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业模式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
那就是你要掌握顾客的心理直到顾客的需求。要选择顾客是上帝理念
⑵ 如何成为成功的投资者
任何一位投资者在选择进入证券市场时,都有着美好的憧憬: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呢?波涛先生将投资者分成业余投资者与职业投资者两类,然后才沿着这一思路他有的放矢地谈了起来。这种谈话的思路并不常见。其实我国的业余投资者往往将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混同于职业金融投资者。许多业余证券投资者并未搞清业余投资与职业金融投资之间的本质区别,而在实际中既扮演业余投资者同时又扮演着职业金融投资者的角色。殊不知,这样做要承担多么大的风险。或许这与社会上证券类书籍的误导有关。着书者并未将这两类有着本质区别但也有联系的读者区分开来,往往是将分别适合于两类不同投资者的知识混同在一起来写,所以,致使业余投资者在投资操作的理念及方法方面混同于职业投资者,但水平却与职业投资者不在同一个等量级上。证券市场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赔钱的投资者为赚钱的投资者提供收益来源。这样,不明白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明白适合自己采取的投资策略及投资方法,水平又与职业投资者相差悬殊的业余投资者承担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业余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明确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投资策略及投资方法。
细心观察社会生活在波涛先生看来,作为一名业余投资者,首先要掌握有关投资的基础知识,如: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财务分析及技术分析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等。其次,最好以投资于实业的眼光、心态进行企业式的证券投资,就如同投资入股路边的小杂货店一般。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各种职业,从而对自己正在从事或者从事过的行业就会有一个比其他人更清楚地了解,会比其他人更熟悉这些行业,不管做过什么,售票员也好,工厂的工人也好,都会对人熟悉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做出贡献。同时,通过细心的观察等方法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情况。所以,比较稳妥的做法是:一是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中质地优良的交易品;二是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个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卖出表现不佳的上市公司的交易品,买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交易品,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象美国的巴菲特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成功范例。他在幼年曾经卖过报纸,对报纸及其所属的新闻领域比较熟悉,所以,他就投资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不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说到这里,波涛先生提起了一个我们身边发生过的事例。一家生产火腿肠的上市公司在早期做得还是不错的,但后来产品质量却越来越差,火腿中的淀粉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原先买这种火腿肠的人挺多,但后来却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你用不着分析这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就凭日常对身边所发生事情的留心观察,你就可以想见这家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状况。不用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生活有个基本的了解就行。投资者要关注你所投资的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尽职经营以及经营管理的状况如何,同时,虽然不能说是专家但也要对所投资行业的来龙去脉、前后左右的事儿要有个了解,这样才能把握该行业的动向,也才能作为一位小股东分享其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职业投资者4个成功要素业余投资者如前文所述,那么职业投资者怎样才能成为成功的投资者呢?对此,对国内外证券投资界有广泛阅历的波涛先生答得更加翔实细致。强烈求胜欲波涛先生一开始打了个比方:证券市场就如同是一个进行激烈角斗的拳击竞技场,但不同于作为竞技体育的拳击赛场。拳击赛场是根据选手的体重等标准将选手分为不同的等量级,比赛只在同一重量级的选手之间进行。但证券市场则不同,它是各个级别、各个水平的投资者都下到同一个场子里玩儿,大家混着打,重量级的、次重量级的、轻量级的全在一块儿比赛,里面就有泰森、就有霍利菲尔德。证券市场没有象竞技体育的拳击赛场那样,根据级别开设不同的市场,也就是说没有业余级市场、专业级市场、顶尖高手级市场之分,你要是不使劲往前拱,练到半截说我不练了,我就这么着吧,那肯定是要被别人痛打。