu culture has a rich content such as Chinese silk culture, clothes culture, invention culture, marriage culture, tourism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mother love. Chinese mother’s culture is the female radical culture which is the matrix of mother and the core of love. Today, we should carry out measures to research, protect and inherit Lei zu and Chinese mother’s culture. Key words: Lei zu; mother’s culture; Chinese Mother’s Day
我帮你找的别人的,希望你可以用到,望采纳,O(∩_∩)O谢谢
H. 求解:中华母亲嫘祖到底是那儿人
远安最初的嫘祖文化研究是在宜昌嫘祖文化研究学会的引导下开展起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苟家垭镇政府率先行动,在蚕神庙原址处竖立起汉白玉的石雕——嫘祖像,名正言顺地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请回了娘家——远安苟家垭。
上世纪末,远安县委宣传部集中了部分文化人的研究成果,在《远安风物》这本小册子上开辟专栏,加以推介。县委县政府对此给以重视和鼓励。
进入本世纪以来,关于嫘祖文化的研究已形成风气,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远安县嫘祖文化研究学会,由文联主席任会长。此后,嫘祖文化研究被纳入县委的议事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
一、以《宜昌日报远安版》和《沮漳文学》等刊物为阵地,开辟了《嫘祖研究专栏》、出版了《嫘祖专号》。特别是在《嫘祖专号》里,有段家树老师的《嫘祖初探》《嫘祖再探》和《嫘祖的出生地在苟家垭》等系列研究文章,其新颖的观点、翔实的论证,引起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个专号里还发表了拙文《大地之恋》,以传说中的嫘祖为主要人物,演义了嫘祖创造发明以及黄帝与嫘祖的爱情故事,在县政协的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二、远安县委县政府在上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握时机,扩大宣传,再上台阶。与湖北省电视台联合拍摄了大型音乐艺术片《嫘祖蚕娘》,一举获得全国电视“金鹰奖”,从而把“嫘祖与远安”这一主题推向了全国。
三、远安县花鼓剧团创编了中型音乐剧《嫘祖与黄帝》,参加宜昌市专业剧团的调演,受到观众好评,获得多个奖项。
二、为什么说嫘祖是远安人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乃黄帝正妃。也就是说,当海内外中华儿女无一例外地称黄帝是自家始祖的时候,也就应该明白华人无一例外的是嫘祖的子孙,嫘祖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母亲。
我们说嫘祖是远安人,有如下理由:
先从地域上看,据著名史学家顾吉刚主编出版的《传说中的中国地图》所示,古西陵就是当今以宜昌为中心的西陵山脉,西陵峡也因此而得名。而我县的苟家垭镇就处于西陵山北部,属古西陵范围。既然嫘祖是西陵之女,那么,嫘祖就有可能出生在苟家垭。
再从丝绸文明发展的源流看,苟家垭桑蚕历史可谓非常悠久。苟家垭蚕丝声名卓著,史称“垭丝”,历来为皇室贡品。《湖北通史》上说,宋代以来,苟家垭周边地区乃至整个鄂西和川东的蚕丝均以“垭丝”命名,从而走出大三峡,以至远销英、法、印度、中东等地。由此可见,苟家垭的蚕丝在丝绸文化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毫无疑问,“垭丝“的产生及其中心地位的形成是大大早于文字记载的,完全是能够追溯到远古黄帝时代的。
嫘祖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