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建筑师创造了

建筑师创造了

发布时间:2021-07-09 16:34:26

⑴ 当今著名建筑师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
建筑师:N.福

⑵ 建筑大师和每个都造一个到底怎么完成

建筑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效果图。所谓效果图,就是在建筑、装饰施工之前,通过施工图纸,把施工后的实际效果用真实和直观的视图表现出来,让大家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施工后的实际效果。
制作建筑效果图的高级制作人员就被称之为建筑表现大师。事实上,建筑表现大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建筑渲染师或者建筑后期师。建筑表现大师的任务就是将制作好的建筑模型在三维软件中通过软件的渲染系统将建筑物以光、色、质感体现出来,并在后期软件中加以修饰,成为最终的建筑效果图。
据我所知,新华电脑学校有这个专业,你可以去他们网站上详细了解下。望采纳!

⑶ 中国著名的建筑师有哪些

最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美藉华裔建筑设计大师,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 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所谓社会艺术,是指建筑与绘画、雕塑等门艺术的区别。绘画和雕塑等强调作者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建筑师在重视其个性与内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从为多数人使用的大型公共空间到个人使用的小天地,建筑师会受到来自社会、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这些制约要比艺术家遇到的问题多得多。但是贝聿铭说: “只要建筑能够跟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贝聿铭又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⑷ 英国的建筑师们创造何种哥特式教堂建筑

英国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以1178年坎特伯雷大教堂开始,至索尔兹伯里教堂而臻于成熟。此后,英国的建筑师们又创造了“垂直式”的哥特教堂,他们竭尽全力加强垂直上升的效果。细长的窗户几乎从地面一直升到天顶。其代表为科罗斯达大教堂的中殿。

⑸ 建筑师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建筑师,可以用希腊词meteorologos(天象学家、气象学家),因为在那个迄今时间难以确定的古代,任何城市设计者、任何城市规划者、任何建筑师首先得接受天象教育,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仪式,其目的在于确定时空连续性。而另一种说法,建筑师美第奇府邸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architektor。古罗马称建筑师为architecton。中世纪有“匠师”(masterbuilder)主管建筑设计和施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从匠师中分化出来,依附于帝王和贵族。房龙说,“希腊人的所谓建筑师,不过是工头而已,一伙优秀的工头。”“中世纪,并没有现代人所谓的建筑师。”“文艺复兴的时候,建筑师不再是建筑工人,而是个艺术家。”苏珊·朗格说道,建筑家创造了它的意象:一个有形呈现的人类环境,它表现了组成某种文化的特定节奏的功能样式。这种样式是沉睡与苏醒、冒险与稳妥、激励与宽慰、约束与放任的交替;是发展速度,是平静或跌宕起伏的生命过程;是童年时的简单形式和道德境界充满时的复杂形式,它标志着社会秩序神圣和变化莫测的基调的交替。如果说在中世纪“人是依上帝的形象与意愿创造的”,那么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重新提出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rotagoras)的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人认为,具有美感的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四肢与整体间都具备了上述优美的比例关系。古罗马维特鲁威认为完美的人体比例应是两手的宽度等于身高,而形成一正方形,而且双手与双足可以顶立在以肚脐为圆心的圆周上。由于正方与正圆是完美的造型,这人体因而完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将维特鲁威的这个理念在其笔记簿中描绘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原有的“天圆地方”的宇宙图形,也是人体图形,这才是文艺复兴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真正要义。

⑹ 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师“

NO.1、鲁班
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盤、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裏山东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裏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壹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壹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NO.2、宇文恺
宇文恺(555年~612年)宇文恺,姓宇文,名恺,字安乐,祖上是鲜卑人。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境内),後徒居长安。出生于长安城(今西安市西北部)。出身于武将功臣世家。宇文恺是中国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自幼博览群书,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官至工部尚书。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後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宇扒岂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

NO.3、李春: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李春是隋代的壹位普通工匠,由于史书缺乏记载,他的生平、籍贯及生卒年月已无法得知。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李春是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仅能根据唐代中书令张嘉贞为赵州桥所写的“铭文”中有:“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我们方知道是李春建造了这座有名的大石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建于隋朝,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记载:“赵州窖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作为赵州桥的建造者,李春的名字和这座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壹起。但是无法查考其更多的生平。其价值并不在于是否世界第壹,更重要的这是建筑与科学、建筑与审美、建筑与文化结合的典范作品。

