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曹力的主要作品
1984年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壁画教师作品展》。
1985年 参加故宫午门东侧殿展出的《十一月画展》。
1986年 参加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当代油画展》、《北京国际艺苑第一回油画展》。
1987年 参加中国美术馆《走向未来》画展和美国纽约HEFNER画廊展出《中国当代油画展》。
1988年 参加美国纽约EFNER画廊《五人联展》,参加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首届素描作品展》、《油画人体艺术大展》。1989年 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
1990年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教师双年展》。
1991年 参加日本河日湖美术馆展出的《中国现代美术大展》,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壁画系教师作品集》、《91.3月画展》。
1992年 参加中国美术馆展出《20世纪、中国》美术大展。
1993年 参加中国美术馆展出《93中国油画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
1996年 于北京人民文化宫大殿参加“重复·开始”油画作品联展。
1997年 参加美国奥克拉荷马州“开放之门”——中国油画展。
1999年 参加“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艺术精品邀请展”。
2000年 参加中国美术馆展出“艺术于科学”国际作品邀请展,“20世纪中国油画作品展”。
2002年 参加“2002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会”。
2003年 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十所美术院校教师作品展”,“国际当代素描艺术邀请展”。
2004年 参加“印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中国)。
2005年 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
2006年 参加意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德国)、在纸上行走——曹力纸上作品展 (宁波·宁波美术馆)。
2007年 举办永远的牧歌——曹力油画作品展(中国·上海美术馆、中国·宁波美术馆)
作品
1982
在侯一民先生指导下搞毕业创作《苗家风情》,毕业后留壁画系任助教。同年创作木浮雕作品《生之歌》、《游方》、《少女与鸽子》等,并发表于《美术》第10期。
1983
为画马,赴内蒙古海拉尔呼伦贝尔草原体验生活,创作木浮雕《汲水》、《马头》、《拥抱》、《女人体》等作品。
安徽美术出版社《画刊》第3期发表《苗家风情》壁画局部。
1984
创作油画《马与楼道》组画四幅、《七色鸟》组画七幅,创作小品画系列。
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壁画系教师作品展”。
1985
创作《马》组画四幅、人体线描20幅及大量试验性作品。
参加在故宫午门东侧殿展出的“11月画展”。
湖南美术出版社《画家》第1期发表油画《马与楼道》组画四幅、《七色鸟》组画四幅、《灰调子》等作品,并发表文章《玩童与他的梦—关于青年画家曹力》(孙景波文)和《画外的话》(本人文)。
1986
创作油画《村女》(美籍华人陈逸飞收藏)、《牧童》(中国美术馆收藏)、《牧牛图》(钓鱼台国宾馆藏)、《爱》、《五彩云》、《红色闪念》(日本个人藏)和《马》组画(美国个人藏)。
带学生赴内蒙古实习写生。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当代油画展”、“北京国际艺苑第一回油画展”。
湖北美术出版社《速写艺术》中发表作品《牧女》、《洗衣》、《笙舞》、《饮》、《削》、《担》。
《美术》第9期发表油画《马》。
《新观察》第4期发表油画作品《马》和水彩小品四幅。
《民族团结》第6期发表油画作品《牧童》以及水彩作品《奔马》、《苗歌》。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富春江画报》第10期发表油画《牧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故事画报》第8期发表连环画作品《神秘的古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第39期发表装饰画8幅、剪纸4幅、速写6幅、人体素描8幅。
《中国美术报》第27期发表油画《马》。
安徽美术出版社《中国连环画选刊》发表连环画作品《向日葵》。
1987
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讲师。
创作油画《毛毛雨》、《湖畔》(日本个人藏)、《大草与牧童》、《蓝色的雾》、《暮色》、《晨》、《牧归》、《音乐树》。
创作连环画《格列佛游记》200幅。
参加中国美术馆“走向未来”画展。
参加美国纽约Hefner画廊“中国当代油画展”。
《中国美术报》第24期发表速写作品《牧归》并发表文章《谈曹力速写》(卫和文)。
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曹力装饰画》个人画册并发表文章《迷人的童心》(詹建俊文)。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线描、现代人体作品选》发表人体线描作品十六幅。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油画》第3期发表油画《马》之二。
