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莫尔斯在什么时候发明了电报
1840年,他取得专利权,然后他想方设法说服和劝诱抱非常勉强态度的国会批准于1843年度拨款三万美元架设一条从尔的摩到华盛顿的超过四十英里的电报线(仅多六票)。1844年,该电报线开始修建,同年投入了运营。莫尔斯的第一份电报电文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电文是用莫尔斯发明的迄今仍被任称为“莫尔斯电码”的点、划电报符号发出的。
Ⅱ 莫尔斯如何发明的电报机
前文讲过,在“萨利”号邮船上,杰克逊医生对电流的奇迹绘声绘色的描述,使美国画家莫尔斯对“电流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毅然决然把他的画室变成电磁学实验室,刻苦钻研电磁学的理论。上述电磁学史上的一系列发现和发明,更使莫尔斯心驰神往。但是,他不仅是停留在再学习上,而是边学边干,要闯自己的路,让电流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让电传报。
莫尔斯跨进电磁学的大门之后,由于反复实验,难关重重,屡遭失败,后来竟耗尽他的家财,使他贫困交迫,生活在困苦之中。开始他靠友人解囊相助,以后又不得不重操旧业,拿起画笔来维持生活。尽管如此贫困,他还是要省下些钱购买电磁实验用具,始终没中断实验。别人难以理解,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但对莫尔斯来说,很明确,他就是为了要实现他的梦想,让电流创造奇迹——沿导线快速传送信息,让电流成为人类社会中最可爱的“绿衣人”、最理想的“隐形信使”。
其实,在莫尔斯之前,已有不少人试图用电流传送信息。例如,自1825年斯特詹发明了电磁铁以后,有人就想用电磁铁打铃的办法来传送信息。电铃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用电来传送信号的设备。上班、下班,上课、下课的信号,就是通过电铃来传送的。
1833年,号称“数学之王”的德国科学家高斯和最早制成电流表的德国科学家韦伯,开始研制成一种电磁式电报机,并在他们两人的实验室之间,架设了电报线。他们只用一根可以左右偏转的磁针来传送信息。两位科学家商定了一种“密电码”。例如磁针向右摆三下,再向左摆一下代表字母a;向右摆一下,再向左摆三下代表字母b……,就这样在他们两人的实验室之间打通了电报。现在看,这样简单的电报机如同儿童玩具,但在那时,可算是大科学家们了不起的发明了。后来,他们还兴致勃勃地在天文台和韦伯的物理实验室之间,架设了第二条较长的电报线路,经过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为了推广使用,两位科学家后来找到德国莱比锡铁路局,建议在铁路上使用电报来快速调度火车。但是铁路局一位官员说:“电线架在空中太难看了,必须埋在地下。”由于当时把电线埋在地下很困难,著名的科学家高斯和韦伯的这一项新发明便“石沉大海”!
此外,俄国科学家希林格,在1835年也曾发明了可供实用的电报机。
人们不禁会问,前文讲到美国第一流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机,怎么现在又出现德国的、俄国的电报发明家呢?其实,这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是常有的事。当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条件成熟,时代需要某项发明的时候,必然会在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出现该项发明的发明家。问题是看谁的发明更先进,能走向世界,风行全球。
美国画家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与众不同,这首先在于他的研究思路十分奇特。他曾在笔记本里这样写道:“可以骤然切断电流,使它产生电火花,电火花是一种信号;没有电火花是另一种信号;没有电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另一种信号。这三种信号可以结合起来,代表各种数字或字母。数字和字母可按顺序编排。这样,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而远处的仪器就可把信息记录下来”。由此,便在他脑海里浮现出电报机的雏形。于是,他不断购买电磁仪器,进行研究实验,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终于在1835年,也就是在俄国科学家希林格设计成一台实用的电报机的时候,莫尔斯在美国也研制出电报机的最初样品。莫尔斯一马当先,于1838年又发明了用“点”和“划”组成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莫尔斯电码”。由于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方便实用,1844年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建成了第一条从美国首都华盛顿到巴尔的摩城,全长64千米的电报线路(架空明线)。从1851年起,莫尔斯的电报系统应用在美国的铁路线上。
这里需补充说明的是,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投入社会使用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41岁开始改行研究电报,到50岁获得成功的莫尔斯,当他带着自己的发明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向美国国会申请3万元资助,架设一条长达64千米的电报线路时,一开始竟受到冷遇,美国国会拒绝了他的申请,怀疑他是否能研制出第一流的科技产品。当莫尔斯扫兴返回他的故乡纽约时,穷得只有1元钱了。
