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程是什么 音阶是什么
1、音程
音程指两个音级在音高上的相互关系,就是指两个音在音高上的距离而言,其单位名称叫做度。
两个乐音之间的音高关系。用“度”表示。以简谱为例,从1到1,或从2到2都是一度,从1到3或2到4都是三度,从1到5是五度。
首先,度是一种单位,用来衡量音与音之间的听觉上的距离。它是一种量度,其大小是人为规定的。
再解释什么叫八度。这其实是个不太好说的问题,因为其它宽度的音程关系都是在八度的基础上,相对八度而言的。彻底地说清需要从定律开始说起。
2、音阶
将调式中的音,从以主音开始到以主音结束,由低到高(叫做上行),或者由高到低(叫做下行)以阶梯状排列起来,就叫做音阶。
音阶是调式的一种形态,全称叫做调式音阶,音阶一定是调式,调式不一定是音阶。
直白来讲:调式就是我们听歌曲所听到的旋律。音阶也是旋律,它只是旋律的一种。
(1)音阶音程是哪个国家发明的扩展阅读
一、自然七声音阶
是应用最广的七声音阶,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5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和3个一串,两串之间以半音隔开。
二、五声音阶
详称“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
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以及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常被称为“中国音阶”。
其五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用的名称,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3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宫-商-角)和一个单独的(徵-羽),两段之间以□音隔开,见下例2: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 5种不同的五声调式。
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每处□音的区间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声音阶(以五声为正声的七声音阶),附加音的插入可有3种不同的方式,形成3种不同的音阶形态(见宫调)。附加音的音高常可游移,游移音高有时将□音的区间划分成两个各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❷ "1234567"七个唱名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
简谱:又名数字谱,17世纪法国的加林发明,清末由日本传入我国.
❸ 乐理来自哪个国家
乐理不是具体来自哪个国家的,乐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生产中逐步总结归纳出来的音乐理论。在我国,很早就有音律的说法,到南北朝时三分损益律、纯律、平均律应用的更加广泛。同时春秋战国时流行的古琴,在当时就有了减字谱,可以看做是乐理的形成。西方是在文艺复兴之前,因为对于音律的认识、使用存在很多不同方式,因此有很多关于音乐的理论,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大批的音乐家,他们根据不同的音律总结了相应的乐理,但因为音律不同,某个音乐家的理论不一定能适应转调等演奏,于是就出现了十二平均律。其实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代时一个叫朱载堉(yù)的人发明的。他是明朝的一位皇室后代,生于1536年,逝世于1611年。他用珠算开方的办法(珠算开12次方,难度可想而知),首次计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的正确半音比例,其成就见于所著的《律学新书》一书。很可惜,他的发明,和中国古代其它一些伟大的发明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很少被后人所知。西方人提出“十二平均律”,大约比朱载堉晚50年左右。不过很快就传播、流行开来了。主要原因是当时西方音乐界对于解决转调问题的迫切要求。当然,反对“十二平均律”的声音也不少。主要的反对依据就是“十二平均律”破坏了纯五度和纯四度。不过这种破坏程度并不十分明显。有了这个标准的十二平均律之后,音乐理论就统一了,形成了今天的乐理。欧洲是西洋音乐理论的诞生地,之后传遍世界,我国目前使用的乐理是基于西方乐理的,以此为基础,将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进行了研究、梳理、规范,将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与西方乐理进行对应,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族音乐理论。
关于十二平均律,可以在网络里找到相关内容。
❹ 音乐五线谱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五线谱是由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圭多达莱佐发明的.