《北京文学》第1期发表油画《马与楼道》。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中发表《格列佛游记》连环画200幅。
1988
创作油画《黄昏》、《晨》、《暮》(日本个人藏)、《黑与白》(台湾个人藏)、《梦》、《母与子》(日本个人藏)、《自然》(日本个人藏)、《马戏图》(台湾个人藏)、《牧马人》等作品。
参加美国纽约Hefner画廊“五人联展”。
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第一次个人展览:“曹力油画、土陶作品展”。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首届素描大展”、“油画人体艺术大展”。
安徽美术出版社《素描选集》中发表素描作品五幅。
漓江出版社《新写实绘画》发表油画《马》。
《中国美术报》第8期发表油画《毛毛雨》。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曹力速写集》个人画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作品集》发表油画《春》、《夏》、《秋》、《冬》、《谜》五幅作品。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油画》发表油画《五彩云》、《苗孩儿》、《童话》、《放牛娃》并发表文章《画笔下的梦》(吴厚斌文)。
1989
创作油画《小城一瞥》、《小城印象》、《惊蛰》等作品。
在台北龙门画廊举办第二次个人展览。
《小城印象》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并获铜牌奖(德国个人藏)。
秋天赴贵州罗甸体验生活,画了一批素描作品。
1990
创作油画《乐园》、《惊奇》、《原野》(新加坡个人藏)、《木瓜树下》(美国个人藏)、《谜墙》(西班牙个人藏)、《头像系列》等作品(美国个人藏)。
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教师作品双年展”。
1991
创作油画《头像系列》组画、《假面舞会》、《青春》(西班牙个人藏)及12幅微型油画(美国个人藏)。
参加在日本河口湖美术馆展出的“中国现代美术大展”。
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壁画系教师作品展”。
参加“’91.3画展”。
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第1期发表油画《葫芦树》。
第38期《瞭望》周刊海外版发表油画《红笛子》。
油画《葫芦树》、《南方童话》参加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中国当代油画拍卖”,年底赴西班牙考察。
1992
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展,在西班牙马德里哥什那达、巴拉哈什两个城市的文化中心分别举办第3次、第4次个人画展。
同年赴法国巴黎考察。
油画《红鸟》、《三叶草》、《太阳花》参加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中国当代油画拍卖”。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线描精选·曹力作品集》个人画册。
江苏美术出版社《江苏画刊》第1期发表油画《惊蛰》(美国个人藏)、《惊奇》。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油画》第2期发表油画《南京小镇》(美国个人藏)。
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现代线描精选》发表线描作品五幅。
回国后创作油画《戏金蟾》、《冬去春来》、《窈窕淑女》等。
1993
创作油画《幸存者》、《蓝鸟》、《迷人的夜色》、《牧笛》、《吹箫女》、《夜曲》、《梅花老K》、《银色》、《岛》等作品。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油画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
参加在炎黄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科学与艺术”美术作品展。
油画《红鸟》、《昼与夜》参加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中国当代油画拍卖”。
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第4期发表油画《窈窕淑女》、《假面舞会》、《蓝鸟》、《乐园》及线描五幅、素描一幅并发表文章《曹力画中的曹力》(宋晓霞文)。
开始与香港Schoeni画廊合作。
1994
在香港Schoeni画廊举办第五次个人画展。
1995
创作油画作品:《喧嚣远去》、《远处是橄榄树》、《打开的乐谱》、《最后的歌》等。
1996
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参加“重复·开始”油画作品联展。参展作品:《盛夏》、《最后的歌》、《远处是橄榄树》、《喧嚣远去》、《宝贝》。
创作非洲驼鸟蛋作品046号,由中国驼鸟协会收藏。
1997
应美国GHK公司邀请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参加“开放之门”中国展开幕式。参展作品《最后的歌》、《打开的乐谱》、《马》系列等。
陶艺作品《孩子的幻想》、《母与子》参加中国文化部组织的“中国当代陶艺展”,作品由文化部收藏。
