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中医,中医的始祖是谁啊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我国历史上药王是唐代的 孙思邈。 中医始祖是扁鹊,也有一种说法是黄帝或歧伯。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是黄帝请教歧伯医学理论,而歧伯的理论也自称是跟先师学的,而且是代代传下来的,可见年代十分的久远了.但一般可以认为黄帝和歧伯是始祖,因为这些理论是通过他们整理才流传下来的,所以中医也称歧黄之术. 内邱因华夏中医始祖扁鹊在此行医而闻名,每年的农历二月中旬到农历三月初旬,每天约有三十万游客到扁鹊庙祭祀,朝拜扁鹊,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等周边省市,盛况空前.今年再去扁鹊庙,特拍摄一些家乡的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 中华第一部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作者、中医始祖岐伯出生于古岐舌国。他首创以中草药为人治病、开医药之先河。助嫘祖养蚕兴衣。辅弼黄帝铸成大联盟、多民族、大文化、大统一的东方文明大国。受封在岐舌国、拜军师、国师、天师。他精通医学、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易学,为人类健康发展、历史前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岐伯故里的崇山峻岭中,生长有上千种名贵的野生中草药、茶亭乡民历来以种植中药材为支柱产业。故又史称“药谷”。芯呈梅花瓣的桔梗菊糖量8.4%,超国标2.4个百分点,全部出口到韩国。 歧伯宫、岐伯殿、嫘祖殿、岐伯史绩馆,保存有丰富多彩的岐伯史迹。岐伯坝、岐伯树、岐伯桥、岐伯亭、岐伯墓、岐伯洞、岐伯坡、石药槽、木雕歧伯神像、出土岐伯树头等遗迹和许多民俗传统都记载着天师岐伯的丰功伟绩。 歧伯宫与龙谭文物保护区、卧龙山红军亭、檬梓垭嫘祖公园各相距5公里、交通、住宿等适合游客观光。 歧伯故里优美的原始生态丰富的人文景观,能让人产生时光倒流的思古之感、又能唤起您对生活的满腔激情。参考资料: http://www.t-c-m.cn/shi/4817.htm
⑵ 王惟一铸造的两具针灸铜人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两具针灸铜人铸成后,颇得国人之注目。12世纪中叶,宋金战争宋人失利,在宋金议和时,金人即以索取针灸铜人作为一项议和的条件,可见金统治阶级是如何看重针灸铜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由于元朝定都北京,将宋针灸铜人从河南开封移至北京。由于宋铜人已经历200来个寒暑,其形象已经昏暗,穴名或已不清,或有缺损。至公元1265年,为了修复针灸铜人,曾请尼泊尔匠人阿尼哥对针灸铜人进行修整。经过修复后,其形象“关鬲经脉皆备,金工叹为至巧”,说明这位尼泊尔工匠的技术也是很高明的。修复后的宋针灸铜人,经近200年,其孔穴经络又已昏暗难辨,明代正统八年(1443),明英宗朱祁镇曾组织金工范铜仿作,“加精致焉,建诸医官,式广教诏”。从此之后,就难以寻找宋代针灸铜人踪影的文献记录了。
⑶ 北宋的哪件中医“神物”被八国联军掠走,现在还没有还
中医中药文化距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如今它已经变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扬海外。而针灸也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神物“针灸铜人”帮助过无数中医人认识人体经络和腧穴,在“针灸铜人”的身上清晰地标注每一个穴位和线条。
直到1985年,经过考古专家进行深入挖掘和考证,通过论证,精心设计,塑形定位等多重工序,最后将针灸铜人重造于世。
如今不仅针灸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连针灸铜人也被列入其中,由此可见它对中医学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⑷ 中医最早起源于什么朝代
中医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中医是指中国汉族的劳动人民们所创造了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医学,因此也被称为汉医,是一门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最早的中医是诞生于原始社会时期,而且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中医理念,以后又经过了历代的总结和发展。
(4)中医铜人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在中医学中,最有影响的医药神话是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中国医学史》作者陈邦贤说:中国医药之起源,历来有尊伏羲、神农、黄帝为医神者。
有尊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间接说明了针药的渊源,有尊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关于中药,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有尊黄帝使岐伯、尝味草目、典主医者,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即是借黄帝与岐伯之口,来传达中医学流传千古的理论体系。
此外,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脱离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保护肠胃;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们避开了禽兽虫蛇的侵扰与外伤。
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高寒地带,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是适应北方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发病特点而产生的;汤剂之创始者伊尹,为商汤之相,以滋味说汤。
《吕氏春秋》记述伊尹答商汤有关烹调问时曾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常用药,故有医食同源之论。
此外,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内经》时代,中国已经有较细致的记录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大小、容量等人体解剖记载,还有对人体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认识的记载,这些理论既有专篇论述,也穿插于其他说理性的篇章。