然而,一贫如洗的莫尔斯并未由此而心灰意冷。他靠卖画的收入维持生活,并继续研制他的电报机,使它更加先进。
有一句名言说:科学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缝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莫尔斯电报机的先进性在当时无与伦比,所以1842年美国国会经过辩论,终于通过提案,为莫尔斯提供实验经费。这就促使贫困的莫尔斯借钱买了件新衣服,再次来到华盛顿。后来不到两年,莫尔斯就研制出了更先进更实用的电报机,并架好了线路。
1844年5月24日,是莫尔斯最荣耀的日子。莫尔斯坐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激动得发抖的手按动电键发了电报。他的助手在64千米外的巴尔的摩城收到美国的第一份长途电报,报文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这“上帝”在哪儿?其实,这“上帝”此时正坐在美国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拍发电报的贫穷的科技工作者、电报的发明人。这时莫尔斯已53岁了。他从41岁对电流发生兴趣,到53岁,历经12年含辛茹苦,终于让电流创造出奇迹,一眨眼功夫把信息传到千里之外,使人类跨进了电信时代。
到1966年,美国已经拥有2000多个电报局,电报线路的总长度达到了10多万千米。电报的发明和使用,对推动商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谁是电报的发明者?
41岁改行、“半路出家”的莫尔斯是第一号“功臣”。但是,谁也不能说谁是电报的唯一发明家。电报的问世和使用是一个时代许多发明家前仆后继、辛勤劳动的共同成果。他们之中有些人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但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
电报的发明,确实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现代军事上发布战斗命令、航海航空预报风暴来临、经济建设交流情况、生产生活传递佳音……电报都成了重要的快速通信手段。美国为表彰莫尔斯的重大功绩,1858年,在纽约市中央公园,建造了一座莫尔斯的塑像,给了他极大的荣誉。这也启示人们,只要象莫尔斯那样,具有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精神,就可以登上科学技术的任何一座高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可夺取世界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莫尔斯电报机的先进性究竟表现在哪儿呢?有比较才有鉴别。莫尔斯电报与俄国科学家希林格发明的电报机相比,希林格的编码式电报机是用8根导线传送全套俄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码(如1、2、3……),当时这种电报机曾在彼德堡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比过去有人设计的用26根导线,分别传送26个英文宇母的电报机要先进了一大步,但仍需要不少导线。莫尔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巧妙设计只用两根导线,靠“接通”或“断开”电路的方法,借助于“点”(接通电路的时间短)、“划”(接通电路的时间长)和“空白”(断开电路)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各种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简称字符)。
例如,用一点一划(·——)表示英文字母“A”,用五个点(……)表示阿拉伯数字“5”,等等。这就是时至今天仍沿用的“莫尔斯电码”。至今已沿用150多年了。
莫尔斯发明电码时,可说是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思。他对报刊上常用的字做了大量的统计,还亲自到印刷厂向印刷工人请教,为的是把最简单的电码组合、分配给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英文字母,如宇母“e”用“·”表示,“t”用“——”表示,“a”用“·——”表示……而“Z”、“Q”、“J”等不常用的英文字母,就用较复杂的电码组合表示。为了便于记忆,10个阿拉伯数字的电码,采取有规律的排列方法像“1”用“·----”,“2”用“··---”表示。各个字符除在“点”与“划”的组合上有严格规定之外,点和划的长短以及间隔的大小也有一定的时间比例。点与划的时间长度为一比三(即发报时,按电键使成“划”的时间,要相当三个“点”的时间);点与点、点与划、划与划之间的间隔等于一个点的时间;每个字符之间的间隔等于三个“点”的时间;字与字之间的间隔为五个“点”的时间。
假如,发送一个“点”的时间为一毫秒(千分之一秒),发送一个“划”的时间为三毫秒;各字符之间需留出三毫秒的间隔;字与字之间要停顿五毫秒的时间。这些就是莫尔斯电码的规律。