1998
创作油画作品《激越的琴声》、《母与子》、《青春》、《少年日记》、《童声合唱》。
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素描经典画库·曹力素描集》。
在北京世纪艺苑美术中心举办“第6次个人作品展”。参展作品:油画40幅、素描20幅。
1999
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的《中国艺术》1999年第2期发表文章《体味自由》,以及油画作品《喧嚣远去》、《最后的歌》、《远处是橄榄树》、《宝贝》、《窈窕淑女》、《田园合奏》、《牧马人》、《盛夏》、《蓝鸟》、《金色天空》、《光与影》。
由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曹力绘画构图技法》光盘及录像带。
参加“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艺术精品邀请展”。参展作品:《过去与未来》、《窃窃私语》。
参加青岛“国际美术邀请展”。参展作品:《风筝》、《海滩》。
2000
《今日艺术》总第94期发表评论:《诗·音乐·空间》(张澎文)。
发表作品:《原野》、《母与子》、《有月亮的下午》、《青春》、《风筝》、《命运之鸟》、《金色天空》、《光与影》。
在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当代美术家》2000年第2期发表文章《谈点感想》,并发表作品:《规定曲目》、《都市喧嚣》、《都市喧嚣之二》、《我很烦、我要飞》。
油画《小城一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邀请展,参展作品:《综合材料雕塑·新人类》。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20世纪中国油画作品展”,参展作品:《远处是橄榄树》。
2001
创作油画作品《红鸟》、《红土》、《飞翔》、《马》系列共四幅。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的《艺术世界》总129期发表作品:《演员》、《风筝》、《音乐会》。
2002
参加“2002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会”。参拍作品:《红土》(由美国GHK公司收藏)。
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曹氏马家族》第七次个人作品展。参展作品:油画40幅、素描55幅。并在《北京青年报》、《信报》等其他报纸上发表作品及文章。
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的《中国艺术》总29期发表文章《有限中寻求无限》及素描作品12幅。
《中华文化画报》2002年第4期发表评论文章:《梦想与隐喻——读曹力近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评论家殷双喜文),同时发表油画作品10幅,素描1幅。
2003
创作油画:《天使之梦》之一之二、《小女孩的梦》、《粉色晨风》、《梦中的橄榄树》、《完美家庭》。
创作素描:《飞翔》、《烛光之歌》、《花样年华》、《完美家庭》。
参加“国际当代素描艺术邀请展”,参展作品:《五魁手》、《兵马俑新素描》。
在岭南美术出版社、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画廊》2003年第6期发表评论文章《田园·梦幻与诗》(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主编易英文)。同时发表油画作品:《金色的天空》、《少女与鸟》、《夜生活》、《红鸟》、《光与影》、《逆光》、《打开的乐谱》、《牧歌》、《青春》、《秋》、《天使之梦》;发表素描作品《曹氏马家族》16幅;发表综合材料雕塑《新人类》。
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画家·丛书(二)》中发表文章:《梦想与隐喻—读曹力近作》(殷双喜文)。并发表油画作品:《云南童话》、《准备起飞》、《大馅饺子》、《白色梦幻》、《打开的乐谱》、《红土》、《红鸟》、《飞翔》;发表素描作品《自在》;发表综合材料雕塑《新人类》。
2004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美术向导》2004年第2期发表素描作品:《看见风景的房间》、《幻境》、《人与自然》、《田园幻想》、《奇异的梦》、《天使之梦》、《生活迷茫》。
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画家风格素描系列一书《曹力素描》,作品115幅出版。
创作油画作品:《情色花园》、《放飞》、《瑜珈》、《琴声如诉》。
2005
参加全国第十届美展,油画《中国童话》获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佳作奖”。
创作油画:《梦中的俄罗斯》、《绿色童话》、《一束光》、《天使游戏》、《牧童》、《没睡醒的小鸟》、《金色草地》、《大鸟的梦》、《几家欢喜几家愁》。
㈡ 法国著名的画家乔治·德·拉图尔常以什么为创作题材
一楼说的对~他擅长烛光画
