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类是从什和时候开始养蜂的
蜜蜂是人类在采集野生蜜蜂的蜂蜜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产生和出现的。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用陶罐蜂窝饲养蜜蜂了,并在尼罗河上下游开始转地放养,从而提高蜂蜜的收获量。据记载,我国养蜂也有近3000年的历史。公元25年前(战国至西汉之末),《山海经·中次六经》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庐”,这是对蜂蜜和饲养蜜蜂的最早描述。我国古代养蜂技术在一些农书里也有大量记载。
早在西周时期(公元11世纪至前771年),我们祖先已开始从事“原洞养蜂”。所谓“原洞养蜂”就是在蜜蜂栖息树洞的洞口刻以标记,表示此窝蜂已有主,以后,原洞蜂主对洞蜂加以看护,按季节开洞割脾取蜜。
秦至西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5年),由于“原洞养蜂”有诸多不便,如蜂洞较为分散且远离住处,不能及时采蜜和管理,于是出现了“移养法”。
“移养法”是将有野生蜂蜂巢的树干砍下,运回家中,挂在庭院的屋檐下或房屋周围任其繁殖、酿蜜。这一段有空洞的树干就是最早的蜂窝。“移养法”养蜂显然要比“原洞法”进步了一大截,它不但管理方便,收获蜂蜜也方便。现在云南的怒族、苗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沿用此法养蜂。
东汉时期(25—220年)出现了我国第一位养蜂专家——姜歧。由于当时推行重农耕政策,养蜂业也随之发展。到东汉后期,家庭养蜂已比较普遍,蜜蜂的人工饲养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
西晋时期(265—316年),张华《博物志》中记载有诱捕野生蜜蜂进行家养的方法,全文是:“远方诸山出蜜、蜡处,以木为器,中开小孔,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春月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经日渐益,逐持器归。”翻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是:边远山区产蜜、蜡的地方,用木料做成蜂桶,中间开小孔作巢门,将蜜、蜡涂满内外;到了春天,蜜蜂繁殖分蜂季节时,捕捉两三只蜜蜂放入桶中;待蜂飞出去,不久就领着同伴飞来桶中,经过若干时日,蜜蜂逐渐增多。此时,便可将蜂桶搬回家进行家养。这里虽然对诱捕蜜蜂的方法介绍得过于简单,也有欠妥之处,但文章首次提出用木桶收养野生蜜蜂的方法及过程,说明在我国西晋时期就已有人会收野蜂家养了。
唐、宋时期(618—1279年)农家养蜂已开始普及,养蜂技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关于养蜂文字方面的记载却不多。
到了元朝时期(1279—1368年),家庭养蜂已比较普遍。资料显示,元朝是中华蜜蜂人工饲养的兴盛时期。在一些蜂种和蜜源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专饲养蜂者(相当现在的养蜂专业户),养蜂技术日臻完善,创造了土窝蜂箱、砖砌蜂箱、荆条编制蜂箱及独木蜂箱;建立蜂群四季管理原则;发明人工分蜂法。养蜂技术的提高必然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蜂蜜产量的提高,养蜂经济效益自然越来越好,从而促进家庭养蜂业的发展。
到明、清时期(1368—1911年),人们对蜜蜂这种能酿蜜的益虫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更科学、更深刻的了解,例如,人们已经知道蜜蜂的触角就是嗅觉器官;知道了收野蜂家养的最佳季节是“芒种前”;观察到处女王出巢交尾婚配现象;三型蜂(蜂王、工蜂、雄峰)的发育和变化特性和蜜蜂逃亡的预兆,并在次基础上提出一些科学养蜂方法,如怎样建蜂场,如何排列蜂群及分群、敌害防治、取蜜等系统经验。对蜂箱和蜂具也有所改良。明、清是我国养蜂业发展较快的时期,据记载,这时期不但有养蜂专业户,而且还有专业养蜂场。
从西周到清朝这漫长的数千年,尽管我们的祖先在对蜜蜂生活习性的认识、养蜂技术和养蜂工具诸方面都不断地有进步,但基本上还是处于非常落后的原始养蜂阶段,每年只能取一次蜜,取蜜只能采用“杀鸡取蛋”的落后方式,生产效率低,蜂产品质量差。
