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因为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作品由他创作,体现他的思想感情。作品只不过是展示他的内心世界的工具,我们看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他是主导
2. 林徽因的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刚强,还是坚强且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本书,是作者白落梅所写,原句出于《圣经》,与林徽因无关。
作品鉴赏
林徽因,一代风华的绝世佳人,才华横溢倾倒众生;让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大才子痴迷钟爱一生。就是这个走在人间四月天的女子,让众男子“渴望仰慕爱”,让众女子“羡慕嫉妒恨”。21世纪隐世才女白落梅走近20世纪最传奇的女子,展现一代才女多情动人的人生传奇。
她很美丽,很有才气。——冰心
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幼仪
(2)文学在安静中创造扩展阅读
作品影响
林徽因虽不是佛陀,可以化身千百亿,但她却在千百亿的人心里,留下了不同的影子。同样,在不同作者笔下,亦展示出其不同的人生风采与人格魅力。林徽因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女子,若说她是一首诗,其间却有婉转的吟唱;若说是一幅画,其间却有流淌的意象。
若说是一阙歌,其间却有无声的流云;若说是一帘梦,其间却有听得见的清风。所以,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传记,而是用唯美诗意的笔墨,将其一生故事,如潺潺溪水,自然地流淌而出。而林徽因,则是那壶早春的新茶,让品过的人,沾唇即醉。
写一篇传记,仿佛跟随林徽因,一同走完她的人生旅程。她的情缘,她的建筑事业,她所经历的离合悲欢,以及一波三折的命运。
都说人生如戏,有时候不必过于执着,亦真亦幻的人生,更加美好多彩。只要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上,穿插一些虚构的景物以及情节,则可以让一本传记,既真实准确,又生动感人。
3. 文学虚构创造的可能性世界,能让读者跳出现实的束缚和羁绊
文学虚构创造的可能性世界,能让读者跳出现实的束缚与羁绊,能将自己的平庸状态打破,从而理解和深化自我的认识,并获得一种精神的突围。正是在与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达吉雅娜、贾宝玉、阿Q等文学形象的交流中,我们陶醉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为他们的不同自我所同化,从而产生出对自我丰富性的扩展。西班牙著名作家乌纳穆诺说过:“当一个人确实肯定他的自我、他的个人意识时,他也认识了人,一个具体而真实的人,同时也认识了真正的人性——人的人性,而不是作为事物的人性”。在现实中,人的自我不断地得到再现,在文学虚构中,人的自我处于陶醉状态。通过把自我同时置身于内和置身于外的双重化行为,能够使自我创造成为可能。为了怜悯一切的事物,我们必须在自身之内感觉一切的事物,我们必须将一切的事物加以个性化。 文学虚构不可能是脱离现实的没有拉线的风筝,而是始终走向我们心灵的超越现实的自我扩展。所以,通过表演人类各个自我间的联系,我们表现了自我,这样我们将通过文学的表演使得我们提升到人类本性的高度。“不同于游戏的‘避重就轻’,艺术是‘举重若轻’。……因为艺术之轻离不开生命之重,轻之所以是一种美学品格在于它让我们托起了沉重的生活,让我们能更好地面对苦难和邪恶,承担起人文关怀的职责。”文学虚构的双重作用标志着人类表演的需要,它超越了认识的能力。文学虚构的价值并不是预设的品格,而是人格的充分展现,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即对自由创造的可能性世界的探索。文学不可能是独立的,它始终与历史、现实和传统相结合。文学能返回自己的生命之根、人性之本,应该是好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生命力的本能的宣泄上,恰恰从反面证明了生命力的不足与贫弱。文学从依附性过渡到走向独立的过程相当艰难,但真正的文学应该具有独立性。
4. 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特别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形象具有间接性,不象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就更需要鉴赏者的想象力,更需要鉴赏者进行“再创造”。它要求鉴赏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 文学鉴赏活动同时也是对作家在作品中已经作出评价的生活进行“再评价”。作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鉴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犯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这种评价是鉴赏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文学鉴赏中还有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即共鸣。“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或在某些方面、某一点上拥符、相似,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一般地说,作者与鉴赏者之间需要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社会理想、生活经历,才会发生共鸣。所以共鸣现象大量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但是读者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也是存在的。由于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原因,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之间,除了时代、阶级差别之外,在某些时候和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处,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问题上,也会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阶级进步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争,曲折地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给今天的人民群众以感染,乃至使他们产生共鸣。又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操,虽有其阶级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继承的一面,象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就很容易打动处于类似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但应指出,这种共鸣并非是绝对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统一。因为今人与古人总有时代与阶级的距离,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与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可以与其中的积极因素发生共鸣,也可以与其中的消极因素发生共鸣,这又跟鉴赏者的主观因素有关。总之,共鸣是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思想感情,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
希望采纳
5. 与无意识的关系.(2)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
这个很高深,是讲有意识的创作?还是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它们都是建立在认知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至于意义.这个不好说...
