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

发布时间:2021-07-10 06:49:17

⑴ <暮江吟>诗中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⑵ 语文作业通

浅谈诗歌意象 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绝大多数都要为情感的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那么怎么把握意象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须明了概念的内涵。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简言之,就是有作者情意的物象。生活中的客观实在就不能算意象,如我们看到的江河中的“水”。但它一旦摄入作者的笔端,有了情的渗透就算意象了,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间的“秋水”则是意象,它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审美情趣。其间的“孤鹜”,倘有人想到烤着吃,则就不懂意象了,因它是表现作者的情绪的,而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质了。再譬如天上的“明月”,照明时只是一客观实在,而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传递出的是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一种祝福,“波心荡,冷月无声”则营造出冷静凄清之境界。 其次调动自己生活积累,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去感受、体验。 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感受、体验则是指以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心灵与心灵相交流,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不妨从经典诗歌中去体味。如元代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间涉及意象达十一个之多,且有意象叠加之特性,展开我们丰富的想象,眼前有这么一些画面:枯藤绕在一棵老树上,树的枝桠上栖着一只乌鸦——耷拉着脑袋;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缓缓走着,远处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个背着行囊的人目光流连,无声地叹息,此时西风阵阵。这样不难体味景的萧瑟,情的悲凉。或许有人要问:“小桥流水人家”不萧条吧?确实,它很清悠、温馨,传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味。但假使我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难感觉这更增添了游子的思乡之愁。试想一下,一个远在他乡的人,或功名不就,或仕途不顺,或经商不利……凡此种种,总归是一失意人儿,面对“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和谐,岂不生发家的向往和对自己人生失意的惆怅,何况又值“最难消遣”的黄昏,外加西风萧瑟。正所谓触乐景生悲情是也。此时还可进一步揣摩意象,如可探讨,鸦为什么用“昏”来修饰,“老”可不可以?“瘦马”换成“肥马”,效果会怎样……这样下去,收效肯定颇丰。如果你会画几笔,不妨把这一刻定格在你的画纸上,毕竟诗画是相通的。 由此可见,解读意象则是在解读心灵、解读情感,是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去拓宽作品的情境,从中领会和捕捉作品中更深远的东西。 如适时引入有比较性的诗歌进一步揣摩比较效果会更佳。可联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间的意象有搏击长空的雄鹰、自由自在的游着的鱼儿、千帆竞发的船只、枫叶红遍的万山等等,景物丰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真是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湘江秋景图。与《天净沙·秋思》中萧瑟悲凉的游子悲秋截然不同,同是描绘秋景,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无他,唯意象异耳;意象的不同,所传递的情绪自然也就不同,所谓景因情异。从中还可透视出作者的气质、气度、情趣、性格、胸怀等。当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背景也是分不开的。此不赘述。 最后还须重申意象的丰富性和特定性。正如上文所说:不同意象表达不同的情绪。其实,同一意象也可表达不同的情绪,毕竟意象是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以夕阳为例。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夕阳,其传递出的是断肠之夕阳;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则有无奈、惆怅之感;而“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中的夕阳则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味;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夕阳则多了几份悠闲和恬淡。甚至同一事物由于表达名称的不同,它的意味也有不尽相同的,如“夕阳”与“落日”。“夕阳”给人再现火一样的燃烧的晚霞,一片鲜红,让人情绪激动,焕发豪情;“落日”,一片空旷,一片灰暗,一片荒凉,人内心深处顿感荒凉感伤。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意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缘故吧。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杨柳”,从《诗经》中的“今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雨淋霖》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不透露出别离时依依不舍之情怀。还有“杜鹃”、“莲花”等等。这可让学生自己去搜寻,揣摩、体味、积累。 实践证明,从上面三个方面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须多读、多鉴赏、多积累。 浅谈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它奠基于先秦,肇源于六朝,产生在盛唐,发展成熟于唐末至近代,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意境在绘形上具有主观、虚化、集合性的特点,在表意上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一、 意境的基本定义 我国学者对意境的普遍定义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审美诗论》中做了如下阐释:“意境不等于艺术形象。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的能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 下面是一些当代文史工具书中关于“意境”的解释: 1、《现代汉语辞典》:“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中国大网络全书·文学》:“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3、《中国诗学大辞典》:“意境是一种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二、 意境说的产生与发展 古代意境说最早的源头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礼》中的“兴”。“兴”与“象”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审美概念,已经具有后世成熟期意境理论的萌芽,即肯定心与物的合一,人的内部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言语的有限表达与无限引发的统一。它包含两个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魏晋六朝儒释道融合,自觉抒情诗的大量产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为意境说奠定了创作上的基础。“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诗境有三。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此外,晚唐司空图的韵味说、宋末严羽的兴趣说、清初王士祯的神韵说都可以看作意 境说的变体。 到了近代,王国维运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提出的境界说是对传统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到20世纪,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中国美学家对“意境说” 继续进行了深化和完善,朱光潜这样描述诗歌的“意境”:“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心所视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 三、 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绘形除了要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外,还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 诗歌要抒发诗人个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生活成为诗歌特有的内容,诗歌“为提供内心关照而工作”。这就决定了诗歌要受到诗人主体意识的投射和点染。 虚化,是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作工笔式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因而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体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写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如李商隐诗《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并非实写沧海月和蓝田玉,而是通过对它们的描写引起联想和想象,营造出虚幻哀伤的氛围,抒发韶华易逝、往事如烟的悲痛。可见,有虚有实,实中有虚,是意境的一个基本特征。 集合性是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碎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不同的意象连缀在一起,又通过特定的形容词的修饰,营造出羁旅伤感的凄冷情境。 意境的表意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哲理性的特点。 主导性即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作种种渲染和改造,对客观物象之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如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伤别之时,花也流泪,鸟也惊心,极言其伤心欲绝。 所谓超越性,是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玩味体验的空间。叶燮在《原诗》中有这样的论述: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哲理性是指已经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宇宙、历史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读者对意境的感悟也常常会进入诗的哲理性层面,从而超越诗人的本意。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 意境的基本形态 虽然一般的诗歌都是有情有景,但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所谓情境,即以写情为主,以描写诗人情感状态创造情感空间来构成意境。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意胜”。如晏几道的《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独自淋着细雨站在暮春落花间的孤单与伤感。 所谓物境,是以写物为主构成的意境,主观情感只是隐蔽地寄托在诗中。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以境胜”。如王维《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对江天山色的描绘给人以空灵大气,浑然忘我之感。 五、 意境的大小之别 意境有大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魄宏大,壮阔浩渺,是为大境界。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刻画细腻,寸寸柔情,是为小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大境给人雄浑壮阔之感,小境则给人柔美婉约之感。妙处各有千秋。