20世纪初期,我国引进西方蜂种(意大利蜂)、活框蜂箱和活框养蜂技术。所谓“活框蜂箱”及人工制造的木箱(现在的蜂箱),箱盖可以随时打开,箱内摆放一定数量的木框子,限制蜜蜂在木框范围内修造巢脾。这种活框蜂箱有诸多优越性:如检查和处理蜂群可以连脾带框子一起取出来;采蜜时可以将贮满蜂蜜的巢脾取出来,放进摇蜜机把蜜分离出来,然后再把摇完蜜的脾子返回蜂群,这样取蜜不致于诛杀蜜蜂,也不会破坏蜂巢;还有一个特别好处是便于搬动。过去,无论“原洞养蜂”或“树段养蜂”,它们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活框新法养蜂,养蜂者可将蜜蜂连同蜂箱一同装在车上,随心所欲地搬往蜜源丰富的地方放养,这种流动式的放养蜜蜂,提高了蜂蜜收获量。目前,活框养蜂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已广泛推广并基本取代了原始落后的“杀鸡取蛋”养蜂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养蜂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养蜂业突飞猛进。蜂群从解放初期的50万群发展到现在的650万群左右,年产蜂蜜从8000吨到20万吨,年产王浆从零到1000多吨,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及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并荣幸地成为当今世界第一。
人工驯养,中国应该是秦汉时期。
Ⅱ 龚一飞的养蜂学家
龚一飞(1926~ )养蜂学家,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蜂学专业的奠基人,各级养蜂学(协)会的积极组织者。祖籍福州,1926年5月27日生于厦门集美镇。教授。九三学社社员。1949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留校任助教兼农业推广干事。从1951年5月院系调整转为福建农学院工作起至1995年10月退休,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1年~1989年任养蜂系(1988年改为蜂学系)系主任。曾任第7、8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福建省委第3、4届副主委,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浙江农大动物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农业部教材指导委员会畜牧学科组成员、蜂学专业组组长,中国养蜂学会1~3届副理事长,福建省养蜂学会1~3届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养蜂学会首席顾问,福建省养蜂学会名誉会长,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名誉所长,九三学社福建省委顾问。1985年评为福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988年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1996年评为福建省科协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上我国现代五名养蜂家之一,立传人《中国农业网络全书?养蜂卷》。1992年起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成长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龚一飞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旧中国大多数百姓家庭生活困窘艰难。龚一飞虽然是生长在福州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龚易图的“龚家花园”(西湖宾馆的中心部分)内,但由于不是嫡系子孙,龚家花园的富庶与他们家几乎无关。所幸的是,那宛若大观园的豪宅里有数不清的花鸟虫鱼。这些自然界的生灵在龚一飞的童年里成了他痴迷热爱的生物学的免费启蒙老师。
他的父亲龚礼贤是生物学教师,家里就存有不少动、植物标本。父亲的言传身教也促使他对生物学兴趣的养成。可是真正让他走上养蜂、研蜂这条“甜蜜之路”的原因却是家庭的不幸。抗日战争时期,年仅42岁的父亲因病去世。在图书馆做管理员的母亲要独自拉扯大大小小的5个孩子。1944年,身为老大的龚一飞考取了大学,对于这个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件欣慰而又为难的事。中途他就从协和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辍学,当了一年小学教师以贴补家用。
协大校园坐落在鼓山麓闽江畔魁歧村,四周山川挺秀,林木茂盛,适于养蜂。20世纪40年代,龚一飞肄业期间,师从林青教授学习养蜂。既然身怀知识,就可以学以致用,而且养蜂投资小收益快,养蜂助学对他来说是一条可取之道。于是,他从亲友处借来钱,马上将想法付诸实施。10箱蜜蜂养在离校颇远的果园里。每到周末,他便从魁歧乘船过江并奔走十余里地前往照管蜂群。他依靠学识,付出艰辛,终于掌握了驾驭蜂群的技术,而蜂群也给他带来了回报。10箱蜂一季下来收了500多kg蜜。按时价算,1kg蜂蜜可换6kg大米,500kg的蜜就是3000kg大米。这就解决了学费和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这样,龚一飞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教育事业
