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怎么看待快船淘汰独行侠的结局呢
一.我觉得吧,其实这件事是很正常的,在这个时代里,如果不努力的去学习,去训练的话。就会遭人淘汰,就比如快船淘汰独行侠,这就说明快船的队员肯定是付出过一番苦功的,不然是不会有这么大成就的,只有努力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机会是留给有努力的人的。
四.快船淘汰独行侠,我觉得独行侠不应该是失望和丧气的态度,我觉得他们应该有那种激情,因为终于有人把他们淘汰了,所以要去寻找自己的缺点,争取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补足自己的不足,超过快船,争取下一次的胜利,这才是应有的态度。失败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失败,最可怕的是失败了却站不起来,这才是最令人可怕,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B. nba迷认识以前步行者的荷兰长人史密斯吗
以前步行者的荷兰长人不叫史密斯,而是叫里克·施密茨(Rik Smits)。
里克-施密茨(Rik Smits):1966年8月23日出生于荷兰埃因霍温,前荷兰职业篮球运动员,身高224厘米(7英尺4英寸),司职中锋。1988年他在首轮第2顺位被印第安纳步行者队选中。当时,他和萨博尼斯被认为是冉冉升起的欧洲希望之星。
与其他巨人相比,里克·施密茨是名相当专一的球员,12年的篮球生涯他一直为步行者效力。加盟步行者的第一个赛季,施密茨立即成为球队先发中锋,打满82场常规赛。平均每场11.7分和6.1个篮板,入选新秀最佳阵容第一阵容,而此后他也长时间保持在这一高水平。1997年3月30日对快船队一役得到职业生涯第10000分,1998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入选全明星阵容,并给乔丹带领的公牛队造成了大麻烦。施密茨为步行者效力12个赛季,10次随队征战季后赛,交出一份场均14.8分5.2篮板的技术统计,表现最好的93年季后赛,他的技术统计为场均22.5分8篮板,但后来早早受伤,上场时间大受影响,甚至打法都只能改变。受到体能影响,史密斯的上场时间比较有限,数据相对也略显平常,但综合起来他的效率还是很不错的。除去老米勒,步行者队内最稳定的球员就是他了。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史密茨的稳定发挥,步行者才能在90年代后期崛起成为东部强队。
施密茨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里,受到脚伤困扰。1999-2000赛季,步行者队在NBA总决赛中以2:4负于洛杉矶湖人队,赛季结束后,施密茨退役。
C. NBA篮球队
孟菲斯灰熊队 身体硕大的灰熊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境内的洛基山脉,在孟菲斯市(位于密西西比河岸边)附近的任何地方都不是它们的栖息地,那为什么孟菲斯队以灰熊命名呢?因为该队最初是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市打球,温哥华地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加拿大西部的太平洋海岸,而那里是灰熊的家。
明尼苏达森林狼队 像孟菲斯一样,明尼苏达也用野兽作为该州球队的名字,但是森林狼这个名字的确有意义,与加拿大接壤的明尼苏达州拥有大片森林,荒无人烟,森林狼在那里安了家。
圣安东尼奥马刺队 有关独闯天下、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牛仔的故事一直是美国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圣安东尼奥市所在的得州来说尤为如此。虽说如今得州人多是在办公室而不是在马背上工作了,但牛仔还是得州重要的文化象征。马刺是附在牛仔靴子上的尖尖的金属物,牛仔用马刺戳马的胁部,就可以让马跑得更快。马刺队的队标上就有一个马刺。
达拉斯小牛队 达拉斯(位于得州)的队名也反映出得州的牛仔历史。maverick是指拒绝遵守社会规范的反叛之人,该词来源于一个叫Samuel Maverick的人的姓。他是得州的一个牧场主,拒绝按照通则给他的牛打烙印。(中国将达拉斯队的名字译成小牛队有悖原意,译为特立独行者队则更为准确,虽说maverick也可代表没打烙印的离群之牛。)
休斯顿火箭队 美国宇航局控制中心位于休斯顿,因此取名火箭队。有意思的是,其实没有一枚火箭是从休斯顿发射的,火箭发射是在佛罗里达州的另一个基地。
犹他爵士队 爵士乐是美国南部黑人所发明的一种独特的美国音乐流派,而犹他州是极为保守的洛基山区的州,几乎没有黑人居住,与爵士乐也毫无联系,那么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何在呢?该队最初在新奥尔良打球,而新奥尔良是爵士乐的发源地之一,后来该队搬到了犹他州。