⑸ “针灸铜人”的问世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医学史上,特别是针灸史上,医学家王惟一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主持制造了闻名于世界的针灸铜人,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部划时代的针灸学巨著,又将《图经》刻于石上,昭示大众。可以说王惟一为中国针灸医学奉献出了稀世珍品。
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是北宋著名医家,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他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并在太医局教授医学,精于针灸,《宋史·艺文志》中载有王氏《明堂经》3卷,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此书没有流传于世。王惟一把毕生的经历都放在了针灸学方面的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上,尤其对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很有研究。他把很多不统一的有关针灸学著作,加以去伪存真的整理。
宋代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黄帝明巨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然而《黄帝明堂经》因唐朝末年的战乱遗失,致使后来的针灸取穴失去了标准。为给针灸经穴重新制定国家标准,宋天圣四年(1023),宋仁宗诏令国家医学最高机构医官院编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医官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的王惟一。王惟一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为便于保存,又将它分别刻在五块石碑上。宋仁宗认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于是再次诏命根据《新铸铜人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
王惟一也是针灸铜人设计的负责人。当时朝廷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进行铸造,于1027年铸成了两具一模一样的针灸铜人,即后来被人们称颂的“宋天圣针灸铜人”。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铜人身上总穴位有657个,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穴位深约1.2分。铜人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不仅外壳能够打开,胸腹腔也能够打开可以看见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脏器的位置、形态、大小比例都与正常成人的相似,在铜人身体表面刻着人体十四条经络循行路线,各条经络的穴位名称都严格按照人体的实际比例进行详细标注。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及强,四肢关节亦可活动。宋天圣针灸铜人不仅可以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它不仅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无可挑剔的人体美学艺术,更表现了我国古人精湛的铸造工艺。
据史料记载,宋代每年都会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针灸铜人体内,再将其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而应试者完全看不见水银注入的痕迹,只能凭借经验下针,当应试者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曾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
“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其成功的铸造,为针灸教学提供了盲观形象的模具,使教学更为标准化、形象化、直观化,在当时来说对于指导太医院里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学生非常实用。
可以说“宋天圣针灸铜人”是稀世珍宝,但是它的奇妙和奇特却似乎注定了它坎坷的命运和沧桑的经历。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大肆掠夺奇珍异宝。从此,两具“宋天圣针灸铜人”失去踪迹,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那么,“宋天圣针灸铜人”到底流落在何方呢?
后世对宋铸铜人丢失的去向说法不一。目前一种普遍的说法是:金军入侵汴京后,“宋天圣针灸铜人”中的一具可能被金军掠走,另一具则可能流入襄阳府。
史料曾记载:靖康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继位,史称南宋。赵构登基后不久,襄阳府将“宋天圣针灸铜人”送归南宋朝廷。在公元1232年,元朝军队进攻汴京——金国的都。
宋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很珍视“宋天圣针灸铜人”,铜人经历了风风雨雨辗转于历代,最后经修补于至元年间移置北京,直到明末在战乱之中湮灭。明代英宗正统八年(1443)。历经几百年的铜像因年久失修,穴位和经络已经昏暗难辨,模糊不清,英宗随即下令重铸铜人模型,以代替宋铜人。人们称之为“明正统针灸铜人”。“明正统针灸铜人”与“宋天圣针灸铜人”几乎相同。然而,其针灸铜人的厄运并未结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太医院遭到洗劫。被俄国占作使馆区。据说“明正统针灸铜人”很可能就在这时被掠走。后来,我国中医针灸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发现了“明正统针灸铜人”,当我国中医针灸研究院通过外,交途径向俄罗斯方面索回“明正统针灸铜人”时,遭到婉言拒绝。至此,这一座“宋天圣针灸铜人”也下落不明。
铜人和图经,在当时的医疗教学和医官考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图经》、石碑、铜人的问世,可以看出,王惟一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使经穴理论规范化。那么,作为官书问世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系统地总结了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并且推动了宋代以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针灸铜人的设计和制造更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两具铜人作为最早的人体模型和针灸直观教具,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也为历来针灸学家所推崇,即使在今天,针灸铜人依然具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⑹ 宋代针灸铜人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