1949年夏他自该校毕业,留校工作,开养蜂课。1958年,受命筹建福建农学院养蜂场,任命为场长,同时将私有小型蜂场捐赠该场。1959年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0年,应邀担任由农业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养蜂师资培训班教师,主讲蜜蜂生物学课程。同年,福建农学院创办2年制养蜂专业,出任养蜂教研组主任。他经常与师生一起扩种蜜源植物,建立校内蜂场,带领师生深入山区教学。1961年,被福州市科学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1965年,主持举办了全国中蜂师资训练班,为推广中蜂科学饲养培育了骨干力量。
1967年养蜂专业因文革停止招生,他组织教学蜂场的100多群意蜂到新疆吐鲁番盆地采棉花蜜,创造了平均群产蜂蜜190kg的高产纪录。1969年至1972年下放期间,在福建省浦城县的福罗山区与当地农民栽果树、诱捕野生中蜂,将圆桶旧法饲养的中蜂改为活框科学饲养,建成了集体定地蜂场,为探索闽浙赣边境山区蜜源潜力和野生蜜蜂的生活规律积累了经验。1978年,福建农学院养蜂专业恢复招生,他任专业主任。1980年,养蜂专业扩展为4年制本科。面向全国招生、分配。1981年,福建农学院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养蜂系,他任系主任。1984年该系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这个院系现已扩展为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下设蜂学、蜂产品加工与贸易以及蜂疗3个专业,成为全国唯一培养高等院校蜂学本科多样化人才的基地。自1960年至今,己为我国蜂业战线的各个部门输送了千余名专科、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并培训了数百名蜂业专项技术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海内外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教学科研机构领导者……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龚老师数十年来历经沧桑,贡献毕生精力为蜂学教育事业而奋斗,今已桃李花开,硕果累累!
科学研究
龚一飞在20世纪40年代于协和大学农学院肄业期间,边养蜂助学,边师从赵修复教授选修《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并对达尔文学说深感兴趣,立志探索蜜蜂世界奥秘,希望利用蜜蜂以厚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养蜂教学、科研以及生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眼界顿开,坚信一切真知灼见皆源于实践。他在蜂学方面的精湛造诣,正是他长期实践的结果。
1952年以来,龚一飞在养蜂科研和教学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蜂蜜高产技术、蜜蜂病敌害防治技术,蜜蜂生物学、蜜蜂育种新技术等多课题的研究。先后在全国性及地方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2年,在他主持下,首次研究成功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75年,他编著的《怎样养蜂》一书,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先后印刷6次,发行67万册,对普及养蜂技术起了重要作用。他受农林部教育局委托主编的我国第一部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养蜂学》,获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他受农业部、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全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养蜂》,前后印刷5次。他参加编写、翻译的著作还有《养蜂手册》、《副业生产手册》、《农业网络全书?养蜂卷》、《蜜蜂机具学》及世界养蜂名著《蜂箱与蜜蜂》等。
他在学术上有不少颇具影响的创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根据中蜂独特的适应性,预言中蜂在华南、西南广大山林地区具有西方蜂种不可取代的地位。历时半世纪,这预言不断为养蜂实践所证实。他在70年代发表的《论中蜂》一文,多年来,不断为多种专业期刊或论文集所选载。在蜜蜂授粉方面,他首先形象地提出:植物界中从风媒向虫媒演变,正好比动物界中由体外授精向体内授精演变一样,在传种接代的方式上属于突破性的飞跃。他的这种见解,为利用蜜蜂授粉增产充实了理论基础。