⑶ 语文作业

浅谈诗歌意象

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绝大多数都要为情感的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那么怎么把握意象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须明了概念的内涵。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简言之,就是有作者情意的物象。生活中的客观实在就不能算意象,如我们看到的江河中的“水”。但它一旦摄入作者的笔端,有了情的渗透就算意象了,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间的“秋水”则是意象,它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审美情趣。其间的“孤鹜”,倘有人想到烤着吃,则就不懂意象了,因它是表现作者的情绪的,而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质了。再譬如天上的“明月”,照明时只是一客观实在,而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传递出的是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一种祝福,“波心荡,冷月无声”则营造出冷静凄清之境界。
其次调动自己生活积累,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去感受、体验。
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感受、体验则是指以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心灵与心灵相交流,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不妨从经典诗歌中去体味。如元代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间涉及意象达十一个之多,且有意象叠加之特性,展开我们丰富的想象,眼前有这么一些画面:枯藤绕在一棵老树上,树的枝桠上栖着一只乌鸦——耷拉着脑袋;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缓缓走着,远处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个背着行囊的人目光流连,无声地叹息,此时西风阵阵。这样不难体味景的萧瑟,情的悲凉。或许有人要问:“小桥流水人家”不萧条吧?确实,它很清悠、温馨,传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味。但假使我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难感觉这更增添了游子的思乡之愁。试想一下,一个远在他乡的人,或功名不就,或仕途不顺,或经商不利……凡此种种,总归是一失意人儿,面对“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和谐,岂不生发家的向往和对自己人生失意的惆怅,何况又值“最难消遣”的黄昏,外加西风萧瑟。正所谓触乐景生悲情是也。此时还可进一步揣摩意象,如可探讨,鸦为什么用“昏”来修饰,“老”可不可以?“瘦马”换成“肥马”,效果会怎样……这样下去,收效肯定颇丰。如果你会画几笔,不妨把这一刻定格在你的画纸上,毕竟诗画是相通的。
由此可见,解读意象则是在解读心灵、解读情感,是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去拓宽作品的情境,从中领会和捕捉作品中更深远的东西。
如适时引入有比较性的诗歌进一步揣摩比较效果会更佳。可联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间的意象有搏击长空的雄鹰、自由自在的游着的鱼儿、千帆竞发的船只、枫叶红遍的万山等等,景物丰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真是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湘江秋景图。与《天净沙·秋思》中萧瑟悲凉的游子悲秋截然不同,同是描绘秋景,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无他,唯意象异耳;意象的不同,所传递的情绪自然也就不同,所谓景因情异。从中还可透视出作者的气质、气度、情趣、性格、胸怀等。当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背景也是分不开的。此不赘述。
最后还须重申意象的丰富性和特定性。正如上文所说:不同意象表达不同的情绪。其实,同一意象也可表达不同的情绪,毕竟意象是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以夕阳为例。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夕阳,其传递出的是断肠之夕阳;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则有无奈、惆怅之感;而“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中的夕阳则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味;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夕阳则多了几份悠闲和恬淡。甚至同一事物由于表达名称的不同,它的意味也有不尽相同的,如“夕阳”与“落日”。“夕阳”给人再现火一样的燃烧的晚霞,一片鲜红,让人情绪激动,焕发豪情;“落日”,一片空旷,一片灰暗,一片荒凉,人内心深处顿感荒凉感伤。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意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缘故吧。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杨柳”,从《诗经》中的“今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雨淋霖》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不透露出别离时依依不舍之情怀。还有“杜鹃”、“莲花”等等。这可让学生自己去搜寻,揣摩、体味、积累。
实践证明,从上面三个方面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须多读、多鉴赏、多积累。