在证券市场中,水平高的投资者赚的就是水平低的投资者的钱,仅仅能超越自己却达不到很高的水平照样会输给人家,所以说,作为职业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首先具备成为顶尖高手的强烈动机。即使最后不能成为顶尖高手也没关系,但这种强烈动机是不可或缺的。融会贯通基础扎实是职业投资者获得成功的又一个要素。对于证券投资所需的各种知识要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要能融会贯通。如果基础的东西不牢固肯定是走不远的。一定要把各个流派的知识弄懂。弄懂以后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看来,它们事实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讲一个道理。比方说内家拳、外家拳有多大区别?没入门时看起来是有很大区别,但等到真正掌握它的精髓之后再看,其实没太大区别,在最高境界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到这个时候,有了这种感觉后,人们才觉得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拳法,用它基本的道理基本的精髓,否则往往是比划、模仿、花拳绣腿。
系统投资方法成功的投资需要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投资方法。成功的投资不仅需要掌握投资的基本规律、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就是科学家看问题的方法,而且作为实践者,在理解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意具体的投资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有一些人也在开发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有时候在哲学上是可探讨的,未必全对。具体的投资方法并不是什么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什么包打天下的秘密武器,更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因为投资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是人性的弱点,所以,系统的投资方法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你发现、把握、控制人性弱点对投资的消极影响。有客观的、系统的东西要比没有好得多。因为人在被自己的人性弱点所控制时,往往是不能自己的。投资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是能理性的,但在具体行动时却往往是不理性的。
⑶ 如何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是一个常见的经典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企业或企业管理者而言,时常将其挂在嘴边,有时会有忽悠的成分,真正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的管理者其实并不多,商业追求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利润,因此搞得大家虽然都很累,但贵为上帝的客户依然不见满意。。近日阅读AlexanderOsterwalder 的《商业模式新生代码》,重新理解了价值主张,本文权当读后感,非阿蒙本人的创新,所谓价值主张,是用来描绘为特定客户细分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它解决了客户困扰或者满足了客户需求。价值可以是创新的,并表现为一个全新的产品或服务,也可以与现存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类似,只是增加了功能和特性。 价值可以是定量的,比如价格、服务速度等,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设计、客户体验等。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能达到以下的几点目标,那么将有助于我们为客户创造价值。(1)新颖性;有时我们理解的先进性新颖性并不是很准确,我们总在努力地发明或创造一些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功能或服务,实际上这是极端地困难的,可笑的是我们研究了几年,终于新产品发布了,但你却可悲的发现在别的地方类似的产品已经泛滥成灾。所谓的新颖性,我的理解是如果能够满足客户从未感受和体验过的全新需求,那是上上者,如果能让客户用得更开心更方便更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那也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因此新颖性并不总与技术有关。 (2)高性能;改善产品和服务性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创造价值的普遍方法。但说实话,有时候性能是一种阴谋,比如PC行业的摩尔定律,够牛逼了吧,你辛辛苦苦的血汗钱终于买了台PC ,但用不到一年,他们说OUT了,要更新换代了,速度越来越快,磁盘空间越来越大,应用软件越来越复杂与占用空间,可怜的人类变得越来越傻瓜。我也认为尽管性能不断地飘高,但并未能在用户需求方面促成对应的增长。 (3)可定制化;定制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个别客户或客户细分群体的特定需求来创造价值。这是中国软件应该深思与努力的方向,我始终觉得让客户参与制作与定制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旧社会旧年代里我们可以将客户视作傻瓜,但新社会新年代里我们要让客户变得聪明与主动,也让他们在爽歪歪的定制与制作过程中真正地体验到当家作主的感觉。 (4)好的设计,好的用户体验; 这一点不用多说,看看苹果的系列产品吧。但中国真的缺乏人才或者说真的缺乏这种理念。 (7)风险抑制;当客户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帮助客户抑制风险也可以创造客户价值。 (8)品牌/身份地位;客户可以通过使用和显示某一特定品牌而发现价值。这个国外做得很好,比如劳力士,万宝龙,奔驰,宝马,LV, GUCCI等,但中国人用得最广最透最滥,比如“表哥”“表叔”们。 (9)可达性;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以前接触不到的客户是另一个创造价值的方法。这既可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也可能是新技术的结果,或者兼而有之。 (10)便利性/可用性。
采纳哦谢谢
⑷ 投资者怎样创造价值的“买空卖空”
一、利用股指期货合理价格进行套利。理论上分析,只要股指期货合约实际交易价格高于或者低于股指期货合约的合理价格时,进行套利交易就可以盈利;分为正向套利和反向套利,正向套利与反向套利之间形成的是一个无套利区域,只有当期指实际价格高于区间上界的时候,正向套利才恩能够进行,相反,反向套利才适宜进行。二、利用价差进行套利。在任何一段时间内,理论价差的产生完全是由于两个剩余合约有效期的融资成本不同产生的。当净融资成本大于零的时候,期货合约的剩余有效期越长,基差值就越大,也就是期货价格比股指现货值高的越多。如果股市上升,两份合约的基差值就会以同样的比例增大,也就是价差的绝对值会变大,所以市场上存在通过卖出价差套利的机会。
⑸ 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
⑹ 如何成为成功的投资人
一、找准自己投资定位 业余投资者往往将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混同于职业金融投资者。许多业余证券投资者并未搞清业余投资与职业金融投资之间的本质区别,而在实际中既扮演业余投资者,同时又扮演着职业金融投资者的角色。殊不知,这样做要承担多么大的风险。 业余投资者在投资操作的理念及方法方面混同于职业投资者,但水平却与职业投资者不在同一个等量级上。证券市场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赔钱的投资者为赚钱的投资者提供收益来源。这样,不明白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明白适合自己采取的投资策略及投资方法,水平又与职业投资者相差悬殊的业余投资者承担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业余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明确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投资策略及投资方法。 二、细心观察生活 作为一名业余投资者,首先要掌握有关投资的基础知识 ,如: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财务分析及技术分析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等。其次,最好以投资于实业的眼光、心态进行企业式的证券投资,就如同投资入股路边的小杂货店一般。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各种职业,从而对自己正在从事或者从事过的行业就会有一个比其他人更清楚的了解,会比其他人更熟悉这些行业,不管做过什么,售票员也好,工厂的工人也好,都会对人们熟悉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做出贡献。同时,通过细心的观察等方法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情况。 所以,比较稳妥的做法是:一是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中质地优良的股票;二是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个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卖出表现不佳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买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股票,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像美国的巴菲特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成功范例。他在幼年曾经卖过报纸,对报纸及其所属的新闻领域比较熟悉,所以,他就投资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不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三、职业投资者四个必备要素 强烈求胜欲 证券市场就如同是一个进行激烈角斗的拳击竞技场,但不同于作为竞技体育的拳击赛场。拳击赛场是根据选手的体重等标准将选手分为不同的重量级,比赛只在同一重量级的选手之间进行。但证券市场则不同,它是各个级别、各个水平的投资者都在同一个场子里玩儿,大家混着打,重量级的、次重量级的、轻量级的全在一块儿比赛,里面就有泰森、就有霍利菲尔德。证券市场没有像竞技体育的拳击赛场那样,根据级别开设不同的市场,也就是说没有业余级市场、专业级市场、顶尖高手级市场之分,你要是不使劲往前拱,练到半截说我不练了,我就这么着吧,那肯定是要被别人痛打。 在证券市场中,水平高的投资者赚的就是水平低的投资者的钱,仅仅能超越自己却达不到很高的水平照样会输给人家,所以说,作为职业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首先具备成为顶尖高手的强烈动机。即使最后不能成为顶尖高手也没关系,但这种强烈动机是不可或缺的。 