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数学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谁创立的
数学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康熙皇帝创立的。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又有远大抱负,聪明好学的一位皇帝。他除了其文治武功之外 ,还十分爱好数学,曾拜比利时的南怀仁等传教士为师,学习数学 、天文、地理以及拉丁文等,康熙皇帝虽然聪颖过人,但是听外籍教师讲课也有困难,因为南怀仁等人的汉语和满语水平有限,日常会话勉强对付,但要将严谨而高深的科学知识表达出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当时课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译本也是半通不通的。这样,学习中就必然有许多精 力被消耗在语言沟通上,进度不快 。
不过,康熙学习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不懂就请教,直至真正弄懂为止。南怀仁在讲方程时,句子冗长,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脑子常常被搞得晕晕糊糊的,怎样才能让老师讲得好懂呢?一阵冥思苦想后,一个妙法突然冒出来。他向南怀仁建议 ,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解)⋯⋯南怀仁用笔认真地记了下来 ,随即用这些新创术语换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琐词语 :“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 ’(解 )⋯⋯“如此一来,果然简单了很多,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怔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 !”
正因为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数学术语科学而简洁,十分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
㈡ 数学方程中的元次是谁创造的
康熙皇帝。康熙是我国历史上数学水平最高的一位帝王,他天资聪慧,十分热爱数学,14岁起跟着从比利时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学习数学,是康熙首创“元”、“次”、“根”等方程术语的汉译名。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给康熙讲解方程时,由于他汉语、满语水平都很有限,有些术语讲不清楚,解释很久还是不得要领,康熙就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或“解”。
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激动地说:“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方程术语,驭繁为简,准确科学,非常便于理解和记忆。
(2)元次术语是谁创造的扩展阅读
南怀仁简介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西属尼德兰皮特姆(今比利时布鲁塞尔附近)人,耶稣会传教士,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1623年10月9日出生,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卒谥勤敏。著有《康熙永年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等。
㈢ 二次元是谁发明的
来自于日语中的“二次元”,意思是“二维”。
该词广泛在ACGN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或者说梦想世界的一种称呼,但ACGN并非等同于二次元。该用法始于日本,早期的日本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的。
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称为是“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次元联系
二次元是指人类幻想出来的唯美世界,用各种憧憬的体现虐袭观赏者的视觉体验,数学空间纬度上,本质其实还是三次元世界的人类心中模糊的美好印象。与二次元相对的三次元,除了用于指现实世界之外,也用于指现实的人物、事物。
由现实世界的人物、事物所诞生的图像、影视作品,属于三次元,而不属于二次元,因此真人电影、电视剧、真人照片,因为其给予人心中最直观的认知。
㈣ 数学方程中:元.次等术语,是谁创业造的
选康熙创造的
㈤ 数学方程的" 元""次"是谁 发明的
解:数学方程的元次是康熙首先提出的。
㈥ 数学方程式里的元次方等术语是谁创造的
是康熙皇帝啊
㈦ “术语”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
术语
terms
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
比如:
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
基本特征
①专业性。术语是表达各个专业的特殊概念的,所以通行范围有限,使用的人较少。
②科学性。术语的语义范围准确,它不仅标记一个概念,而且使其精确,与相似的概念相区别。
③单义性。术语与一般词汇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单义性,即在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是单义的。有少数术语属于两个或更多专业,如汉语中“运动”这个术语,分属于政治、哲学、物理和体育 4个领域。
④系统性。在一门科学或技术中,每个术语的地位只有在这一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中才能加以规定。
术语往往由本民族的一般词汇(包括一些词素)构成。成为术语后,与原词的意义部分地或完全地失去了联系。 术语也可来自专名(人名、地名), 如“瓦(特)”(Watt),“喀斯特” (Carst)等等。但一般的专名不是术语,尽管它们也以单义性为基本特征。术语还常来自外来语,通过音译(如“雷达”、“坦克”)、意译(如"硬件"、"软件")或半音半意译(如“拖拉机”、“加农炮”)等方式借入。在一些语言中越来越多的术语来自外来语。术语和外来语的引进方式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二者之间不完全相等,有专业性,既是术语,又是外来语(或借词);无专业性,则只是外来语。 另外,术语根据其使用范围,还可以分为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其中纯术语专业性最强,如“等离子体”;一般术语次之,如“压强”;而准术语,如“塑料”,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和一般词汇相融合。
术语的产生和移植,规范化和标准化
术语是科学文化发展的产物。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人们在自己的语言中利用各种手段创制适当的词语来标记它们,这是术语的最初来源。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术语连同它们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传播开来,各族人民通过不同方式(自造或借用)把它们移植过来,这是术语的移植过程。
