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疟疾发明者

疟疾发明者

发布时间:2021-07-10 15:27:47

① 为什么发明了青蒿素还有人死于疟疾

大米都这么廉价了还不是有人饿死?无非是钱作祟,要么是没钱,要么是舍不得钱送诊不及时!

② 西方人什么时候发明了治疗疟疾的药

康熙年间就康熙亲征葛尔丹那会儿

③ 青蒿素是我国发明创造的抗疟疾药物,最早记录青蒿有抗疟疾作用的著者是谁

是晋代葛洪

④ 抗疟药创始人屠呦呦是谁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1-2] [3]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4]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有帮助请采纳。
谢谢,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⑤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而获得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

A、疟原虫感染人体后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
B、由题意知,疟原虫是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含有除核糖体之外的多种细胞器,B错误;
C、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运动的流动性,C正确;
D、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与线粒体外膜相比,线粒体内膜功能更复杂,因此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D错误.
故选:C.

⑥ 青蒿素的发明者是谁,她的事件有哪些

屠呦呦。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6)疟疾发明者扩展阅读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青蒿素食品”

据媒体报道,自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青蒿素”一路蹿红进入大众视野。

各路商家更是耐不住寂寞,他们凭着炒作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围绕“青蒿素”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折腾,“诺贝尔奖青蒿饼”和青蒿素补充剂等这些打着青蒿素概念的“青蒿素食品”,无疑就是他们创造力的展现。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青蒿素”大有被神化的趋势。

人们推崇青蒿素,一方面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学,关注科学研究成果,关注诺贝尔奖,因为是诺奖把青蒿素和青蒿联系到了一起。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在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在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更加看重健康。但我们必须警惕,一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诺奖和健康的关注,打起了发歪财的主意。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指出,迄今为止,青蒿素确认的功能是治疗疟疾。获得了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它就有淘宝店主们鼓吹的各种神效。

它或许还有其他的功效,但是在医学研究确认之前,淘宝店主们的广告文案实在过于不靠谱——无异于拿着自己的身体去做试验,还要自己出钱。

因此,作为普通公众,关注身体健康乃人之常情,追求养生也是一种生活品质,但也要有点基本的科学素养。面对当前商家对“青蒿素”各种各样的误导营销,在狼烟四起的“蒿”之战中,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审慎、科学地讲究养生之道,莫跟风。

唯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青蒿素食品”,才能更好地维护科学研究之成果,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⑦ 抗疟药的研发历史是怎样的

17~18世纪,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疟疾流行。因为没有找到特效药,致使不少人丧命。那时的疟疾就像现在的癌症一样令人可怕。

可是,生活在另外半个地球上的南美印第安人,却有很灵的办法对付疟疾。他们用一种树皮煮水喝下去,常常是药到病除。这种树被称作是拯救人们的“生命树”。印第安人订有一条禁规:谁也不准向外泄露这个秘密,否则就把他当众砍死。

那个时候,美洲大陆已在开发,去美洲创业谋生的人日益增多。相传有一位西班牙伯爵带着他的夫人也去了南美洲,不幸夫人染上了疟疾,在她生命垂危之际,有位叫珠玛的印第安姑娘给她送来了树皮汤。伯爵夫人喝了以后,不久病就痊愈了。从此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伯爵夫人回国前,珠玛把这个秘密偷偷地告诉了她。她极小心地把这种树皮带回了西班牙。后来,这个秘密逐渐传开了,那时凡是去南美洲的人都把这种树皮当作珍宝带回欧洲。

渐渐地,这种神奇的树皮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纳尤斯最先对这种树皮进行研究,发现这种树根、茎和皮之所以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含有一种叫喹啉的化学物质。不久,植物学家们根据植物的分类学,把这种树称为“鸡纳树”。化学家们发现,在鸡纳树的根、枝、干及皮内含有25种以上的碱。1820年,有两位化学家从鸡纳树皮内取得了两种最重要的碱,即辛可宁碱和金鸡纳碱,它们都是类似于喹琳的化合物。