乔治・德・拉图尔,17世纪美术史上一位擅长描绘光线与阴影的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充满神秘,曾赢得法王路易十三钟爱。在他逝世后,曾被世界遗忘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直到20世纪初才被发掘出来。拉图尔的作品构图严谨,以极端写实手法描绘光与影的变化,画风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但却又能有其个人的独特风格,拉图尔以年老乐师为题的一系列画作以及著名的《作弊者》、《女相命人》,展现出其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充分将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来。晚期杰作如《忏悔的马德莱娜》、《伊琳为圣赛巴斯蒂安疗伤》等系列,更成熟掌握燃烧着蜡烛的夜光表现,流露出一股神秘动人的气氛,整个画面深具一种崇 高的精神性。本书收录多幅鉴定为拉图尔的名贵真迹与仿作,并呈现细腻的局部处理,同时附刊与拉图尔同时代画风相近的名画,让读者相互对照比较,深刻体会拉图尔的生平特色与艺术价值。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22401/
㈢ 卡农是谁创作的
约翰·帕赫贝尔。
由来:
帕赫贝尔(Johann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Pachelbel'sCanon)。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
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3)光影创造者扩展阅读:
背景故事:
帕赫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的学生和助手。
1677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1683年,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
离开了艾尔特,帕赫贝尔来到伍腾堡宫廷,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赫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
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帕赫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约翰帕赫贝尔去世,享年52岁。
所以帕赫贝尔从未去过英国,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是德国人,死前不但已经嫁给了帕赫贝尔并且还生了孩子。
㈣ 求几首冰心的现代诗《繁星》😍
《《繁星》节选》诗词详情作者
一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
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五黑暗怎么的描写呢?
心灵的深深处宇宙的深深处灿烂光中的休息处。
八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
撒的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一一无限的神秘何处寻它?
微笑之后言语之前便是无限的神秘了。
一六青年人呵!
为了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
一九我的心孤舟似的穿过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
二零幸福的花枝在命运的神手里寻觅着要付与完全的人。
二六高峻的山颠深阔的海上——是冰冷的心是热烈的泪可怜微小的人呵!
三零光阴难道就这般的过去么?
除却缥缈的思想之外一事无成!
四二云彩在天空中人在地面上——思想被事实禁锢住便是一切苦痛的根源。
四八弱小的草呵!
骄傲些罢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四九零星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它们是光明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里。
五一常人的批评和断定,好象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着月明。
五三我的心呵!
觉醒着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
五四我的朋友!
起来罢晨光来了要洗你的隔夜的灵魂。
六三指点我罢我的朋友!
我是横海的燕子要寻觅隔水的窝巢。
六九春天的早晨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飘扬的衣袖静悄的心情。
七七小磐石呵坚固些罢准备着前后相催的波浪。
八四寂寞呵!
多少心灵的舟在你的软光中浮泛。
九零坐久了推窗看海罢!
将无边的感慨都付与天际微波。
九七是真的么?
人的心只是一个琴匣不住的唱着反复的音调!
九八青年人!
信你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
一零三时间!
现在的我太对不住你了么?
然而我所抛撇的是暂时的我所寻求的是永远的。
一零七我的朋友!
珍重些罢不要把心灵中的珠儿抛在难起波澜的大海里。
一零八心是冷的泪是热的:心——凝固了世界泪——温柔了世界。
一零九漫天的思想收合起来罢!
你的中心点你的结晶要作我的南针。
一一四“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一三一大海呵,那一颗星没有光?
那一朵花没有香?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一三七聪明人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罢!
她只是虚无缥缈的反分却你眼底春光。
一四五心弦呵!
