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怎么学会制造火的
雷电导致森林的火产生,森林大火又导致许多动物的死亡。人们这个时候开始发现,火可以“烧烤”(哈哈)、可以取暖,于是人们尝试把火种存起来(就是把燃烧的树木带山洞),久而久之,人类发现了更多火的更多用处(安保、照明、狩猎),后来利用经验和智慧发明了钻木取火。
Ⅱ 如何才能制造出青绿色火焰(方法越简单越好0
喷射式打火机的火焰就是这个色的,让火焰喷射着烧就行了。或者在烧红的木炭里加入点钢屑也许也行,如果试过可以请给分。谢谢。
Ⅲ 火是怎么产生的
“火是物质燃烧产生的,其能量会以光和热形式释放。必须有可燃物、燃点、氧化剂并存才能生火。三者缺任何一者就不能生火。火就是介于气态、固态、液态以外的等离子态。
火由等离子体(plasma)状态的物质组成,plasma是由英国物理学家Sir William Crookes在1879年确定的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其它三种是固态、液态、气态)。”
(3)怎么创造出火扩展阅读
火的可见部分称为火焰,当粒子振动时可以呈现不同的形状,当温度足够高时,可以呈现等离子体(第四种状态,类似于气体)。根据燃烧的物质和火焰的纯度,火焰的颜色和亮度会有所不同。
火是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积极作用可以维持和促进各种生态系统的生长。人类用火做饭、取暖、发信号、照明和推进。
Ⅳ 火怎么形成的
火是物质燃烧产生的光和热,是能量的一种。必须有可燃物、燃点、氧化剂并存才能生火。三者缺任何一者就不能生火。火就是介于气态、固态、液态以外的等离子态。火是由等离子体(plasma)状态的物质组成的,plasma是由英国物理学家Sir William Crookes在1879年确定的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其它三种是固态、液态、气态)。
电子离开原子核,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这时,物质就变成了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一团均匀的“浆糊”,人们称它离子浆。这些离子浆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因此又叫等离子体。
而我们通常看到的火是电离的电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放出的光子,不同能量的光子有不同能量的颜色。
火有重力吗?答案是有的,因为火在无重力太空舱中的形状是球状的,它的形状受到重力的影响。
初中化学中定义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发热发光的现象,那么又做如何解释呢?那是因为初中化学是从宏观现象来解释火,而现代物理在进入研究微观领域之后更注重从微观粒子角度解释现象。
从宏观定义的物质上来说,火是物质,因为从哲学的宏观定义上来说,物质的状态也是物质,物质和状态并不矛盾。
火是饮食烹饪任之根本。应该说,有了火,才有了饮食文化。在火没有诞生之前,先民们只能过原始的、禽兽一般的生活。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如《韩非子》所说:“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自火诞生后,才使“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火之发明者,中国一致的传说是钻燧取火的燧人氏。考古者从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测,中国猿人开始自觉用火,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
中国历史上有三皇五帝说,三皇之称,起码有四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伏羲、神农、黄帝(《世本》、《帝王世纪》);一种说法,是伏羲、女祸、神农(《三皇纪》、《风俗通》);一种说法是伏羲费、神农、祝融(《白虎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伏羲、神农、燧人(《白虎通》)。燧人氏肯定在伏羲、神农之后。因为据中国民间传说,自伏羲之后,大庭氏王才有天下;伏羲之后,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节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燧人氏,皆袭谥庖牺氏(即伏毅)之号。
《尸子》:“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按阴阳五行说,火生于木,故燧人用木取火。《路史》中说,燧人是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辰心”,按古人所说为“心宿”,即“大火星”。所谓“五木”,是指当时认为五种应天时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枣: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黄,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作钻燧取火后,其钻木工具称燧,后人又发明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阳燧”之分。《淮南子》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吹之则得火。”《古今注》:“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景倒,向日生火。”
