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基坑发明

基坑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09 15:53:51

⑴ 黄宏伟的人物成就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与评估、基于风险的隧道及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隧道及地下工程动态信息化施工、软土隧道纵向稳定性与长期沉降。
主要学术研究经历 起止年月 研究经历 2005-今 率先开展岩土及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0-2004 岩土及地下工程现场监测及工程控制对策研究 1995-1999 岩土及地下工程稳定性的动态概率反馈分析 1990-1995 岩土及地下结构随机逆反分析和不确定性直接反分析法
黄宏伟.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 同济大学岩土大楼, 2009年6月25日.
黄宏伟.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 同济大学岩土大楼, 2005年1月20日.
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主编部级指南和规范各1部,参编部级指南和规范各1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6篇,被CSCD收录35篇,被SCI收录20篇,被EI收录近百余篇,被国际邀请主题和特邀大会报告6次。
主、承办的国际会议
H.W. Huang (Chair). First China-Japan Workshop on Tunnelling Safety & Risk (CJTSR2009), Shanghai, China, August 28-29, 2009.
H.W. Huang(Executive-Chairman).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IS-Shanghai 2008), Shanghai, China, April 10-12, 2008.
H.W. Huang(Chair).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 Risk (ISGSR2007), Shanghai, China, October 18-19, 2007


国内、国际主旨及特邀报告
H.W. HUANG. Keynote Lecture, Risk Manag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untainous Highway Construction.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IS-Gifu2009), Gifu, Japan, Jun 11-12, 2009.
Hongwei HUANG. Chair of Session “Geotechnical Assessment, Characterization and Design for Risk Management”, Georisk 2011,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Geoengineering, June 26-28 2011, Atlanta, USA.
Hongwei Huang,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Internal Force Sensing of Shield Tunnel based on Wireless MEMS Inclinometer, The 7th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Shield Tunneling, Xian, China, 2013.09.20-22
Hongwei Huang, Selecting the optimal probability model for geotechnical reliability analysis,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ISGSR 2013), Hong Kong, 4-6 December 2013

黄宏伟,岩土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进展,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岩土工程与结构安全,南京,2013年8月4日
Hongwei Huang, Robust Tunnel Design Method (RTDM),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aris, Sep. 2-6, 2013
H.W. HUANG. Risk Analysis of Soil Transition Tunneling. 14th GSJ Symposium Geo-risks and Risk Managemen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Japan, Jun. 15, 2009.
H.W. HUANG. Influence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 on the Nearby Underground Road by Centrifuge Model Test. 2008 KG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Gwangju Korea, Oct.9-11, 2008. (大陆第一个特邀)
黄宏伟.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2010中国城市轨道工程技术论坛, 重庆, 2010年12月27日.
黄宏伟. 边坡开挖工程中的风险定量分析. 2010年水利水电风险分析及可靠度设计方法学术会议, 宜昌三峡, 2010年1月15日.