科技术语一般产生于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同一事物或概念也可能同时在不同国家探讨和出现,因而会产生许多内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的术语。另外,在术语的移植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少同义不同形的术语。术语的混乱,成了国际学术交流的障碍,这就需要语言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术语规范化问题。不少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术语委员会,专门负责整理审定各种术语。 有些学者正在倡导通过转写方式创制术语,以使术语统一和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都设有专门的术语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术语工作,1971年还成立了国际术语情报中心。有的地区(如经互会国家)组织了术语协调委员会,协调本地区术语方面的工作。
术语工作的现代化 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给术语工作带来了新的面貌。许多国家建立了术语数据库,并提供咨询服务。加拿大的术语数据库规模最大,存有400 万术语,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的术语中心。翻译工作者借助术语数据库的作用可以提高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促进术语的统一。
中国的术语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术语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旬子的《正名篇》是有关语言理论的著作,其中很多论点都与术语问题有关。汉唐时期的佛典翻译吸收了大量梵文的佛教术语。为了解决意译和音译问题,玄奘提出了“五不翻”原则。明代的科学著作翻译事业兴盛,中外学者合力译出不少有关天文历算、舆地测绘、农田水利和力艺之学的著作。19世纪下半叶,以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为中心翻译了大量科学技术著作,引进了大量科学术语。例如,徐寿在译《化学鉴原》之前,中国只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学元素名称,如金、银、铜、铁、锡、养气、轻气、氯气等。《化学鉴原》一书开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节创造新字的命名原则,于是出现了钠、钾、锌、钙、镁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严复在翻译新名词时, 一方面选用意译词,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不少音译词。这个时期,胡以鲁在《论译名》一文中虽然力主意译,但也提出了不妨音译的十类词。这些都表明术语的制定和规范化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到了清末,要求译名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1909年5月,学部奏派候选道严复编定各科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词典,9月复奏设编订名词馆,以严复为总纂。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审定学术名词的统一机构。但没有发表什么成果。辛亥革命以后,博医学会、江苏教育会、中国科学社等单位进行了科学名词审定工作。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在上海设立译名统一委员会。但是,真正集中管理全国科学术语的审定工作,可以说是由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年成立)开始的。它于1933年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共编成各种术语约50种,其中已出版的近20种。1949年后,术语工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5月, 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五大组。1956年文化教育委员会撤销,国务院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交给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中间曾改为“中国科学院翻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文化大革命” 期间术语审定工作完全中断。 1978年,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筹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几年来,成立了 6个分科委员会,召开了一系列名词审定会和讨论会。1985年 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为钱三强,委员约70人。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涉及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订全国自然科学名词统一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负责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术语的统一名称,并予以公布施行。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前共出版 160多种术语集,最早的几种是《中外病名对照录》(1909)、《英汉汉英军语词汇》(1911)、《英汉商业用语手册》(1913)、《华、德、英、法铁路词典》(1916)、《船学名词表》(19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1983年上半年,共出版760多种(其中大陆出版的约占660种)。
目前,多语种的术语出版物和带解释的术语词典日益增多,专业性的缩略语词典的出版也受到重视,如《英汉电子技术略语与缩语词典》(1981)、《英汉计算机缩略语词汇》(1982)。为了使术语工作现代化,不少单位正在建立术语数据库。
选择和构成要求
单名单义性∶在创立新术语之前应先检查有无同义词,并在已有的几个同义词之间,选择能较好满足对术语的其他要求的术语。
顾名思义性∶又称透明性。术语应能准确扼要地表达定义的要旨。
简明性∶信息交流要求术语尽可能的简明,以提高效率。
派生性∶又称能产性。术语应便于腹词,特别是组合成词组使用的基本术语更应如此。基本术语越简短,构词能力越强。
稳定性∶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已经约定俗成的术语,没有重要原因,即使是有不理想之处,也不宜轻易变更。
合乎语言习惯∶术语要符合语言习惯,用字遣词,务求不引起歧义,不要带有褒贬等感情色彩的意蕴。
㈧ 一次元。二次元。三次元。四次元。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多少个次元次元一词是谁提出的
次元中国的学名是维度的意思,三维图型就是三次元,也就是显示生活的样子,而一位图形和二维图形分别是线和面,点动成线(一维)、线动成面(二维)、面动成体(三维)。。。。四维可以认为是加上时间这个维度,之后还有,但那是高等物理的范畴了。
常说的二次元是指平面动漫等平面图像构成的世界,也泛指动漫圈。
三次元指的就是动画外的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
㈨ 二次元是谁创造的
\“二次元(来にじげん)自”一词源于日语,原意是\“二维、平面”。继清末民初以\“民主”、\“科学”等词为代表的第一次语言冲击波以及上世纪80年代以\“新干线”等词为代表的第二次语言冲击波之后,随着千禧年以来以动漫日剧等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内地普及为背景的第三轮日语词输入高潮,\“二次元”一词逐渐被动漫爱好者们所接受。其本质是汉字文化圈的交流和日本流行文化输入的共同结果。
㈩ 谁发明的“元”“次”“根”
是 康熙。康熙拜比抄利时的传教士袭为师,学习数学。但听他讲课很不轻松,而且讲方程是句子冗长,,所以康熙就建议 ,吧未知数翻译成“元”最高次翻译成“次”方程的解翻译成“根” 康熙创造的几个学术用语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