在汉以前,用阳燧取火,称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称作“国火”。按《周礼》中《大祝》、《大司寇》的说法,阳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木燧取之于五木,近于人也,故烹饪用之。汉以后,用金属与石相击,也可磨擦得火,于是,简单的铁片就可成为阳燧。人们一出门,一般腰间都左佩阳燧,右佩木燧,以随时取火用。另备有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火绒,当磨擦得到火星掉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发烛”接引得火。所谓“发烛”,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状,长五、六寸,流硫磺于首,遇火就燃。
有了火后,就有了灶。创造灶者,一说是炎帝,《淮南子》:“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一说是黄帝:《续事始》:“灶,黄帝所置。”于是《事物原会》就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而火神,按一般说法是祝融。《淮南子•时则》注:“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把于灶。”《史记•楚世家》:“董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原始的灶的形态,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灶,为双连地灶,即挖在地表的两个火坑,地表上两坑相隔,而在地下则两坑相连相通。一坑为进柴处,一坑为出人处,两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门。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历史,其发明者,当应是炎帝而不应是黄帝。据推算,黄帝主政的时间,距今约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黄帝之前传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约距今六、六千年。至战国时,灶的制作已非常完美。《曾连子》记:“一灶五突(突:烟囱),分烟者众,烹饪十倍。”
以火而烹饪,古人马上注意到了火候对于烹饪之重要。古文中首次谈及火候对于烹饪之重要的,是《吕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这样告诉商汤:“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这段话翻成白话的大意是:大凡味之根本,水为第一。依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和水木火这三材来施行烹调。鼎中九次沸腾就会有九种变化,这要靠火来探制调节。有时用武火,有时用文火,清除腥、臊、膻味,关键在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规律,才能转臭为香。调味必用甜酸苦辛咸这五味,但放调料的先后和用料多少,它们的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变化,也是精妙而细微,无法形容,就是心里有数也难以说得清楚。就像骑在马上射箭一样,要把烹技练到得心应手。如阴阳之自然化合,如四时之自然变换,烹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酸而不浓烈,成而不涩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
袁枚后来在《随园食单》中,专门有一节关于火候的论述。他认为,烹饪食物,关键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须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来的东西就会疲软;煨煮则必须用温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会干瘪,要收汤的食品,应该先用旺火,再用温火。如果心急而一直用旺火,食物就会外焦而里不熟。他认为,腰子、鸡蛋这类,越煮越嫩;鲜鱼、蚶蛤这类,则稍多煮就会不嫩。猪肉熟了就要起锅,这样,颜色红润,起锅稍迟就会变黑。做鱼要是起锅晚了,则活肉都会变死。烹饪时,开锅盖的次数多了,做出的菜就会多沫而少香。如果火灭以后再烧,则菜就会走油而失味。袁枚说,传闻道人必须经过九次循环转变才能炼成真丹,儒家则以既不做过头,又要功夫到家为准。厨师要正确掌握了火候,谨慎操作,才算基本掌握了烹调。掌握了烹调的厨师,做出来的鱼,应该临吃时还是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这种肉是活肉。要是色白如粉、松而不粘者,就是死肉。
古人认为,火有新火、旧火之分,温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gai〔上草字头下亥〕火 (麻gai火:用麻根燃烧的火),气味各自不同,清人《调鼎集•火》中,就列举种种火配以种种食物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鸭及肉等,能令极烂,能解一切毒,秽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饭食,安人神魂到五脏六腑。麦穗火:煮饭食,主消渴润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饭,壮筋骨,煮茶不宜。栎柴火:煮猪肉食之,不动风,煮鸡鸭鹅鱼腥等物烂。茅柴火:炊者饮食,主明日解毒。芦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补药。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浊。糠火:砻糠火煮饮食,支地灶,可架二锅,南方人多用之,其费较柴火省半。惜春时糠内人虫,有伤物命。”
