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纸是谁发明的
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蔡伦造纸使用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价格低廉的物料,这样造出的纸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献记载了蔡伦之前就有纸张使用的例证。
例如,在班固的《汉书》中,就记载了公元前2世纪用纸包药事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和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出土的西汉纸,以现存实物证实了远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西汉就已出现了纸张的使用。这大约比蔡伦发明造纸术要提前170年左右。
(1)纸张发明人是扩展阅读
造纸术的传播
中国造纸术最早是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朝鲜半岛造纸是在魏晋南北朝之际,生产的主要是麻纸,后来才有楮皮纸和桑皮纸。现存最早的纸写本是韩国湖岩博物馆馆藏754年新罗的楮皮纸写本《华严经》。朝鲜造有皮纸,其特点是纸质较厚重、强韧而又洁白。
明屠隆在《考槃馀事》中谈到高丽纸时说:“以绵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朝鲜制皮纸时,基本上沿用中国技术,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国纸与书卷早在2世纪便已传到越南。在汉末、魏晋时期,越南北部地区已能造纸。据德国汉学家夏德研究,当时大秦不会自行造纸,所献纸为其在越南所采购,沉香、皮纸充作本国物品向中国朝廷作为进贡礼物”。越南南方的纸是由北方输入。
宋元以后,南方也可以造纸。陈朝艺宗绍庆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将所产纸扇送给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间,越南曾回赠清帝金龙黄纸二百张。晚期越南版书籍多以竹纸印刷,而此纸也与中国纸类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及传播
㈡ 纸的发明者
西元1933年,世界上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终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专遗址出土了,这就属是罗布淖尔纸。这片纸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但它是中国第一次出土古纸的实物,更重要者,它的出土证明西汉时期已经造纸了。据考古学家黄文弼研究,同时出土的木简年份为黄龙元年〈西元前49年〉,黄龙是汉宣帝的年号,因而断定它是西汉时期的麻纸。此后,中国陆续出土许多西汉时期的纸,最早的古纸是汉文帝、景帝时期,从而证明西汉时代就已经出现纸了。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扩大纸的来源,使纸得以大规模推广
㈢ 纸张的发明人是谁
就在我们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时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轻便的纸莎草纸来记录文字了。
纸莎草是一种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点像芦苇,可长到4米高。这种植物的故乡在埃及。数千年前,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迹,而现在它在埃及早已绝迹,在非洲只有苏丹和叙利亚的少数地区还有生长,欧洲的最后一批纸莎草在西西里岛锡安河畔锡腊库扎附近正濒临凋萎干枯。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对纸莎草的衰亡,人们十分痛惜。这不仅因为它是极好的造纸原料,还因为它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古代无纸的日子里,人们曾用它记下了人类文明史最初的几页。
据考证,大约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纸莎草来造“纸”了,他们把纸莎草的茎破成细丝晒干,交叉着叠两层,然后再用胶粘合,这样做成的纸莎草纸质量相当不错,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产品,希腊的大多数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写在纸莎草纸上的。
在这种纸莎草“纸”上写字,要比在泥板、银板或龟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这一发明后来传到了欧洲。在中国人造的纸还没有传到欧洲之前,纸莎草是欧洲人最常用的“纸”。
这是一种叫贝多树的热带大树,胸径常达1米左右,树高20多米,树姿有些像棕榈,又有些像蒲葵。这种树在树顶上簇生出许多掌状分裂叶子,十分巨大,一张连叶柄的叶子长达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来当纸的,正是这种叶子。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许多寺庙。在那些寺庙里,往往都保存着贝多叶写成的经书,人称“贝多经”。作为书写用的贝叶须在树龄8年以上的贝多树上采摘。贝多叶子卷为筒状,呈浅棕色,从叶柄割取下来铺开展平,成扇形状。每张叶片上有30条粗硬的叶脉,用刀除去叶脉,便可得到近30张小叶片。这带状小叶片有2米多长,一端稍宽,另一端稍窄。
这叶片不能用,还必须经过特殊的水沤制作。人们先把叶片卷起放在大锅里用水蒸煮。然后取出晾干。为使叶片变得柔韧,不易折断,还要将晾干的叶片挂在木棒上,两手揿住叶片两端,上下拉磨,使叶片表层磨掉,变得洁白光润。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后,再把每片贝叶根据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烧红的铁棒在贝叶上烫一孔洞,以便用绳穿订。
严格说来,贝叶上的经文不是写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们用一种精细的铁笔在叶面上刻字,刻好后用墨5水涂抹叶面,即“上色”。这种墨水用油灯的黑色烟炱与肉桂油混合调制,涂抹后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迹,对贝叶还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于贝叶“纸”有着这种易于长期保存的优势吧,所以当真正的纸发明后很久,仍有人用贝多叶来书写。
大约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已开始用丝织成的“帛”来写字了。用墨水写字在帛上,要比简牍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轻又软,还可以卷起来。现在有时称一部书为一卷书,即来源于此。
可惜的是,这样的“帛纸”虽然很好用,但价格昂贵。在汉代,一匹帛相当于720斤米的代价,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汉代,“帛纸”和简牍还同时被人们应用着。
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太监,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监管制造御用器物。担任这些职务,自然要考虑节省开支。价格昂贵的帛也在蔡伦的考虑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帛的书写材料呢?不仅与帛同样的轻便易写,而且价格还要很便宜。
所谓漂絮,就是人们利用不适于抽丝织造的次等茧来做丝棉时,先将次茧用水煮过,再铺在蔑席上浸到河水里去,用棍子烂成丝棉。从事这项手工劳作的妇女,人们称之为“漂母”。
蔡伦发现漂母在漂絮的过程中,有一些残留的丝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晒干后,把残絮剥剔下来就成了一层薄6薄的絮片。有些买不起帛的穷人就利用这种絮片写字;不过在这上面写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于丝制品价格贵,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时还没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制品。人们将麻的皮剥下来,仍用在水中漂洗捣打的方法,制成适合于织造的麻纱。在这过程中,也会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伦发现,也有人利用麻絮片来写字的。
“嗯,这倒是个办法,也许可以试试。”于是,蔡伦当起了“漂”。他将那些留在篾席上的丝絮和麻絮收集起来,放在水中继续漂洗捣打,将它们弄得很烂,再用席子把它们捞起来滤掉水分,晒干后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细密的絮片。用它来写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
纸就样诞生了。现在“纸”字左边的“ ”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纸是跟丝有直接的联系的。
在试验中,蔡伦还发现,用麻絮捣烂后制成的纸,跟用丝絮做成的纸不相上下,甚至还更结实些。这当然使他十分满意,因为丝是贵重物品,丝絮不如麻絮容易获得。蔡伦还想到,既然要费时费力将麻沤烂、捣烂,而那些没有使用价值的破布、破鱼网、树皮等不是更容易获得,又容易捣烂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蔡伦终于发明了成熟的纸的制作工序:将树皮、破布、旧鱼网等收集起来浸湿、捣碎、泥沙,然后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胶质、油脂、色素等,再进一步捣烂,让它们成为浆糊状。然后,把这种糊状的浆质捞出,薄薄地摊在竹帘上晾干,就成了柔软的纸。7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他的造纸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汉和帝非常赏识并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来,汉安帝因蔡伦发明纸有功,还封他为龙亭侯。
