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纳西族的故事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网络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民族概况】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08839人。
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纳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东巴吉日经,纳西净地,纳西酒歌等等。
【风俗习惯】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网络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
【习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能跷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 ",不能询问"阿夏"的情况
【婚俗】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节庆】
纳西族以农历记年。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本族保护神)”,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祭三朵还要带着火锅到风景秀丽的地方野餐。
【纳西族的天文历法】
根据已翻译的二十多卷《东巴经》的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即有数十种之多。《创世纪》里还出现了专管气象、星辰和历法的忍劳、苏陀、尼罗、吉阿等人的名字;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方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确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阴阳“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布谷鸟、野鸭、大雁、白鹤等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节日】
海坡会 在云南永宁纳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在湖的两岸,俯卧着一个雄奇的山峰――狮子峰。狮子峰是纳西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绝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为之倾倒。不过她和永宁纳西人一样,没有固定的丈夫,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众山神都要到永宁与干木女神聚会娱乐,接受祝福。后来,纳西人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天,都要欢聚泸沽湖圈,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坡会,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娱乐,一是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们平安,五谷丰登,畜牧兴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机,互结“阿注”。
三朵节
三朵节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八举行。
相传,远古时代,纳西先祖三朵曾在这里降服了妖魔,从那以后,每年农历十月初八日,人们汇集到三朵庙里祭拜保护神三朵。祭品有整猪、全羊、鸡、鱼等。
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棒棒会
纳西族的商贸节日也比较多。云南丽江县的纳西族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棒棒会”,以交流竹木农具为主要内容。据记载,这种集市活动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纳西族传统,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后开始春耕生产,棒棒会正好为准备农具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场所。这里犁耙、锄头、镰刀、竹筐、背篓、扁担等等一应俱全。纳西族农民每年要更换一些带把柄的农具的木把,所以把这种农具交易会称为“棒棒会”。棒棒会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树苗、盆景、家具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
抢婚遗风在部分纳西族地区,仍存在着一种“抢婚”遗风。这也是一种古老婚俗的遗风,反映了女子对父系制从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坚持旧传统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抢婚来实现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愿望。现代社会中的“抢婚”,仅是一种形式,并非真的强抢,而是男女双方的一种默契,为了以“生米已成熟饭”来搪塞对婚姻持有异义的女方父母。
⑵ 请问这个纳西族象形文字是什么意思
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东巴文,那些做这个的基本上没有人懂东巴文,所以画得乱七八糟,还会和你吹说是什么祝福的话。
最左边的那个字,看着有点像“说话”,最右边的读“资”,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思。最下面那个根本看不出来是啥。
⑶ 云南丽江西族创造的什么文字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
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收集而来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代东巴经书(4月11日摄)。
纳西族是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等地的少数民族。纳西象形文字为一种图画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余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新华社记者周重要摄
新华网昆明10月28日电(记者刘敏杨跃萍)被公认为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纳西东巴文,在商业化冲击和缺乏后继之人的双重压力之下,正逐渐陷入失真的困境。
在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中,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拥有一种古老而传奇的文化——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所包含的自然崇拜思想,被不少学者认为是纳西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源头。
东巴文大约有1300个基本字符,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这种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内容涉及宗教仪式、天文、地理、民俗、医学、军事等方面,可称之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网络全书。
纳西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约1.4万卷东巴经,它记录了古代纳西族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纳西族学者杨福泉介绍说,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语段”文字,一个复杂的句子常常只用几个单字表示而不是逐字写出,写出的字也只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
2003年,东巴古籍作为东巴文化的载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在中国迄今为止已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五项遗产中,东巴古籍是唯一一项少数民族拥有的世界记忆遗产。
丽江市博物院研究人员木琛介绍说:“东巴文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是必须代代相传才能保存下去的古文字,但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东巴仅存一二十人。”许多学者担忧,为数不多的老东巴百年之后,纳西象形文字和东巴文化将成为历史。
过分商业化对东巴文化的冲击也让有学者忧虑。近年来,丽江古城大街小巷充斥着形形色色地打着东巴文化招牌的旅游商品,许多商品上标识着的所谓东巴文,不乏张冠李戴或根本就是杜撰的图形符号,严重影响了东巴文的原真性。
为抢救东巴文化,在政府帮助和鼓励下,丽江不少有兴趣的年轻人走入东巴文化传习班,向东巴或学者学习纳西象形文字。