学会融会贯通 基础扎实是职业投资者获得成功的又一个要素。对于证券投资所需的各种知识要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要能融会贯通。如果基础的东西不牢固肯定是走不远的。一定要把各个流派的知识弄懂。弄懂以后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看来,它们事实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讲一个道理。比方说内家拳、外家拳有多大区别?没入门时看起来是有很大区别,但等到真正掌握它的精髓之后再看,其实没太大区别,在最高境界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只有到这个时候,有了这种感觉后,人们才觉得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拳法,用它基本的道理基本的精髓,否则往往是比划、模仿、花拳绣腿。 系统投资方法 成功的投资需要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投资方法。成功的投资不仅需要掌握投资的基本规律、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就是科学家看问题的方法,而且作为实践者,在理解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意具体的投资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有一些人也在开发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有时候在哲学上是可探讨的,未必全对。具体的投资方法并不是什么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什么包打天下的秘密武器,更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因为投资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是人性的弱点,所以,系统的投资方法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你发现、把握、控制人性弱点对投资的消极影响。有客观的、系统的东西要比没有好得多。 因为人在被自己的人性弱点所控制时,往往是不能自已的。投资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是能理性的,但在具体行动时却往往是不理性的。 比如,大家在礼堂里看电影之前举行一个座谈会,问大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大家肯定会有理智地说:应有秩序地疏散。但真到报警时,特别是烟起来、火起来的时候,大家却拔腿就拼命地挤,导致秩序混乱,甚至会互相踩伤、挤伤,可能挤得谁也出不去。其实人在证券市场中往往也是这样。当与己无关的时候,当需要做出一般判断的时候,人可能是理智的,但当需要做出投资决策,决定何时买、何时卖的时候,人就非常容易受情绪影响,原来想的就没用了,被情绪控制了。而客观地、系统地开发出来的投资方法就可以相当有效地帮你克服这种危害。当你要这么做的时候它却告诉你:不对,你要那么做。起码它可以警示你要想一想这样做对不对,而不是一时冲动就去做了。 科学的投资系统是完整的投资规则体系,包括确定进场点、退场点、再进场点、再退场点的明确而具体的一系列决策规则。应当将自己的投资系统明晰化、条理化,而不要让它只是停留在潜意识状态并且要随着市场数据统计特性的不断变化不断修改自己的投资系统。 良好心理素质 控制自己的人性弱点,与之进行不懈的斗争并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优良心理品质是投资成功的关键。与任何其他行业一样,当一个人想要达到投资的比较高的境界时,就会发现对手就是你自己。真正到了顶尖高手的水平,专业技能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了,那时就是心理、人品的博弈了。 在投资里边最大的陷阱或称最大的风险就是投资本身任何时候都引诱你爆发、展现人性的弱点,包括贪、怕、从众心理、私心、面子、不稳定情绪化等等。 它会通过你人性弱点的作用使你在判断上犯错误,这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投资归根结底到最后都是做人的问题。贪与怕是投资中最具危害性也最需要克服的人性弱点。贪不言而喻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对金钱的贪欲使人们在投资时犯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这一点在商品期货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另一种表现便是渴望一夜暴富。这种心理使人们频繁地买入、卖出而陷入了过量交易的陷阱;怕则表现为对市场的无畏和对自己遭受利益损失的怕等等。这种人性弱点使人们即使面对已上涨得很高的市场仍然买入而全然不顾市场正变得日益脆弱,而在市场大幅下跌的情况下,生怕世界末日来临,生怕自己无法逃出而大量抛售。 此外,人们还怕丢面子,为什么巴林银行外汇交易员里森就掩饰交易中的亏损呢?因为他不敢承认错误,结果小错变成大错,掩饰变成了犯罪,百年金融大厦轰然坍塌。为什么有的坐庄套得深不见底,也是不愿认错,因为认错了会丢面子,别人会说自己输了,所以伤害都是来自于人性的弱点。控制人性弱点的方法是修身养性。其中读书是一种手段。读书主要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获得警示,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要警惕别犯的。主要的方法还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反省,经常反省自己心理上是不是不对劲了,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这样就能控制人性弱点的消极影响。 股市是心理的炼狱,自胜者强!