丹佛掘金者队 位于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是在1859年的淘金热中崛起的。在这个洛基山区的州中,对天然金矿银矿的寻找曾经非常重要,即使是在今天,矿业仍在该州的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洛杉矶湖人队 如果打开洛杉矶一带的地图,在都市地区简直就没有湖,为什么他们有湖人队这个名字呢?这个名字只有在你知道该队最初所在地———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才有意义,明尼苏达州号称“万湖之地”,这是因为该州拥有大量的小湖,并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边上。湖人队从明尼苏达搬到洛杉矶与美国过去几十年人口统计所反映的趋势是一致的:美国南部和西部人口飞速增长,而北方人口增长则比较慢。实际上,加州的NBA球队(湖人队、快船队、勇士队和国王队)最初都是在北部城市打球,后来才迁往加州的。
波特兰开拓者队 美国在19世纪向西部太平洋沿岸扩展。当先行者们向西行进时会为后面的人沿路做下记号。这些西行之路中最著名的一条就是俄勒冈之路,这条路引导着位于美国中部密苏里州的人们来到西北角的俄勒冈州。今天,波特兰是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它的NBA球队的名字是纪念当年沿着俄勒冈之路行进的开拓者。
俄克拉荷马雷霆队 由于波音公司地处西雅图,西雅图一直是飞机制造业的中心。虽然最近波音将总部搬到了芝加哥,但大部分制造厂还留在了华盛顿州(注意,不是华盛顿市),波音747和其他喷气式飞机都是在西雅图造出来的。超音速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西雅图对喷气式飞机时代的贡献。2008年夏天,西雅图超音速将主场搬迁至俄克拉荷马州俄克拉荷马市,命名为俄克拉荷马雷霆队。超音速队从此成为了历史。
萨克拉门托国王(Sacramento Kings):该队更名之多是NBA其他球队望尘莫及的,刚成立时叫“罗切斯特皇家队”,1957年更名为“辛辛那提皇家队”,1972年改称“堪萨斯城—奥哈马国王队”,直到1985年才定居萨克拉门托,更名为“萨克拉门托国王队”。
洛杉矶快船队 在19世纪中叶,航速很快的帆船带着货物和乘客漂洋过海。在修建贯穿美洲大陆的铁路之前,加州的大量贸易也依*这种快帆船进行。快帆船时代的结束是在轮船出现之后,但对它们的记忆还留在洛杉矶两支NBA球队之一的名字上。“快船队”第一次获得此名是他们在海滨城市圣迭戈打球的时候,后来这个队沿海岸北上了一点,来到了洛杉矶,但原来的名字还保留着。
凤凰城太阳队 凤凰城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热带沙漠。它作为一个大城市能够得以存在,靠的是空调和从外面运来的水。该队的名字道出了凤凰城骄阳似火的天气。
金州勇士(Golden State Warriors):1946年诞生与于费城,队名为“费城武士队”,是为表达对美国独立战争中牺牲的勇士的一种敬意。1962年移师旧金山后改为“金州勇士队”。
新奥尔良黄蜂(New Orleans Hornets):1988年在夏洛特组建并进入NBA,球队的队标就是一只凶猛的班胡蜂,是从社会上征集来的作品,另外夏洛特市的市徽上也有蜂的图案。2002年黄蜂队由夏洛特市搬迁到了新奥尔良。
东部联盟:
波士顿凯尔特人(Boston Celtics)
1946年,11个冰球大老板商量成立新的篮球联盟,于是BAA应运生,凯尔特人队是最初的11支球队之一。
由于波士顿有许多爱尔兰移民,其中有不少移民是凯尔特人,所以球队初建时队名就叫“原始凯尔特人队”,后简化成“凯尔特人队”。
新泽西网(New Jersey Nets)
网队于1976年加入NBA ,“网”指的就是“篮网”,是篮球运动中不可缺的要素之一。网队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一方面是为了和篮球攀上点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早在新泽西网球队成立之前,纽约已有棒球队METS和橄榄球队JETS。当时这两支球队都已羽翼丰满,网队起了这两个队的谐音NETS,其实也想沾一下它的光。
纽约尼克斯(New York Knicks)加入NBA时间1946年,正确的说法是“灯笼裤队”。
因为纽约有大量荷兰移民,荷兰人最喜欢穿宽松肥大的灯笼裤;
而“尼克斯”只是“灯笼裤”一词的译音。
费城76人(Philadelphia 76ers)
作为NBA中的一支老牌球队,在建队之初,当时的费城76人队既没有把主场设在费城,也没有取名为76人队。而是起了个非常富有爱国主义意味的名字——锡拉丘兹民族队(Syracuse Nations)。1937年组建的锡拉丘兹民族队随着NBL(国家篮球联盟)与ABB(美洲篮球协会)的合并。于1949年加入NBA,1963年迁到费城后改成“76人队”,因为费城是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的地方。
多伦多猛龙(Toronto Raptors)
猛龙队于1995年诞生,当时作为NBA海外扩张计划的一部分。主场设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队名也是征集而来的。最后选中了凶猛、速度快、弹跳高的“龙”。在NBA球队中,猛龙是一支相对年轻的球队。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一部叫《侏罗纪公园》的电影风靡全球。由于这部电影的流行,恐龙的形象被许多年轻人所接受。俱乐部在让球迷投票选择队名时,“猛龙”一下就赢得了年轻球迷的心。1994年5月15日,俱乐部宣布球队的名字为“猛龙”。
芝加哥公牛(Chicago Bulls)
