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赵过发明什么

赵过发明什么

发布时间:2021-07-10 16:44:30

『壹』 二牛一人犁耕法发明哪个朝代

西汉时犁、镢、铲、锹、镐、锄、镰、耙、刀等铁农具已广泛使用.铁犁有大中小版之分,以适应不权同的土质和耕作条件.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铁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垄,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这一农具的出现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当时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协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个控制犁的深度.到西汉末年,牛耕技术又有改进,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耧车也是赵过发明.耧车是播种机械,有三个铁制耧足,同时播三行,所以又称三脚耧.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效率很高.使用这种耧下种,深浅一致,行距均匀,利于作物生长.

『贰』 高中历史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的犁壁,曲辕犁,犁评,有何变化,工具进步在哪里,另外,耦犁

进步在犁的使用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叁』 赵过为什么推广牛耕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与推广代田法的同时,赵过又大力推广牛耕,并发明了功效高的播种机——耧车,以适应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种的需要。

『肆』 在农业的技术和工具方面,赵过有什么贡献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赵过大力推广牛耕,并发明了功效高的播种机——耧车,以适应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种的需要。根据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我国牛耕虽起源于商代,但在战国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到汉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于富豪之家,一般农民仍主要使用木制或铁制耒耜。赵过推广的牛耕为“耦利牛”,“二牛三人”,即操作时,二牛挽一犁,二人牵牛,一人扶利牛而耕。东汉时这种耕作法推广至辽东,开始时也是“两人牵之,一人将之”。解放前,云南宁蒗纳西族仍留传的二牛三人耕作法,在耕地时,一人牵着合了犋的两头牛,后面一人扶利牛,中间一人压利牛辕以掌握耕地深度。二牛三人耕作法反映了牛耕初期时的情形,因为那时驾驭耕牛技术还不熟练,铁利牛构件和功能也尚不完备。赵过还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工具的长处,发明了三脚耧车。东汉崔宀是《政论》记载说:“三利牛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鞔耧,皆取便焉。”三脚耧,即耧车,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三脚耧车系从独脚耧、二脚耧发展而来。独脚耧大约起源于铁制农具比较普遍使用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农业史上像赵过这样有独特创造和贡献的高级农业官员是不多见的。

『伍』 我国古代的发明有什么

1、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2、铁犁

铁犁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

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当铁犁在17世纪传入荷兰以后,引发了欧洲的农业革命。

3、耧

耧是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用耧播种。

亦称“耩地”。耧 也叫耧犁。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犁就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

4、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其结构是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

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5、印刷术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印度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

『陆』 西汉时期农学家赵过发明了什么

赵过,西汉农学家。《汉书·食货志》中说汉武帝南征北战,大兴土木,疏于农业,以致国库空虚,朝野不妥,于是武帝悔征伐之事 ,而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因而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能为代田,所以又使赵过推广代田法。
赵过为了使代田法的推广有确实的把握,曾作了长期准备和细致安排,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和全面推广等一系列工作。
首先在皇帝行宫、离宫的空闲地上作生产试验,证实代田法的确能比一般其它的田地每亩可增一斛,为推广确定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设计和制作了新型配套农具,为顺利推广代田法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再次是利用行政力量在京畿内要郡守命令县、乡长官、三老、力田(地方小农官)、有经验的老农学习新型农具和代田耕作的技艺,为推广代田法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四是先在命家田、三辅区域公田上作重点示范、推广,并逐步向边郡居延等地发展。最后在边城、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三辅、太常、弘农(今河南西部)等地作广泛推行,并取得了成效,从而得到民皆代便田 (《汉书·食货志》)的成功。

『柒』 赵过的农业生产动力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同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这段记载,扼要说明了代田的由来和特点。“古法”就是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畎亩法”。《国语·周语》“韦昭注”解释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一亩三”就是在一亩地里作三条沟、三条垄。“岁代处”指的是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清代程瑶田《沟洫疆理小记》说:“代田者,更易播种之名。播则垄休,岁岁易之,以畎代垄,以垄处畎,故曰岁代处也。”这可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闲轮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况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复和增进。其栽培管理也比“亩法”有很大改进,“播种于中。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其土以附苗根……苗稍壮,每耨则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旱农地区,雨量少,尤其春旱多风。沟里能保持住一定的温度和水分,将种子播种在内,有利于出苗;幼苗出土后,在沟里也可减少叶面蒸发,使生长健壮;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培壅在作物根部,直至垄平为止,这样作物根部深下,能吸收更多水分,则可耐风、旱和抗倒伏。因此,代田的增产效果显著,“用力少而得谷多”,“一岁之收,常过缦田(没有亩的平作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赵过所掌握的代田法,是从前辈农民那里学来,而加以改进和提高的。他推广代田法时,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有计划、有步骤。首先,在“离宫”(正式宫殿之外别筑的宫室)内空地上试验,证实确比“旁田”多收一斛以上;其次,对县令长、乡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技术训练,“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再通过他们把新技术逐步推广出去;第三步,先以公田和“命家田”作为重点推广,然后普遍开展。“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代田法为黄河流域旱作地区防风抗旱的多种农法之一,不仅对于恢复汉武帝末年因征战、兴作,而使用民力过甚,致使凋敝的农村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赵过还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工具的长处,发明了三脚耧车。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说:“三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耧,皆取便焉。”三脚耧,即耧车,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三脚耧车系从独脚耧、二脚耧发展而来。独脚耧大约起源于铁制农具比较普遍使用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农业史上像赵过这样有独特创造和贡献的高级农业官员是不多见的。