莫尔斯电码的这些规律,是他历经多年刻苦钻研,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花费全部心血的结晶。因此,只有按照这些规律拍发电报,方能把电信号变成书面语言。这里还应说明的是,莫尔斯为了加大电报的传送距离以及对方收报的灵敏度,他还反复试验,不断改进。例如,增加电磁铁线圈的圈数,提高电报机的性能。特别是,最初研制成的电报机,是用手控制电池接点的开合,以达到控制电报线路的通和断,后来改用电键来发报。最初,收报时是用铅笔笔尖,在纸条上画出“点”、“划”符号,这就太麻烦了;后来改用墨水滚轮来印录。“滚轮印录”十分巧妙,平时让滚轮浸在墨水缸中“休息”,一旦对方来了电报(电流传来信息),电流通过电磁铁,使电磁铁产生磁力,就带动滚轮与移动着的纸条接触。这样,纸条就留下了墨迹。这就好像刚由湿地开出的汽车,在路面上留下车轮的印记一样。当然,这种“滚轮印录”要设计得十分精密,要有一定工艺水平,否则纸条上像蜘蛛爬过一样,“点”“划”不分明,收到这样的电报如“天书”一般,使人莫名其妙。可以想象,莫尔斯当初改进电报的用心之苦和工作之难。
Ⅲ 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故事50字
1楼得错拉。。。是160年前,
Ⅳ 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谁知道
6、莫尔斯:半路弃画从文
莫尔斯出生于1791年,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的长子。莫尔斯从小就喜欢画画,14岁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美术,开始在象牙上画纤细画,1810年毕业后去英国伦敦学习具有英国艺术风格的历史画,1815年学成回国后以画肖像画为生,并开始在新英格兰、纽约、南卡罗来纳州当巡回画家。
莫尔斯以技法见长,结合英国的浪漫主义,对所画人物的性格加以鲜明的描绘。莫尔斯最著名的两幅绘画作品是拉菲德和W.C.布莱恩特的肖像,还有雕塑《垂死的赫丘力士》。
莫尔斯对美国绘画的最大贡献是他发起倡议,在1826年建立了美国国力艺术设计院,成为第一任院长,主持院的常务工作一直到1845年。他曾举办过美国首次的系列艺术讲座。1829年莫尔斯开始漫游欧洲,1832年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游船上,一位年轻医生对电磁铁的讲解使莫尔斯的兴趣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莫尔斯回到美国后,41岁的他开始致力于研究实现电报通信的装置,历经3年夜以继日的研制改进,并耗尽了一生的积蓄,1835年得到初型。为了解决生计和研究费用,1936年他又回到纽约大学担任绘画雕塑教授职务。1837年后他只画过一幅肖像画,这时他已经把全部兴趣都转移到了发报机的发明上。
莫尔斯在1837年完成了自己的电报装置,并在大学进行演示,1938年莫尔斯申请了专利;1938年他发明莫尔斯电码,这种电码通过点、短线和间隔的不同排列来表示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1844年莫尔斯建成了实验性电报线路,并完成了电报通信的重大实验,他发出的第一封电报的信息是“这是上帝的杰作”。
12年的艰辛换来了成功,但有人使用莫尔斯的系统缺不肯付费,因此他又不得不为维护自己的专利进行数件诉讼。1854年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确认了莫尔斯作为电报发明家的法律地位,从此他的声誉和财富大增。晚年的莫尔斯从事慈善事业。
Ⅳ 发明电报和电话的故事
虽然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开始研制电报,但实用电磁电报的发明,主要归功于英国科学家库克、惠斯通和美国科学家莫尔斯。1836年,库克制成电磁电报机,并于次年申请了首个电报专利。惠斯通则是库克的合作者。莫尔斯原本是美国的一流画家,出于兴趣,他在1835年研制出电磁电报机的样机,后又根据电流通、断掉时出现电火花和没有电火花两种信号,于1838年发明了由点、划组成的“莫尔斯电码”。 1858年7月《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报道: ...众所周知,英国人一向宣称,电磁式电报(magnetic telegraph)是由他们的同胞惠斯通教授发明的。而在大西洋彼岸,电报公司的成立,则让更多的欧洲人开始讨论,谁才是电报的真正发明者。法国巴黎的《通报》(Moniteur)认为,莫尔斯虽不是电报原理的创立者,却是第一个将该原理用于实践的人。
电话发明前,电报已经发明了,但电报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而且要译码,很不方便。于是,年轻的贝尔开始琢磨,怎样能找到一种能直接传播声音的装置,让人们可直接通话交谈呢?一次,当他正在欣赏留声机播放的音乐时,突然联想到,这留声机不正是一种电声转换装置吗?于是,贝尔开始仔细地研究留声机的构造与原理,后来终于发现,声波振动所具有的力可以作用在一簧片上,这簧片将声波转换成电流,再结合电极的装置,这样就形成了电话机的最初结构。这里,他第一次运用了类比方法。