因为飞人迈克尔—乔丹的原故,芝加哥公牛队绝对是在全球拥有最高知名度的NBA球队。芝加哥畜牧业非常发达,该城的职业橄榄球队和职业棒球队各有一支以动物名称命名的球队。1966年公牛加盟NBA后,由俱乐部第一任老板迪克·克雷亲自定下此名。克雷说:“公牛不屈不饶、临危不惧,在篮球场上,还有什么比这种精神更宝贵?!”于是公牛成为了球队的名称,并一用就是半世纪。所以“公牛”便成了芝加哥职业篮球队的队名。
克里夫兰骑士(Cleveland Cavaliers)
1970年入盟,克里夫兰在给新成立的职业篮球队起队名时。在当地投票表决,结果6000张选票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票数都选了“骑士”。杰里·托姆科成为了获胜者。他在解释自己的灵感时称:“骑士代表的是一群勇敢无畏的人,不管最终命运如何,他们从不屈服投降。”
底特律活塞(Detroit Pistons)
1948年加入NBA时,大本营在福特怀恩,老板是从事活塞制造业的,“活塞”就成了球队的队名。1957年,球队迁到汽车城底特律后仍然沿用这个名字。
印第安纳步行者(Indiana Pacers)也有叫印第安纳溜马队
1976年加入NBA,步行者英文名字是“Pacers”,发音和“Pace car”非常相似。而“Pace car”是在“印第安纳500”(和F1齐名的世界著名赛车盛事之一)比赛中在前方开道的先导车,其风头不让名赛车。球队以“Pacers”命名,自然也是想借“印第安纳500”的人气一举成名。
密尔沃基雄鹿(Milwaukee Bucks)
1968年加入NBA,和许多不知用什么动物名称给球队命名的球队一样。密尔沃基在给自己的球队命名时也曾举棋不定。最后在包括“臭鼬(Skunk)”、“海狸(Beaver)”等一大堆动物名称中。选择了弹跳力好、而且是密尔沃基一带野生的“雄鹿”为球队的队名。
亚特兰大老鹰(Atlanta Hawks)
最初命名为“三市黑鹰队”,是借用了酋长“黑鹰”的名字。1951年迁至密尔沃基后易名为“鹰队”。1955年迁至圣路易斯,1968年迁到亚特兰大至今仍一直使用“鹰队”这个名字。
夏洛特山猫(Charlotte Bobcats)
从2004-2005赛季开始,NBA在夏洛特成立了一支叫做山猫(Bobcat)的新球队。山猫是夏洛特人的选择,而且,球队新老板鲍伯·约翰逊(Bob Johnson)还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队名中,而夏洛特素有以猫科动物为职业球队命名的传统。
迈阿密热火(Miami Heat)
1988年组建,球队位于四季温暖宜人的佛罗里达的迈阿密。所以在众多队名后选名单中选中了“热”。既现示出了迈阿密的气候条件,又希望球队能有个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未来。
奥兰多魔术(Orlando Magic)
魔术队是NBA的新军之一,1989年才加入NBA。因为迪斯尼世界乐园是奥兰多的一大休闲娱乐场所。而“ Come to the magic”(来玩魔术)又是奥兰多人最爱说的一句话,魔术队也因此而得名。
华盛顿奇才(Washington Wizards)
1961年加入NBA,球队大本营还在巴尔的摩时队名为“子弹队”,因为巴尔的摩的军需产业非常发达。球队迁往华盛顿后继续用“子弹队”这个名字,因为叫“子弹”有暴力倾向。直到1997-1998赛季才改为“奇才队”,也有人称之为“巫师队”。
D. 帆船是哪个国家,那个人发明的说说过程
帆船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据史籍记载,约在公元200年左右,罗马航运业十分发达。罗马商业帆船体长达30米,宽9.1米,中部设置一根桅杆,上面悬挂一方形横主帆,装有一种新的“卷帆”系统,可以从底部翻起或缩短,主桅上方有一根长圆杆,向前斜伸出船首,上面装有一小帆,称为“前帆”。公元886年出现了可以逆风行驶的三角帆船,帆呈三角形,装置在一根长桁上,长桁斜悬在一根短桅上面,它可转动,直到与船身轴线形成一线,所以,这种船又称“纵帆船。其优点是帆可适应风向的变化。13世纪左右,在北欧海面上出现了一种体形细长、双头、速度极快、以浆和帆为混合动力的帆船。14世纪,在阿拉伯海、红海流域,阿拉伯人造出了一种船体用鱼鳞板叠接、强度好的帆船。其载货量大,人们把它称为“酒船”。1410年左右,酒船驶进了地中海。西班牙人把庞大的酒船和快帆船合并,造出了第一艘具有代表性的三桅酒船。它的前桅和主桅各有一块大型横帆和一块较小中帆。中帆在主桅上,三角帆在后桅。船前还有一块颇大的撑杆帆。帆是主要推进设备。这种帆船为人类15、16世纪新型航船。可利用650角内风力行驶,为划时代的发明。在海上“风行”了400年的时间。1492年哥伦布驾驶这种帆船,横渡大西洋,只用了69天的时间。 19世纪初,东、西方自由贸易进入全盛时期,为适应“货船抢先赶回”的需要,出现了快速快船,19世纪20年代,美国“佛吉尼亚型”纵帆船演变成“巴底摩尔快速帆船”。这种快速帆船,船体服从于船的速度。19世纪60年代后,快速船开始走下坡路。70年代,海上“日不落国”英帝国的快速帆船,被送往南美去运硝石和鸟粪。帆船的“风行时代”成为历史。
E. 莱昂纳德为何选择去快船他究竟看中了快船的什么
莱昂纳德选择快船的目就是快船能认可他的打球风格,其次快船整体的特色也符合莱昂纳德个人的口味。
选择快船对莱昂纳德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想在快船里打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跟特色显然不容易。