自然分蜂是蜜蜂最突出的群体活动,它对培养强壮蜂群,稳定工蜂采蜜积极性至关重要。龚一飞在国内首次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述自然分蜂的内外因,达到了新水平。这在指导生产实践上具有广泛的意义。他根据自己在吐鲁番盆地炎暑获得养蜂稳产高产的实践,否定了传统认为华南养蜂越夏的难关是由于高温所致的观点,指出群体的蜜蜂对温度具有惊人的调节能力,华南越夏的困难是蜜蜂敌害猖獗和局部地区蜜粉源枯竭所造成,完全可以人为地加以克服。流蜜期蜂群出现分蜂热是养蜂生产上的致命伤。早在50年代,他就根据王台发育规律,试验成功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除王结合二次选择毁台法。近十多年来,他指导助手和研究生致力于蜜蜂交配生物学、蜜蜂人工授精、蜜蜂精液贮藏、蜜蜂精液漂洗提取等研究,在蜜蜂育种基础技术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特别是1984年夏他和张其康同志首次考察西双版纳,目睹我国西南原始热带雨林中丰富多彩的蜂种资源,于是萌发了撰写《蜜蜂分类与进化》一书的想法。90年代初,他们在福建省科委的资助下,连续5个夏天,跋涉南北山野,前后涉足长白山、完达山、大小兴安岭、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天山、阿尔泰山、伊犁草原、吐鲁番盆地、祁连山、河西走廊、六盘山、河套、毛乌素沙漠、内蒙草原、五指山、十万大山和衡山,实地察访,采集标本,征集图片、资料,甚得各方惠助,收获颇丰;更喜的是相关学科取得重大突破,专家志士成果迭出,逐渐使其抱负转为现实。
《蜜蜂分类与进化》一书分蜜蜂分类、品种、进化与起源等4章。大体上阐明了蜜蜂属的来龙去脉、亲缘关系、地理分布,介绍各蜂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抗病敌害性能,并从不同地区饲养的角度评比它们的经济价值。此书能为蜜蜂世界探索者、养蜂生产者、蜜蜂选育种工作者和蜜蜂检疫人员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Ⅲ 中央台放哪个脚有残疾养蜂人它发明子蜜分离巢框是谁架
一种中蜂专用取抄蜜不袭伤子的巢框。目前,该种巢框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区逐步应用,它的设计者是一位中华蜜蜂爱好者,人送雅号:洪帮主。这种巢框采用整体巢框蜜子分区的设计,从龚宁(GN)氏蜂箱改进而来,洪帮主的巢框简化了GN蜂箱的操作繁复,但省略了中蜂取浆,使这种分区整体巢框更适合于中蜂巢蜜生产,同时也简化了蜂群迁场的难度。该巢框任采用GN氏蜂箱,这也使得原本采用GN蜂箱的养蜂者能更好的在两种巢框之间权衡。
Ⅳ 中国历史上第一养蜜蜂的人是谁啊
这个好像没有确切记录,养蜜蜂从远古就开始了,
人类利用和饲养蜜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养蜂、活框蜂箱养蜂和现代养蜂3 3 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猎取野生蜂巢的蜂蜜和蜂蜡,供食用和作祭祀品;
蜜蜂的蜂蛹和蜂蜜都是人类的优良食品。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和蜂打交道。1953年在中国山东省莱阳市北泊子与临胸县山旺发现的蜜蜂化石,证实2000万年前中国东部温带区存在蜜蜂。公元前16-11世纪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蜜”字的记载,说明中国蜂业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蜜蜂的传统养殖特点。
中国古代蜂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人们开始是用原始的方式来猎取野生蜂的产品,逐渐过渡到粗放饲养中华蜜蜂,并对蜂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利用。
从原始社会到渔猎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最初是捣毁蜂窝,烧死蜜蜂,掠食巢蜜、蜂子;其后,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蜂群再生产能力,学会用烟雾驱蜂,保留部分蜂窝,获取蜜、蜡和蜂子。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采收蜜、蜡和蜂子的实践中,又学会了用泥草、牛粪等涂抹蜂窝洞口,并留一小孔,让蜜蜂出入,最后在树干上刻痕为记,以示蜂窝有主,按时采收蜜蜂产品。这一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原始养蜂意识。这种采收蜂产品的方法,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旅中沿用至今。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对蜜蜂的习性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蜂蜜、蜂子等天然产物的利用也不断进步。在《诗经·周颂·小毖》中记载有“莫予井蜂,自求辛蟹”的诗句,即警告人们不要激怒蜜蜂,以免遭蜇。东周时期,人们已开始用蜂蛰治病,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蜂蜇疗法。当时对蜂产品的利用主要用于食品。《札记·内则》中记载有“子事父母、枣栗馆蜜以甘之”和“雀、鹅、嫡、蟹皆可供应用,则自古食之矣”以及“嫡、费、鲜之,人君燕食”等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在2300年前,甜美的蜂蜜被用于孝敬老人和长者,营养价值很高的蜂和蝉的幼虫是帝王贵族的珍贵食品。在《楚辞·招魂》中记载有“瑶浆蜜勺”和“柜枚蜜饵”之句,即用蜜调制成蜜槽,用蜜与米、面做成蜜饵等古代蜂蜜食品。西汉时期在岭南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已有用蜂蜡制作蜡烛的工艺。当时还有工匠利用蜂蜡制作印章和工艺品。除了这些利用外,中国古人于汉代发明了蜡缀 (即蜡染丝织品)技术。此后,蜡染纺织品成为历代皇宫的贡品。
