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内疫苗是哪个公司研发的
国内的疫苗不止一种,以新冠疫苗为例,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
2020年8月5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具备使用条件。此前,该车间已取得新冠疫苗生产许可证。
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保护效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未来将为全民免费提供。截至2021年1月20日,中国疫苗已接种超1500万人次。
(1)中国疫苗发明扩展阅读:
疫苗研发的过程
疫苗临床研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I期主要评价安全性,少量志愿者;II期扩大人群评价安全性同时探索疫苗剂量和免疫程序,几百人不等;III期为确证疫苗在目标人群的有效性,并观察安全性,由发病率和疫苗预期效力水平决定参与临床试验的人数。简单来讲,疫苗必须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
疫苗的研发需要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安全性的检验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一般疫苗的研发周期不会低于一年半。
B. 中国疫苗研发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医学家们对此做出了多大的努力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话,不管是对于疫苗的研究开发。还是对于一些病情的诊断,或者是像一些医院的建立。而且对一些入境人员的排查都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这些都容不得一点慢。
尤其是那些在前线付出辛苦和努力的医学家,还有医生护士们,更是值得我们非常的尊敬。
并不是两三天就完成的,其实他们的压力也非常大,因为如果完不成的话。他们心里面也是有很大的一个自我压力,那么可能很多人很长时间,甚至半年都没有几次和家人团聚。
甚至还有一些医务工作者被感染走出了牺牲,真的是太令让人感到可惜了啊,截止目前为止的话,我国的疫苗研发方面。走在了全世界的方阵中去,而且已经有些疫苗进入了二期的临床试验,这也意味着我们国家将会越来越强大。
C. 疫苗接种是谁发明的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英文:variolation),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尔·伯努利成功地让世人发现,尽管种痘技术有其危险,仍能为一般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延长三年。 疫苗接种通常在肩膀上的三角肌上注射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听闻民间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于1796年5月14日对一名儿童接种由感染牛痘的农妇手中抽取的脓汁作为疫苗,三个月后,他将天花接种至儿童身上,并证实该名儿童对天花免疫,这个方法因此传遍整个欧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为字源,纪念爱德华·金纳使用牛痘作为疫苗实验的里程碑。 路易·巴斯德并进一步阐释接种的意义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 Roux及Duclaux)顺着罗伯·柯霍提出的假说,将微生物和该疾病的关系确立。这项发现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种技术,随后于1881年5月5日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并于1885年6月6日让一位儿童接受疯牛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义来看,这便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
D. 国产新冠疫苗是哪个公司研发的
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灭活疫苗为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适用于预防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COVID-19)。
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保护效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未来将为全民免费提供。截至2021年1月20日,中国疫苗已接种超1500万人次。
(4)中国疫苗发明扩展阅读:
新冠疫苗的相关情况:
1、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已有数据显示,保护率为79.34%。
2、随着国内多个省份密集报道零星的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中国中高风险地区数量增加,多地加快推进重点人群新冠疫苗紧急接种工作,北京、浙江、山西等多地相继表示,春节前完成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工作。
E. 国内首个新冠疫苗专利获批了吗
是的。8月16日,据媒体报道,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及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申请的“一种以人复制缺陷腺病毒为载体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申请已被授予专利权。
据悉,该专利于2020年3月18日申请,在8月11日获得批准。发明人有陈薇、吴诗坡、侯利华、张哲等人,由此可见,该疫苗就是此前陈薇院士团队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疫苗)。
(5)中国疫苗发明扩展阅读
疫苗效用原理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以人5型复制缺陷腺病毒为载体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所述疫苗以E1、E3联合缺失的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以整合腺病毒E1基因的HEK293细胞为包装细胞系,携带的保护性抗原基因是经过优化设计的2019新型冠状病青(SARS- CoV- 2)S蛋白基因(Ad5-nCoV)。
S蛋白基因经优化后,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该疫苗在小鼠和豚鼠模型上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在短时间内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
hACE2转基因小鼠上的保护效果研究显示,单次免疫Ad5-nCoV14天后能够明显降低肺组织内部的病毒载量,说明该疫苗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此外,该疫苗制备快速简便,可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生产用于应对突发疫情。
F. 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接种疫苗最初由什么国发明的
中国。
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版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权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今日医学上常见的接种方式为,而“接种”一词乃是由种痘技术而来,其本意与今日用法有所区别,在现代免疫学研究的运用范畴也有些微差距。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英文:variolation),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
G. 疫苗的起源
母冰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对抗天花病毒的侵袭。据传,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在此基础上发明并推广了牛痘接种疫苗法。
H. 疫苗接种是谁发明的
最早有可靠文献记复载的制预防接种,可追溯到我国宋真宗年代,峨眉山人为丞相王旦(公元957年~1017年)之子种痘以预防天花。在此之前,民间就有痘衣、痘浆、旱痘、水痘等种人痘的方法流传。
国外最早是1796年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发明牛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