我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经非洲北部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蔡伦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有统计过,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2000多种不同用途的纸,它们满足了人类各方面的需要。这些纸,有的是有意识发明的,有的是在无意中诞生的;有的发明申请了专利,留下了发明的名字,有的却不知道发明者是谁,只留下了他的发明。
从蔡伦发明纸起,人们用的造纸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鱼网、树皮、麦草、稻草、芦苇、毛子、木头,都是纤维类材料,石头纸是第一种非纤维类原料制成的纸。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新纸问世呢?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纸的发明也是无穷尽的。
㈣ 纸是中国人发明的()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200年。
㈤ 纸是谁发明发展史是怎么的
造纸术相传是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121年)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在中国,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古纸,世称灞桥纸。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纸。经鉴定,该纸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制作技术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于书写。 造纸技术改良者蔡伦蔡伦于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较低品级的太监职位)。汉和帝即位之后,升任中常侍,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的谋划。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职守,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后来,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而竹简又笨重,于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术的成果报告给皇帝,皇帝对蔡伦的才能非常赞赏,并把改进过的造纸技术向各地推广,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㈥ 纸的历史发明纸的人是谁
目前认定的是蔡伦 但有考古发现证明在西汉就有纸了
多年以来,中国使用的教科书告诉人们,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而二十世纪以来几项考古发现表明,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纸”,这两种观点引起了学术界40多年的争论。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
“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根据来源于《后汉书》。由于《后汉书》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纪录非常明确,且《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他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1957年,陕西出土了西汉晚期的灞桥纸,1974年,甘肃居延金关汉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关纸,1978年,陕西扶风中颜村西汉窑藏出土了中颜纸,这些考古发现使学术界对蔡伦造纸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一派专家认为,经过考证,这些纸的年代都比东汉早,因此可以说,在蔡伦之前中国就有纸,蔡伦不应是造纸术的发明人。另一派专家则对出土这些纸的古墓或遗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纸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虽然在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地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造纸技术处于初级阶段,而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为今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纸。因此,部分专家指出,蔡伦对纸向中国、向世界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纸的人,也可以算作“造纸术”的发明人。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再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古纸,与以往考古发现不同的是,这次出土的古纸质量较好,纸面平整光滑,质地薄而软,上面还有用细墨线绘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经专家考证,这张古纸的“生日”是西汉早期,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历史早了300多年。所以,这张目前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马滩纸,当时成为中国在西汉早期就有优秀纸张的惟一物证。
近日,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发现,甘肃省考古所研究员何双全告诉记者,该遗址出土了200多片纸文书残片和麻纸,成为目前中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根据同时出土的简牍和地层分析,这些古纸的年代从西汉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东汉初到西晋都有。古纸的颜色和质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黄色厚等8种。从残留在纸面上的残渣看,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双全说,此次敦煌出土古纸的数量之大、品种之繁多、时代跨度之久,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这些古纸的发现不但有力地印证了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也为中国研究纸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证。
㈦ 纸的发明者是谁
一、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由蔡伦根据前人的经验发明的;
二、详解如下:
1、简介蔡伦: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2、关于蔡伦发明纸的过程解释如下: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其实古籍中的已有记载,在蔡伦'发明'纸之前,蔡伦画像已经有人使用纸张。《后汉书·贾逵传》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命贾逵选择成绩优秀的太学生二千人,奖给“简、纸、经传各一通”。这说明当时已用纸抄写书籍,这个时间早于蔡伦造纸近30年。《东观汉记》中只记有“蔡伦典尚方作只纸”,《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如果蔡伦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不记载的。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3、相关史书记载:
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木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㈧ 纸张是谁发明的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简)和竹片(又称牍)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 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蔡伦耻於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服毒自尽。
公元 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 1000 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蔡伦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今天,我们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纸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对纸的使用将会延续到何年,更是难以预测。因此,蔡伦(还有四大发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发明者毕升)理应在为中国和人类历史进程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名单里占据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