东汉时期,养蜂先驱者为便于采收蜂产品开始了移养蜜蜂,他们砍下附近有野生蜂窝的树干,挂在屋墙下饲养。这一进步,对以后深入地观察蜜蜂生活习性,改进饲养方法,提高养蜂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自生自灭状态下的野生蜜蜂巢穴中采收蜂产品,逐渐转变为将野生蜂收回家中驯化饲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养蜂的开端,同时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蜜蜂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此,为中国养蜂科学的发展和中华蜜蜂传统饲养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山区养蜂者“以木为器”,“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糖下或庭柿诱引野生蜂,春月筑桑生育”。还有郑辑之著《永嘉地志》记述了家人“以蜜涂桶”、“举群悉至”的诱引蜂群的技术。
晋代皇甫溢著《高士传》记述了汉代一位养蜂先驱姜吱,传授养蜂技术,教授天下,营业者300余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干家。皇甫溢赞他“牧家调蜂,天涯笑傲”。这说明中国古代已经有人注重传授养蜂技术。当时人们对蜂群的筑巢、分蜂等生物学特性的观察都作了记载。276年至324年,郭凑的《蜜蜂赋》首次记述了蜂群中有 “吮琼”、“营堂”、“闸卫”等分工,认识到蜜蜂是社会昆虫。还有 “咀嚼华滋,酿以为蜜”的词句。这个时期养蜂巳由移养的半人工状态,进步为用原木仿制蜂窝诱蜂的家庭养蜂初级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察的深入,中国古人对蜜蜂的观察更加仔细。唐代养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阳杂姐》一书中记载“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学特征。
韩鄂在所著的《四时纂要》中开始把“六月开蜜”列为农家事宜。宋、元时期是中华蜜蜂人工饲养的重要时期。从宋代开始,对防治蜘妹、蚂蚁、蛇、雀、蛹蝎、狐狸等蜜蜂的敌害,就已有了记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养蜂生产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日趋进步,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养蜂场。
元代名士刘基所著的《郁离子·灵丘丈人》一书记载了灵丘丈人父子两代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盛衰演变情况,从而总结出根据蜜源情况建场选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并蜂群增强群势、取蜜方法和原则。书中还有如何防治蜜蜂敌害等的记载。书中记载有“木以为蜂之宫,不馆不之”的字句,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原始木制蜂箱,而且养蜂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该书还记载“蔫则纵之析之,寡则与之衷之,不便有二王”,意思是群势强就可以进行人工分蜂,群势弱则加强饲喂,以强补此外,在养蜂技术上还有一些重要发明,如两人配合用烟驱、蜜诱的方法收集分蜂群,还有三面撒水扬尘,阻其蜂路和撒土追捕蜂群等方法。
1819年博物学家郝谜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对蜜蜂生物学特性、养蜂技术、养蜂经验等都作了记载,成为中国第一部养蜂专著。当时养蜂生产规模已很可观,一般农户养蜂十多窝(群)。养蜂者在生产实践中,对蜜蜂的生物学特点的观察更为深入细致,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明清的一些学者对蜜蜂个体发育四个阶段的虫态分别进行了描述。