⑺ 如何给公司创造价值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项目能够合理的进行与维持,保证自己设定的时间能够合理有效。为公司节约成本,保证项目能够高效的运行,提高成员之间的办事效率。
⑻ 怎样为股东创造价值
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美国企业的传统。可是在步入新世纪后,安然、世通等一连串大公司会计丑闻的曝光,美国股市的急剧下跌,公众信任度的持续滑坡,都让人们把谴责的对象瞄准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个公司治理原则。 的确,疯狂追求股东价值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过于关注当前业绩,而不投资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有时甚至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择手段,比如做假账。 我所说的,并不是股东价值原则对管理层失灵了,而是管理层背叛了这个原则。比如,20世纪90年代,各公司在高管薪酬中引入股票期权,原本是想把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这些免费赠送的期权在设计上有重大缺陷,不仅基本上没有激励管理者采取有利于创造价值的行为,还产生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因为股票期权的等待期一般比较短--3到4年,再加上高管们相信短期收益可以刺激股票价格上涨,这就鼓励他们操纵收益,早早地行使期权,并及早将股票套现。也就是说,管理者所服务的还是一己之私而不是股东的长期利益。 研究表明,由于股价反映的是市场对股票的长期看法,要证明公司股价的合理性,管理层就需要保证公司在10年以上的时间里都能产生创造价值的现金流量。换句话说,不管长期股东是多是少,管理层都应该追求长期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不要操纵收益或者进行收益指导。如果不遵守这头一条原则,那么公司十之八九也不会遵守余下的原则。如果管理者为了抬高短期收益而大耍会计花招,即使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也要进行投资,或者放弃可以创造价值的投资机会,那么他们虽然在短期内可尝到甜头,但总有一天他们将无法再满足已经被越抬越高的市场期望,并进而受到市场的严惩。 其次,公司高管在做战略决策、收购决定和资产取舍决定时,都应以公司预期价值的最大化为判断标准,即使这可能使公司的近期收益降低也在所不惜。当公司面前并没有能够创造价值的可靠投资机会时,公司应该避免把多余现金投入那些看上去不错但实际却有损价值的项目上,比如公司没必要进行有失明智、价格过高的收购。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就把现金以红利和回购股票的形式返还给股东。 再者,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的薪酬设计提供了指导方针,提出了折现指数期权计划、折现股权风险期权计划、股东价值增值、领先价值指标等概念,对管理者着眼于长期价值的行为予以奖励。 最后,强调高管应和股东承担同等的风险,建议采取的办法是延长高管行权后所获股票的持有期;在判断某个高管持有的股票数量是否满足最小所有权水平时,将限制性股票剔除在外。敦促公司向投资者披露所有与价值相关的信息,这可以缓解公司管理层对短期收益的沉迷,而且可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可能降低资本成本和提高股价。 但是,也有少数刚起步的高科技公司和严重受到资本限制的公司,它们无法忽视市场对短期业绩的压力。但是大多数公司都可以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来更好地发挥自己创造股东价值的潜力。
⑼ 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投资者
一、找准自己投资定位
业余投资者往往将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混同于职业金融投资者。许多业余证券投资者并未搞清业余投资与职业金融投资之间的本质区别,而在实际中既扮演业余投资者,同时又扮演着职业金融投资者的角色。殊不知,这样做要承担多么大的风险。
业余投资者在投资操作的理念及方法方面混同于职业投资者,但水平却与职业投资者不在同一个等量级上。证券市场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赔钱的投资者为赚钱的投资者提供收益来源。这样,不明白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明白适合自己采取的投资策略及投资方法,水平又与职业投资者相差悬殊的业余投资者承担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业余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明确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投资策略及投资方法。
二、细心观察生活
作为一名业余投资者,首先要掌握有关投资的基础知识,如: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财务分析及技术分析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等。其次,最好以投资于实业的眼光、心态进行企业式的证券投资,就如同投资入股路边的小杂货店一般。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各种职业,从而对自己正在从事或者从事过的行业就会有一个比其他人更清楚的了解,会比其他人更熟悉这些行业,不管做过什么,售票员也好,工厂的工人也好,都会对人们熟悉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做出贡献。同时,通过细心的观察等方法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情况。
所以,比较稳妥的做法是:一是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中质地优良的股票;二是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个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卖出表现不佳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买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股票,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像美国的巴菲特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成功范例。他在幼年曾经卖过报纸,对报纸及其所属的新闻领域比较熟悉,所以,他就投资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不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三、职业投资者四个必备要素
