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抗毒血清是谁发明的

抗毒血清是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07-09 18:11:15

A. 揭开抗血清之迷讲了什么伟大的创造

1854年3月15日,在西普鲁士的亨斯道夫诞生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后来蜚声世界的“抗毒素免疫学”的创始人贝林。

年轻时的贝林在家乡学医,后来去柏林深造,他当过军医,在德军的医学院里当过讲师。

一天,贝林意外地收到一封邀请信。令他惊喜的是,这封邀请信是当时世界闻名的细菌学家科赫,科赫邀请他到柏林的科赫研究所工作。

科赫研究所在世界闻名,曾先后发现了许多传染病的病原菌。当贝林去的时候,已经发现了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等。他们还发现,这些病原菌会产生毒素,使感染的人或动物发生种种病症,甚至死亡。许多学者都在设法找到一种能对抗白喉毒素和破伤风毒素的办法,贝林也深深地被这一课题所吸引。他想,李斯特发明了消毒法使外科手术后不易感染,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体内消毒剂,在人的身体内对抗细菌毒素呢?

一天,他与日本学友北里柴三郎谈了自己的想法,北里柴三郎说:“中国古医书上有‘以毒攻毒’的记载,我们不妨一试。”

一句话提醒了贝林,他说:“以毒攻毒,有道理,病原菌能产生毒素,我们也一定能找到一种可以攻毒的抗毒素。”于是,贝林便开始了他的试验和研究。

最初,贝林把白喉杆菌注射到豚鼠体内,使豚鼠患上白喉,然后给这些豚鼠分别注射各种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他希望能找到一种以毒攻毒的药物,来对抗白喉杆菌,但是不久,这些豚鼠都死去了。

接着试验,又一批豚鼠死去了。

终于有一次,有2只豚鼠活了下来,贝林见了欢欣鼓舞,继续对这2只豚鼠进行试验。他又加大了白喉杆菌注射的剂量,令人惊奇的是,这2只豚鼠安然无恙。他立刻明白,这2只豚鼠的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可以终生对抗白喉免疫了。

于是,贝林从2只豚鼠体内抽取出一定数量的血液,这2只豚鼠,1只体内有了抗体,1只没有抗体。然后把血清分离出来,分别装入2只玻璃管中。贝林又往2只玻璃管中装入同样多的白喉杆菌,把这2管血清分别注射到另外2个豚鼠体内,结果正如贝林所料,2个豚鼠中1只活着,1只死了。

实验证实了,抗白喉毒素的物质存在于血清当中。贝林称这种血清为“白喉抗毒素血清”。

接着,贝林又在兔子、狗、羊身上进行了试验,进一步证明了抗血清的功效。

1891年12月的一天,在勃里格医院里,进行了首例人体白喉抗血清试验治疗,结果大获成功。从此宣布了抗血清的诞生。当时,柏林的一家医院报告,由于用了白喉抗毒素血清,使白喉的死亡率由48%下降为13%。

不久,贝林和日本朋友北里柴三郎又研制成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抗毒素免疫”便成了一种新的概念被人们接受。

1901年,为了表彰贝林对抗血清素的研究,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向他颁发了诺贝尔奖金。

1913年,贝林又将白喉毒素抗血清混合剂用于儿童,产生了自动免疫力,使儿童终生不得白喉,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B. 抗蛇毒血清是怎样制造

抗蛇毒血清是将一定量的蛇毒经过减毒等操作后注射到马身上,经马免疫产生球蛋白抗体,待抗体达到一定的有效量之后,抽取马血,经过特定的生产工艺,制备出血清,即抗蛇毒血清。

抗蛇毒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用于蛇咬伤者的诊治,其中蝮蛇毒血清,对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咬伤亦有效果。咬伤后,应迅速注射本品,愈早愈好,通常采用静脉注射,也可作肌内或皮下注射,一次完成。

(2)抗毒血清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本品为液体制品。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者均不能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

每次注射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血清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器宜专用,如不能专用,用后应彻底洗净处理,最好干烤或高压蒸汽灭菌。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器须分开。

使用抗血清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需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遇有血清过敏反应,用抗过敏诊治。即肌内注射扑尔敏。

C. 血清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D. 血清能够治疗蛇毒的原理是什么,这种原理由谁最先发现的

血清能够治疗蛇毒的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由科学家们发明。

抗体(血清)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蛇毒),执行该功能的结构是抗体的V区,其中CDR部位在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中起决定性作用。抗体有单体、二聚体和五聚体,因此结合抗原表位的数日也不相同。