弹起来来罢——让记忆的女神合着你调儿跳舞。
㈤ dota的创造者
http://ke..com/view/20844.html?wtp=tt
这里
㈥ 列宾创作这幅画的目的是什么
他创作这幅画时,就是为了表达当时自己这种复杂的心境,和对于世俗环境的感情
㈦ 达芬奇的创作灵感来自哪儿
达芬奇是个有追求的人。达芬奇不相信宗教,不相信权势,他只相信自然,大自然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自然科学也在他的人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对自然的各种东西感兴趣,例如大自然中的光与影,透视,人体解剖,城市规划,马的站姿……,这些有些被用于他的美术作品中。用当时某位画家的话说,甚至要高于美术的地位。这句话虽然夸张,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在达芬奇的人生里,随处可见他未完成的作品,因为他的兴趣转移了;随处可见许多反写的手稿,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兴趣以及他甘愿为之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除了画家,他还被称为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城市规划家,服装设计师,舞台设计师,音乐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军事科学家,解剖学家,发明家,机械大师,马术家……
其实要了解达芬奇,应该把当时文艺三杰都了解一下。关于勤奋,其实三位都是如此,只是他们的目的又完全不同,达芬奇完全是处于自己的兴趣对自然科学的好奇,而米开朗琪罗则是为了工作的完成和对名利的追求,拉斐尔则是受了大量的委托。这并无任何矛盾,他们的人生轨迹的确是这样的。所以,达芬奇的作品会如此的优雅而深沉,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则浑厚而有力,拉斐尔的画作秀美圆润,却远远没有深刻的内涵。
所以大概来说,达芬奇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他所作的工作都是为了他对大自然中各种东西的兴趣。
㈧ 宫崎骏的天空之城是怎么创作的
《天空之城》是一部由JonathanSwift写的小说《Gulliver's Travels》改编的电影,某些人认为其故事情节较为传统,但这不等于它没有新意,相反,《天》一剧充满了很多新元素。电影中近乎完美地刻画出故事所发生的世界的景观,有点科幻色彩,也有点神话色彩,还有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味道,诸如高架铁轨上的旧式火车,黑漆漆的矿洞,飞空艇,象泥塑的机器人等等...
紧张激烈的情节贯穿整部电影,但蔚蓝的天空和浓浓的白云反而将尖锐的冲突淡化得更耐人寻味;人物的表达很多时侯不是靠台词而是靠人物的具体动作,使人物的性格更显深刻。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它能吸引小孩甚至大人坐下两小时专注地看一部动画片了吧。我们不得不承认宫崎骏有这种能力。
小姑娘希塔是传说中“天空之城Laputa”的后裔,那曾是超越地上文明不知几千年的空中文明,但不知为何,希塔的祖先离开“天空之城”,抛弃发达的科技,在地面上过起隐居的生活。而希塔向往着多彩的大千世界,她带着母亲的遗物——天空之石偷偷出走。
故事由希塔所坐的飞艇遭到空中海盗的袭击而开始。争斗中希塔从万米高空的飞艇上跌落下来……事另外一个主人公少年PASU是矿工机师的徒弟,这一天收工时,发现天上有个亮晶晶的东西正在慢慢地下落。是什么?UFO ?他飞也似的跑过去,发现是一个好可爱的女孩子,在一团蓝光的包围下从天上飘下来了……
第二天希塔在PASU的房间里醒来,发现房里有一张“天空之城Laputa”的照片。这是PASU的父亲冒着生命的危险历尽艰险才拍到的真正的天空之城,但除了斯威夫特之外,没有人相信他。于是父亲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了。PASU发誓,一定要向他人证实,世上真的有天空之城存在。然而嗅觉灵敏的海盗很快就找上门来了。接下来就是一段令人眼界大开的追捕与逃跑镜头,最后二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掉入万丈深的矿井,希塔戴的天空之石又一次发光,令他二人安全飘落。
矿井中,天空之石和井下的矿石发生共鸣,原来这里曾是开采天空之石原料的地方,但提炼天空之石的技术,传说只有Laputa的人才掌握着。 二人刚出矿井,就被军队的人抓住了。希塔被带往要塞,在那里一个叫穆斯卡的人给希塔看一个巨大的机器人,说是从天空之城掉下来的,凭当时的科技无法令它再启动。当天晚上,希塔念起祖辈所流传的寻求帮助的咒语,天空之石发出光,令机器人再次活起来,整个要塞变成火的海洋。
PASU趁乱和海盗达成联盟飞入要塞救出了希塔。匆忙中希塔丢失了天空之石,而穆斯卡得到了宝石,命军队按照宝石上圣光的指引,飞向天空之城。另一方,海盗妈妈从希塔的记述中算出了天空之城的方位,带着希塔的二人乘海盗飞艇全速前进!