强烈求胜欲
证券市场就如同是一个进行激烈角斗的拳击竞技场,但不同于作为竞技体育的拳击赛场。拳击赛场是根据选手的体重等标准将选手分为不同的重量级,比赛只在同一重量级的选手之间进行。但证券市场则不同,它是各个级别、各个水平的投资者都在同一个场子里玩儿,大家混着打,重量级的、次重量级的、轻量级的全在一块儿比赛,里面就有泰森、就有霍利菲尔德。证券市场没有像竞技体育的拳击赛场那样,根据级别开设不同的市场,也就是说没有业余级市场、专业级市场、顶尖高手级市场之分,你要是不使劲往前拱,练到半截说我不练了,我就这么着吧,那肯定是要被别人痛打。在证券市场中,水平高的投资者赚的就是水平低的投资者的钱,仅仅能超越自己却达不到很高的水平照样会输给人家,所以说,作为职业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首先具备成为顶尖高手的强烈动机。即使最后不能成为顶尖高手也没关系,但这种强烈动机是不可或缺的。
学会融会贯通
基础扎实是职业投资者获得成功的又一个要素。对于证券投资所需的各种知识要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要能融会贯通。如果基础的东西不牢固肯定是走不远的。一定要把各个流派的知识弄懂。弄懂以后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看来,它们事实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讲一个道理。比方说内家拳、外家拳有多大区别?没入门时看起来是有很大区别,但等到真正掌握它的精髓之后再看,其实没太大区别,在最高境界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到这个时候,有了这种感觉后,人们才觉得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拳法,用它基本的道理基本的精髓,否则往往是比划、模仿、花拳绣腿。
系统投资方法
成功的投资需要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投资方法。成功的投资不仅需要掌握投资的基本规律、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就是科学家看问题的方法,而且作为实践者,在理解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意具体的投资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有一些人也在开发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有时候在哲学上是可探讨的,未必全对。具体的投资方法并不是什么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什么包打天下的秘密武器,更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因为投资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是人性的弱点,所以,系统的投资方法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你发现、把握、控制人性弱点对投资的消极影响。有客观的、系统的东西要比没有好得多。因为人在被自己的人性弱点所控制时,往往是不能自已的。投资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是能理性的,但在具体行动时却往往是不理性的。
比如,大家在礼堂里看电影之前举行一个座谈会,问大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大家肯定会有理智地说:“应有秩序地疏散”。但真到报警时,特别是烟起来、火起来的时候,大家却拔腿就拼命地挤,导致秩序混乱,甚至会互相踩伤、挤伤,可能挤得谁也出不去。其实人在证券市场中往往也是这样。当与己无关的时候,当需要做出一般判断的时候,人可能是理智的,但当需要做出投资决策,决定何时买、何时卖的时候,人就非常容易受情绪影响,原来想的就没用了,被情绪控制了。而客观地、系统地开发出来的投资方法就可以相当有效地帮你克服这种危害。当你要这么做的时候它却告诉你:不对,你要那么做。起码它可以警示你要想一想这样做对不对,而不是一时冲动就去做了。
科学的投资系统是完整的投资规则体系,包括确定进场点、退场点、再进场点、再退场点的明确而具体的一系列决策规则。应当将自己的投资系统明晰化、条理化,而不要让它只是停留在潜意识状态并且要随着市场数据统计特性的不断变化不断修改自己的投资系统。
良好心理素质
控制自己的人性弱点,与之进行不懈的斗争并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优良心理品质是投资成功的关键。与任何其他行业一样,当一个人想要达到投资的比较高的境界时,就会发现对手就是你自己。真正到了顶尖高手的水平,专业技能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了,那时就是心理、人品的博弈了。
在投资里边最大的陷阱或称最大的风险就是投资本身任何时候都引诱你爆发、展现人性的弱点,包括贪、怕、从众心理、私心、面子、不稳定情绪化等等。它会通过你人性弱点的作用使你在判断上犯错误,这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投资归根结底到最后都是做人的问题。“贪”与“怕”是投资中最具危害性也最需要克服的人性弱点。“贪”不言而喻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对金钱的贪欲使人们在投资时犯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这一点在商品期货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另一种表现便是渴望一夜暴富。这种心理使人们频繁地买入、卖出而陷入了过量交易的陷阱;“怕”则表现为对市场的无畏和对自己遭受利益损失的怕等等。这种人性弱点使人们即使面对已上涨得很高的市场仍然买入而全然不顾市场正变得日益脆弱,而在市场大幅下跌的情况下,生怕世界末日来临,生怕自己无法逃出而大量抛售。
此外,人们还怕丢面子,为什么巴林银行外汇交易员里森就掩饰交易中的亏损呢?因为他不敢承认错误,结果小错变成大错,掩饰变成了犯罪,百年金融“大厦”轰然坍塌。为什么有的坐庄套得深不见底,也是不愿认错,因为认错了会丢面子,别人会说自己输了,所以伤害都是来自于人性的弱点。控制人性弱点的方法是修身养性。其中读书是一种手段。读书主要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获得警示,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要警惕别犯的。主要的方法还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反省,经常反省自己心理上是不是不对劲了,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这样就能控制人性弱点的消极影响。
股市是心理的炼狱,自胜者强!!!