黄宏伟. 边坡工程风险分析及贝叶斯反分析技术. 第十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2010, 温州, 2010年11月7日.
黄宏伟.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过程技术风险评估与管理. 政府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与工程保险专题研讨会, 中国上海, 2009年6月22日.
黄宏伟. 软土深基坑开挖的风险分析. 第五届全国基坑工程会议, 中国天津, 2008年11月16-18日.
黄宏伟.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期风险分析研究初探. 海峡两岸轨道交通建设与环境工程高级技术论坛, 中国杭州, 2008年11月5-6日.
黄宏伟.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动态风险管理研究. 城市地铁建设国际高级研讨会, 中国北京, 2008年10月18日.
黄宏伟.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 2007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 中国广州, 2007年10月13日.
迄今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公司咨询项目等100多项,近年来结合上海城市建设对地下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提出结合实测数据的动态概率监控与非线性信息化施工反馈方法;并针对软土长期沉降和地铁运营沉降问题,提出软土地下结构的长期时效与纵向稳定性研究。近几年来,针对地下工程建设中频发的灾害事故,同时也瞄准国际最新进展,开创性地开展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负责或参加 完成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地铁盾构隧道结构变形的智慧感知及风险预警可视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51278381) 2013.1-2016.12 负责 正在进行 基于风险分析的土体本构模型选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法国际合作交流基金
(编号:51161130523) 2012.1-2014.12 负责 正在进行 软土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纵向力学性态风险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50879058) 2009.1-2011.12 负责 完成 盾构隧道与土体共同作用的纵向变形性态及纵向设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50279032) 2003.1-2005.12 负责 完成 基坑围护结构与土体系统模型的反馈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59609007) 1997.1-1999.12 负责 完成 软土盾构隧道在局部渗流条件下的长期性态和破坏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50608058) 2007.1-2009.12 参与 完成 隧道围岩可视化数字地层信息系统与施工监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40172095) 2002.1-2004.12 参与 完成 受施工扰动影响的土体环境稳定理论和控制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59738160) 1998.1-2001.12 参与 完成 深基坑稳定性的动态概率监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59478043) 1995.1-1997.12 参与 完成 国家科技部“973” “863”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 超长线状地下结构状态智慧感知理论与方法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三(编号:2011CB013800) 2011-2016 负责 正在进行 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编号:2012BAJ01B02) 2012-2015 负责 正在进行 长大隧道工程风险评价与安全预警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部
“863”项目
(编号:2006AA04Z442) 2007-2009 负责 完成 长大盾构隧道理论分析和风险控制研究 国家科技部
“863”项目
(编号:2006AA11Z118) 2007-2009 参与 完成 省部级科研项目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 2014.3-2016.1 子课题负责人 正在进行 山区公路隧道灾害预警集成技术与集成装备 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编号:2008AD013) 2008.1-2011.12 负责 完成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 交通部
西部科技项目
(合同号:2006-318-799-107) 2006.1-2008.12 合作方负责 完成 连拱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子项-连拱隧道中施工反馈 交通部
西部科技项目
(合同号:2002-318-000-22) 2002.6-2004.12 子项负责 完成 山区公路隧道灾害预警集成技术与集成装备 云南省科技厅
重点项目
(编号:2008AD013) 2008.1-2011.12 负责 正在进行 隧道工程的施工监控及预警、报警系统及风险管理系统研究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04dz12021) 2004.8-2006.12 负责 完成 紧靠黄浦江防汛墙的超长、超大地下交通枢纽建造技术研究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04dz12002) 2004.8-2006.12 负责 完成 厅级科研项目 小间距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云南省交通厅
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TST(2004)538119B) 2004.12-2006.12 负责 完成 软岩地区高速公路隧道可视化监控技术 浙江省交通厅
(编号:2005H048) 2005.3-2008.12 负责 完成 人才基金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安全智慧感知及风险预警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编号:12XD1405100) 2012-2014 负责 正在进行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风险管理及建设期间的智能反馈与环境控制分析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编号:NCET-04-0368) 2005.1-2007.12 负责 完成 软土深基础开挖变形的数学及力学耦合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1-2002.10 负责 完成 基坑稳定性的非线性系统反演分析 上海市首批曙光计划