但是作为一个实力球员,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篮球的最高境界,所以只要莱昂纳德一天没有达不到天花板的境界,他就会一直勇敢尝试下去,这种坚持到底,实现自我的精神令人钦佩。
总结:随着NBA联赛更加激烈的原因,许多大神纷纷选择了最终的营地,想必以后更厉害的组合也会到来。
F. 康熙真的曾帮助荷兰人攻取郑氏台湾吗
《康熙王朝》颠倒黑白,歪曲历史, 康熙,郑经到底是谁在卖国?(转) 1、《康》剧告诉我们,康熙为了消灭明郑势力,统一台湾,颁布对东南沿海地方实行迁界禁海政策,令沿海人民内迁三十里,“寸板不准下海”。并通过该王朝官僚阶层的代表人物姚启圣的嘴,颂扬这项政策的正确性、英明性与仁慈性:“……父老乡亲们,为你们的长治久安,求你们迁界禁海啊!启圣已在内地为你们准备了庄稼地,你们可以得到多一倍的土地啊!皇上说了,三年不纳粮,三年后,这里的土地还是你们的,朝廷只是借用三年啊……车马不够,用军营的车马载你们!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通通坐官府的轿子,抬着去!”于是,在镜头上,我们看到“老太婆坐上官府的轿子,由兵勇们抬着走……”康熙对待台湾的问题,实质上无非是为了消灭敌对势力,巩固满清政权。 许多史籍均载明,清军奉诏迁界,到处摧城焚居,烧杀掳掠,逼逐沿海人民抛舍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而入内地。仅闽南一带沿海,数万数十万人民因此项政策遭到灭绝人性的掳杀。光一个小小的东山岛,一次迁界就被杀被掳三万余人(《东山县志》)。《台湾郑氏始末》载: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军大队兵船入东山,“尽驱沿海居民入内地,筑墙为界,纵军士大淫掠,杀人山积,海水殷然”。《台湾外志》载:东山岛上“一时人民失业,号泣之声载道,乡井流离颠沛之惨非常,背夫弃子,失父离妻,老稚填于沟壑,骸骨白于荒野”。在整个沿海迁界惨案中,东山岛并非特殊个例,尚且不仅迁界一次。直至康熙十九年宣布复界,东山人民返回家园十仅二三…… 这种血淋淋的史实,却被《康》剧粉饰为春风化雨般的仁慈善举。长达十六年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黑暗日子,竟被说成“借用三年”的“长治久安”;用刀枪杀死和掳掠而去被说成“坐着官府的轿子”走。明明是专制统治者对人民施行的暴政恶政,却被美化为仁政德政。 2、到底是谁想卖国?关于郑经。《康》剧如此描写,清水师提督施琅攻破澎湖,守澎郑军大将刘国轩逃至台湾延平王府。郑经问冯锡范:“荷兰人揆一现在何处?……派快船传命,请他助战,告诉他如能助我击败清军,将来台湾的一半就是他的,他要什么有什么”;“台湾是先王传于我的,我宁予外寇,不予长毛……”一段文字对话,活脱脱勾勒出郑经一副意欲卖国求安的嘴脸(史实中,此时郑经已病亡,由其儿子郑克爽据守台湾)。 到底是谁想卖国?史籍载明,不是郑经,恰恰相反,是那个满清国的皇帝康熙。《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 史实告诉我们,康熙及其清王朝长期与荷兰侵略者狼狈为奸,并预约合谋,妄图从中国人民手中再次夺回台湾,帮助荷兰侵略者恢复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直至施琅收复台湾后,康熙仍想把台湾的领土主权出让给外国强盗,只因施琅等人力谏才未成。谁想卖国?一目了然。然而这一副彻头彻尾的卖国嘴脸,却被《康》剧栽赃栽到郑经头上去了。使一个继承先父郑成功事业,为保卫台湾,捍卫中国领土,曾多次率军与妄想卷土重来的荷兰侵略者浴血奋战的郑经,于死后三百多年的今天,蒙受了颠倒黑白的奇耻大辱。 清郑谈判文书: 自海上用兵以来,朝廷屡下招抚之令,而议终不成。皆由封疆诸臣,执泥削发登岸,彼此龃龉。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而足下父子,自开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弹丸之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今三藩殄灭,中外一家。豪杰失时,必不思嘘已灰之焰,毒疮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则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 清荷联合出兵灭郑协议 第八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荷人必要时,得在二者之间,择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驻舰队,以防海贼攻击。 第九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联军应驰往台湾,攻取此岛后,清军应将该岛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G. 中世纪的航海时代中 大概有几种在各个海域经常见的船型 那些船的性能如何
中世纪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
中古前期独领风骚的北欧造船技术
中世纪时代,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中世纪前期,以北欧人的造船术最富特色。