公元9世纪,出现了一种以“点”、“钩”、“划”表示音的大概趋向和高低的记谱法。这种符号叫“纽姆”。先是记在一条线上,表示f音,根据符号落在线的上下就有了一个大概的音高标准。后来又加了一条c线。到了十一世纪,圭多达莱佐把线加到四根,音域为八度左右,使音高记谱更准确。以后由于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现了六线、七线谱,甚至十一线谱。直到十六世纪,欧洲各国统一了五线谱,改变了横线太多所引起的复杂局面,过高或过低的音用加线来表示。以后又出现了适应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谱表和记录多种乐器曲谱的大谱表、总谱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线谱之上的。为了纪念五线谱的发明与诞生,人们把圭多达莱佐称为“五线谱之父”。与其它记谱法相比,五线谱具备着难以替代的优点:它的音高形象感强,容易区分高低音;和声立体感强,能同时记录诸多声部及和弦;可记录音调复杂、声部繁多的大型音乐作品;旋律线条清晰,记谱科学适用… 为此,五线谱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通用的、流行最广的记谱法,为音乐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❺ 钢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最早是哪个国家
钢琴是意大利人克利斯托福里(1655—1731年)在1709年发明的。他原是一位钢琴前身的制造者。1687年,克利斯托福受雇于佛罗伦萨亲王菲迪南,一直到1713年亲王去世。1709年,他发明了一架外形与钢琴前身完全相同,但内部琴弦发音装置不一样的钢琴。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钢琴。
钢琴前身用羽管拨动琴弦,所以有人称为“羽管键琴”;而钢琴使用能被叹气会的锤子敲击琴弦,力度可以控制,能使音量有大小不同的变化,所以当时讲这中心十月七命名为“有强弱变化的哈波西考特”,弱(piano)和强(forte)两个字拼写起来就是“pianoforte”,后来简称“piano”也就是钢琴的外语名。
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动琴槌以敲打琴弦。从十八世纪末以来,在欧洲及美国,钢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键盘乐器。钢琴发源于欧洲,十八世纪初,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发明的一种类似现代钢琴的键盘式乐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
钢琴音域范围从A0(27.5Hz)至 C8(4186Hz),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是除了管风琴以外音域最广的乐器。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
钢琴作为物质基础,为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条件,音乐家创造发展的钢琴文化又促进钢琴结构功能的进一步成熟。
❻ 钢琴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意大利语:BartolomeoCristofori,1655年5月4日-1731年1月27日)是意大利乐器制造家,并普遍认为是击弦键琴的发明者。
发展历史
钢琴的前身是拨弦古钢琴,也叫做羽管键琴。它与钢琴的内部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在琴体内部装有音板和许多拉紧并列的琴弦。不同的是钢琴的弦槌击弦发音,拨弦古钢琴用羽管制的拨子拨弦发音。
此外,还有一种与它们同一血统的键盘乐器——击弦古钢琴,它同样是一种装有击弦装置的乐器,用铜制的形槌击弦发音;它的应用范围不如拨弦古钢琴广泛,主要用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演奏。
17~18世纪间,拨弦古钢琴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有着相当显赫的地位,可以说是它的全盛时代。
至18世纪初,欧洲大陆音乐迅速发展,音量弱小的拨弦古钢琴已不能满足当时音乐家们的需要,因而逐渐被音量洪大的钢琴所取代。
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
他在钢琴上采用了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拨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从而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
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钢琴出现后的一百年里,拨弦古钢琴仍为人们所应用,但更多的是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拨弦发音就成为当时键盘乐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钢琴的标志与象征。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革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他在这部机械中安装了一种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近乎完全一致的启动杠杆,使击弦速度比原来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连续弹奏,音域也增加为4组,可以说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他的这一发明为以后的钢琴制作师们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但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并没有得到他的意大利同行们及当时演奏家们的注意,却在异乡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德国管风琴师、制作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在1730年根据一份绘制极不准确的意大利钢琴草图,借鉴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制造出德国第一架钢琴。
他把这架琴送到音乐大师巴赫那里鉴定,巴赫却不屑一顾,只是说道:触键太重,高音音色太弱。但他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在采用了巴赫的建议之后,于1747年又加以革新。
