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性顿悟的脑机制

创造性顿悟的脑机制

发布时间:2021-07-09 16:09:50

1. 神奇的人脑有什么

今天,我们人类的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创造出大自然旷古未有的许许多多人间奇迹。人类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伟大的奇迹呢?因为人类有一个与众不同、足智多谋的特殊器官——大脑。

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确有绝顶的聪明与智慧。然而,尽管人类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种种奇迹,人脑对其自身的认识却始终充满了不解之谜。

1989年,在科学界的倡议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命名1990年1月1日开始的10年为“脑的10年”提案并由总统签署实施。这是美国国会首次对一个具体的科学领域做出有效期长达10年的决议。这一议案很快得到国际科学研究组织的强烈支持,并且希望世界各国的脑研究机构能赢得政府的支持,从而使“脑的10年”成为全球性行动。

如今,轰轰烈烈的“脑的1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这样,脑科学研究仍然面临着重重疑难。

首先,人类仍然无法解释大脑活动的机理,即大脑的工作原理及其微观机制。

起源于19世纪的现代神经科学,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地研究神经系统。在此之前,神经科学是一个鲜为人至的神秘领域。多年以来,尽管人们对人脑的许多区域中的神经细胞的功能特性已经有了透彻的了解,但是,人脑又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是序列式处理还是并行式处理?它们又是怎样进行的?科学家们仍然无法做出阐释,对于由这些特性产生的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理解力和感情等高级功能仍是一知半解。对于科学史上屡次提到的重要思维活动——人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顿悟和直觉的自然发生则知之甚少。

其次,关于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问题。譬如会产生思维障碍、幻觉、妄想、精神活动与现实活动脱离等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世界上大约有10%的人口患此病。但是,科学家们仍然找不出它的病因;再就是癫痫和老年性痴呆,尤其是后者,在病人脑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沉积。这种蛋白质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发病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仍然是未知数。

对于这三种侵蚀着全球15%~20%(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健康生命的无形杀手,人类却束手无策。

再次是关于脑的精神活动与人体免疫力的关系问题。有些疾病似乎与脑并无直接关系。如肿瘤、感染等。但是,它们的发病往往是由于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机体的反应能力发生变化而诱发的。

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表明:癌症的发生虽然不直接来自神经系统的紊乱,脑的精神活动却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机体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降低,间接引发癌症。一些精神因素(过度劳累、缺乏睡眠、悲伤、紧张等)作用于神经系统,也可导致机体免疫力的降低,从而诱发感染。另外,高血压、溃疡病等也都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

倘若人类能破译大脑的秘密,这些疑难将会迎刃而解。

最后,人类尚没有适当的模型来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更不用说把它们模型化了。然而,对人脑的认识和模拟是依赖于这样的模型的。

在《皇帝新脑》一书中,彭罗斯指出:任何计算机都不可能具有人脑的所有功能。那么人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认识自身呢?

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1、思维的求实性

创造源于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创造的第一动力。思维的求实性就体现在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满足社会的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

而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需求已被世人关注,若再去研究,易步人后尘而难以创新。而隐性的需求则需要创造性地发现。

2、思维的批判性

我们原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其真理性是相对的,而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其发展又是无止境的。无论认识原有的事物还是未来的事物,原有的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思维的批判性首先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敢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思维的连贯性

一个日常勤于思维的人,就易于进入创造思维的状态,就易激活潜意识,从而产生灵感。创新者在平时就要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具有连贯性,保持活跃的态势。

4、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创造性思维善于寻优,选择最佳方案,机动灵活,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

5、思维的跨越性

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省略性,其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

6、思维的综合性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2)创造性顿悟的脑机制扩展阅读:

主要形式

1、抽象思维:亦称逻辑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用反映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3、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4、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5、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

6、收敛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7、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8、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9、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

3. 什么是神奇的人脑

今天,我们人类的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创造出大自然旷古未有的许许多多人间奇迹。人类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伟大的奇迹呢?因为人类有一个与众不同、足智多谋的特殊器官——大脑。

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确有绝顶的聪明与智慧。然而,尽管人类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种种奇迹,人脑对其自身的认识却始终充满了不解之谜。

1989年,在科学界的倡议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命名1990年1月1日开始的10年为“脑的10年”提案并由总统签署实施。这是美国国会首次对一个具体的科学领域做出有效期长达10年的决议。这一议案很快得到国际科学研究组织的强烈支持,并且希望世界各国的脑研究机构能赢得政府的支持,从而使“脑的10年”成为全球性行动。