(编号:95SG03) 1996-1998 负责 完成 其他科研项目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南湾隧道及拱北隧道安全风险评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0-2011 负责 完成 渤海湾跨海通道战略规划工程风险评估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 2010-2011 负责 完成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的施工动态风险管理研究 上海长江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08-2009 负责 完成 武汉长江公路隧道运营灾害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 武汉长江隧道建设公司 2008-2009 负责 完成 青岛胶州湾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 中铁隧道设计研究院 2008-2009 负责 完成 汕头市苏埃通道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8-2009 负责 完成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 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2008-2011 负责 完成 大连湾海底隧道风险评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7-2008 负责 完成 崇明至启东长江公路通道工程风险评估 上海长江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07-2008 负责 完成 甬江沉管隧道的安全可靠评估分析 宁波市沿海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甬江隧道分公司 2006-2008 负责 完成 琼州海峡跨海公路通道规划研究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 2005-2007 风险子项负责 完成 (1)一种盾构隧道纵向结构模型试验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301432.2,2013年04月10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王慧,刘印,龚文平,张东明
(2)一种地层抗力作用特性模拟试验部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301434.2,2013年04月10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龚文平,张东明,王慧,刘印
(3)圆形隧道应急抢修快装拱型支护钢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204323.7,2012年6月6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胡群芳,叶永峰
(4)多级、主控加载小量程隧道卧式平面模型试验装置系统,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97932.9,2011年9月1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胡群芳,张东明,江帆,王飞
(5)盾构隧道接头构造的模拟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96100.5,2011年4月27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张冬梅,樊振宇
(6)可模拟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的试验模型的制作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038954.6,2010年6月23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张冬梅,黄栩,李罡
(7)隧道周边位移快速量测系统,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118470.3,2009年12月9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谢雄耀,王国欣,徐凌,杜军,江涛
(8)三轴软土流变试验机,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820058709.7,2009年3月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朱合华,黄宏伟,张冬梅,周键,何之民,吴晓峰
(9)锚索孔内快速堵水装置及其堵水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66663.X,2009年3月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薛亚东,黄宏伟,肖亚宁,王志清,万世文,宋献忠,靳京学
(10)基于探地雷达的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147258.X,2008年12月2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谢雄耀,杜军,张丰收,田海洋
(11)快速膨胀堵水封孔器,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420090475.6,2005年11月23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薛亚东,黄宏伟
(12)盾构隧道壁后注浆地质雷达探测用的测试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320122949.6,2005年2月2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谢雄耀,刘遹剑,杜军 (1)盾构施工风险事故数据库系统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475045号,登记号:2012SR107009,2012年6月1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胡群芳,刘爽,王魁
(2)基于全寿命期风险分析的工程方案决策系统(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173393号,登记号:2009SR046394,2009年9月20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
(3)长大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事故数据库查询系统(简称:公路隧道重大运营事故查询)(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121467号,登记号:2008SR34288,2008年10月1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
(4)宝钢地下工程施工风险分析软件(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184538号,登记号:2009SR057539,2008年6月30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
(5)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与控制软件(简称:TRM(Tunnel Risk Management))(V2.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102122号,登记号:2008SR14943,2008年4月26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
(6)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软件(简称:TRM(Tunnel Risk Management))(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67596号,登记号:2007SR01601,2006年10月23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
(7)3DTOS隧道三维动态监控系统(简称:3DTOS)(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65935号,登记号:2006SR18269,2006年6月1日,著作权人:黄宏伟,谢雄耀,赵永辉,金淼,江涛,刘长祥