北欧地区水域宽广,居民们很早就建造了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学家曾在丹麦发现了许多属于青铜时代的船只的图画。这些图画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须刀上。画中船只船体较长,船首十分高大,类似天鹅颈状,上面还刻有各类动物头像,船只中央画着一株竖立起来的树木。在日德兰南部的约尔斯普林沼泽地区,发掘了一只大约建造于公元前后的船,与青铜时代的图画船颇为相似。船身细长,长达42英尺,结构精巧,宛如一艘竞赛快艇。每块船板都很窄,不用钉拢,而是合了缝之后再绑缚在骨架上。中世纪早期,北欧船又有一些新的发展。1863年,在丹麦的尼达姆地区发现了两艘大船。其中一艘现存石勒苏维格的一个博物馆里,船长60多英尺。此船已显示了北方船不同于南方船的三个特点: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叠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缝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达姆船是“双头”,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没有什么区别,而南方船只的头尾很不一样。
3.无甲板。船主要靠桨来推动,还没有桅和帆。此船略带圆形,只有一个粗糙的龙骨。
8世纪,维京人的船开始发展为帆船。在瑞典果特兰群岛上所留下的一系列这个时期的雕刻中,已发现帆不是一小块布,而是满面的方帆,帆面还涂有红蓝等条状色带,成为一种夺目标识。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没有置一根横桁。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人驾驶着帆船向各个方向的海洋推进。他们迁徙的范围很广,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兰他们被称为丹麦人,在法兰克、意大利他们被称为诺曼人,在罗斯、爱尔兰他们被称为瓦兰几亚人。他们还敢到远海去冒险,航迹往西达到了冰岛、格陵兰岛,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陆地上。毫无疑问,他们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是与具有先进的造船及航海技术相联系的。
已发现的一些船体很能说明维京船的特点。典型的是挪威的两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发现于挪威的奥塞伯格。两地都在奥斯陆附近。据鉴定,奥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约800年左右,是一艘长型船,长21米,宽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浅,适宜于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则是一艘典型的战船,宽度虽与奥塞伯格船同样,但长达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后来在丹麦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处发现了5艘双艄船,年代约为10世纪,船上装满了石头等物,据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锁水道以防入侵者。虽为同一船型,但式样、体积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划船,吃水深,船舷较高,可能是运兵船。
根据各种船体材料分析,诺曼人的船只大约有如下特点。这些特点大多是在前述尼达姆船时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纪间进一步发展而新出现的。
1.船体为长船状,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长船宽得多,船的头尾接近对称,都呈尖翘状,离海面很高,称为双头船(double—ends)。整个地看船身,为平滑弯曲的线条,从高船首到中间的近乎圆形再到高船尾,曲线很优雅,头尾都似蛇龙昂头,遇到危险时还可将头尾去掉。
2.动力以扬帆为主,兼以划桨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两根张着纵帆的桅杆”,桅杆一般立在中心处,如戈斯塔德船桅杆就树立在中心处一块形状象鱼的坚硬石块上,并有支桅索。为了抗击北部海域上的大风,维京人船上设置的大方帆(单帆)一般都用皮革制成,或用加进了皮革条的布制成。船上还设计有帆脚索,可以牵动帆顶风的那一面,使船在横风的情况下仍能顺风航行。专门设有固定船桨的装置,如戈斯塔德船每侧均有16个桨洞,从船舷的上边穿下,形似锁孔,扬帆不用桨时,用滑动的形似梭状的木栓将桨孔盖住,以使水不进入。桨片上也置有盖板,划桨时将盖板撤走。