如今,轰轰烈烈的“脑的1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这样,脑科学研究仍然面临着重重疑难。

首先,人类仍然无法解释大脑活动的机理,即大脑的工作原理及其微观机制。

起源于19世纪的现代神经科学,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地研究神经系统。在此之前,神经科学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领域。多年以来,尽管人们对人脑的许多区域中的神经细胞的功能特性已经有了透彻的了解,但是,人脑又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是序列式处理还是并行式处理?它们又是怎样进行的?科学家们仍然无法做出阐释,对于由这些特性产生的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理解力和感情等高级功能仍是一知半解。对于科学史上屡次提到的重要思维活动——人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顿悟和直觉的自然发生则知之甚少。

其次,关于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问题。譬如会产生思维障碍、幻觉、妄想、精神活动与现实活动脱离等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世界上大约有10%的人口患此病。但是,科学家们仍然找不出它的病因;再就是癫痫和老年性痴呆,尤其是后者,在病人脑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沉积。这种蛋白质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发病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仍然是未知数。

对于这三种侵蚀着全球15%~20%(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健康生命的无形杀手,人类却束手无策。

再次是关于脑的精神活动与人体免疫力的关系问题。有些疾病似乎与脑并无直接关系。如肿瘤、感染等。但是,它们的发病往往是由于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机体的反应能力发生变化而诱发的。

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表明:癌症的发生虽然不直接来自神经系统的紊乱,脑的精神活动却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机体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降低,间接引发癌症。一些精神因素(过度劳累、缺乏睡眠、悲伤、紧张等)作用于神经系统,也可导致机体免疫力的降低,从而诱发感染。另外,高血压、溃疡病等也都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

倘若人类能破译大脑的秘密,这些疑难将会迎刃而解。

最后,人类尚没有适当的模型来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更不用说把它们模型化了。然而,对人脑的认识和模拟是依赖于这样的模型的。

在《皇帝新脑》一书中,彭罗斯指出:任何计算机都不可能具有人脑的所有功能。那么人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认识自身呢?

4. 顿悟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顿悟也称灵感。指通过领悟明了和发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联系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式通常发生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原理解决新问题之中,它是一种突变的过程,某个强烈的偶然因素,仿佛一道电光,使人豁然开朗。

它产生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与抑制区域中的某些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举例:

将黑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面,笼子里有两根能够接起来的竹竿。在笼子外面放有香蕉。黑猩猩想要得到香蕉就必须把这两根竹竿接起来。

黑猩猩被关在笼子里面之后他先用手去够香蕉,再用一根竹竿够香蕉。经过两次尝试之后,黑猩猩没能得到香蕉。

这时黑猩猩停下来看看外面的香蕉,并不时摆弄两根竹竿。偶然使两根竹竿接了起来,他很快的就用接起来的竹竿得到了食物。

黑猩猩很高兴自己的发明,并不断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式。

黑猩猩的偶然发明就可以称之为顿悟。

(4)创造性顿悟的脑机制扩展阅读:

禅宗讲求悟,顿悟与禅宗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一个不断地“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生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思考中提高认识,在受教中明白道理……

正因为有了“悟”,人才能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从冲动中找回理智,从混沌中发现觉醒,才能看破是与非,明晰对与错,分清好与坏,辨别美与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顿悟

5. 什么是顿悟怎么才能顿悟

顿悟,是指谓顿然领悟。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当然这不是唯一途径,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与密宗的理念是同一意趣。例如:著名的王阳明的龙场顿悟。关于顿悟概念,在佛学里似乎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
六祖在坛经里提出“顿悟”概念的内涵大致有几方面∶
第一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可见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
第二 “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可见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
第三 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烦恼之法。
第四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我于忍和尚处(指在五祖那里),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
可见六祖认为自己和其师五祖均为已经顿悟之“佛”。
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之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然而距离六祖的唐代近千年,人类才开始全面关注和研究顿悟问题。
首先,在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天才灵感论”,但这种理论比六祖的顿悟理论低一个档次,因为这种理论认为灵感(顿悟)不是众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
不过不久,人们发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普遍形态。现代心理学家用著名的黑猩猩学习用木箱为梯子登高摘香蕉的实验,论证了连高级众生也具有顿悟之本能。
接下来,人类开始对顿悟思维内在的信息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现“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
再接下来,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
最后,顿悟的一系列特征被人们发现和验证。比如,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现代心理学家还发现顿悟与人的非记忆性的潜意识有关。
总之,现代科学不但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提出顿悟概念或理论之非凡天才,而且真正将顿悟概念或理论从所谓“率先成佛”的宗教误区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不离世间觉”的卓有成效的有为法。

