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子说的 低头方见水中天前后几句是什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㈡ 道家发明人是谁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一说安徽涡阳) 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㈢ 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
例一。弗兰明发现青霉素
弗兰明是英国细菌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2年他发现溶菌酶。1928年他又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他在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毓盘时,发现盘里长了青绿色的霉,再细心观察,这种青绿色霉的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证实这种绿色坶是杀菌的物质。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葡萄菌克星。经过进一步研究制成了青霉素这种高效抗菌素。以后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肯定了它的治疗价值。青霉素的出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此,他荣获诺贝尔奖。著有《青霉素——它的实际应用》。
例二。张衡观测天象制作浑天仪
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在任太史令时,专心研究天文历算。在当时,有种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叫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像一枚禽卵,天像卵壳,地像卵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在“卵壳”上不停转动。张衡认为这样的结论不完善。于是他天天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恒星运动的资料并对恒星运动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制成了浑天仪,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浑天仪用铜制成,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上刻着恒心、南极、北极、经度、黄道、赤道。仪器上表现的情况同天空中星象出没完全相符。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完全由于张衡坚持观测天象的结果。
例三。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
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㈣ 求《小的决定大的》 阅读答案(原文有改动)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本文来自织梦
答案: 小的决定大的(或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1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答案: ①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1分) ②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1分) ③小事致走向。(1分) 或答成:本文是从“小最具繁衍力”“小能改变世界”“小事致走向”三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答出一个分论点给1分) 16.文章第11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道理论据。(2分) 有力地论证了“小的决定大的”这一中心论点,(1分)具有权威性,富有说服力。(1分) 17.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right dedecms
答案: 举例论证(例证法)。(2分) 举微型电子电路的发展过程的事例,论证了“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或“小能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分论点,(1分)真实可信,说服力强。(1分)
㈤ 求中国人自豪的事例
我们中国有50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是个礼仪之邦,我们还有儒家的孔子,这些不都让我们自豪吗!!!!!!!!!!
㈥ 老子发明的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作品《老子》,
成就:
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人物 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思想。
㈦ 电脑是谁发明的不然老子会死得很惨很惨
1.西元1801年法国人约瑟夫‧杰夸德(JosephJacquard)发明使用打孔卡片(Punched carboard card)控制的自动化织布机。对未来电脑的发展引进两个重要的观念:一、资讯可以在打孔卡片上编码(Coded)二、资讯可以储存在卡片上,而且当这些卡片成串的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做为一连串的指令 - 实际上也就是程式。
2.西元1833年英国数学家剑桥大学的查理‧巴贝基(Charles Babbage)完成一部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尔后并完成一部功能更强的机器,称为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这一部机器在观念上与现代电脑极为相似,对计算机贡献良多,因尊称为「电脑之父」。至於分析机的有些构思是来自其密友兼同事 - 萝蕾斯伯爵夫人(Countess of Lovelace),即诗人拜仑(Byron)的女儿艾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的惊人见解。她被公认为"程式设计的鼻祖"(The first programmer),她所研究就是一种用来送入分析机,并能使这部机器执行工作的指令。
3. 西元1890年,美国政府授命赫勒里斯制造一部机器,来协助执行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工作。这部机器是以打孔片储存资料,而且是由电力带动的。由於这部机器的协助,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如1880年度的人口普查资料花了七年的时间才统计完成,而且官员们还担心著是否会遗漏了其中某些的细节)。
这些发明只是用来辅助计算的工具,它们都没有记忆与储存资料的功能, 因此不能称为 『 电脑 』。
二.发展史:世界上第一部『 电脑 』是由 美国人毛琪雷与爱克特在 1946 年发明。随著电脑科技之进步,『 电脑 』已由庞然大物演变到现在的微型电脑,也就是我们所称的 个人电脑 ( Personal Computer ) 简称 PC。
三. 电脑的特性: 1.速度快
2.储存容量大
3.准确性高
㈧ 什么是社会倒退
人类社会倒退就是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的同步或不同步的腐败发展,由“为他(她)人、为社会” 发展变化为人人“为自己”。由“为他(她)人、为社会” 发展变化为人人“为自己”就是人性的退步。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哲学是真理哲学,引领人类社会退步的哲学是谬论哲学;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是伟大的人——永垂青史,引领人类社会退步的人是渺小的人——遗臭万年。
㈨ 道家学说的起源(越简单越好)
最初为早期不知名来的自古哲学家
后来是曾任周“图书馆长”的老子,即李耳,老聃有《道德经》,老子后来出关向西,传说是西化胡僧去了
然后是列御寇,道家前辈,有《列子》
春秋末期,孔子继承老子思想而发展,庄子继承老子向另一方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儒家和道家(在我观念上认为早期、正统的儒家属于道家)
儒家和道家在后来都“适者生存,不适者改”了。道家在张陵后成了一味炼丹成仙的“化学家”,而儒家去干裹女人脚的勾当了。
发展到现在,老子再世也不知道现在是何了。
应该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最好的继承道家的思想了
㈩ 老子的一首插秧诗(手把秧苗插满田.原来低头是向前)全文是怎样的!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殊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从事事业,把稳正确的方向,不能一味蛮干下去,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
相传布袋和尚是奉化人。唐僖宗年间,奉化出了个名僧,体态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开,时常携一袋,随处寝卧,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