⑵ 如何处理明挖隧道基坑中的管涌

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去针对性的处理,因为管涌常常会引发次生灾害。并影响施工进度。山西省大同市工程技术研究所发明的中置式隧道堵漏模式最适合此类堵漏服务。如需要可以和谈联系。

⑶ 明挖基础的开挖方式有哪些基坑开挖时有哪些支护形式防水围堰有哪些形式他们是如何施作的

1. 明洞基础开挖方式有哪些?
直接开挖,加坑壁防护开挖(如衬板,板筑或喷射混凝土护壁等)和设置围堰(用土,草袋或麻袋装土或钢板桩等材料制成)抽水后开挖。

2. 基坑开挖时的有哪些支护形式?
无支护法明挖施工,支护发明挖施工,喷射混凝土护壁法明挖施工,土石围堰明挖施工,钢板桩围堰明挖施工,双壁钢围堰开挖施工。

3. 防水围堰有哪些形式?
土石围堰,麻袋围堰,木板桩围堰,木笼围堰,钢板桩围堰,锁口管柱围堰,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围堰
4.我也在找。。。。。。。。

⑷ 201210024780.4专利

一种深基坑支护方法 审中
申请号:201210024780.4 申请日:2012-02-06

载入图片中载入图片中载入图片中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深基坑支护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在待支护坑基周围打入若干根下端设有闭合桩尖的空心管桩;(2)、在上述空心管桩内放入设有注浆管的钢筋笼并将其固定于空心管桩内的中心部位;(3)、在所述空心管桩内浇注一定强度的混凝土,振捣密实;(4)、上述混凝土初凝后,从注浆管上端向空心管桩内部注入一定浓度的水泥浆,在所述空心管桩内的混凝土和水泥浆终凝后,支护桩完成。它同圈梁或内支撑共同组成支护体系。本发明采用了生产速度快的预应力空心管桩,便于迅速进行作业施工;本发明在空心管桩空腔内采取了加筋填芯和后压浆技术,大大增加了原有空心管桩的了抗弯能力,满足基坑支护技术需要。
申请人: 化学工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 210044 江苏省南京市市六合区大厂杨新路357号
发明(设计)人: 程华根 王涛
主分类号: E02D17/02(2006.01)I
分类号: E02D17/02(2006.01)I E02D5/58(2006.01)I
在审查中

⑸ 可以采用哪些非掘进方式完成地下交通运输工程

地下工程施工方法:明挖法、浅埋暗挖法。(好像还有盾构法、沉管法等,这些方法一般用于地铁或公路隧道的区间上,属于线状长条结构,不适合于宽、大、不规则地下工程)。
明挖法有两种形式:放坡开挖和非放坡开挖。
放坡开挖一般用于基坑较浅、地面无房屋、场地开阔、地下管线较少、地层具有一定的自稳(站立)能力,必要时做些土钉喷层支护形成类似重力挡土墙的作用。
非放坡开挖是指基坑垂直,在坑内一层层取土,为保证基坑不倒,基坑周边需要设置支护结构,如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为保证支护结构站稳,又需要在支护结构上架设水平支撑,挖一层土架一层撑,逐步向下挖到底,再从下面一步步向上做结构。当基坑较窄时,一般坑内设置钢支撑,撑住两侧的支护结构,当基坑较宽时,如果地层较硬一般在坑外设置锚杆或锚索,当地层较软时就不能采用锚杆了,需要设置坑内环撑,支撑形式很复杂,设计难度也很大。为什么不能用锚杆了呢?打个比喻,硬土比喻成木头,软土比喻成豆腐,一根针插入木头中拔出来是需要点力的,一根针插入豆腐中拔出来是不是没有感觉?这就是锚固力。
那么什么叫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呢?
钻孔灌注桩就是用钻机在地上钻个园的深孔,将钢筋笼放入,再浇入混凝土,过一个月左右达到强度,就形成一根钢筋混凝土桩。用在基坑中时,需要在坑边做成一排,由于桩之间有缝隙,基坑开挖时如果基坑外侧有水或软泥就会从缝隙流进来,可怕的是水还会将坑外边的土一起带进坑内,坑外土流走了地面就会陷下去,坑内有水人下不去也就不能挖土施工了,当然了,听说还有种技术可以在桩缝旋喷注浆止水,这种技术理论上很成熟,但由于基坑较深,一旦旋喷不密实,水土还会跑到坑里,还也能引起事故;当然了,听说北京等地的基坑基本都是用桩,然后在坑外抽水,这是因为北京的地层比较硬,土空隙大,北京地下水水位较低,降水较容易,而且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较小,在软土层尤其是淤泥质地层中,降水就不好使了,不但老降不下去,还会引起地面较大沉降,为什么呢?还是拿豆腐比喻软土,豆腐一旦失水变成豆腐干,是不是很大块的豆腐变得很小了? 地面沉降大了会有啥问题呢?地面沉下去了,首先路不平了,路下可能有空洞了,路下的管线可能要断了,地面上的楼房可能倾斜倒塌了,很可怕的。所以软土地层就不应大量抽水,怎么办,就发明了地下连续墙,墙有啥好处呢,第一,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可以将基坑外的水挡在基坑外面,坑外的道路、管线、楼房受到最小影响,第二墙的刚度比桩大,可以用他强壮背挡住后面的土给它的压力。目前在上海、杭州的淤泥性地层中修建地铁、大型深基坑工程都是采用地下连续墙,在深圳、南京、广州的软土层中修建地铁也是首选地下连续墙的。连续墙的缺点是比桩贵,但用在软土层中最合适、最安全。
听说杭州地区的地质条件就比较复杂,什么淤泥质粘性土(灰色,饱和,流塑状,多含有机质,灵敏度高)、可塑状粘性土(以黄色调为主,一般呈可塑状),有人叫橡皮土,用桩作为基坑的围护结构肯定不安全,隐患较多,采用地下连续墙是最佳选择。
另外什么叫浅埋暗挖法呢?据说在国内城市是在北京最先用起来,地铁复-八的天安门西站、东单站、王府井站以及复兴门以东长安街下面的地铁区间都是采用了浅埋暗挖法,所谓浅埋就是埋得不深,上面的土厚度小于洞宽的两倍左右,这相对于埋在山里的铁路隧道动不动几百米深当然很浅了。所谓暗挖,就是施工时即使在你的脚底下无关人员根本看不见,甚至不知道,不动管线不拆房。是一种好好的施工方法,但却有坏坏的缺点,就是很不安全,老鼠掏洞因为洞很小所以安全,隧道甚至宽二十多米高十六、七米的地铁车站挖起来可就难了,更何况上面有道路、路下有大量地下管线,甚至地面上还有楼房啊,那样都要保安全。人在洞内开挖,有水不行,因为人还没有鱼的本领,所以必须解决水的问题,对于地下水就需要降水,在软土中降水很难达到无水要求,引起地面过大沉降也不行啊,另外路面下的地下管线不停地渗漏水,这些水就无法降了,这些水漏到洞内就坏了-危险极了,因为水会将上方的土一起带下,土下来了也就意味着要隧道有坍塌危险了。在上海淤泥质地层中好像还没有采用过浅埋暗挖法施工的工程,那边的专家是很了解那边地层的脾气的。在北京也是很小心的,对于暗挖工程甲方会请专家一遍一遍地论证,从设计方案到施工方案,真叫个折腾啊。由于北京地下水位低,地层属于硬土, 地层具有一定的自稳能力,所以在不得以时可以采用暗挖法施工。打个比喻吧,北京的土象月饼,上海、杭州的土象嫩豆腐,在月饼里打个洞还是可以的,在嫩豆腐里呢?不知道了!

