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壮族的起源和历史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唐五代时期,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乌浒(乌武)等,但也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洞氓”等。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撞”、“布土”、“土人”等称谓。
元明以后,被侮译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土、沙等。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52年统一称为“僮”(音壮)。1965年改写为“壮”。
(1)创造壮族完整扩展阅读:
据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的记载,壮民多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广西迁来的。永丰乡覃姓的族谱中,有“洪武初来程山古县落籍”的记载(连山宋代称程山,置县治于宜善)。
从族谱考察,部分韦姓先祖自桂北山区的南丹、庆远、都安一带;覃姓于万历九年(1581年)从广西贺县迁来;莫姓分别于永乐、正德、万历前后从封开迁来;贤姓是天顺年间从广西崇化(平乐)迁来;梁姓于成化年间从广西藤县迁来。
由此推断,壮族由广西迁来连山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和相邻的汉、瑶族交错杂居,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关系密切。此后形成小聚居的局面,形成独特语言圈和现今的分布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壮族
⑵ 壮族“方块壮文”究竟是怎么回事
现在在广西,拉丁新壮文非常盛行。但是实际上,在这之前壮族人并不使用拉丁新壮文,他们有自己的文字。
壮族祖先最开始使用的文字起源于“本源书”中的文字符号。一般认为,《起源书》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从广西出土的一部分历史文物中能够了解到,这种象形文字的刻划符号,比结绳记事发展了更上了一个层次。
因为在历史上,壮族一直没有建立统一的政权国家,“方块壮文”只在壮族地区的民间流行小范围的流行和使用,没有被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纳,只反映了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和作用。如今,了解“方块壮文”的人越来越少,应该尽全力将这些有历史意义的文字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这样才能有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
⑶ 壮族是谁创造的
...-_-和所有生物一样是原始细胞变的呗.要是你真像楼上说的是来挑衅的话,你真的太无聊了.和泰族同宗,都是先秦时期的僚人
⑷ 壮族的由来及发展是什么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
⑸ 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
壮族人的传统来民居喜欢依山源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
⑹ 有哪位大仙知道壮族有一个《创世纪》的故事 越详细越好!
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叙述天地原来是一团旋转着的大气,后来变成一个三黄蛋,爆为三片,一片飞升为天空,一片下沉为海洋,一片留在中间,成为人类居住的大地。
布洛陀《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
相传布洛陀与母勒甲是上帝派到凡间造人造物,创造凡人世界的始祖。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也是他创造的。这里曾经是他栖身生息,繁衍子孙后代的圣地。下面的故事,便是关于布洛陀与敢壮山的传说。