3.船底及外壳板的构造比较独特。船底有龙骨,肋骨横接其上时有平斜两种方式,因此出现了龙骨似乎看不见的平底船和龙骨凸出的尖底船两种船型。两种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这是北欧船优于地中海船之处,是诺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于登沙滩,适合于诺曼人侵入别地时涉滩深入内河,故也很多见。外壳船板用塔接方法连成一体,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块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块船板均用绑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铁钉闩钉,因此增加了弹性和灵活性,减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压力。船仍无甲板,所以诺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处在露天无遮拦的状况之下,据说1066年诺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兰时用的就是这一类船。前述哥本哈根5条船中一只大船船舱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桨。舵桨很长,安装在船尾的右侧,一直伸到龙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稳定。舵桨靠摇动右舷上的舵柄来控制,故而导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词来表示船的右侧。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正是诺曼人的船只(主要应该是尖底船)给航海技术带来了一场全面的革命:“他们的船是一种稳定的、坚固的海船,龙骨凸起,两端尖削,他们在这种船上大都只使用帆,并且不怕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上受到风暴的突然袭击。……而诺曼人则乘这种船进行了海盗式的探险,东面到达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达了美洲。这种敢于横渡大西洋的船只的速成,在航海业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还在中世纪结束以前,在欧洲所有沿海地区就都采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纪里,以维京人船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发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现,取代了过去的舵桨。关于尾舵及连用舵柄的最早图画,发现于一个1200年的英国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弯曲的,以适应船尾曲线。后来船尾成了直线型,尾舵也随之改进,一个1242年的德国北部印章表明了这一点。尾舵使用有助于船向风行驶,加上船体加深,船在逆风情况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维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后发生了变化,即在船头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层结构,称之为“堡”(castle)。“堡”原出于军事目的而建。那时海战船靠得很近,头尾堡可在敌人登上船腰时起一定的防卫作用。后也扩及到了商船。船上有这种高层建筑,给人一种外观“头重脚轻”之感。为此,船首甲板(fore castle)实际成了船头的“水手舱”。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现和演进。北方商船称为“诺尔”船(knorr),船身比长船宽、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风的船。14世纪时,诺尔船发展为标准的商船,其型式统治了北欧达400年之久。北方闻名的“科格”船(cog)实际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实的船尾舵来控制方向,有一个长长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挂方帆,船体特别坚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础上,北方又出现了更大的“霍尔克”船(holk)。
南部欧洲的造船技术
欧洲南部的造船历史可溯源于接受过地中海东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纪中期的克里特帆船两端起翘,单桅,悬一方帆,这是以后几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时的希腊迈锡尼文明遗址中,也发现有带树木的船只图画。这种树木可能兼有桅和帆两重作用。在整个古希腊罗马时代,造船业无论是战舰还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术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长船”(galley)和“圆船”(round ship)两种船式。