浅谈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它奠基于先秦,肇源于六朝,产生在盛唐,发展成熟于唐末至近代,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意境在绘形上具有主观、虚化、集合性的特点,在表意上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一、 意境的基本定义
我国学者对意境的普遍定义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审美诗论》中做了如下阐释:“意境不等于艺术形象。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的能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
下面是一些当代文史工具书中关于“意境”的解释:
1、《现代汉语辞典》:“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中国大网络全书·文学》:“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3、《中国诗学大辞典》:“意境是一种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二、 意境说的产生与发展
古代意境说最早的源头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礼》中的“兴”。“兴”与“象”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审美概念,已经具有后世成熟期意境理论的萌芽,即肯定心与物的合一,人的内部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言语的有限表达与无限引发的统一。它包含两个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魏晋六朝儒释道融合,自觉抒情诗的大量产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为意境说奠定了创作上的基础。“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诗境有三。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此外,晚唐司空图的韵味说、宋末严羽的兴趣说、清初王士祯的神韵说都可以看作意
境说的变体。
到了近代,王国维运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提出的境界说是对传统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到20世纪,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中国美学家对“意境说” 继续进行了深化和完善,朱光潜这样描述诗歌的“意境”:“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心所视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
三、 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绘形除了要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外,还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
诗歌要抒发诗人个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生活成为诗歌特有的内容,诗歌“为提供内心关照而工作”。这就决定了诗歌要受到诗人主体意识的投射和点染。
虚化,是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作工笔式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因而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体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写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如李商隐诗《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并非实写沧海月和蓝田玉,而是通过对它们的描写引起联想和想象,营造出虚幻哀伤的氛围,抒发韶华易逝、往事如烟的悲痛。可见,有虚有实,实中有虚,是意境的一个基本特征。
集合性是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碎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不同的意象连缀在一起,又通过特定的形容词的修饰,营造出羁旅伤感的凄冷情境。
意境的表意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哲理性的特点。
主导性即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作种种渲染和改造,对客观物象之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如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伤别之时,花也流泪,鸟也惊心,极言其伤心欲绝。
所谓超越性,是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玩味体验的空间。叶燮在《原诗》中有这样的论述: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哲理性是指已经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宇宙、历史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读者对意境的感悟也常常会进入诗的哲理性层面,从而超越诗人的本意。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 意境的基本形态
虽然一般的诗歌都是有情有景,但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所谓情境,即以写情为主,以描写诗人情感状态创造情感空间来构成意境。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意胜”。如晏几道的《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独自淋着细雨站在暮春落花间的孤单与伤感。
所谓物境,是以写物为主构成的意境,主观情感只是隐蔽地寄托在诗中。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以境胜”。如王维《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对江天山色的描绘给人以空灵大气,浑然忘我之感。
五、 意境的大小之别
意境有大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魄宏大,壮阔浩渺,是为大境界。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刻画细腻,寸寸柔情,是为小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大境给人雄浑壮阔之感,小境则给人柔美婉约之感。妙处各有千秋。

⑷ 请用总分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

诗的形象是诗人与读者的共同成果。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⑸ 《望洞庭》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

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月夜下的洞庭湖面想象成白银盘,青山想象成青螺。
【原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⑹ 观沧海中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和尾的形一键表达了自己远大博大

《观沧海抄》选自《乐府诗集》《曹操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⑺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绘了

⑻ 望天门山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描绘了天门山什么景象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望采纳~~

⑼ <<暮江吟》中,诗人透过 露 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 , ,的意境

<<暮江吟》中,诗人透过 露 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

⑽ 诗人通过对露月的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什么什么的意境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阅读全文

与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