但试验下来发现,这一装置并不能传播声音原因在于空气中俄的声波能量太弱,不能推动簧片振动。怎么办呢?这时,贝尔就想到了人的耳朵。为了弄清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原理,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借来了一个完整的人耳标本进行仔细研究,从而了解到:人耳之所以能听到声音首先是声波使小而薄的鼓膜振动,然后鼓膜再推动比较大的耳朵听骨振动从而产生听觉通过类比,贝尔想,既然这小而薄抽耳膜可以推动较大的听骨,那么,用一张小而薄的振动膜也应该可以推动簧片振动。于是,他与他的助手一起,动手做了两台粗糙的样机,进行通话试验,结果尽管他们拼命呼叫,簧片也振动了,但就是听不到声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他们苦苦思索着。,一天,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贝尔推开窗户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此时,一阵悠扬的吉他声从远处传来,使人心旷神怡。他听着听着,情不自禁不住地跳了起来。因为由吉他想到了助音箱。他知道,这吉他声之所以能传得很远,单凭琴弦的振动是不行的,还得借助音箱的作用同样,也可以心助音箱来提高电话机的灵敏度。于是,贝尔立即动手设计助音箱草图,又与助手一起连夜赶制了一台有助音箱的电话机。这里,贝尔第三次用类比方法打开了思路。
第二天,他们俩人在相隔百米的两间房里进行新的试验。一切准备就绪,这时,贝尔往电池里加入硫酸时,一不小心,一些硫酸溅到了他的腿上,痛得他直叫喊:“化特生先生,你快来呀!”这声音竟通过电话线传到了华特生那边。就这样,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诞生了,而它所传递的第一句话竟是一个呼救声!
贝尔在发明电话机的过程中,先后三次借助于类比的方法开启了思路,可见类比方法是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它可起到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角类旁通的作用。
Ⅵ 先讲数马拉松的故事要讲述了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马拉松的故事让古代人们极力寻找更快的快递信息的方法,到了莫尔斯那个时代,依旧没有找到,而莫尔斯因为一次巧遇,发明了莫尔斯电码。所以说,没有马拉松,也就没有电码,电码是马拉松之后智慧人们的结晶。
Ⅶ 谁知道贝尔发明电话、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万分紧急!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一次,他企图通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他的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梅布尔是聋子,以前是贝尔的学生。她父亲较富有,为女婿的科学试验慷慨解囊,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
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早期的人工电话交换机。它能为50家电话用户提供服务
美军在越南战争时使用的移动电话
自从使用了增音器之后,连接美国和欧洲大陆的电话成为可能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手表式电
现在的手机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
1882年,磁性壁挂电话
1969年,可视电话
1938年,电话总机
1949年,“500”台式电话
Ⅷ 马拉松的故事和莫尔斯发明电报机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马拉松的故事指的是以前的交通以及互联网络不够便利的时候,必须要靠人来运动,饿么斯发明了电报机的话,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Ⅸ 莫尔斯发明电报的经过是什么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莫尔斯试用电路的启闭来发送和记录信号。他在设计电报机的同时,按照电路中脉冲信号的产生和消失,构思了圆点、横划和空白的电报符号,把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就可以表示需要传递的信息。后来这一特定的点划组合成为电讯上普遍采用的莫尔斯电码。
1837年,莫尔斯在精通机械知识的艾尔弗雷德·维尔的帮助下,试制出第一架电磁式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操纵顶端装有记录头的控制棒,当电流脉冲通过电路时,引起了控制棒运动,就会使记录头触及纸带从而在纸带上有顺序地留下符号图形。收、发电码的电报机终于诞生了。
他带着电报机四处奔走,企图说服企业家进行投资,而得到的回答不是冷淡就是讥笑。他的机器确实也比较粗糙,传递信息的距离不过十几米远。不过这些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他忍饥挨饿不断改进自己的机器。这时有一个青年机械师盖尔自愿做他的助手,他们反复试验,通过增加电池组、加大电磁铁的线匝,使通信距离逐渐增大。他们完成最后的试验时,已经是第一台机器诞生四年之后了。通信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发展中的社会需要。一天,他突然收到参议院的通知,国会重新讨论了修建电报线路的拨款提案,终于获得通过。1844年,世界上第一条商用电报线路建成并正式通报了。
翌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室,首次通过这条电报线,传出圆点和横划的符号,向正在巴尔的摩的艾尔弗雷德·维尔拍发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Ⅹ 莫尔斯发明的灵感故事
朋友,你们可知道150多年前发明电报的人是一位美国的画家?也许你们会怀疑:不懂电学的画家怎能发明电报呢?