长船原是一种敞开甲板的船,长约30米,靠单层划桨共50只推进。到前480年希波战争中的萨拉米海战时,希腊战船长者达45米,舷外装有桨架,使船的宽度达6米。有2至3层长度不同的桨。再到后来,长形船发展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称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层桨片。长船上装有桅,但帆只在顺风时偶用。作战时划桨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风力、风向所局限。长船长且狭,空间过小,不能储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载货,一般只用于军事。
圆船则大多作商业用途。圆船长宽之比约为5:2亦有稍长些的。吃水比长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两侧成格子状。起初它仅有一桅一帆,后到公 元前后,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时还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顶帆。或有一大桁在船头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挂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为桅杆的辅助性支柱,沿船两舷贴有一厚带来代替绑索。这种大船笨拙,主要用帆来推动,虽然不能顶风走,但能将帆转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内吹来的侧风。此外也须划桨助力,需用船尾两侧舵桨控向。圆船载物多,如罗马运谷物的船体积就较大,长有27米,宽为9米,运载能力载物为250吨,载人达300乘客。
中世纪时,南欧船既继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传统,亦受到了同时代阿拉伯船只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船的外壳板合缝平接,并用铁钉钉在肋骨上,缝中填以沥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国各时代的船各有特点。
9世纪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体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装置(接受阿拉伯人技术),船能在风向的60°角内行驶。船的圆体形状、平滑表面均减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这些庞大的船有一个很好的航行质量。船在不太需要关心风向的情况下仍能基本按预定方向行驶。这类船在随后的二三个世纪里越来越大、越笨重,称为“内夫”(nef)船,有2至3桅,都采用大三角帆装置,排水量超过千吨。意大利船两头都有船楼。中世纪盛期,一种结合了长船和帆船特点的称为“泰里达”(tarida)的船舶广泛使用。之所以要结合长船特点,是因为商用帆船上还得对付海盗们的进攻。用水手,既能在无风的情况下行驶,也具有一定的战船功能。
12世纪中期,热那亚船有两层甲板,13世纪后期出现3层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挂三面大三角帆,后帆挂两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热那亚或马赛所产的硬质的棉或麻帆布。13世纪中期,有些地中海船只长达30米。控制方向的装置是侧舵。侧舵有一对,安装在船尾附近,两侧各一。14世纪时,地中海船只也开始用船尾舵。同时,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约也在13世纪里开始出现在地中海上。14世纪初,意大利人已广泛造用这种单桅大船来装载远航货物了。
14世纪末以后,南北船特点开始混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大型船只“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后来成为西欧远洋航船的最初式样,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时代(16—18世纪)到来之前的最典型船只,既可军用更可商用。据说,南北特点的混合源于十字军时代,因为那时各国的十字军都有机会观看别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装置技术,如固定船舱、单面大帆,南方的船体构造技术,如甲板、平接船板技术,都被视为长处而结合在新型船只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现于威尼斯、热那亚和西班牙等地,船体既深且宽,有一个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楼凸出了船头,船身平滑,整个侧形颇似过去的北方船,有一条优雅的圆弧形线条。船舵已不再在一侧,而是安装在船体中心线上。
