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作为犯上位概念,用于描述犯罪的具体形态,不作为下位概念,用于描述危害行为的的外部特征。
不作为犯罪是相对于作为犯罪而言的,由于不作为的复杂性,其一直是行为理论上争论的焦点问题。“无行为则无犯罪”的刑法格言决定了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重要意义,不作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促使行为理论不断完善。与作为犯罪相比,不作为犯罪本身有许多特征,其以作为义务为存在之前提,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亦是争论的焦点。不作为与不作为犯罪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后者则是以这种行为表现形式所构成的犯罪类型,即不作为是不作为犯罪的上位概念。因此,正确界定不作为,是正确理解不作为犯罪的理论前提。
⑵ 我想请问专利侵权中有关上位和下位的问题,求专家解答!
你的问题确实混乱,我试着回答:
1. 第一种情况你的想法是对的,下位概念破坏上位概念的新颖性(假设被控物公开在前的话)
2. 第二种情况不能收取,铁能导电是显而易见的,不具备创造性,但具备新颖性。如果被控物的金属起除导电外的其他作用,例如:加强、放电弧等,此时,我认为不侵权。
上述意见,与你商榷。
⑶ 专利中上位概念缺少创造性后的修改,关于禁止反悔原则的影响
如果一开始写小范围的权利要求:a0+B,最后以此授权,那么如果侵权嫌疑目标的构成是专a1+B,只要能够证明等属同(a1和a0特征、效果基本相同),则构成等同侵权。
如果一开始写大范围的权利要求:A+B,其中A可以是a0或者a1等,最后以a0+B授权(必然是申请人同意这样修改才授权的),那么如果侵权嫌疑目标的构成是a1+B,即使能够证明等同(a1和a0特征、效果基本相同),也由于申请人已经明示或暗示放弃除a0+B之外的权利,所以禁止反悔,不可能再构成等同侵权了。
这也只是这几年瞎搞起来的观点,过几年会如何,谁都不知道。
⑷ 如何理解不作为犯与不作为概念层次不同不作为犯是上位概念,不作为是下位概念。
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不作为犯罪分为纯正的不作为犯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是指由刑法明文规定的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它是以不履行特定义务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也就是说,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行为人的行为但凡符合法律明文规定的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都可根据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因此,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构成要件齐备为前提。例如,遗弃罪,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等。所谓“纯正”指的是该类犯罪只能由不作为行为构成,而不能由作为行为构成。同时,在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犯罪构成中,对法定义务的违反,是该类犯罪成立的前提,也是该类犯罪构成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中的重要内容。
所谓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通常以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例如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甚至放任更严重危害后果发生的间接故意杀人案件等。
拓展资料: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简单概括不作为犯罪,用六个字简述就是应为、能为、不为。就其法律特征而言则具有隐蔽性、消极性、间接性和违法性等。
特征:
(一)违反法律直接规定。是指《刑法》有直接规定的罪名,才构成犯罪,即罪刑法定原则:“法无规定不为罪”,严禁“类推”。以《刑法》确定罪名为准。
(二)负有法定义务。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而不作为的行为。
例如;母亲拒绝婴儿喂奶,造成婴儿死亡的。属于不作为犯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遗弃罪】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拒绝履行的行为。是指能够有条件作为,而拒绝履行作为的行为。
《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战时在救护治疗职位上,有条件救治而拒不救治危重伤病军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伤病军人重残、死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要达到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
⑸ 请教关于专利上位下位概念的判断问题
判断新颖性时,具体的下位概念影响上位概念,即:
(1)A不影响B的新颖性
(2)B影响A的新颖性
侵权判定时,是考虑保护范围的,上位概念的保护范围明显比下位概念的保护范围大,即:
2. (1)可以
(2)要看是什么金属,只有铜才可以
⑹ 什么叫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1、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类概念‘’。反映事物中作为属的那类事物的概念。
2、种概念,亦称‘’下位概念‘’,与属概念(上位概念)相对,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内涵较多的概念。
如果有这样两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真包含另一个概念,那么前者称属概念,后者称种概念。如概念‘’文学家‘’真包含概念‘’诗人‘’,‘’文学家‘’便是‘’诗人‘’的属概念。有些逻辑著作所说的‘’属概念‘’和这里所说的相反,不是指上位概念,而是指下位概念。
(6)上位概念不能否定下位概念的创造性扩展阅读
‘’语文‘’一词在特定语境中当然可以代称‘’中国语文‘’,但如果作为一门严肃的独立课程的名称,‘’中国语文‘’这一下位概念显然不宜用其上位概念‘’语文‘’来代称。
如果说‘’语文‘’命名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全球化时代的当下,如果有人坚持主张把存在种属概念层级错位问题的‘’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使用,就显然缺少当代人应有的世界意识了。
⑺ 专利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是什么
上位是指比较概括的说法,下位是指比较具体的说法,其实这都是相对的。
比如你着重在说螺丝的种类,下位的就是长螺丝、短螺丝、方螺丝,这时,你的上位概念就可以总的写成螺丝。但如果你想着重表示螺丝的固定作用,你就可以上位成固定装置或固定构件等
⑻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中的"上位概念"如何理解
逻辑学把上一层次概念称为“上位概念”(也称“属概念”),把下一层次概念称为“下位概念”(也称“种概念”)。上位概念包括了下位概念,属概念包括了种概念(在生物分类中,“属”是大于“种”的)。举个例子说,我们说“金属”与“铜”相对应的话,“金属”中包括但不仅限于铜,因此为上位概念,是属概念;“铜”是金属的一种,为下位概念,是种概念。
对应到题目本身,“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相对应,“民事行为”包括但不仅限于“民事法律行为”,还有很多民事行为并无法律上的意义或者不是法律行为,因此“民事行为”是一个上位概念、属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行为的一种,特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是下位概念、种概念。
不知道这样解释是否清晰,欢迎继续追问讨论。
⑼ 请教专利申请的上位概念
1、不正确。甲虽然可来能是在乙的自技术方案上进一步创造的技术,但他是一个新技术,并且这个技术方案的实现并不需要必须先实现乙的技术方案,所以不需要乙的许可。
2、可能存在。如果乙虽然不具备c这个技术特征,但是同样能实现c这个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效果,或者能实现其他甲技术方案所不能带来的效果,那么他就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可以被授权。
你对上位概念的理解有误,并不是a的概括范围比b大,那么a就一定是b的技术方案。典型的上下位概念的例子就是,金属是铁的上位概念。而且,上下位概念只是针对技术特征来说,不是整个技术方案。在你这个案例中,如果甲的技术特征是abc,乙是abd,且d是c的上位概念,那么在甲先申请的情况下,乙就不可能被授权了,因为不具备新颖性。
不知道我这么说你明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