⑹ 基坑支护换撑步骤

混凝土内支撑体系因其对周边环境要求低、施工方便已越来越多应用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在地下室结构施工中,必须逐步拆除内支撑,为了保证基坑安全,必须通过换撑,对水平力进行转换后,方可进行支撑拆除。由于地下室坡道板为斜面,而地下室外侧每道换撑均与楼板中心对齐,支撑水平力传递到楼板上时,在坡道处不能有效的将水平力继续传递,特别是坡道侧壁与地下室外墙重合的情况下,如不采取措施,地下室外墙相当于悬臂结构,在上部水平力作用下,很可能出现裂缝导致外墙渗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拆撑过程中汽车坡道换撑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坑支护拆撑过程中汽车坡道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地下室外墙和坡道侧壁进行钢筋绑扎;

步骤二:在地下室外墙和基坑支护墙体之间设置换撑结构钢筋施工;

步骤三:在地下室外墙和坡道侧壁内侧分别埋设钢板预埋件,钢板预埋件间隔设置,与楼板中心线对齐,钢板预埋件上有九根锚筋穿孔塞焊;

步骤四:对地下室外墙、坡道侧壁、换撑结构及楼板进行支模并浇筑混凝土;

步骤五:模板拆除后,在每个钢板预埋件上左右两侧及下侧分别焊接钢板;

步骤六:在加工场准备钢管,钢管两侧上部分别焊接耳板,耳板上开孔;

步骤七:利用塔吊或吊车将钢管装到坡道中间,钢管两侧均卡在钢板预埋件上焊接的三块钢板中间;

步骤八:将三块钢板与钢管的接触面进行焊接。

所述的基坑支护拆撑过程中汽车坡道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坡道侧壁为墙。

所述的基坑支护拆撑过程中汽车坡道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换撑结构为换撑梁或换撑板,在基坑支护墙体上进行植筋。

所述的基坑支护拆撑过程中汽车坡道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钢板预埋件每隔2000-2500mm设置一道。

⑺ 上海凯岩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公司专业从事桥梁、隧道、基坑、路基等安全检测、监测仪 器的研发

有发展前景!