明代徐光启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关系,总结了利用物候学预测当年产蜜丰歉的方法。蒲松龄(1640-1715年)在他的《农桑经》中指出“门户清净,来往不繁,经营不勤”是分蜂的预兆。1760年张宗法在《三农记》中记述,分蜂时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对面并肩”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蜂王性别的争议。截止清朝末期,中国饲养的中华蜜蜂约有20万群左右。这个时期的养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30年代引迸西方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Ⅳ 梁勤的介绍
梁 勤,福建省福州市人,1957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校图书馆馆长。任国家蜂产业岗位科学家、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蜜蜂工作组委员、国家兽药评审中心专家、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蜂产品协会理事长和福建省养蜂学会常务理事。
Ⅵ 蜜蜂是谁发现的
这个好像没有确切记录,养蜜蜂从远古就开始了,
人类利用和饲养蜜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养蜂、活框蜂箱养蜂和现代养蜂3 3 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猎取野生蜂巢的蜂蜜和蜂蜡,供食用和作祭祀品;
蜜蜂的蜂蛹和蜂蜜都是人类的优良食品。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和蜂打交道。1953年在中国山东省莱阳市北泊子与临胸县山旺发现的蜜蜂化石,证实2000万年前中国东部温带区存在蜜蜂。公元前16-11世纪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蜜”字的记载,说明中国蜂业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蜜蜂的传统养殖特点。
中国古代蜂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人们开始是用原始的方式来猎取野生蜂的产品,逐渐过渡到粗放饲养中华蜜蜂,并对蜂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利用。
从原始社会到渔猎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最初是捣毁蜂窝,烧死蜜蜂,掠食巢蜜、蜂子;其后,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蜂群再生产能力,学会用烟雾驱蜂,保留部分蜂窝,获取蜜、蜡和蜂子。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采收蜜、蜡和蜂子的实践中,又学会了用泥草、牛粪等涂抹蜂窝洞口,并留一小孔,让蜜蜂出入,最后在树干上刻痕为记,以示蜂窝有主,按时采收蜜蜂产品。这一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原始养蜂意识。这种采收蜂产品的方法,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旅中沿用至今。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对蜜蜂的习性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蜂蜜、蜂子等天然产物的利用也不断进步。在《诗经·周颂·小毖》中记载有“莫予井蜂,自求辛蟹”的诗句,即警告人们不要激怒蜜蜂,以免遭蜇。东周时期,人们已开始用蜂蛰治病,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蜂蜇疗法。当时对蜂产品的利用主要用于食品。《札记·内则》中记载有“子事父母、枣栗馆蜜以甘之”和“雀、鹅、嫡、蟹皆可供应用,则自古食之矣”以及“嫡、费、鲜之,人君燕食”等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在2300年前,甜美的蜂蜜被用于孝敬老人和长者,营养价值很高的蜂和蝉的幼虫是帝王贵族的珍贵食品。在《楚辞·招魂》中记载有“瑶浆蜜勺”和“柜枚蜜饵”之句,即用蜜调制成蜜槽,用蜜与米、面做成蜜饵等古代蜂蜜食品。西汉时期在岭南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已有用蜂蜡制作蜡烛的工艺。当时还有工匠利用蜂蜡制作印章和工艺品。除了这些利用外,中国古人于汉代发明了蜡缀 (即蜡染丝织品)技术。此后,蜡染纺织品成为历代皇宫的贡品。
东汉时期,养蜂先驱者为便于采收蜂产品开始了移养蜜蜂,他们砍下附近有野生蜂窝的树干,挂在屋墙下饲养。这一进步,对以后深入地观察蜜蜂生活习性,改进饲养方法,提高养蜂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自生自灭状态下的野生蜜蜂巢穴中采收蜂产品,逐渐转变为将野生蜂收回家中驯化饲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养蜂的开端,同时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蜜蜂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此,为中国养蜂科学的发展和中华蜜蜂传统饲养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山区养蜂者“以木为器”,“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糖下或庭柿诱引野生蜂,春月筑桑生育”。还有郑辑之著《永嘉地志》记述了家人“以蜜涂桶”、“举群悉至”的诱引蜂群的技术。