6.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阅读答案
19.①举出实例,具体写出作家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②引出话题,为后文谈论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的追求作铺垫。(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20.①坚持全神贯注地写作,拒绝热闹;②认为作品的孕育是神圣的,不愿夸夸其谈;③主张作品至上,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4分,答出①②点或②③点即可得全分;语意相近即可)
21.(1)写作是作家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作家进行创作(1分),喧嚣和热闹只会毁掉真正的文学家(1分)。(语意相近即可)
(2)因为当代社会中新闻对文学的侵犯远比歌德所处的时代严重(1分),作者借此批判文学已失去安静的浮躁现实。(1分)。(语意相近即可。)
22.观点明确且能结合原文加以阐释,给2分;能举例分析且阐述合理。给4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示例1:
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性格及观点。(2分)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彻肺腑的爱。(4分)
参考示例2:
我认为研究作品不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品作者。(2分)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
7. 触摸春天一课中安静创造了什么奇迹,含义是什么
是安静的心灵,你想,一个盲孩子能自己抓住蝴蝶吗?当然是她自己感受到的
是安静的心灵,你想,一个盲孩子能自己抓住蝴蝶吗?当然是她自己感受到的
8. 有哪些关于名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取得成功的示例
1、司马迁——宫刑之后牢狱里著作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2、陶渊明——田园生活养成田园的诗风 生活在东晋将亡、故国南北分裂时期的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的鼻祖。 不慕权贵,不恋权栈,毅然决然辞官而回家种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得其乐,活出了人生的另一番精彩。
3、贝多芬——安静的弹奏钢琴曲 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但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4、董仲舒——罢官教书、称病辞官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8)文学在安静中创造扩展阅读:
《史记》鉴赏:
1、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伯夷列传》是为伯夷、叔齐作传,但却以议论开篇,又引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为伯夷、叔齐作陪衬,几乎使人不辨宾主。叙伯夷、叔齐事迹后,在议论中引出颜渊、盗跖,从正反两方面写实。
2、《史记》富有传奇色彩。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帝国末日的到来。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显示其灵异。
3、《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位奇士。《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1、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贝多芬
9. 在文学艺术中,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形式有哪两种
艺术的审美创造是形象的创造。各种艺术虽然百态千姿,但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和表现生活的。当然,在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艺术形象有着复杂的表现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过,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则总是离不开审美意象的诞生。
那么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郑板桥在谈到画竹的时候,曾讲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这里郑板桥非常生动地概括了感性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活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一定形象(包括形状和模样),主体通过自己的感知觉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此基础上,经过主体思维、情感的进一步介入与加工,结果则形成“胸中之竹”,它是在“眼中之竹”这一感性表象基础上诞生的审美意象,所谓“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便指此时在郑板桥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竹子的意象。“意象,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是意中之象,是有意之象,是意造之象,不是表象,不是纯粹的感性映象,但它又不是概念,保留着感性映象的特点。意象,这是思维化了的感性映象,是具象化了的理性映象”,而“只有当意象是审美的,并且审美意象得到物质表现,才成为艺术形象”。
② “胸中之竹”是审美意象,把这个意象之“竹”加以物态化,成为具有审美性的“手中之竹”,艺术形象便诞生了。换句话说,艺术形象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是物态化了的审美意象。
在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中,审美意象是最重要的根源,它是艺术思维的特殊方式,也是艺术审美创造的核心。艺术的审美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活动,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完美表现人的内心意象的美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审美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乃是探索艺术审美创造问题的前提。
(二)审美意象的特性
审美意象是包含主体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1.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认识
审美认识是审美主体对于具体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审美属性的一种把握;它依赖于审美对象本身的感性特征,一旦脱离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外貌(如竹子的形状、颜色、体态等),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美或丑)也就无从为主体所认识。当然,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的把握、判断,仅仅有主体的感知还不够,还需要理性因素的参与。只是这种主体理性层面上的理解与思维并不表现为概念或逻辑的判断、推理,而表现为主体对由感知所获得的对象表象的直接领悟,表现为内含在感性之中的理性因素。因此,审美认识实际上是一种体现着感知与理解、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的主体特殊心理活动。
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创造主体总是首先着眼于那些生动的感性材料,并随着创造活动的逐步深入而逐渐抛弃其中的偶然因素,把鲜明地反映了对象审美特性的材料保存下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象,完成艺术的审美构思,然后不断用新的感性材料来进行补充和丰富,进而把具有共性、概括性或抽象概念所难以表达的内容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
2.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作为审美创造主体对于对象属性是否符合主体审美需要所作出的心理反应,是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因素。古人所谓“思与境偕”、“情景交融”,说的就是审美意象中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关系:“景”或“境”不是生活里的实际景物,而是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想意造之境,它与主体审美情感相结合,形成为审美意象。
“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③。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审美情感既是创造的动力,也是审美意象的深厚内涵。鲁迅便强调:“创作须情感”④。列·托尔斯泰也说:“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⑤。尽管艺术门类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主体情感的意象化和物态化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艺术创造主体总是把他自己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审美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凝聚在所生成的审美意象之中。而把审美情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现在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则是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感人力量的源泉,也是伟大艺术和平庸艺术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审美意象中,情感不但支配着意象运动,推动着意象的生成,甚至还用“移情”或“拟人”方法去改变意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当然,审美情感必须源于创造主体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才会有真实感,才可能达到“真知灼见”。由这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结合而成的审美意象,便成为艺术形象的真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