王惟一(约987~1067),又名惟德,宋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医学研究机构翰林医官院医官、为王室服务的殿中省尚药奉御等医药要职,他对古医书中之有关针灸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他奉宋仁宗诏书之后,又进一步对人体解剖、腧穴位置、经络走行、针灸主治等,竭心精意地进行了更深入的考察,系统总结了历代医学家对针灸穴位、主治等反复实践的丰富经验,删节迷信之说,增加古今治验,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于公元1026年呈宋仁宗,次年由翰林医官院刻印刊行。宋仁宗看后认为“经书训诂虽精,而学者执之多失”,指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行”,于是“复令创铸铜人为式,内分脏腑,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王惟一据此要求,又设计铸造针灸铜人两具。这两具铜人,大小与人体相当,于公元1027年铸成由翰林医官院上于宋仁宗,赵祯诏令一置翰林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中。
⑺ 大我国第一个针灸铜人出现在什么朝代
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发明的供针灸教学用的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专络腧属穴模型。针灸铜人是汉族传统医学史上的稀世奇珍,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及现代均有制作,是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
⑻ 针灸铜人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宝贝,被中外四位帝王当作“宝”
这个针灸铜人是北宋时期的王唯一所做,王唯一是著名的针灸学家,并且他做出来的针灸铜人身上的穴位特别准确,而且每一个穴位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还为此写了一本书。
王唯一耗费了一生的心血做了这两个针灸铜人,治病效果很显著,还经常为皇帝治病,所以皇帝特别喜欢这个针灸铜人,为了自己的生命健康自然是会把针灸铜人当做宝,代代相传,毕竟他已经知道了这个铜人的厉害。
⑼ 针灸铜人的演进
宋天圣铜人(宋代)
宋天圣铜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于天圣五年(1027)医官院医官王惟一主持铸造,共两具,一具藏于医官院,一具藏于大相国寺,并且先后藏于元大都(北京)太医院三皇庙、明洪武初之内府。
明代正统八年(1443),宋天圣铜人身上的穴位已经模糊难辨明英宗下令严格依照宋天圣铜人复制一具新铜人,复制成功后,被称为“明正统铜人”。然而就在明正统铜人铸成后,宋天圣铜人却突然间没有了踪迹。
从明正统石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拓本中的铜人经脉图可知,宋天圣铜人是一个直立的青年男子形象,体内有五脏六腑和骨骼。
元
公元1232年,元朝军队进攻金国的都城汴京。两年后金国灭亡,元朝趁机派遣使节到南宋威逼索要针灸铜人。
惧于元朝的势力,南宋朝廷只得将“宋天圣针灸铜人”献出。《元史.阿尼哥传》记载:后来,因“宋天圣针灸铜人”历经200多年,“岁久阙坏”,急需修缮。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广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终诏命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修复“宋天圣针灸铜人”。阿尼哥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修复如新,因此受到忽必烈的嘉奖并赐官。
1264年,“宋天圣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三皇庙。
明正统铜人(明代)
“明正统铜人”,即“明正统仿宋天圣针灸铜人”的简称。该铜人是现存最早的针灸铜人,是考察宋天圣铜人以及后世针灸铜人源流的依据。
(1)外形特征
穴眼为1-1.5cm深,内端为盲端。腹部(正当左“通谷”穴处)有一直径约为2cm圆形,似弹痕。颈部有明显的通贯断裂伤痕,疑为联军入侵北京时所伤。
铜人高175.5 cm,除冠172 cm。头围(经两耳上际)62.5cm;胸围(经两乳头)86cm;底座长73cm,宽48cm,高32.5cm。
(2)穴位特征
腧穴总数:654穴,352个穴名(会阴、涌泉二穴在铜人上无法表示,故缺),经穴间无连接线。双字穴名一般从右至左书写,穴眼两旁各一字;空间不够时,则于穴眼下书写(如极泉、阴都、四满等)。三字穴名,一般右二字,左一字;穴名采用楷体阴刻,穴孔直径约2.5毫米;有少量穴位左右位置不完全对称。
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成功仿制了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
明嘉靖铜人(明代)
明嘉靖铜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铸成,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该铜人外形似一名儿童,左手拇指与中指弯曲连成一环,表现古人穴位测量单位——将中指中节内侧横纹头间的距离规定为1寸,又称为“中指同身寸”。
该铜人身上出现了枕外粗隆、脊椎棘突等解剖标志及经络连线。铜人表面由于经年已久,色泽呈暗褐色,但是在铸制时的修补痕迹以及经脉腧穴的刻记,用肉眼还是可以细心分辨出来。穴名错金楷体书写,腧穴无孔,以圆圈表示。腧穴总数665个,穴名358个。
195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将其从故宫借出并进行了仿制,仿制品现藏于中国针灸博物馆。
清乾隆铜人(清代)
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下令奖励大型医学著作《医宗金鉴》编写人员每人一个小铜人。当时编纂的官员及医生共有80人之多。此具铜人系发给参编人员之一 ——福海的奖品。
该铜人系一位身材瘦高、表情慈祥的裸体老妇人。全身刻有经络线和穴位小圆孔,但无穴名。
民国铜人(民国)
民国铜人由北京同济堂药铺制作(此药铺系刘汉臣于民国初期开设),1956年赠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由中国针灸博物馆收藏。
此铜人是一位长相俊美的光头裸体儿童,打开胸腹部的盖子,可以清晰地看出体内的彩绘器官。该铜人设计巧妙,雕工细腻。344个穴名,穴位总数647个,穴点用圆圈表示。
蒙医铜人(当代)
该铜人为一位成年裸体男子,人物造型及佩带饰物具有鲜明的蒙族艺术风格,共有穴位538个,各穴位置与排列方法与汉医不同,体现了蒙医针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