很古很古以前,田阳这个地方和其它地方一样,没有草木,没有人类,没有生灵,广渺的大地空空无物。而早就有了生灵的苍天,上帝看到大地仍死气沉沉,很早就盘算着派人到凡间繁衍人类,创造人间世界。终于有一天,上帝决定派布洛陀与母勒甲下凡,创造新的世界。 布洛陀与母勒甲受上帝的派遣,于二月初一启程。那天,布洛陀挑着一对大萝筐,萝筐的一头装着五个孩子,另一头装着被褥和衣物;母勒甲肩扛一把锄头,手拿一把开山镰,乘着大帝宫殿前摘下的两片树叶,缓缓地飘流而下。……一天,二天。到了第十九天,布洛陀和母勒甲飘到了田阳上空。这时乌云突变,大地上从没有过的电闪雷鸣伴随着大风大雨,震耳欲聋地炸响在大地上空。雷劈声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担断了。霎时,两只箩筐飞奔着向大地坠落。布洛陀和母勒甲一见慌了神,他们立即甩掉手中的断扁担、锄头和镰刀,没命地扑向孩子。但是迟了。仅仅一眨眼的功夫,两只箩筐便分别落在东西相距十里的那贯和三今两地。装被褥的箩筐掉在东面的那贯,被褥落地的地方,突然间耸起了一堆土,很快便形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壮家第一山“敢壮山”。那一孔一孔的被褥缝隙,后来成了山上的岩洞。
布洛陀夫妇落在“敢壮山”上,双双搜索了半天也不见了孩子的踪影,他俩立即奔向敢壮山顶,站在西头的最高处遥望四周,仍然不见那只坠落的箩筐和五个孩子。于是又搬来石块垒成一个台子,这座台子后人叫“望子台”。布洛陀夫妻登上望子台往南一看,只见锄头镰刀坠落的地方挖开了一道弯弯的大缝沟,天上的雨水落下后都汇流进地沟里,形成了右江河。布洛陀和母勒甲无心留览河山,抬眼又朝西头望去。只见十里开外的平川上,有五个孩子在蠕动着。母勒甲一见激动地喊了一声“孩子”。喊声刚落五个孩子立即一动不动地坐在地上,一袋烟的功夫便变成了五座小山,人们叫做“五子山”。因为“子”和“指”谐音,后人都叫“五指山”。 “哇……”
突然间,活生生的五个儿子变成了五座山,再也听不见父母的呼唤,布洛陀夫妇失声地哭喊着,双手疯了似的刨起脚下的土块,“哗啦、哗啦”地往敢壮山四周抛去。该知这些土块所到之处,很快又成长了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峰,与五子山连在一起,环绕在敢壮山的周围。 从此,壮乡的大地上便有了“敢壮山”为主山的敢壮山山脉。
在广西红水河流域、龙江流域、右江流域部分地区,以及云南文山地区流行的神话说:“花”,是一位女性,名叫“妹六甲”(有写作“姆六甲”、“妹洛甲”,还有称“花婆”、“花婆奶”、“花王”、“花王圣母”、“床头婆”、“床头妹”、“床头批”,等等)。在太古洪荒时代,宇宙中有一个在旋转着的蛋,后来爆开分成三片,一片飞到上边变成天空,一片下地底成水,留在中间的一片,就成为现在人们居住的大地。那时,各片什么东西也没有。突然,在中界的大地上,长出一朵花来。
这朵花说不上是什么颜色,花一开,中间却长出一个女人来。这个女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人。她披头散发,全身一丝不挂,满身长毛,很聪明,因此后世人叫她妹六甲。因为她的智慧足以做聪明人的师傅,所以又叫“妹洛西”。
妹六甲撒尿湿了土地,然后她用手捏着尿湿的泥土造出了人,并用辣椒与杨桃分出了男女。接着又造出了飞鸟、走兽。下雨时,鸟兽和人都没有地方躲雨,妹六甲便张开双脚,坐下来,变成一个岩洞,人和鸟兽就到岩洞里去避风躲雨。
还有的神话说得更具体:妹洛甲管花山,栽培许多花。她送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孩子。花有红有白。她送红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女孩;送白花给谁家,谁家就生男孩。有时,花山上的花生虫、缺水,人间的孩子便生病。孩子家就得请师公做法事案报花婆,除虫淋水,花朵茁壮生长,孩子便健康成长.人去世,魂儿便回归花山还原为花。
为壮人所接受的道教经书《圣母号》,称花婆为“九夭圣母”,能“赐男赐女,作人间之主宰,以嗣舆绩,为世上之花王,能消灾克害,能度凶关,化短为长,移凶作吉。”
柳江一带则说花王就是伏依妹子。远古时代,洪水过后,人类死绝,只剩下躲在葫芦里的伏依兄妹。为了再造人类,他们只好兄妹成婚,结果生下一个“磨石仔”。伏依妹子把它剁碎,撒向四面八方,氢时间到处树都开满了红花白花,后来便变了男人和女人。人们称伏依妹子为花婆。
柳城县古些乡一带的壮人说,花婆是壮族与松佬族的共同祖先。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三姐妹:云肖、碧肖、琼肖。她们的哥哥赵公明被天庭邪神无辜杀害,她们为之报仇也都身亡,成为神仙。当时,商封王昏庸,天下混乱,人民不安宁。这时有个女人国,没有一个男性。女人国里有个花妹,长得象桃花一样美丽。这年早春,山花万紫千红,花妹登山眺望远处白云中飘下三位婆婆,问她:“花妹呀!你在这里想些什么啦?”花妹回答说:“婆婆呀,我是个单身苦楚的人,你说我
怎么能过得美满的日子呢?”婆婆们说:“这不难,到三月三那夭,你们到w里最高的山顶上面向南方站着就是了。”说罢,婆婆们突然消失了。花妹把神仙婆婆的话告诉众姐妹。到了三月三那天,众姐妹都到最高的山顶面向南方。这时,南风微微吹来,不久,众姐妹都怀了孕,生男育女.从此,女人国成为有男有女的国家,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壮族与松佬族。云肖、碧肖、琼肖三姐妹所化身的婆婆,便是壮人所供奉的花王。
在桂中地区还流传着《唱圣母》的唱本,说“花王圣母”是壮姑张达环的化身。张达环有十姐妹,其中九姐妹均已出嫁,只有她独守空房,因其母断言她命带杀夫杀子,没人敢娶。可她不相信命运,奋发学艺,编织出美丽的锦帕,后生们看了赞不绝口,但都害怕她是个“杀星”,不愿向她求婚。只有一个后生看中她的精美手艺,毅然唱歌向她求婚,两人相约,十三日在马山相会定终身。后被她六姐说她去搞风流,其母不分青红皂白,打了她一顿,她一气之下,到后园自尽。达环生前知道有些夫妻婚后不育,夫妻反目,死后愿为她们送儿女,所以入土三天,坟上长出会动的鲜花。佛祖封她为花王,专给人们送儿女,所以妇女生下第一个小孩,便在床头立花婆神位敬祭。还有环江县龙水乡等地说花婆是当地不知名的王氏女所变。
