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汉中市为什么开发
这话说得……
那为什么汉中不开发……囧
因为汉中现在的经济情况还不是很好
还需要发展
而它具有发展的潜质
所以要开发
㈡ 汉中曾经有哪些历史人物在这里来过
汉中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古汉台望江楼
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三国大将魏延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
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汉台区。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其为汉王,《史记》中记载,刘邦颇为失落,谋士萧何劝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大将,后突袭拿下三秦地区,和项羽一争高低,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称汉朝,刘邦亦称作汉高祖”。今日中国“汉族”即得名于汉朝,汉中乃中华汉人称号的古发源地,并留下大量汉朝时期文物古迹,如拜将坛(刘邦拜韩信处)、古汉台、栈道等。西汉武帝时期,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事件。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巴郡少数民族起事,攻入汉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张修起义,响应黄巾起义,攻巴郡、入汉中,兵败归附刘焉。熹平年间(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汉中传播。后来张鲁除掉张修,在此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国即占据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 诸葛亮去世后,汉中复被魏夺得,设梁州。后魏灭,西晋政权建立。随着政局变动,汉中的归属也开始在政权更替中反复变更。先后归属西晋、东晋、宋、齐、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权。
东汉以后,汉中郡曾先后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而南郑之称,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年间(554年-605年)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沿用。 西晋政权动荡后,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下辖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沔阳、城固、西乡、黄金、兴道。没过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时为汉中郡,领南郑、汉阳、城固三县。后周改汉中为汉川郡。 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
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为金、洋、凤、兴四州。五代时期,先后成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的领地。 北宋平后蜀,仍为兴元府,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四县。北宋时汉中商税收入仅次于开封、成都等地,居全国前列。南宋时成为边陲重镇,增设廉水一县。余地为沔、金、凤三州。 元代为兴元路。
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两州:金、宁羌,统辖十四县:南郑、城固、洋、西乡、褒城、凤、沔、略阳、石泉、汉阴、平利、洵阳、紫阳、白河,其中南郑为附郭。知府费震在宋城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汉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设汉中御守千户所,十三年改为汉中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属陕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于此地,并在城内建明瑞王府。经过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规模宏大,院落相连,楼台相望,亭阁错列。东连莲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场粮库,北抵城墙基,并将北城墙向北移二十步。面积约占当时汉中城三分之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进攻陕西,张献忠也配合夹击。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难。留在汉中的豪华王府,被当地人拆除,一抢而空。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瑞王故宫曲》这样写道:“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处,零落小山丛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莲花池及琉璃照壁 ,还有铸“飞天”、天龙”等图案古铜钟,现存古汉台,花园旁太古石,存于汉中市图书馆。 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镇压。
民国建立后,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前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2月,迁至汉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设城固考院小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8月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5年后迁至兰州,而国立西北大学则迁回西安复校。抗日战争期间,汉中属于第五战区辖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汉中尚属国民党当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中路部队进入区内,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区内管辖权。此后,交通建设、政权巩固措施开始实行。 “三线建设”开始后,汉中成为重点建设地区。1965年2月20日,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向毛泽东、中共中央常委汇报了三线建设布局,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汉中地区处于战略纵深带,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力资源充足,是国防工业建设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确指出:汉中地区,以航空工业为主,辅之国防重要项目和国家工业骨干项目。同年3月21日,报告获得通过。此后,从1965年到1969年,对汉中进行了多次选厂布点和筹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时机械工业部下属核工业405厂在区内开始建设,后属核工业部,今属中核集团。1966年开始,机械工业部所属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工具厂、汉江铸锻件厂开始在区内建设。1969年11月,中央决定将汉中作为运输机生产基地,并列为“四五计划”的重点项目。 文革时期大量古迹遭破坏,汉中古城墙遭到拆毁、汉中钟楼在武斗中被彻底摧毁,古汉台等遗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和人为破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汉中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望采纳,谢谢