15世纪后,卡拉克船从一桅一帆演变成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较矮,主桅(mainmast),较高,以及后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挂一大三角帆。后来,在船首置一杆后送,上挂一方形斜杠帆,这就可使前桅后移并增加高度。后又增加了一些横桅索来做辅助用途,增加梯索(系于横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于攀缘桅杆的木梯。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感觉到驾驭大帆太累,结果导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挂三面帆,从下到上依次为主帆(course)、顶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后来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现了四桅船,前桅挂若干方形帆,后三桅则挂大三角帆。后来还发明了一些缩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样靠收帆来减小帆面,而是用一块块小旗似的帆布系上,不需时解开带子拿走就行。微风时如需增加帆的面积,也用一些窄布条系加在小块帆布上。15世纪时,装有帆桅装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长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纪大帆船时代船的桅帆装置的基本样式。
葡萄牙船则是轻便的“卡拉维尔”(cararel)船。它起源于一种叫“巴尔卡”(barca)的渔船,此种渔船仅有20至30吨。卡拉维尔船之深大约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后三角帆,使船能行驶横风。这两种帆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变风向。一种装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顶帆,后桅上挂一高的大三角帆。挂方帆是为了顺风行驶,挂大三角帆则是为了抢风调向。还有一种卡拉维尔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种特殊的三桅杆带尖形体所谓斜帆装置的船只。帆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为三角形,一般都安装在与龙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顺风时每小时可达22公里。船轻巧且易于操纵。逆风时能向风曲线前进,一会把一侧船舷转向风,一会又把另一侧船舷转向风,走之字形路线。
卡拉克和卡拉维尔这两种新式船,虽然船型迥然相异,但都适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伦布航海船队中的“品塔”号(Pinta)和“尼娜”号(Nina),就是轻型平底的卡拉维尔式船,而“圣玛丽亚”号(Santa Maria)则是装置完善的卡拉克船。达·伽马1497至1499年开辟印度新航路的船只,在体积和形状上也与哥伦布船相差无几,基本上是这两种船型。
不过,不论是哪种船,中世纪欧洲船的吨位一船都不大,船体远小于中国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诺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峡所乘的船,每只载重不过30吨。14世纪初,英国船只平均载重为200吨,最大的船也不过300吨。而威尼斯在十字军东征时所提供的船只平均能载运500多吨。14世纪以后,威尼斯开始建造商船队。其船为长船形,吨位原为100吨,后达300吨。而15世纪时热那亚的卡拉克船中竟有达到甚至超过了1000吨的。14世纪初,一艘普通汉萨商船的吨位大约是75吨。1440年时,汉萨商船主要是霍尔克船,平均载重大约为150吨。三十年后,汉萨船队中出现了“卡维尔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吨位在300吨左右。在法英酒类贸易中,155世纪早期没有船能装载100吨以上的酒。但到这个世纪的中叶,来自波尔多的船只平均可载150吨,少数船还可装运500吨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过200吨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对随后的大多数科格船来说,400吨只能算是一个普通吨位。16世纪中叶,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达到600吨甚至700吨。葡萄牙的船只在1450至1550年间,平均吨位至少翻了一番。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荷兰人,15世纪里用的有几种船。没有龙骨、圆形船身的霍尔克船吨位从200吨到400吨不等。长型中底的快船吨位则从250吨到500吨左右。不能简单地以船的大小来判断船的航海能力,因为哥伦布和达·伽马他们在进行远洋航海时,各自所乘的旗舰也不过载重150吨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续航能力也非常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导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