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鞭炮发明火药

鞭炮发明火药

发布时间:2021-07-11 10:55:00

㈠ 火药发明前人们用什么放爆竹

火药发明前人们用火烧竹子放爆竹。

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

(1)鞭炮发明火药扩展阅读:

鞭炮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㈡ 爆竹的发明时期或者火药的发明时期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黑色火药在晚唐(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版代炼丹家权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於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其实是在唐朝晚期才正式发明的火药,而在汉末,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的评书中,常会出现“某某方向突然一声炮响,杀出一队人马来”,这里的炮其实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种瓦制作的鼓。
【炮土之鼓】瓦制的鼓。《周礼·秋官·壶琢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殴之,以焚石投之。” 郑玄 注:“炮土之鼓,瓦鼓也。”

㈢ 火药被发明前用什么放爆竹

用火烧竹子。

解析:春节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回是为了喜庆,因为鬼答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3)鞭炮发明火药扩展阅读

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

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㈣ 宋朝发明了火药.唐朝怎么有鞭炮

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23]。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这里的“密”应该是蜂蜜的“蜜”。蜜加热能变成炭。硫磺、硝石与炭混合,这就是火药的配方。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引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图为南未突火枪和北未火药箭。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英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㈤ 鞭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鞭炮的由来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㈥ 鞭炮是谁发明的

由于历史久远,鞭炮的发明者已无法考证,只知道鞭炮发明于北宋时期。

古时,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在火药发明之前,只有“鞭”,没有“炮”。人们甩鞭子,鞭子的尾部发出“啪”的声响,这种动作作为一种礼仪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火药发明以后,制作的“火药爆竹”,有些“火药爆竹”的声音与鞭子甩动的声音类似,所以就出现了“鞭炮”的说法。

(6)鞭炮发明火药扩展阅读:

关于鞭炮的传说:

孙隐崖和炼丹台中国隋末唐初,出了个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孙思邈。孙思邈才学超群,不但医术高明,而且炼丹技艺清湛,多次拒绝朝廷的赐封。据传,孙思邈为了专心专意炼丹和行医,先隐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后又迢迢数千里南下避隐到湘东山区,最后在浏阳定居下来。

在浏阳县城的东门外,沿河而上,有一条小河与浏阳河相汇,在山岭的树林丛中,有一个岩洞,传说,孙思邈就隐居在这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药家和炼丹家,就把这个岩洞叫孙隐崖。孙思邈在这个崖洞中隐栖下来后,经常到浏阳县城动边30公里外盛产硫磺矿的七宝山采挖硫磺,把采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装入丹炉,日夜炼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思邈终于炼制出了火药,成为烟花、鞭炮的奠定人。人们为了铭记孙思邈对烟花、鞭炮的伟大贡献,将他炼丹的地方尊称为炼丹台,洗药的井和泉分别尊称为洗药井和洗药泉。

历史的巨轮已飞转了一千多个年头,但孙隐崖、炼丹台、洗药井、洗药泉仍保存完好,仿佛在悠悠地叙述着这古老的传说,真令人古思飞扬。传统的鞭炮制作过程分为三部分:炮身制作,火药制作和引线制作。

㈦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为什么却用来放鞭炮

这都是胡说。抄中国在北宋中后期就大量在军事中使用火药,与宋朝对敌的金、元两国同样很重视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直到明初,中国的火器都领先于世界。明朝中期一度缺乏创新,但自嘉靖年间仿造和引进火绳枪、佛郎机、红夷炮,又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金能够入主中原,大力使用火器也是重要原因。而在清朝统一之后,才开始忽视火器的发展。

㈧ 鲁迅那句中国人发明火药去做鞭炮的出处是哪里

出自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

《电的利弊》写的是中国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愚昧问题,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国麻木、盲目、愚昧的社会现象。鲁迅的《电的利弊》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六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后收入杂文集《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写的是中国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愚昧问题。类似的事情有很多。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8)鞭炮发明火药扩展阅读:

给《自由谈》投稿最多、影响最大的左翼作家是鲁迅。他从1933年 1月起用“何家干”、“丁萌”、“干”、“游光”等许多笔名为《自由谈》写稿;《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中的全部杂文和《花边文学》中的大部分杂文都是在《自由谈》上发表的。

正因为鲁迅,《自由谈》在现代文化史、文学史、报刊史上才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之外,茅盾也经常给《自由谈》投稿,他用的笔名是“玄”、“珠”、“郎损”、“仲方”等。郁达夫、徐懋庸也给《自由谈》写了不少杂文。

在《自由谈》上发表文章较多的还有陈望道、夏丐尊、叶圣陶、郑振铎、老舍、巴金、风子(唐弢)、陈子展、臧克家、田间、张天翼、靳以、柯灵、李辉英、郑伯奇等。瞿秋白在上海时,也曾借用鲁迅的笔名,在《自由谈》上发表了十余篇杂文。

一些在政界有影响的文人如柳亚子、章太炎、吴稚晖、林语堂,也先后在《自由谈》上发表过短文。

㈨ 鞭炮的发明故事鞭炮的发明故事

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传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于是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
梁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是庭前爆竹,一辟山襙野鬼”。
用火药制成的爆竹,最早见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烟火大起”。
《梦梁录》、《武林旧事》、《都城记胜》都有关于“爆仗”的记载。 到16世纪,中国的爆竹已经五花八门。 1593年沈榜著的《苑署杂记》记载,大响声的叫“响炮”,飞得高的叫“起火”,带炮声的叫“三级浪”,不响不起,而在地上旋转的叫“地老鼠”,外形像花草的叫“花儿”,用泥土封住的叫“砂锅儿”,用纸包的叫“花盆”。李约瑟认为,第二种“起火”显然是火箭,第四种“地老鼠”十分重要,它可能是原始的火箭推进器。《齐东野语》还记载“地老鼠”烟火飞到太后脚下,使太后惊慌失措。
爆竹使用的火,药是硝,石66.6%,硫16.6% 碳16.8%。火药放入硬纸筒,再用薄纸卷火,药作引,信。
烟花于10世纪已有记载在中国发明,主要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后武林旧事》记有宋孝宗观海潮放烟火的情景说:“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共请两殿往浙江观潮……管军命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宋理宗时,周密在《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当时皇宫观看烟花的故事。
到元、明年间,许多诗人、文学家都有有关鞭爆烟花这方面的记述。自清代以来鞭爆烟花使用普遍。
烟花的化学原理和爆竹大同小异,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燃放烟花后,产生化学反应引发爆,炸,而爆,炸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绝大部分转化成光能呈现在我们眼中。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能够使烟花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发光原理为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氧化。当这些金属燃烧时,会发出的强光及热能。发色剂是一些金属化合物。金属化合物含有金属离子。当这些金属离子被燃烧时,会发放出独特的火焰颜色。不同种类的金属化合物在燃烧时,会发放出不同颜色的光芒。如:氯化钠和硫酸钠都属于钠的化合物,他们在燃烧时便会发出金黄色火焰。同理,硝酸钙和碳酸钙在燃烧时会发出砖红色火焰。烟花便是利用金属的这种特性制成的。制作烟火的人经过巧妙的排列,决定燃烧的先后次序。这样,烟火引燃后,便能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出鲜艳夺目、五彩缤纷的图案。

阅读全文

与鞭炮发明火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