19世纪的美国,不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鉴于美国没有鸡纳树,而疟疾仍时有发生,因而美国皇家学院希望能够用人工方法制取治疟药。最先进行这种尝试的是著名化学家霍夫曼。霍夫曼是德国人,当时,被美政府邀请到美国皇家学院任教。

1856年,他让助手柏琴从苯胺出发合成能治疗疟疾的金鸡纳碱,但没有成功。

后来,化学家才知道,合成像金鸡纳碱这些喹啉类化合物是相当艰难的。直到1944年,武德华得与多灵两人,经过8步反应,才完成了金鸡纳碱的全部合成工作。

金鸡纳碱对于像当年在美国流行的那些恶性疟疾的疟原虫具有迅速杀灭的效能,但是对于人类普通的疟疾,只有抑制作用而无杀灭效能。因此,在50年代,苏联化学家们又研究出一些新的抗疟药,如扑疟喹啉、氯喹啉等。这样,人类便能在工厂里“种植”这种神奇的树木了。

⑧ 哪些科学家因为蚊子而获得诺贝尔奖

被蚊子叮咬过的人,易得一种名叫疟疾的病。这种疾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死亡率很高。据粗略统计,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疟疾曾一次又一次地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兴衰、一场战争的胜负……

疟疾的危害如此惨烈,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1878年,法国军医拉弗朗被派到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负责研究那里的疟疾。拉弗朗到了阿尔及利亚以后,深入细致地解剖、观察了许多疟疾病死者的尸体。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比较、仔细研究,终于在1880年11月5日,确定了疟疾是由一种产生在患者红血球中,名字叫原虫的单细胞生物引起的。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原虫是怎样到红血球里去的?又是如何由一个病人传给另一个病人的?

这个研究的接力棒,传到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手里。罗斯捕捉、解剖、观察了无数只蚊子,做了许多实验,于1897年8月20日在一只“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朗报告的那种疟原虫,并且证实只有雌性“按蚊”才会传播疟疾。后来,意大利医生证实,蚊子在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时,把疟原虫吸到胃里,在叮咬健康人时,又把疟原虫注入健康人的血液里,使健康人患疟疾。

1902年,罗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5年以后,拉弗朗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虽然这个奖来得迟了点,但拉弗朗的功绩毕竟没有被埋没。

尽管科学家提示了疟疾的起因及其与蚊子的关系,但由于无法有效地杀灭蚊子,疟疾还是在人类中传播,残害生命。1930年,疟疾大爆发,再一次使1000万人生病,300万人丧生。后来瑞士化学家米勒博士发明了能杀灭蚊子的药物,才有效地阻止了疟疾的发生与流行。因而1948年,米勒博士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还有一位奥地利精神医生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来治疗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症,也意外地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研究小小的蚊子,竟先后使4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⑨ 青蒿素的发明者是谁。青蒿素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因为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疟疾药物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同时屠呦呦也成为了第一个捧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科学家。

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分子量282.33,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156-157℃。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⑩ 青蒿素是谁发明的

青蒿素是屠呦呦发明的,1972年8月,屠呦呦带队在海南岛开展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试验。期间,倪慕云设计了色谱柱分离的前处理,使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的抗疟作用再次得到提高。

钟裕蓉从文献获知硅胶柱分离中性化合物更有效,于是便与助手崔淑莲在倪慕云柱前处理的基础上,按文献提供的方法用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醚(后改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分离乙醚中性提取物。

1972年11月8日,改用上海试剂厂生产的硅胶柱分离,然后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石油醚(不同比例)多次洗脱。最先获得少量的针状结晶,编号为“针晶Ⅰ”(No.1或针1);随后洗脱出来的针状结晶编号为“针晶Ⅱ”(No.2或针2);再后来得到的另一种方形结晶,编号为“结晶Ⅲ”(No.3或方晶)。

同年12月初,经鼠疟试验证明,“针晶Ⅱ”是唯一有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此后,北京中药所向“全国523办公室”汇报时,将抗疟有效成分“针晶Ⅱ”改称为“青蒿素Ⅱ”,有时也称青蒿素。再后,北京中药所均称“青蒿素Ⅱ”为青蒿素。



(10)疟疾发明者扩展阅读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阅读全文

与疟疾发明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