据了解,2002年,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与云南民族大学联合开办了民族文化学院纳西语言文学和东巴文化专业。当地政府还在部分小学开设了东巴文化课,并专门编写出版了东巴文化教材。本世纪初,云南省立法要求对东巴文化采取“有效利用东巴文化学校和传习馆,培养东巴文化传承人并收徒授艺”等保护措施。
世界遗产的本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和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产地年轻人是否具有保护与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
“我们呼唤政府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为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依靠我们国家自己的力量,培养出一批知识渊博的东巴文化传人。”杨福泉说。
⑷ 纳西族人自己创造的文字是什么
东巴文: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在丽江,有把东巴文写在T恤上卖的,还有雕在石头上,用木框把它表起来卖的,很好看,
⑸ 东巴文是哪一民族创造的文字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 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 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 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 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 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 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 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 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 这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确是个奇迹。 东巴文被称之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⑹ 云南丽江纳西族创造的文字________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是“书画同源”的体现
东巴文
⑺ 请问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字是怎样的
东巴文是丽江地区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化是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经书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在于纳西民众中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的历史。
纳西族东巴教是一种从原始形态向文明形态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它笃信万物有灵。它是在纳西族的本土文化——巫文化与后来传入丽江的藏族“苯”教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东巴教没有寺庙和宗教组织,却有丰富多彩的宗教仪式。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整个纳西族古代历史文化情况。东巴文也称纳西象形文字,它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纳西语称“思究鲁究”,可直译为“木迹石迹”。它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也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也就是以画物像作为记载交流的工具。
东巴文中的每一图像符号都有它约定俗成的线条和笔法,形成有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备了表示某字、某词的符号。目前已各有1400个符号,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它至今仍在使用,故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经书,主要用于东巴在作道场时朗诵之用。东巴经卷帙浩繁,留存至今的东巴经书和文献多达1500余种,共两万多册,其中属东巴经典的约有一千多部,将其分类,大致可分为:祭天、祭龙、祭神、祭祖、驱鬼、解禳消灾、祭风、占卜、道场规矩、零杂经等十大类。它广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俗民风,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大网络全书”。在东巴经中,有著名的三大史诗:创世史诗《崇搬图》、战争史诗《黑白争战》、爱情史诗《鲁摆鲁饶》。
现在可以见到的最古老的记事符号,是在形成于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上发现的刻在陶器上的记事符号。原始的陶文还不能用于记录成句的语言,只能算作文字的萌芽形态,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客在青铜器收那个的金文和可在龟甲兽骨收那个地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东巴文字就有些类似此类文字。
中国远古的造字法有四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象形字临摹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和轮廓,而略去了无关紧要的细节。文字在造字之初,它的形体和它所代表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历史的推移,字形和字意都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今仍保留于纳西民族的东巴象形文字就是至今唯一流传下来并仍在纳西民族中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却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传说纳西始祖丁巴什罗“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着蓝鸟带来的灵感,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重美,合而为字”,这就是今天仍被广泛用于纳西族人生活中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它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纳西语称为“斯究鲁究”,意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目前已知的有1400个符号,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它简约、生动、粗犷、夸张,有些字初看就可以明白它所代表的大致意思。老东巴们用竹子削成的竹笔,沾着用松油和胶水制成的东巴墨,在一种用纳西特有的木质纤维制成的东巴纸上,用东巴象形文字写下洋洋几万卷的东巴经书,窄窄的长长的一页页装订成册,这种鞋在纸上的经书历经百年而不朽,墨迹不会退色,纸不会被虫蛀,因为这种造纸的纤维是有微毒的。
纳西的老百姓讲纳西语,但不会写东巴文字,因为东巴文字只有东巴才有资格学,“东巴”是纳西族的“祭司”。东巴文字形态逼真,有的文字还涂上了颜色,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纳西的先民们用它记录了纳西人对宇宙的冥想,对人来起源的解释,对鬼神的敬畏以及纳西族的神话传说,淳朴而富有哲理,成为纳西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精神家园,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灵魂写照。
东巴文字在纳西语里自然数为“斯究鲁究”,意为“木石标记”或“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从上面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目前已知有1400个符号。国内外权威人士普遍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东巴文字似乎是一种最早期的印象画,夸张、大胆、简约、概括、气势生动,像一串流畅灵动的音符。纳西东巴们用竹子削成竹笔,用松烟加胶水墨在一种木质纤维上,书写下几万卷卷帙浩繁的东巴经书,有的象形文字还涂上了颜色,它们记录下纳西先民对宇宙人生的冥想,对天地人神鬼的探索,对万事万物的起源等纯朴而又不管哲理的解释。
东巴们都用本地土产的一种木质纤维的“纸”来书写东巴经书,天长日久被岁月染成古铜色,窄窄的、长长的一页一页装订成册。满纸日月同川鸟兽鱼虫的述说。一种天之语,一种洪荒太古之美。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它不仅是解开人类文字产生之谜的宝贵史料,而且也是丰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理想字体之一。东巴文被誉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