NO.4、李诫:
李诫(公元?—1110年)字明仲,郑州管城(今河南新郑)人。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师。很早就做了曹州济阴县县尉。哲宗元右七年(1092年)被调到东京任将作监主薄。营建了不少宫廷建筑。精巧华丽者如五王邸、朱雀门、太庙等;规模宏大者如辟雍、尚书省、开封府廨等。政府决定编写壹部建筑工程施工和标准化的法典,于是李诫受哲宗之命开始编著《营造法式》,总结前人成果,吸取工匠技艺,应用自己实践,于元符三年(1100年)定稿。徽宗崇甯二年(1103年)由政府颁行全国 。李诫博学多艺,然大部分精力用在治学著书方面。《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壹部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NO.5、张志纯
张志纯(公元1220—1316年) ,字布山,号天倪子,又号布金山人,有张炼师之称。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张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张志纯 ,山河自然风光之中最成功的建筑杰作之壹是泰山南天门。南天门也是这位学医出身的全真教道士最出名的作品。他在二三十年间,新建和重新建设了泰山上下数十座建筑群。如朝元观、玉女祠、高裏山神祠、会真宫等等。他的建筑特色是建筑与环境、雕塑与建筑的协调统壹。他的生平和建筑实践简略记载于元代文学家杜仁杰和徐志隆的文章中。

⑺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建筑师

1、鲁班

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盤、班输、鲁般。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裏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宇文恺

宇文恺(555年~612年)宇文恺,姓宇文,名恺,字安乐,祖上是鲜卑人。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境内),後徒居长安。出生于长安城(今西安市西北部)。出身于武将功臣世家。宇文恺是中国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

3、李春

隋代造桥匠师。李春是隋代的壹位普通工匠,由于史书缺乏记载,他的生平、籍贯及生卒年月已无法得知。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李春是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

4、李诫

李诫(公元?—1110年)字明仲,郑州管城(今河南新郑)人。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师。很早就做了曹州济阴县县尉。哲宗元右七年(1092年)被调到东京任将作监主薄。营建了不少宫廷建筑。精巧华丽者如五王邸、朱雀门、太庙等。

5、张志纯

张志纯(公元1220—1316年) ,字布山,号天倪子,又号布金山人,有张炼师之称。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张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张志纯 ,山河自然风光之中最成功的建筑杰作之壹是泰山南天门。南天门也是这位学医出身的全真教道士最出名的作品。

⑻ 罗马建筑师创造了怎样的建筑形式

热尔曼·巴赞指出,罗马建筑师把多力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合而为一版。从爱奥尼亚式权和科林斯式的结合中,他们创造了第四种样式——“合成式”(Conposite)。这种合成式也称罗马式。古罗马建筑最主要地体现在拱门、圆顶和券拱结构上。

⑼ 天才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如何创造奇迹

圣家族教堂

圣家堂是高迪一生中最著名的创造,同时也应该是他的遗憾,这座耗费他后半生整整43年的心血之作,为了更方便随时跟进工程,他甚至干脆搬到教堂的工地去住,全心全意研究教堂的结构设计,而直到今日依然没有完工,但未完工的圣家堂犹如上帝的杰作屹立在巴塞市中,引人膜拜。

170米的高塔、五颜六色的马赛克装饰、螺旋形的楼梯、宛如从墙上生长出来的栩栩如生的雕像……,庞大的建筑显得十分轻巧,有如孩子们在海滩上造起来的沙雕城堡。不过教堂显得有些令人恐怖,难怪有的民众称之为“石头构筑的梦魇”。

但当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宣布支持建筑这一教堂时,巴塞罗那人马上便喜欢上这座教堂,也爱上它的建筑师高迪了。

圣家大教堂的创作上吸收了哥特、伊斯兰教、新艺术等各家建筑的精华,糅合了自己的想象力将它们改造成为奇异无比的建筑结构。外表阴暗扭曲,哥特气质尤为明显,宫廷宗教意味浓烈,繁复密集的线条感是造就它哥特气质的首要功臣。

⑽ 世界著名的建筑师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
建筑师:N.福

阅读全文

与建筑师创造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