晋代皇甫溢著《高士传》记述了汉代一位养蜂先驱姜吱,传授养蜂技术,教授天下,营业者300余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干家。皇甫溢赞他“牧家调蜂,天涯笑傲”。这说明中国古代已经有人注重传授养蜂技术。当时人们对蜂群的筑巢、分蜂等生物学特性的观察都作了记载。276年至324年,郭凑的《蜜蜂赋》首次记述了蜂群中有 “吮琼”、“营堂”、“闸卫”等分工,认识到蜜蜂是社会昆虫。还有 “咀嚼华滋,酿以为蜜”的词句。这个时期养蜂巳由移养的半人工状态,进步为用原木仿制蜂窝诱蜂的家庭养蜂初级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察的深入,中国古人对蜜蜂的观察更加仔细。唐代养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阳杂姐》一书中记载“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学特征。
韩鄂在所著的《四时纂要》中开始把“六月开蜜”列为农家事宜。宋、元时期是中华蜜蜂人工饲养的重要时期。从宋代开始,对防治蜘妹、蚂蚁、蛇、雀、蛹蝎、狐狸等蜜蜂的敌害,就已有了记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养蜂生产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日趋进步,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养蜂场。
元代名士刘基所著的《郁离子·灵丘丈人》一书记载了灵丘丈人父子两代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盛衰演变情况,从而总结出根据蜜源情况建场选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并蜂群增强群势、取蜜方法和原则。书中还有如何防治蜜蜂敌害等的记载。书中记载有“木以为蜂之宫,不馆不之”的字句,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原始木制蜂箱,而且养蜂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该书还记载“蔫则纵之析之,寡则与之衷之,不便有二王”,意思是群势强就可以进行人工分蜂,群势弱则加强饲喂,以强补此外,在养蜂技术上还有一些重要发明,如两人配合用烟驱、蜜诱的方法收集分蜂群,还有三面撒水扬尘,阻其蜂路和撒土追捕蜂群等方法。
1819年博物学家郝谜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对蜜蜂生物学特性、养蜂技术、养蜂经验等都作了记载,成为中国第一部养蜂专著。当时养蜂生产规模已很可观,一般农户养蜂十多窝(群)。养蜂者在生产实践中,对蜜蜂的生物学特点的观察更为深入细致,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明清的一些学者对蜜蜂个体发育四个阶段的虫态分别进行了描述。
明代徐光启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关系,总结了利用物候学预测当年产蜜丰歉的方法。蒲松龄(1640-1715年)在他的《农桑经》中指出“门户清净,来往不繁,经营不勤”是分蜂的预兆。1760年张宗法在《三农记》中记述,分蜂时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对面并肩”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蜂王性别的争议。截止清朝末期,中国饲养的中华蜜蜂约有20万群左右。这个时期的养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30年代引迸西方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Ⅶ 要买福建农林大学蜂厂.缪晓清院发明蜂毒采集器
还有一种“微电脑智能蜂毒采集器”也不错,“石家庄蜂富生物科技”生产的,电压从1V到100V根据蜂的种类可以随意调整,对蜜蜂不会产生伤害,采毒时间从1分钟到60分钟任意调整,使用起来很方便。
Ⅷ 列宁和养蜂人发明了什么
列宁和养蜂人并没有发明了什么,列宁和养蜂人讲的是列宁想找养蜂人谈天,就派人请养蜂人来谈天,可是往常请养蜂人的人回了莫斯科,别人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只好一边走一边观察蜜蜂,通过他的判断力与观察力,终于找到了养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