⑻ 什么是地基

地基(subsoil)指的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土体。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体或岩体称为地基。地基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的一部分。

要求:

强度——地基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变形——地基的沉降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次不同部位的地基沉降差不能太大,否则建筑物上部会产生开裂变形;

稳定——地基要有防止产生倾覆、失稳方面的能力。

压力--- 适当的压力。[1]

地基种类

编辑

从现场施工的角度来讲地基,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地基就是基础下面承压的岩土持力层。天然地基是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其节约工程造价,不需要人工处理的地基。天然地基为不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就可以直接放置基础的天然土层。分为四大类: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人工地基:经过人工处理或改良的地基。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可以采用天然地基;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1]

地基设计

编辑

支承由基础传递的上部结构荷载的土体(或岩体)。为了使建筑物安全、正常地使用而不遭到破坏,要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不能产生破坏;组成地基的土层因膨胀收缩、压缩、冻胀、湿陷等原因产生的变形不能过大。

在进行地基设计时,要考虑:

①基础底面的单位面积压力小于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② 建筑物的沉降值小于容许变形值 。

③ 地基无滑动的危险。

由于建筑物的大小不同,对地基的强弱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地基设计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有时只需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有时则需考虑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方面。若上述要求达不到时,就要对基础设计方案作相应的修改或进行地基处理(对地基内的土层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技术处理,如表面夯实、土桩挤密、振冲、预压、化学加固和就地拌和桩等方法),以改善其结构性质,达到建筑物对地基设计的要求。[2]

地基处理

编辑

人工地基处理示意图

在建筑学中地基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上层建筑是否牢固地基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建筑物的地基不够好,上层建筑很可能倒塌,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而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各种地基处理方法以改善地基条件。

地基处理的对象是软弱地基和特殊土地基。我国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中明确规定:“软弱地基是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特殊土地基带有地区性的特点,它包括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粘土和冻土等地基。[1]

改善的五个方面

对于地基的改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 改善剪切特性

地基的剪切破坏表现在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不够;使结构失稳或土方开挖时边坡失稳;使临近地基产生隆起或基坑开挖时坑底隆起。因此,为了防止剪切破坏,就需要采取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的措施。

2. 改善压缩特性

地基的高压缩性表现在建筑物的沉降和差异沉降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

3. 改善透水特性

地基的透水性表现在堤坝、房屋等基础产生的地基渗漏;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流沙和管涌。因此需要研究和采取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或减少其水压力的措施。

4. 改善动力特性

地基的动力特性表现在地震时粉、砂土将会产生液化;由于交通荷载或打桩等原因,使邻近地基产生振动下沉。因此需要研究和采取使地基土防止液化,并改善振动特性以提高地基抗震性能的措施。

5. 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

主要是指消除或减少黄土的湿陷性和膨胀土的胀缩性等地基处理的措施。[1]

改善方法

上述是基本的改善措施,如果要有坚固的地基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下几种地基的处理方法是比较实用的。

一、换填法:当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上部结构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常采用换土垫层来处理软弱地基。即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土层挖去,然后回填以强度较大的砂、碎石或灰土等,并夯实至密实。

二、预压法:预压法是一种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建造前,先在拟建场地上施加或分级施加与其相当的荷载,使土体中孔隙水排出,孔隙体积变小,土体密实,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堆载预压法处理深度一般达10m左右,真空预压法处理深度可达15m左右。

三、强夯法:强夯法是法国L·梅纳(Menard)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即用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地面,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实践证明,经夯击后的地基承载力可提高2~5倍,压缩性可降低200~500%,影响深度在10m以上。