即将到达之时,忽然前方出现龙卷风,和穆斯卡的舰艇又狭路相逢,交战中PASU和希塔的滑翔机被卷入龙卷风里。
这里是被上帝抛弃的领域,自然的恐怖与众神的愤怒在这里集结,飞越浓重的黑暗,在纵横飞啸的电光中,穿过闪电的回廊,突破生与死的界限,命运之门再次敞开在少年的面前……龙卷风的中心,正是传说中的飞鸟“天空之城Laputa”!这儿是寂静的天堂,只有机器人值守的空中都市,植物和远古生物的家园。
宫崎骏的作品中,科学技术最好的地方就是没人居住,在柯南的“未来世界”以及“天空之城Laputa”都是如此。反之,“风之谷”中为生存而奋斗着的人们虽然只有古老的技术,但却是机器的主人,《天空之城》的飞行海盗们也是这样。
穆斯卡抓住了海盗们,也来到了Laputa,他迫希塔和他一起进入中央控制室,启动黑石碑上的文字,即将开始他称霸世界的野心。希塔抢回天空之石,为了阻止穆斯卡,她和PASU一起念起毁灭一切的咒语:Punish Laputa解体,邪恶和助纣为虐的武器系统一同化为大气层的火球坠入海中,而澄清的“天空之石”载着Laputa的生命之树,上升到天空的尽头……
《天空之城Laputa》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宫崎骏一人兼任了原作、监督、脚本和角色设定四项重任,使得这部作品从头到尾注入了纯粹的宫崎理念。宫崎骏的音乐搭档久石让,这次达到了他配乐生涯的顶峰。
㈨ 毕加索1907年创作的什么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通过几何式的穿插与分割,将所有的物体和背景统一在一个二维平面中,这幅画的诞生被学者们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开端。从画面内容上看,它的尖锐和丑陋是令人不舒服的,不同于传统的审美标准,但是它预示着一种新的、更加自由的绘画语言的开端。本文主要是对这幅画视觉信息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以及画作对后世的影响。
一、创作环境
毕加索的这幅作品被划分在1907年-1910年间的“非洲时期”,这幅画的完成也并不是单纯的绘画,那个时期的毕加索深受黑非洲艺术和古伊比利亚雕塑以及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重要因素的熏陶。
据文献资料记载,《亚威农的少女》这幅画完成于1907年,画中所描绘的的场景取自巴塞罗那的一所妓院,那里是毕加索为了满足赤裸裸的性目的而是常常光顾的地方,且女性一直是毕加索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不论是生活还是关于创作。有学者认为《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幅立体派作品。“因为它打破了自然形式,无论人物、静物还是衣饰,倾斜、交替的平面,都成了半抽象的整体设计,整个平面被压缩在一个浅层空间里,这本身就是立体派
。”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开端,一个过渡性的尝试,还算不上真正的立体主义。
二、视觉图像分析
1.画面内容简介
《亚威农的少女》的画面中所绘的五位女人形象就是巴塞罗那的妓女们,五个裸体女人的色调是以蓝色背景来映衬的。画面中间是俩正面的裸女,也能够说她们还稍带点女性的特徵,五官比其他几人较柔和,其中一人右臂被高高举起,另一人是两臂高举,她们的乳房稍微体现着了古典的媚态,但她们的整个形象却没有女性才特有的柔软和优美,它体现的是呆板单调。她们的面容虽然是正面的,鼻子却是侧面方向的,就象被硬套在睑上一样,看上去不自然。在二位裸女左方,另一裸女登台般出现在画中,她的脸是完全侧面的,但眼睛又是正面的。她的形体已经被分的支离破碎,我们虽能看到一条向前跨出来的腿但分不清左右,因为另外那条腿消失了。她举起的左手手指长度惊人,右手指尖形状给人感觉更胜脚指,与女性特质毫无关联。右方的两位裸女,她们近似鬼怪,靠近内部的那一裸女,她象戴着假面具一样正揭开帘子进入画面,它比身体要格外显大。右边坐着一位似乎是背朝着我们的裸女,但像戴着面具的头却正向面对我们,她的嗓子和颈部的彼此关系极不明确,脸容扭曲,脸色像烤乳猪,狰狞可怕,充满玄乎的恐怖主义色彩。中间还有一堆水果,葡萄在西方有着性的寓意。
2.视觉信息分析
(1)画作语义信息的表达