而元人贾铭在《饮食须知》中,却告知:“宜用阳燧火珠,承日取太阳真火,其次贴钻槐取火为良。”他认为,“其戛金击石(即用铁器击火石生火),钻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难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难愈),柏火伤神多汗,桑火伤肌肉,柘火伤气脉,枣火伤内吐血,桔火伤营卫经络,榆火伤骨失志,竹火伤筋损目也。”
顾炎武也反对用石取火,认为用火石取火都会影响寿命。但他认为,应按四时五行之变取木之火。他说:“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复有四时五行之变。《素问》黄帝言: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周礼》:季春出火贵其新者,少火之义也。今日一切取之于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寿自减,有之来矣。”
古人称火为“阳之精”。《后五行志》:“火者,阳之精也,火性炎。”《河图•汴光篇》:“阳精散而分布为火。”古人把人称为五行之一,认为它有气而无质,可以生杀万物,神妙无穷。古人认为,独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谓二者,是指火有阴火和阳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有天火、地火、人火三种,认为天火有四,地火有五,人火有三。天之阳火有二;太阳,真火;星精,飞火。天之阴火有二:龙火(称龙口有火),雷火。地之阳火有三;钻木之火,击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阴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称油贮存到一定数量会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称江湖河海,夜动有火)。人之阳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肠的所谓离火),人之阴火有二,命门相火(谓起于北海,称坎火,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味之火(纯阳,乾火)。总共阳火六,阴火也六,共十二。
中国取火之工具,一直非常落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使用原始的“发烛”,到唐宋问,发展以松木制成比较精致的“发烛”。《委巷丛谈》:“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硫磺涂其锐,名曰‘发烛’。”宋以后,又称“火寸”。《清异录•器具》:“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松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贷者,易名‘火寸’”
据说南宋时,就有专造“火寸”的作坊。日本人因此而早时称火柴为“磷寸”。发明火柴者,据说是瑞典人。1833年,他们开始用黄磷作磨擦火柴。但黄磷有剧毒,且易自燃,不安全。1855年,有伦塔斯脱姆发明用赤磷代替黄磷,从此有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从1880年起进入中国,当初英国人理查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火柴经营处。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火柴厂“瑞商洋行”。中国第一种生产的火柴的商标印有慈禧半身像,据说出中国第一合火柴时正值慈禧六十大寿。因为火柴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人就称之为“洋火”。
【huo】 火
ammunition;anger;fire;urgent;
水;
火huǒ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2)同本义 [fire]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3)又如: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烟筒);火火烛烛(火势很大);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
(4)火灾;发生火灾 [fire (as a disaster)]
凡四遭火。――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5)又如:火兵(负责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时指预兆火灾的天象);火所(发生火灾的地方)
(6)灯火,指灯烛或火把 [lights;torch]
江船火独明。――唐•杜甫《春夜喜雨》
拥火以入。――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火且尽。
火尚足以明。
(7)又如:火鼓(火炬和战鼓);渔火;火燎(竹烛;火炬)