其实,这也不奇怪。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要是勤学苦钻,不仅外行可以变成内行,而且还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美国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
在“萨利”号邮轮上
1791年4月27日,萨缪尔·莫尔斯诞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查理镇,父亲是知名的地理学家。他毕业于耶鲁大学美术系时,只有19岁。1832年秋天,已任美国国立图画院院长的莫尔斯从欧洲考察和旅游回国时,在一艘从法国勒阿弗尔港驶往美国纽约的“萨利”号邮客轮上,认识了一位美国医师、化学家、又是电学博士查理·托马斯·杰克逊。当时杰克逊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电学讨论会后回国,谈到了新发现的电磁感应,引起了莫尔斯极大兴趣。
“杰克逊先生,电磁感应是怎么回事呢?”莫尔斯好奇地问。
“你看一下实验就清楚了!”杰克逊说道,就从皮包里取出一些电器材料放到桌上,然后给绕在蹄形铁芯上的铜线圈通上电,只见桌上的铁片、铁钉都被那铁芯吸上了。不一会,断了电,那些铁钉、铁片很快就掉了下来。
“导体在磁场中作相对运动会产生电流,通电的线圈会产生磁力,这种现象就叫电磁感应现象!”杰克逊简要解释道。
“我虽然不懂电学,经过您的指教,使我开了窍。非常感谢!”
莫尔斯回到自己的房间,久久不能平静,感到电磁感应把他引进到一个广阔的天地。他利用在船上休闲的时间兴致勃勃地阅读了杰克逊借给他的有关论文和电学书本,画家的丰富想象力使他萌发了一个遐想:
“铜线通电后产生磁力;断电后,失去磁力。要是利用电流的断续,作出不同的动作,录成不同的符号,通过电流传到远方,不是可以创造出一种天方夜谭式的通信工具了吗?”他越想越入迷,觉得这个极妙的理想正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它。他毅然下决心去完成“用电通信”的发明。
艰苦的历程
莫尔斯回到国立图画院后,白天坚持本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电学。他把自己的画室改造成电报实验室。为了缩短自学的时间,特地拜电学家亨利为师,定时去听课,学做实验。每逢假日和晚上,莫尔斯经常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集中精力边学习边设计边试验。他苦干了4个春秋,制造出了首台电报样机。可是,连续多次试机,发现磁铁毫无动作。他万分焦急地找到一位教授肯尔,向他求教。
“你在磁铁上绕了多少圈线?”肯尔似乎捉摸到问题的症结,开门见山地问道。
“共绕了10圈。”莫尔斯答道。
“太少了,多绕几圈,你再试试,准能达到足够的磁力。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肯尔给他很大鼓励。
莫尔斯遵照肯尔的指点,回到实验室重新绕电线,嘿!磁铁真的动作起来了。
可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1837年9月4日,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信号只能传送500米。但他毫不气馁,继续研究。他从亨利老师的发明得到灵感,终于创造出了一种起接力作用的继电器,解决了远距离信号减弱的问题。
然而,如何利用电磁铁电流断续时间长短的动作,录成记号,变成文字,真正起到通信的作用呢?莫尔斯请来朋友维耳当助手,费尽心血,创作出用点(·)和划(-)符号的不同排列来表示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成为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后被称为“莫尔斯符号”。他与维耳还研制成电报音响器,可以在收电报的同时,通过电码声音直接译出电文,大大缩短了收报译文的时间。
第一次收发电报成功
为了使电报样机迅速得到试验鉴定,莫尔斯与维耳多次研究考察,拟定了在华盛顿与马利兰州的巴尔的摩两城市间架设第一条40千米长的高空试验性电报线路计划。几经波折,计划于1843年得到美国国会的拨款支持。1845年5月24日,在美国国会大厦举行的世界上第一次收发电报公开试验获得了成功。几年后,电报很快得到推广。
1854年,美国最高法院正式确定莫尔斯的发明专利权。1858年,欧洲各国联合发给莫尔斯40万法郎奖金。这位画家成为电报发明家的故事传遍了世界!
晚年,享有盛誉的莫尔斯将发明电报获得的巨大财富从事慈善事业。1872年4月2日莫尔斯逝世后,纽约市人民特地在中央公园为他建造了一座雕像,永远纪念他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