㈢ 汉中新纪元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汉中新纪元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4月15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矿产加工,水电能源开发等。
法定代表人:何清华
成立时间:2014-04-15
注册资本:2668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1230010004829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兴汉路中段兴汉路市场南楼2层227号营业房
㈣ 汉中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位于华夏版图之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刘邦西汉王朝的发祥地,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要地,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张良、韩信、萧何、张鲁、诸葛亮、曹操、刘备、夏侯渊、黄忠、姜维、马超、张飞、吴玠、吴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汉中留下深深的足迹。汉中也诞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外交家张骞,孕育了刚直雄烈的大汉诤臣李固,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长眠于汉中洋县。诗人李白、杜甫、陆游、欧阳修、岑参、元稹、李商隐也在秦巴山区之间游走,吟唱出彪炳文学史的瑰丽诗词墨宝。在抗日战争时期,汉中是后方重镇,陪都重庆屏障,蒋介石、李宗仁、蒋纬国、陈诚、胡宗南、祝绍周、杨虎城、美国飞虎队陈纳德这些抗战名人在汉中书写了辉煌的诗篇。——常识历史篇。
㈤ 为什么说汉文化出自汉中
汉中的“两个传说”与四川民间有关
陕西省汉中市和四川省广元市同属蜀道重镇,互为近邻。在广元市流传着两个有关汉中的传说,虽为里巷琐谈,但表现出人民大众的智慧。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一、汉中的由来据传古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城内有一座古寺叫天目寺(旧址在今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寺内有一口古钟。一敲,钟声如雷,清脆洪亮,周围七八百里隔山隔水,都听得清楚,大家都叫它“神钟”。从此“天目晓钟声八百”便成了“蜀州八景”之一。
这件事不知咋的传到皇帝那里去了。万岁爷如获至宝,马上下一道圣旨,要州官立即派人把古钟送到京城,作为紫阳钟。
州官接到圣旨,不敢怠慢,从民间挑选64个彪形大汉,分班抬运。并派官员押送。限期半月内抬到京城,误期要问斩。到京城路隔千里,交通又不方便,抬工们自知这苦差事凶多吉少,有去无回。但又不敢违命,只好咬紧牙关,风餐露宿,起早摸黑,日夜兼程,过剑门关,走栈道。越巴山,一路辛苦不说,还未出川,就被看押官打死、饿死或因摔倒而被砸死,少了一半多人。剩下的人,天天抬运,磨破了肩,压弯了腰,个个筋疲力尽,直喘粗气,有的还累得吐血。他们请押官大高抬贵手,歇一阵再走。押官大声吆喝:“少说废话,误了期老子吃罪不起。”抬工们忍气吞声,继续赶路。出川,进入陕西南郑,大家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互相挤挤眼……,突然,绳断杠折,“哐”的一声,大钟落在地上。押官怒气冲冲,挥舞皮鞭,催逼抬工们绑好行头抬杠,火速赶路。谁知大钟坠地陷入土中,越陷越深,越挖越往下沉。抬工们明白已经误期,反正迟早是死,就索性把押官打死,纷纷逃走。
后来,当地百姓把古钟沉陷的地方取名“陷钟”,因为口口相传,字音相近,就变成了“汉中”,一直沿用至今。
二、汉中换广元相传,四川有个昏庸郡守不理政事,一年到头在锦城(今成都市)花街柳巷寻欢作乐,全省有多少州县。哪州哪县在东在南,哪等县该交多少赋税,他一概不知。
有一年,物产丰富的汉中因暴雨成灾,庄稼欠收,未交赋税,因此影响四川向朝廷交纳赋税。这下惊动了皇帝,降旨追查原因。郡守慌了手脚,当即派人去汉中调查。
派去调查的张差官是个怕苦怕累的人,更不情愿跋山涉水去汉中。他出成都北门不远,见新都桂湖丹桂飘香,便策马进去,饱览风 光,游荡多日后回锦城,谎报说:“下官查访汉中,出门见大山,遍地是石块,地上草不长......”。
“原来是块不毛之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民情的郡守信以为真。
张差官见骗得郡守,又乘机胡编乱造说:“当地还有四句民谣,‘好个汉中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这个汉中又小又穷,还没开口催交赋税,县令便伸手要粮食救济。”
郡守听到这里,双眉紧皱,唉声叹气:“不知皇上会怎么处置?”张差官又出歪点子:“依下官之见,这汉中不毛之地,不如送给邻省陕西,以免每年催交赋税之烦。”郡守眼睛一亮:“这到是个好办法。”转眼一想:这样一来,我管的地盘缩小,不就比人家矮一截吗?张差官看出郡守的心思,说道:“用汉中去换一个县,县换县,不亏本。”
后来,四川郡守派王差官到长安交涉四川汉中换陕西广元事宜。陕西郡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好官,当王差官说明来意后,他十分乐意用广元换汉中。
换县翌年,四川在对新换的广元县计算赋税时大出意料,因为广元土地贫瘠,人口少,加上常年干旱,百姓收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根本没余粮交赋税。四川郡守自知吃亏,三番五次想要回汉中,陕西郡守最后答应补个嘉陵镇,才算了结。后来,四川郡守算田亩,始知嘉陵镇本是广元县所辖。所谓一县加一镇,实际上还是一个县。从此,美丽富饶的汉中就归陕西管辖了。
㈥ 汉中面皮的真正起源
面皮起源于汉中,并已有数千年历史;相传刘邦 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㈦ 请问东汉末年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是汉中的军阀张鲁的父亲吗
张衡实际上是东汉中期的人物,并且和张鲁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张鲁是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张天师张道陵的孙子
张衡(?-179)东汉末年道教派系·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第二代天师(称嗣师)。字灵真,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张良之后。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张道陵长子,张鲁、张卫、张愧之父。这是张鲁的父亲。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发明地动仪的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