(8)光芒 [brilliant rays;radiance]。如:火眸(火眼金睛)
(9)热;热气 [heat,steam]。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
(10)五行 [fire]――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中国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 “火” [huo,a military unit]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2)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 [Mars]。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七月流火。――《诗•豳风•七月》
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为口舌之象。――《论衡•言毒》
(13)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指枪炮弹药 [firearms]。如:军火
(15)比喻战争 [war]。如:交火;开火;停火
(16)[中医]∶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 [internal heat]。如:上火,败火
(17)古时通“伙” [ancient var.of 伙]。如:火家(伙计帮工);同火;合火;一火贼;火计(火家。伙计);火仓(伙食)
Ⅳ 古代人怎么生火
火,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被人类所使用。那么,火是怎样被发现,又如何取得的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Ⅵ 火是怎么来的
火的利用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阶段,也标志着人类开始了解自然力和驾驭自然力。早在人类发明文字以前,便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火,因此关于火的由来,只能到神话中去追溯。
雷火
人类不可能一开始就懂得如何产生火,最早的火种肯定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火的情况非常有限,雷火就是其中一种。当闪电击中树木或草地的时候就会引起火焰。
居住在南美洲格兰查科地区的塔皮埃特人说,最早的火种是由黑鹫从闪电中取得的,但是它只把火留在自己身边使用,不肯传授给别的动物。后来多亏了一只青蛙帮人类从黑鹫那里偷来了火种,人类才总算用上了火了。
【闪电】
摩擦起火
火的另一种自然起源是摩擦起火,当风吹过干燥的树林时,树枝互相摩擦,有时也可引发火。婆罗洲北部的奇奥杜顺人传说,过去有一条狗看见了两根竹子在风中摩擦,着起了大火。它就叼起一块燃烧的竹片带回去给主人,结果一不小心把主人的整座房子都烧着了。房子里的玉米被烤焦了,泡在水里的土豆也被煮熟了。就这样奇奥杜顺人不仅认识到了火这种东西,还知道了它的危害和好处。
钻木取火
钻木起火属于摩擦起火的一种。中国古代传说,遥远的西方有一个燧明国,阳光和月光都照不到那里,整个国家一直处在漆黑当中。然而国中有一棵神奇的燧木,每天都能发出闪闪烁烁的亮光。后来有一个燧人氏就想搞清楚为什么这棵树能发光。他站在树下一直观察,终于发现原来树上有一只鸟,一直在啄树枝,每当它啄一下,就会发出一下亮光。燧人氏受到启发,立即折下两根树枝,互相碰撞,果然也会发出亮光。后来他又不断的改良这种方法,发现比起直接碰撞,用钻法更容易引发亮光。另外将钻出来的火星放进干燥的木屑或草里,吹气,就能得到火这种既光亮又温暖的东西。“燧”和“明”分别是取火和光亮的意思,燧人氏、燧木、燧明国当是在发现了取火的方法以后,才改的名字。
【钻木取火】
有趣的是,钻木取火这个行为还和男女交合的行为相似,所以有一些民族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例如: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祭司在点燃祭火时,一定要他的妻子协助。在点火的前一天晚上,祭司保管用来钻的木棍,妻子保管垫在底下的木头,二人共眠。第二天点火时,祭司负责扶住木棍,妻子负责转动木棍。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上的土著传说,最早的火种是从一个女人的生殖器中取出来的,也暗示了钻木取火和性行为的联系。
击石取火
用某些石头和金属(如:燧石和铁)互相击打,同样可以起到取火的作用。新墨西哥州的希亚印第安人说最早创造人类和动物的蜘蛛也是火的发明者,它的巢穴里有一块尖的石头和一块扁圆的石头,通过碰撞两块石头,就可以产生火。英属哥伦比亚的卡斯卡印第安人说,在很久以前,一只小鸟偷走了熊的火石,经过几度转手后,这块火石落到了狐狸手里。狐狸将它砸碎成好几块,分给各个印第安部落,并教会他们如何打火。
【火镰】
火山火
火山火和雷火一样,皆是从自然中取得的火。古希腊神话讲道:普罗米修斯刚创造出人类时,见人类什么才能都没有,便违背宙斯的命令将火种赐予了人类,他也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关于普罗米修斯是如何取得火种的,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从太阳那里取得的。然而还有第二种说法:普罗米修斯偷偷的来到楞诺斯火山岛上,从火与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的工坊里偷取了火种。
从日月星辰中取火
前面几种获取火的神话都是比较现实的,接下来介绍的几种神话则比较“超现实”:
火会发光,日月星辰也会发光,所以有些民族相信前者便是从后者那里取得的。上面讲到的普罗米修斯从太阳中取火便是一例。加利福尼亚的托洛瓦印第安人则说,古时候几个人用蜘蛛丝做成了一个气球,乘着它飞到了月亮上取火。
【从太阳中取火】
盗火
有些民族相信最早火种掌握在某个神灵的手中,后来有一个神灵或人类从前者那里盗取(有时候也用抢的)了火种。中国河南商丘流传着天神商伯盗火的传说。这位商伯,实乃凡人阏(yn)伯。根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他是帝喾的儿子,因为跟弟弟实沈不合,所以帝喾命他迁往商丘,作为火正,即掌管火的官员,故称“商伯”。既然商伯能被任命为火正,就说明当时人类已经有火了,商伯自然不可能是盗火者。传说中盗火者另有其人,但是因为后来的商伯在商丘太出名了,而且也与火有关,所以顶替了前者。曼加伊亚岛上的居民认为,火是英雄毛伊从居住在地下的火神那里夺取的。前文提到的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也属于这类。
有些神话里,最早掌握火种的是某种动物。巴西的卡耶波人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花豹收留了一个青年,并向他展示了火和熟食的奥秘。这个青年回到村子里以后,却带领一大堆人到花豹家里偷走了火种。从此,失去火种又不懂得生火的花豹只能以生肉为食,并且深深的仇恨人类。
【花豹】
既然动物可以作为火的掌管者,反过来也就可以作为盗火者。安达曼岛的居民说,火种是翠鸟从神灵白力克那里盗来的。当白力克发现翠鸟正在盗火时,他用一根燃烧的木棒击中了翠鸟的后颈部,从此翠鸟的那个地方就留下了一撮红色的羽毛。这类动物盗火的神话往往顺带解释了动物身上某些特征的起源。
异地取火
有时火种则并非掌握在某个神灵或动物手里,而是存在于某个地方,英雄只要去那个地方把火种拿回来就可以了。不过这也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任务。切诺基印第安人传说,世界上最早的火种储存在一棵空心的梧桐树里,这棵树又位于一座岛上。一些鸟类和蛇类先后去取火,皆被火熏伤或灼伤。最后蜘蛛用线织成了一个碗,将火种放在里面,带了回来。
在昂通爪哇和吉尔伯特群岛的神话中,最早的火种隐藏在海底下。这大概是阳光照耀在海面时产生的火花般的反光所引发的想象吧。
【波光粼粼的海面有时看上去像底下藏着一团火焰】
保存火种
在人工取火的方法诞生以前,人类只能依靠偶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火种,因此保存火种便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某些原始部落,会专门设立看管火种的人员。在中国古代,承担这一责任的官职就叫做“祝融”或者“火正”。还是上面谈到的商伯的传说,它的后续是:老天爷知道商伯把火种带下凡间后,发动了一场大洪水打算熄灭火种。但是商伯在洪水中拼命保护火种。当洪水结束后,人们归来,发现火种还没熄灭,然而商伯已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了。这点也符合他作为火正的义务。
玻利维亚的直利瓜尼人相信在大洪水发生时,是一只蟾蜍将火种带进洞里面保存起来的。
【阏伯台】
二次取火
世界上许多民族皆存在着大洪水的神话,这一神话有时也和火联系在一起,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有人或动物在洪水中护住了火种;另外一种是火种在洪水中熄灭了,这时就需要再次取得火种。取火的过程则与前面所说的几种类型别无二致。
但导致火种熄灭的原因也不一定每次都是洪水,也有别的原因。四川筠连县有一个神话讲道:天神一次到苗家人家里做客,因为一个误会,使得天神觉得苗家人有意亏待他,他非常生气,就把火种全部收走了。后来,苗家人有一个好汉盘老大上天把火种偷了回来。由此人间的夜晚才恢复了灯光,冬天才恢复了温暖。
参考文献:
弗雷泽:火起源的神话
列维斯特劳斯:神话学:生食和熟食
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河南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四川卷
Ⅶ photoshop怎么制造火焰
还是你自己看吧
出自网络经验
http://jingyan..com/article/29697b91dc460cab20de3cd5.html
Ⅷ 怎么制造出暗火,然后把暗火变为明火
有暗为证明已经有了足够的温度,需要可燃物(因为现在的温度很有限,所以得是极易燃烧的可燃物),充足的氧气,如果有纯氧就更好了,没有的话就用嘴巴吹,轻轻的吹
Ⅸ 求魔术中 手中变出火的那个魔术 ···如何制造
魔术中手中变出火使用的是掌中火道具。术掌中火道具很简单,就是一个特制的打火机。如下图所示:
表演时,用手指轻触打火装置点火,手指内倾,只让观众看到火焰,而把装置藏住就可以了。
Ⅹ 火药怎么制造出来的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据《范子叶然》的记载,“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这里的“密”应该是蜂蜜的“蜜”。蜜加热能变成炭。用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就能制出火药。
中国发明了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枪在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的发明大大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火药 (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烧的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