同年,巴赫在波茨坦进宫晋见腓特烈大帝时弹奏了西尔曼的新型钢琴。西尔曼对钢琴改革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钢琴制音器的运用。他利用手动音拴使全部制音器离弦,以使钢琴的音响效果更丰富并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至18世纪中叶,人们对钢琴的制作工艺实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性能日益完善。这一时期,西尔伯曼及其子弟在钢琴的变革中起着主导作用。西尔伯曼的名徒被称为十二弟子,他们分别制造出两种不同风格的钢琴,即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和英国式击弦机钢琴。
他们具有不同的机械性能和不同的音响效果,由此形成两大不同的钢琴制作流派。
这两种流派,也对当时的音乐家们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的键盘触感较轻,能够弹出快速的音符,音色变化细微,在与管弦乐队协奏时,音色对比清晰。这正符合莫扎特温文尔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乐需要。
约翰内斯·楚姆佩是西尔伯曼的名徒之一,他于1760年来到英国,成为钢琴制作师,他的产品被称为英国式击弦机钢琴。
这种钢琴触键感觉较重,但声音浑厚深沉,正适合于克莱门蒂那坚实有力的音乐风格。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当时是名声同噪的钢琴演奏家,由于他们演奏风格的不同,他们分别使用结构各异的维也纳式和英国式钢琴。
1768年,J.C.在英国演出,这是钢琴第一次用于独奏乐器。
1789年1月,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在维也纳奥国国王的王宫里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钢琴演奏比赛,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这次比赛对提高钢琴在诸乐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乐器特点
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于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弹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钢琴音域宽广,音色宏亮、清脆,富于变化,表现力很强。
独奏时,可演奏各种气势磅礴、宽广、抒情的音乐,亦可演奏欢快、灵巧、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在乐队中则可发挥巨大的作用,还经常作为伴奏乐器使用。钢琴因其丰富的乐理表达能力,被称作“乐器之王”。
结构与原理
钢琴可以具有12,000多个独立部件,支持六个功能部件:键盘,锤子,阻尼器,琴桥,音板和琴弦。钢琴的许多部件均由强度和寿命均经过选择的材料制成。外缘尤其如此。
它最常见的是由硬木制成,通常是硬枫木或山毛榉,并且其庞大的体积实际上是一个固定的物体,柔性音板可以从该物体最佳地振动。根据Harold A. Conklin的说法,坚固的轮辋的目的是,“振动能量将尽可能多地留在音板中,而不是无用地消散在效率低下的声音散发器壳体中。”
硬木轮辋通常是通过层压薄的,因此柔软的硬木条制成的,然后在涂胶后立即将其弯曲成所需的形状。弯曲胶合板系统由CF Theodore Steinway在1880年开发,以减少制造时间和成本。以前,轮圈是由几块实木制成的,并进行了连接和贴面,欧洲制造商在20世纪将这种方法很好地使用了。
奥地利高品质钢琴制造商伯森多夫(Bösendorfer)是现代人例外,他用坚固的云杉制成内圈,与音板制成的木材相同,该木材的凹口可使其弯曲。与其将轮缘与振动隔离开来,它们的“共鸣箱原理”使框架可以与共鸣板更自由地共鸣,从而产生额外的色彩和整体声音的复杂性。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钢琴
❼ 什么是音阶音阶的起源是什么
音阶就是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顺次排列的一串音。基本音阶为C调大音阶,在钢琴上弹奏时全用白键。音阶分为“大音阶”和“小音阶”,即“大调式”和“小调式”。大音阶由7个音组成,其中第3、4音之间和第7、8音之间是半音程,其他音之间是全音程。小音阶第2、3音之间和5、6音之间为半音程。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❽ 什么是音阶什么是音程
音程
两个连续或同时发响声音间的距离或高度差别叫做音程。
音程的命名,主要是依照它们在音阶上所具有的级数来计算,在计算时,两个音的本身也计算在内。
这些音程的名称,不管有没有
半音
变化,它们的名称是不变的,换句话说,即不管一个音程的两个音包含有升、降记号没有,那音程的名称仍然是相同的。
在自然音阶中所出现的音程是
自然音程
。
在变化音阶(即半音音阶)中所出现的音程是变化音程。
音程距离小于半音——如#G—bA—叫做同音音程(En-harmonic
interval),这种一般又称为“同音异名的变换”。在钢琴上这两音是完全相同的,但在其他乐器——特别是弦乐族的乐器——#G和bA是不相同的。
音阶
一串连续级进的音,由一个主音或调音(Tonic或Keynote)统一着彼此间的关系,就叫做音阶。
一个自然音阶(Diatonic
Scale)包含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按照这两个半音在音阶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便形成了大音阶和小音阶。
音阶的第三音是决定那音阶大小性质的音,所以又称它为决定音(Determinant)。
如果满意,定点及右下角“采纳答案”,谢谢!
❾ 请问“音程”、“音阶”、“音符”、“音调”这四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谢谢!
音程是距离,音阶是高度,音符是记号音调是式样你动一下脑子想一想。
❿ 五线谱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由意大利人圭多.达莱佐在看手时得到的灵感.
公元9世纪,出现了一种以“点版”、“钩”、“划”表示音的大权概趋向和高低的记谱法。这种符号叫“纽姆”。先是记在一条线上,表示f音,根据符号落在线的上下就有了一个大概的音高标准。后来又加了一条c线。到了十一世纪,圭多达莱佐把线加到四根,音域为八度左右,使音高记谱更准确。以后由于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现了六线、七线谱,甚至十一线谱。直到十六世纪,欧洲各国统一了五线谱,改变了横线太多所引起的复杂局面,过高或过低的音用加线来表示。以后又出现了适应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谱表和记录多种乐器曲谱的大谱表、总谱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线谱之上的。为了纪念五线谱的发明与诞生,人们把圭多达莱佐称为“五线谱之父”。与其它记谱法相比,五线谱具备着难以替代的优点:它的音高形象感强,容易区分高低音;和声立体感强,能同时记录诸多声部及和弦;可记录音调复杂、声部繁多的大型音乐作品;旋律线条清晰,记谱科学适用…… 为此,五线谱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通用的、流行最广的记谱法,为音乐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