抗体的V区与抗原结合后,借助于c区的作用,在体外可发生各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有利于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和功能的判断;在体内可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清除病原微生物;B细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构成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辅助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

(4)抗毒血清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1、抗毒血清的制作:

抗毒血清: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 制作时是将蛇毒、病原菌产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兔子、马血管内,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时间后,因该动物体内产生抗体,经检测,达到一定效价后,就可以抽血。血液分离血清后再经提纯,就成了抗毒血清。

2、抗毒血清的的作用:

抗毒血清在临床上的使用比较广泛。在抗毒血清未被发明之前,许多人因为毒蛇、蝎子、毒蜘蛛(黑寡妇)等动物所叮咬而丧生,于是科学家发明了抗毒血清,从而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为人与自然的共存做出了贡献。

E. 抗毒血清的介绍

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 制作时是将蛇毒、病原菌产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免子、马血管内,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时间后,因该动物体内产生抗体,经检测,达到一定效价后,就可以抽血。血液分离血清后再经提纯,就成了抗毒血清。

F. 血清疗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血清疗法的发明在20世纪初期曾引起过巨大的轰动。由于应用白喉和破伤风杆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伤风杆菌毒素,血清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这项方法的发明人,德国医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荣获了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高度评价了他“在血清疗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应用于白喉方面。”并认为“他以这一项工作开辟了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条新路,从而给医生们一种和疾病与死亡作斗争的胜利武器。”

1901年,由于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疗,特别是运用血清治疗法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方面的功绩,他获得了第一次设立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时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清疗法给当时对传染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出现之前,医生们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指望用血清疗法治疗其他传染病。这也成为冯·贝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原因。虽然冯·贝林当时的资历和声望都比科赫与艾利希低,但他获得诺贝尔奖却比他的老师(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结核杆菌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早。

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疗为征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但是,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设计出了测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并且解决了大量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技术问题后,血清治疗才成了对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G. 血清什么时候发明的

我国是1971年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抗蛇毒血清,在1972年正式使用,由原中国动物回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答副会长、原浙江省动物学会蛇类分会会长、原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学教授黄美华发明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到了1971年左右,抗蛇毒血清才大批量进入临床。据江苏无锡市崇武区人民卫生院的统计,该院1959-1971年,共收治蝮蛇咬伤患者1803例,死亡率4%。自1972年使用抗蝮蛇血清后,在1972-1973年收治的160例蝮蛇咬伤病人中,仅死亡1例,死亡率0.62%,由此可见抗蛇毒血清的功劳。

H. 抗毒血清是什么

抗毒血清。
制作时是将蛇毒、病原菌产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免子、马血管内,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时间后,因该动物体内产生抗体,经检测,达到一定效价后,就可以抽血。血液分离血清后再经提纯,就成了抗毒血清。
如蛇、白喉、破伤风、狂犬病抗毒血清等都是如此制备,用来治疗相应毒素反应。

人体的血液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组成,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是有形成分,血清是血液中的无形成分。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等有形成分,血清为去除纤维蛋白原后的无形成分,颜色微黄,透亮。
血清的基本成分是水,水中溶有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溶有人体代谢产物。血清中有抗体,这是被称作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

I. 抗蛇毒血清是如何制取的目前国内有哪几个品种

临床运用的抗蛇毒血清大都是用马匹(骡)进行免疫、采血、提纯后制备而成的。
目前国内使用的有如下品种:精制抗银环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精制抗五步蛇毒血清、精制抗蝮蛇毒血清、抗蝰蛇毒血清、抗金环蛇毒血清、精制多价抗海蛇毒血清和精制抗新疆蝮蛇毒血清。

J. 抗蛇毒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我国是1971年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抗蛇毒血清,在1972年正式使用,由原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副会长、原浙江省动物学会蛇类分会会长、原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学教授黄美华发明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到了1971年左右,抗蛇毒血清才大批量进入临床。据江苏无锡市崇武区人民卫生院的统计,该院1959-1971年,共收治蝮蛇咬伤患者1803例,死亡率4%。自1972年使用抗蝮蛇血清后,在1972-1973年收治的160例蝮蛇咬伤病人中,仅死亡1例,死亡率0.62%,由此可见抗蛇毒血清的功劳。

阅读全文

与抗毒血清是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