6. 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非创造性的思维更注重分析性和求证性,这个属性大致可以理解成批判内性思容维的属性.批判性思维或者说非创造性思维的关注焦点是求证和建立新的模式,而创造性思维所关注的是破坏既有模式,因为不破不立,没有破坏无以产生创新.
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思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的破坏性和假设性上.所以,常规思维强调分析性,注重逻辑性,创造性思维强调假设性,注重破坏性.
但是要注意,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存在一个交集,创新过程中的破是为了立,只有破而没有立的思维不能算是创造性思维.这样说来,创造性思维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涵,一个内涵是“破”,破要破的得法,一个是要立,立要立的合理.

7. 顿悟是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原因吗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赖以实现的基础(罗劲,2004)。但到目前为止, 有关顿悟认知机制的认识仍然没有达成共识(邱江, 罗跃嘉, 吴真真, 张庆林,2006)。我国学者(张庆林, 邱江, 2005; 张庆林, 邱江, 曹贵康, 2004)提出的顿悟的“原型启发”理论认为, 在解决顿悟问题的时候, 如果能够激活对顿悟问题解决具有启发作用的“原型事件”并运用原型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限制问题空间的搜索, 那么顿悟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其后的研究发现(曹贵康, 杨东, 张庆林, 2006), “原型激活”是自动加工, 而“启发信息的运用”是控制加工。原型启发理论已先后得到了一些实验的初步检验和证实(陈丽等 , 2008; 任国防 , 邱江 , 曹贵康 , 张庆林 ,2007; 吴真真, 邱江, 张庆林, 2008, 2009), 原型启发的脑机制也有了一系列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邱江, 张庆林, 2007; Qiu et al., 2008, 2010)。由于顿悟可以被看成是实验室条件下的创造性思维,所以以原型启发为着眼点的相关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创造性思维的相应机制。
情绪和动机是促使个体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性行为和成果的重要动力因素, 但是,到目前为止, 关于原型启发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上, 原型启发的动力性机制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展开。虽然陈丽等人研究了情绪对原型启发的影响, 但是其研究运用假反馈来诱发情绪是可质疑的, 因为假反馈所诱发的心理状态有可能是动机或信心等, 所以有必要在一个实验中同时操纵动机和情绪因素, 以揭示这两个因素在原型启发中的动力作用。

8. 创造性思维阶段中的灵感期是哪个阶段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关于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研究,国内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

一华莱士的“四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艺术》,他在该书中通过对许多创造发明家的自述经验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和检验的有名理论。

1.准备阶段

这是提出课题、搜集各种材料、进行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的时期。

要想从事创造活动,首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而且,这些问题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一环。

接着,思维者有意识地收集资料、挑选信息,或同时进行一些初步的反复试验,认识课题的特点,通过反复思考和尝试来努力解决问题。

2. 酝酿阶段

假如直接的解决不能立即得到,酝酿阶段随即来临。酝酿在其性质和持续时间上变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也可能要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时期里,思维者不再蓄意解决问题,或者说已经暂时“放弃”了,在现象上看是有意识的努力一度中断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据华莱士讲“无意识的大脑活动”仍在继续,即大脑的潜在意识仍在不知不觉地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着筛选和重组。

日本创造心理学家高桥浩曾在谈到这一阶段的特点时说:“创造性思维也和造酒一样,需要有个酝酿期。在第一阶段中,经有意识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大都是勉勉强强、比常识稍胜一筹的东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酝酿期,和酿造名酒一样,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渐成熟起来。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这个酝酿期,也没想到有经历这一个时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阶段里徘徊。”

3.启发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这种“顿悟”,并不是本人有意识地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极了、一度休息之后,或者是正当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时候。这种所谓“顿悟”,主要并不是由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视觉上的幻象表达出来的。这种顿悟一出现,就十分不同于别的许多经验,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强烈的,以致会脱口喊出:“是这样的”,“哈!没错儿!”华莱士把这种经验称为“尤瑞卡经验”。如阿基米德终于寻到了希腊王向他提出的检验王冠含金量问题的解答时,从浴盆里跳出来,狂喜地在大街上边跑边喊,向世界大声宣告:“我已经找到它了!我已经找到它了!”