『捌』 两汉和南北朝有哪些发明

农业: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手工业:
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南北朝 马钧擅长机械应用,提升生产量,制作出水转百戏和失传的指南车,荣获“天下之名巧”的美誉。他改良汉代的织绫机,使织出花纹具立体感,能与蜀锦相媲美。改良汉末毕岚的龙骨车,发明出龙骨水车来灌溉较高位的农田。现在部分梯田仍在使用。他还将发石车改造成轮转式发石车,提升抛击量与速度。
诸葛亮为了方便在山地栈道运输,发明“木牛流马”。其构造历代文献有异,学者一般认定为独轮车及四轮车,目前未有确实答案。他发明可以连续发射十箭的连弩,又称“元戎”。另外,据说源自诸葛亮设计,用于传递信号的孔明灯,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据《事物纪原》载,诸葛亮也最早制造出长枪的原形,长枪最后渐渐取代了长矛。
刘徽为数学家,他自幼对数学有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典《九章算术》。年长后于曹魏景元四年(263)著有《九章算术注》,借由自己的注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后刘徽又著作《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后称《海岛算经》),这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玖』 历史上有赵过这个人么

有,详情见下: 赵过,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人。籍贯、生卒年不详。农学家。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他的农业改进,使许多的农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农业大国,赵过在中国农业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汉武帝末任搜栗都尉。汉崔寔《政论》: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脚耧。又《汉书.食货志》记载:“过能为代田,……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大约当时在其主持下,创造了三脚耧,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推动作用。 关于赵过的家世和个人经历都知之甚少。大约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被任命为搜粟都尉。《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有关他在农业生产动力、技术和工具三个方面的创造和贡献。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同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这段记载,扼要说明了代田的由来和特点。“古法”就是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畎亩法”。《国语·周语》“韦昭注”解释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一亩三”就是在一亩地里作三条沟、三条垄。“岁代处”指的是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清代程瑶田《沟洫疆理小记》说:“代田者,更易播种之名。播则垄休,岁岁易之,以畎代垄,以垄处畎,故曰岁代处也。”这可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闲轮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况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复和增进。其栽培管理也比“亩法”有很大改进,“播种于中。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其土以附苗根……苗稍壮,每耨则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旱农地区,雨量少,尤其春旱多风。沟里能保持住一定的温度和水分,将种子播种在内,有利于出苗;幼苗出土后,在沟里也可减少叶面蒸发,使生长健壮;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培壅在作物根部,直至垄平为止,这样作物根部深下,能吸收更多水分,则可耐风、旱和抗倒伏。因此,代田的增产效果显著,“用力少而得谷多”,“一岁之收,常过缦田(没有亩的平作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赵过所掌握的代田法,是从前辈农民那里学来,而加以改进和提高的。他推广代田法时,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有计划、有步骤。首先,在“离宫”(正式宫殿之外别筑的宫室)内空地上试验,证实确比“旁田”多收一斛以上;其次,对县令长、乡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技术训练,“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再通过他们把新技术逐步推广出去;第三步,先以公田和“命家田”作为重点推广,然后普遍开展。“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代田法为黄河流域旱作地区防风抗旱的多种农法之一,不仅对于恢复汉武帝末年因征战、兴作,而使用民力过甚,致使凋敝的农村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与推广代田法的同时,赵过又大力推广牛耕,并发明了功效高的播种机——耧车,以适应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种的需要。根据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我国牛耕虽起源于商代,但在战国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到汉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于富豪之家,一般农民仍主要使用木制或铁制耒耜。赵过推广的牛耕为“耦”,“二牛三人”,即操作时,二牛挽一■,二人牵牛,一人扶■而耕。东汉时这种耕作法推广至辽东,开始时也是“两人牵之,一人将之”。解放前,云南宁蒗纳西族仍留传的二牛三人耕作法,在耕地时,一人牵着合了犋的两头牛,后面一人扶,中间一人压辕以掌握耕地深度。二牛三人耕作法反映了牛耕初期时的情形,因为那时驾驭耕牛技术还不熟练,铁■构件和功能也尚不完备。赵过还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工具的长处,发明了三脚耧车。东汉崔《政论》记载说:“三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耧,皆取便焉。”三脚耧,即耧车,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三脚耧车系从独脚耧、二脚耧发展而来。独脚耧大约起源于铁制农具比较普遍使用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农业史上像赵过这样有独特创造和贡献的高级农业官员是不多见的。

阅读全文

与赵过发明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