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发明了杆秤
杆秤制作的传说有两种,一是鲁班所发明,二是范蠡所制作。
1、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2、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
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1)汉朝发明秤砣扩展阅读: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
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
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
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② 最早的杆秤是中国发明的吗
杆秤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专的横杆启发,发明了杆属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铜杆、铝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的演变,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直到解放后,方便买卖双方计算,才改为十两一斤。近年,又采用国际通用的千克计量
③ 称是谁发明的
范蠡是秤的发明人,据说当时范蠡为了寻找度量衡器,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又加上了福禄寿三星,意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这种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④ 汉朝的铁秤砣四五百斤估价多少
废铁两块钱一斤,四五百斤就是一千块钱左右。
⑤ 古代的秤砣是怎么确定重量的
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横杆启发,发明了杆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铜杆、铝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的演变,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为了方便买卖双方计算,才改为十两一斤。近年,又采用国际通用的千克计量。
杠杆,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有两个支点的秤,俗称铢秤。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较重的物体。
千克(kilogram),国际单位制中米、千克、秒制的质量单位,也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法国大革命后,由法国科学院制定。原计划制作的是新颁布的质量的主单位——克的标准器,但因为当时工艺和测量技术所限,故制作了质量是克的1000倍的标准器,即千克标准原器——这也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千克而不是克的原因。最初的定义和长度单位有关;1791年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 ,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后称国际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千克是质量(而非重量)的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千克用符号kg表示。
⑥ 汉朝的秤砣值多少钱一百斤以上的。
汉朝的秤砣看是材质的,那是一个青铜盛行的年代,如果此秤砣是用铁铸造的,那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因为可以研究汉朝的冶金技术和铸铁水平。如果青铜的话得看上面有些什么花纹,浮雕。
⑦ 杆称 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当然是我们的祖国中国了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⑧ 秤是谁发明的工作原理是为啥标记重量50kg的秤砣就能测出重量的为100斤的物体秤砣重量多重
你说的这种应该是杆秤,而不是天平。杆秤据传是范蠡(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手下)发明的,采用杠杆原理。使用时,手提着杆秤的绳子,一般极靠近杆秤的一端;物体重量乘物体到绳子的距离=秤砣乘秤砣到绳子的距离。通过秤砣位置即可知道被称的物体多重。所以50*2=100*1,只需要让秤砣到绳子的距离是物体到绳子距离的两倍即可称量。
⑨ 古代为什么把秤坨称为权
“权”的本意是认知性的,通过某种方法和工具,来发现和掌握客观对象的重量。后来,“权”引申出另外一个意思——权力,但也保留着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找到正确的信息,获得正确认知的意思。
权,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变通”,这也与“称”有关。当你用秤,来称量物体重量的时候,秤砣的位置就需要不停地调整,一会儿要向左,一会儿又要向右,直到最后找到秤杆上恰到好处的准心,也就得到了正确的重量。
(9)汉朝发明秤砣扩展阅读:
古人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共16颗星比作16两,商人卖东西,要讲究商德,不能缺斤短两;如果耍手腕,克扣一两就减福,克扣二两就损禄,克扣三两就折寿。
在秤杆上嵌这16颗星时,其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暗喻做生意要心地纯洁,不能昧良心(黑心)。由此可见古人在发明秤时所费的苦心。这些秤星时时刻刻在告诫生意人:买卖要公平,不能缺斤短两,否则就是在伤害你自己。
⑩ 汉朝的秤砣500斤以上铁质的估价多少
五百斤以上?那恐怕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铁器
可以当国宝了,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