4.检验阶段

并非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会以这种突然的强烈的经验而告终,这种经验也可能是和问题的错误解决伴随产生。所以,这种灵感的成果还必须经历一个仔细琢磨、具体加工和验证的过程。这是对整个创造过程的反思,以使创造成果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并物化为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一阶段,又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

二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

刘奎林是目前我国系统研究灵感思维的一位学者,他在华莱士,“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思维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诱发灵感的机制序列链”理论。他认为这个序列链由五道程序组成,即“境域——启迪——跃迁——顿悟——验证”。

境域,即指那种足可诱发灵感迸发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以文学创作为例,这种境域如托尔斯泰所认为的,创造者入境后表现出来的那种潜思维与显思维随意交融,思意驰骋,神与物游的“忘我”境域,正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启迪,就是指机遇诱发灵感的偶然性信息。创造者的灵感蕴育一经达到了饱和程度,只要有某一相关信息偶然启迪,倾刻间就可豁然开朗。跃迁,即指灵感发生时的那种非逻辑质变方式,经过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互作用,潜意识即进入一种跨跃推理程序的、非连续的质变过程。潜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一般说, 人们无法意识到在形态上或在能量上的中间循序过渡环
节,它是灵感思维的一种高级质变方式。顿悟,即指灵感在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时的瞬间表现。验证,即指对灵感思维结果的真伪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定。以上五个程序,彼此间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一个以显意识去调动潜意识,诱发灵感发生的有机系统。

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为我们说明了灵感思维的全过程所需经历的五个阶段。灵感思维虽然与创造性思维不是同一概念,但灵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我们从华莱士的,“四阶段”理论中可以看到,其“酝酿”“启发”的过程,着重指的也是灵感思维的过程。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则着重说明的是灵感思维的全过程。我们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就会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吉尔福特的“发散一辐合”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提出了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区分。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吉尔福特提出的发散能力测验要求不止一个正确的答案,其评分的主要依据是反应的新颖和多样。例如,要求受试者提出一块砖的多种用途或给一个短篇故事想标题。辐合思维是依据给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个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结论。具体说,辐合思维是在发散思维所提供的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比较从中提出一个可能正确的答案或结论,然后经过检验、修改、再检验,甚至被推翻,再在此基础上集中,提出一个最佳的、有效的答案或结论。例如,就一篇短故事给受试者提供好几个题目,要求受试者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标题来。

在一个完整的思gWt*动中,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一般而论,面对一个课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思维者总是先千方百计调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每一个知识经验者是以往辐合思维的产物。我们说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辐合思维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即通过联想和回忆,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途径和方案。这是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量争取一题多解的过程。经过这样多角度地、灵活地、细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各种各样的假设或途径中即包含着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达到一定的发散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辐合思维。这是一个由多到一或众中挑一的聚合过程,它需要对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反复地分析、比较、加工、整理,最终求得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或途径。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辐合思维,而且呈现出一种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交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即“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的程序。无论科学创造或文艺创作,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行程之后才获得创造性成果的。

从以上介绍的三种理论可以看出,华莱士和刘奎林的过程论主要是从认知的心理上揭示了包括显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不过刘奎林是着重于灵感思维;而吉尔福特的过程论则是从“发散”和“辐合”这两种在显意识进行中所运用的重要方式上说明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可见,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

9. 美国心理学教授阿玛比尔提出了创造力三结构理论包括哪些

一、创造力的定义

自古以来,
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
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
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
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
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

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
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
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
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
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
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
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
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
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
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
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
或改
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
以及完善、
灵活的认知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
)准备(收集信息);

2
)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

3

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4
)验证(检验解决的正
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
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
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

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
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
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
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
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
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
共同点:

1

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

2

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
3
)延迟判断;(
4
)训练思维的灵
活性;(
5
)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三、创造力的结构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创造力研究之后,
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创造力
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
“单维创造论”,渐渐地构建起了创造力系统观,使得创造力研究向

“多维取向”和“聚合模型”发展。
这样的模型主要有吉尔福特创造力
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
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创造力系统模型。

阅读全文

与创造性顿悟的脑机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