画面视觉信息大致分为两种: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作品中的语义信息主要是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它的作品信息对于创作者和接受者来说是一样的。
在这幅画中,毕加索没有画出标题中和少女们相关的信息,在视觉上她们没有年轻丰满的肉体,没有姣好的容颜,抛弃了传统的审美标。根据文献资料查询,他为了创作这幅大作画了多幅素描稿,毕加索在最初的创作中草图中还包括两位有衣着的男性客人,据说坐在中间的是位水手,且是常客,而左侧站着的是一名医学院的门生,画家的构思目的是将性的放纵与亡的惩罚联系起来,他原想给这幅画的名字是《罪恶的报酬》。然而,在最后呈现的画面,只有五个直视观众的裸女。
(2)画作审美信息的表达
作品中的审美信息是指形式和手法,是形式本身的视觉美感,它是以直观的方式显现的,是艺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康德也说过:“直观是视觉形象的最高形式”,所以视觉信息是有侧重点的,语义信息太复杂丰富就会忽略掉审美信息,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以其中一个为主导减弱一方,突出另一方,才能够明确的表达创作者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审美信息。审美信息囊括色彩、线条、肌理、光影等视觉因素。下面我将开始具体分析亚威农少女中的审美信息。
画面
《亚威农少女》画幅较大:244cm×233cm,是横幅矩形构图,接近方形,属于基础形式,五位裸体妓女居中,画面上轻下重,置身于视觉冲击力那么强且画幅很大的作品前,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感染力。
线条与形状
线条是造型形式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这一期间毕加索在不断思考如何将非洲木雕艺术带有的原始气息与油画语言相结合,他不停地收集非洲艺术品包含木雕、雕刻、铜像各类艺术品。从画面整体上看,它借鉴了非洲木雕形式语言中的造型、形体结构元素。
画面线条大多采用了斜线与曲线,几乎没有水平线与垂直线深色线条和浅色线条,长短粗细不一,虽然繁杂,但却不凌乱,线条的方向与力度搭配得十分和谐,加了画面的节奏感与不稳定感。浅橙色的身体与轮廓线条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中,它没有女性的柔美,反而是富有张力感,体现出了一种力量美感。色调的统一使画面在变化中求得了统一,让整个画面有变化有统一,线条穿插在整个画面体现出了节奏感与跃动感。
线条的变化和穿插构造出几何形态,具有平面性特征。画面中以三角形的几何状居多,定下了整体画面的“性格”基调,三角形的稳定、失衡、厚重或尖锐充分在这幅画中体现出来。几何形面与面的虚实结合给画面增添了了精彩的效果,让画面看上去更有形式感。
空间与色彩
在这幅作品中,基于一个二维平面中的画面上,它被削弱了光影空间和色彩的力度。中间两个女人的乳房轮廓与肚子弧形轮廓的相呼应、黑色块的眼部与凹陷的唇部的呼应、立着女人的上肢形状与蹲着女人的下肢形状的呼应等,这些反复都牢牢地将主体与背景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使画面看上去统一整体,但是削弱了空间关系。在色彩方面,蓝色的背景有后退的视觉感,但是纯度高,明度低,且被白色修饰令它向前走近观众;浅橙色的肉体是绘画的主体色彩,纯度较低,明度高,且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空间,蓝色背景只占据了小面积,同样起到了削弱空间的效果。画面中右面的两位女性的色彩相对于其他三位来说对比鲜明,在这个造型奇特身体上发挥出了作用,体现出了非洲艺术色彩的粗犷,中间的比较偏柔和,做了平面化处理,以平涂为主加上几笔轮廓线,最左边的女性相对来说力度比较居中在色彩对比方面,处于极度紧张和极度缓和的中间,让整个画面氛围更和谐。
总的来说,色彩的构成上既突出了对比又非常和谐;明喑的对比、光影的处理构造出了几何形的立体效果,色彩处理的既有节奏性又有韵律感。
来源:艺术研究
㈩ 导演基础创作
照样进行基础创作,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标签,如果没有基础创作的话,那么就更谈不上其他的更好的创作了,所以说扎实的技术创作是一个多样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