⑽ 如何为您的客户创造价值
这是一个常见的经典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企业或企业管理者而言,时常将其挂在嘴边,有时会有忽悠的成分,真正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的管理者其实并不多,商业追求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利润,因此搞得大家虽然都很累,但贵为上帝的客户依然不见满意。。近日阅读AlexanderOsterwalder 的《商业模式新生代码》,重新理解了价值主张,本文权当读后感,非阿蒙本人的创新,所谓价值主张,是用来描绘为特定客户细分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它解决了客户困扰或者满足了客户需求。价值可以是创新的,并表现为一个全新的产品或服务,也可以与现存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类似,只是增加了功能和特性。 价值可以是定量的,比如价格、服务速度等,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设计、客户体验等。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能达到以下的几点目标,那么将有助于我们为客户创造价值。(1)新颖性;有时我们理解的先进性新颖性并不是很准确,我们总在努力地发明或创造一些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功能或服务,实际上这是极端地困难的,可笑的是我们研究了几年,终于新产品发布了,但你却可悲的发现在别的地方类似的产品已经泛滥成灾。所谓的新颖性,我的理解是如果能够满足客户从未感受和体验过的全新需求,那是上上者,如果能让客户用得更开心更方便更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那也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因此新颖性并不总与技术有关。 (2)高性能;改善产品和服务性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创造价值的普遍方法。但说实话,有时候性能是一种阴谋,比如PC行业的摩尔定律,够牛逼了吧,你辛辛苦苦的血汗钱终于买了台PC ,但用不到一年,他们说OUT了,要更新换代了,速度越来越快,磁盘空间越来越大,应用软件越来越复杂与占用空间,可怜的人类变得越来越傻瓜。我也认为尽管性能不断地飘高,但并未能在用户需求方面促成对应的增长。 (3)可定制化;定制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个别客户或客户细分群体的特定需求来创造价值。这是中国软件应该深思与努力的方向,我始终觉得让客户参与制作与定制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旧社会旧年代里我们可以将客户视作傻瓜,但新社会新年代里我们要让客户变得聪明与主动,也让他们在爽歪歪的定制与制作过程中真正地体验到当家作主的感觉。 (4)好的设计,好的用户体验; 这一点不用多说,看看苹果的系列产品吧。但中国真的缺乏人才或者说真的缺乏这种理念。 (7)风险抑制;当客户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帮助客户抑制风险也可以创造客户价值。 (8)品牌/身份地位;客户可以通过使用和显示某一特定品牌而发现价值。这个国外做得很好,比如劳力士,万宝龙,奔驰,宝马,LV, GUCCI等,但中国人用得最广最透最滥,比如“表哥”“表叔”们。 (9)可达性;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以前接触不到的客户是另一个创造价值的方法。这既可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也可能是新技术的结果,或者兼而有之。 (10)便利性/可用性。 使事情更方便或容易使用可以创造可观的价值。一个软件,如果需要培训几天客户才能使用,那是一个失败的产品,产品是要为客户提供便利与提高效率的,简单性永远是产品追求的第一目标。 尽管是读后感,但实际上有很多阿蒙个人吊吊儿郎当的观点与语言,如果不对,笑而了之,不必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