四、振冲法:振冲法是振动水冲击法的简称,按不同土类可分为振冲置换法和振冲密实法两类。振冲法在粘性土中主要起振冲置换作用,置换后填料形成的桩体与土组成复合地基;在砂土中主要起振动挤密和振动液化作用。振冲法的处理深度可达10m左右。

五、深层搅拌法:深层搅拌法系利用水泥或其它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中将水泥和土体强制拌和,使软弱土硬结成整体,形成具有水稳性和足够强度的水泥土桩或地下连续墙,处理深度可达8~12m。 施工过程:定位—沉入到底部—喷浆搅拌(上升)—重复搅拌(下沉)—重复搅拌(上升)—完毕

六、砂石桩法:振动沉管砂石桩是振动沉管砂桩和振动沉管碎石桩的简称。振动沉管砂石桩就是在振动机的振动作用下,把套管打入规定的设计深度,夯管入土后,挤密了套管周围土体,然后投入砂石,再排砂石于土中,振动密实成桩,多次循环后就成为砂石桩。也可采用锤击沉管方法。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防止砂土振动液化,也可用于增大软弱粘性土的整体稳定性。其处理深度达10m左右。

七、土或灰土挤密桩法:土桩及灰土桩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或灰土成桩。成孔时,桩孔部位的土被侧向挤出,从而使桩周土得以加密。土桩及灰土桩挤密地基,是由土桩或灰土桩与桩间挤密土共同组成复合地基。土桩及灰土桩法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以土治土,原位处理、深层加密和费用较低。

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地基比较坚固,但并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同样地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中。近40年来,国外在地基处理技术方面发展十分迅速,老方法得到改进,新方法不断涌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如何提高土的抗拉强度这一思路中,发展了土的“加筋法”;从如何有利于土的排水和排水固结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发展了土工合成材料、砂井预压和塑料排水带;从如何进行深层密实处理的方法考虑,采用加大击实功的措施,发展了“强夯法”和“振动水冲法”等。另外,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地基工程提供了强大的生产手段,如能制造重达几十吨的强夯起重机械;潜水电机的出现,带来了振动水冲法中振冲器的施工机械;真空泵的问世,才能建立真空预压法;生产了大于200个大气压的压缩空气机,从而产生了“高压喷射注浆法”。[1]

⑼ 钻孔灌注桩维护结构在地下不需要拆除吗

钻孔灌注桩与深基坑支护没有必然关联。有时候钻孔灌注桩可以是一种深基坑支护方案的组成部分。
深基坑支护结构是深基坑作业的必要安全条件,是施工的临时设施。其支护结构型式多种,大多数情况,在深基坑作业完成后不必要拆除,当支护结构型式对后续施工(上部结构)有所妨碍时,就会拆除其一部分,如像内支撑支护结构在深基坑作业完成后,其内支撑杆必须拆除。

⑽ 目前深基坑方面有哪些专利

深基坑放线方法无权-驳回
申请号:201210214469.6申请日:2012-06-25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深基坑放线方法,包括:a)在深基坑外放出标线,该标线横过深基坑的上方;b)将盛有反光液体的开口容器放置在深基坑坑沿附近并在标线的正下方;c)使第一人在深基坑外,使第二人在深基坑底部并持有标记物;d)第一人垂直于标线水平移动单眼,使该单眼看到标线与标线在反光液体中的影子重合,并在此时指挥第二人将标记物上的标记点置于标线下方的深基坑底部上的不被所述单眼看到的一个位置处,并记下该位置;e)重复步骤d)以在深基坑底部上获得另一个位置,并记下该位置;f)将所述两个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该直线即为标线在深基坑底部的垂直投影线。该方法能准确确定标线在深基坑底部的垂直投影线,且简单快捷。
申请人: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华冶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100085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定街1号B2座
发明(设计)人:赵野王冶刘宏强
主分类号:E02D33/00(2006.01)I
分类号:E02D33/00(2006.01)I

阅读全文

与基坑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