这些显然是后出的故事,从“搞风流”、“佛祖封她为花王”等可以确证。云肖姐妹、张达环以及王氏女等,从其种种表现看,应该是一些女巫。她们经常为群众“求花”、“安花”,影响较大,是一些有神秘感的人物。她们被看作“花婆”,她们死后,有的便被立庙祀奉。
有的地方定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花婆的诞辰,有的确定三月三为“花婆节”。每年到了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五色糯米饭,或五色蛋等食品,跑到野外,采摘山花,对唱山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热闹非凡。这种现象起于何时,已无法考释,大概在相当古老的年代就盛行了。明人邝露在《赤雅》一书中对这种现象有生动的描述:“桐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各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炯中之少好者伴炯官之女,名曰‘仙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馆,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日‘浪花歌”,。
壮人多在各山间的平地聚居,称为炯场或炯。《赤雅》有云:“憧(壮)人聚而成村为炯,推长者为‘炯官’”。“炯宫”就是村老、寨老。壮人在春夭到山野里水流旁,采芳拾翠,对唱山歌,实际是从花图腾祭祀仪式变化发展而来的。任何图腾,一经确定之后,便都产生一种相应的祭祀形式。而祭祀,总是面对着图腾物或图腾画像。在百花盛开的春夭里,花图腾氏族的人们一起跑到野外,祭祀花图腾,是十分自然的举动。到了秋天,在岭南地区,只有少量的草木开花,多数则是结成果实,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果是由花而来,所以也值得祭祀。况且,每年春秋二祭,早就成为定例,所以秋夭也有祭花图腾的活动。
完整的故事找不到,只能零零碎碎的找到相关的资料,希望能帮到楼主。
⑺ 壮族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民族吗
壮族的来历
壮族,汉晋时为“僚”、“濮”中的一部分。全国统称为“壮族”之前,红河州壮族有“布依”(依人)、“布雅快(沙人)、“土僚”、“土人”等称呼。“依人”多分布在开远、蒙自、屏边、河口等地。“沙人”有“白沙人”、“黑沙人”之分。多分布在金平、河口、沪西等县。“土僚”分别称为“花土僚”、“白土僚”、“黑土僚”。多分布在个旧、蒙自、开远、元阳等市县。
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州内壮族有64285人,1985年增加到75901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26%。个旧市12109人,开远市8120人,蒙自县29194人,元阳县3074人,屏边县2804人,弥勒县4091人,金平县4346人,河口县10133人,泸西县1730人,建水、石屏、绿春、红河等县有少量居色1984年在开远、蒙自、弥勒、泸西、屏边、元阳、河口等市县的13个区内,建立了问个壮族乡(小乡)以及1个苗族壮族乡,l个瑶族壮族乡,两个傣族壮族乡。
⑻ 求白荷婷《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完整电子版pdf,txt都行
白荷婷《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回完整电子版答pdf
http://pan..com/share/home?uk=258437024
⑼ 壮族是如何创立
创立是啥意思?操壮语的人自古就存在于两广、云南、贵州等地,只是内部自称因支系不同而有不同,多数自称布朵(南壮为布拓),也有自称布昌(壮字的来源之一)、布瑞、布农、布泰、布班、布陇等等,或可称为文僚(壮语vunz raeuz咱们的人之意),本族内的他称更多。“壮族”二字在壮语中属于外来词,并非本族语,本族语中一般并不使用“壮族”这一外来语,而是使用各个支系的自称,如同英语中不会把“ying guo ren”当作英国人的自称一样。壮族的汉语名称是解放后民族识别确定下来的,至迟在1958年已经确定“僮族”的汉语名称,后改为“壮族”。而僮人二字在历史上最迟在南宋已经出现在古书中,明代之后使用“僮人”称呼现在壮族的先民增多,除了僮人外,还有俍人、僚人等称谓。
⑽ 中国“创造出来”的民族有哪些
壮族也不能说是创造的,说句实话,虽然壮族多在广西,但是壮族人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还是很不同的,他们还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