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0岁老人发明自动爬楼智能车能做什么
8月27日,江苏淮安70岁老人周永谦先生向邻里展示了他新发明的自动爬楼智能车。该车可以载着残疾人或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行走,还能轻松上下普通的楼梯,在路上跨越马路牙子等障碍,通过不深于30厘米的坑洼地段。
这辆智能车有2000多个零部件,大部分都是周永谦手工打造,研发经费数万元。周永谦说:“这辆车是我造出来的第6辆了,前面的5辆车,光废铁就卖了3000多元。”车辆量产后会采用较轻的铝合金,重量六七十斤,速度为15-20公里,续航40公里,可在平地及两楼梯平台处自如拐弯,爬梯角度不超过40度。
(1)六旬老人发明扩展阅读
“神奇老头”——周永谦
今年已经70岁的周永谦老家是徐州市贾汪区,从徐州某高校退休以后一直没有放弃他搞小发明的爱好。随老伴暂居淮安这几年,他也不忘搞发明,成为楼东小区的“神奇老头”。多年来,周永谦已经有多项成果申报了专利,诸如公交假币识别器、免充电电动车、自热鞋垫、无锁防盗门等等。
经过两年多的研发,周永谦纯手工打造一款爬楼梯的智能车终于“出炉”。该车可以载着残疾人或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行走,还能轻松上下普通的楼梯,在路上跨越马路牙子等障碍,通过不深于30厘米的坑洼地段。
据周永谦介绍,他看到很多残疾人和腿脚不便的老人上下楼梯非常费劲,于是萌发了发明可以上下楼的智能车的想法。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市面上已经有类似产品,或称“智能轮椅”“爬楼轮椅”等,但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这些产品的通病主要有两种,一是上楼时需人为把履带放在楼梯的第一二级台阶上,到达上端最后一二级台阶或到达缓冲平台时,必须人为把轮椅再掀起来。另外就是无法跨越障碍。”周永谦说,此类产品确实有助于残疾人上下楼,但周围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周永谦的发明参照了北欧全地形履带车的构造进行设计、改装。智能车的履带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这样遇到楼梯或障碍的时候,前部分履带首先爬升抬高稳定后,再借助驱动力将后部履带提升到相应位置。由于履带分段设计,能分别卡在不同角度的楼梯上,整体非常稳固。履带非常宽,能有效防止整车侧翻。坐车的人可以自己掌握轮椅手柄上安装的一套控制器,上下楼梯时,基本上不用他人看护。
2. 电视上有个叫贺亮才的老人,60岁,倾尽家产发明汽车安全保护器,不顾妻子的反对
我觉抄得首先得肯定这人的精神,人袭无神则废,我也希望这样的人多一些,这对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个人必需要了解自己,只恰恰是别人无法了解的,这个很关键。还有,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是不能执着的,以避免伤害家人和自己。这事我未曾听说过,如果你与这人很熟悉可以细化一下他要发明的安全保护,讲具体点,也许我可以帮助他,至少可以帮他分析分析可行性。我是汽车研发、生产制造公司的,已公布的汽车发明专利也不少,在汽车业人称汽车发明专家。
3. 65岁老人发明铲口香糖"神器"是怎么回事
2017年2月14日,安徽省铜陵市65岁老人吴大汉正在演示铲口香糖残渣机。
4. 60岁老人爱发明不为赚钱是怎么回事
长春市民于先生今年60岁了,提起自己的小发明,他的脸上挂着自豪的神色,“我不指着这些东西挣钱,这就是我的一个爱好。”2月16日晚,于先生给本报打来电话,想通过本报让自己这些发明见见光,更希望这些发明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于先生说,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发明创造的原理都是自学的,平时不会写的字就查字典,平时也爱看一些科技类的节目。“其实我儿子和老伴都不太支持我搞发明创造,不希望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来折腾去,但是我自己喜欢,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发明能为别人带来方便的时候,我特别高兴。”于先生说,自己从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这些发明创造,希望有一天能做出造福社会的东西来。“我没念过什么书,也不求着靠发明挣什么钱,只要能帮到别人,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我就满足了。”
5. 70岁老人发明自动爬楼智能车,你觉得老人此项发明如何
日前,江苏淮安一位七十岁老人周老现在发明了自动爬楼智能车,此车大小相对于轮椅大小,可以帮助一些腿脚不便或是残疾人爬楼梯等通过不深于30厘米的坑洼地段。要知道我国有很多的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他们即使坐上了轮椅方便行走也不能上下楼梯等,只能在平地上移动,所以常常老人的儿女们会将房子安排到一楼,或是电梯房,方便老人进出,但是随处可见的楼梯还是很阻碍老人们的行动。所以周老先生发明的这个爬楼智能车对这些老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此车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不少,所以等上市后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价格售出,想来不会太过便宜。不过这辆车确实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明,许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更需要下楼去到户外散散心,所以这项发明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多儿女买给自家老人使用。
6. 中国历史上那个朝代60岁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过60岁老人活埋的说法。
典故:
1、秦朝
有关于秦始皇的说法是,秦始皇下了一个六十岁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弃老者没有劳动能力,白白浪费国家粮食。
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担心老者当中有经历过战国洗礼的贤能之人,怕他们因为暴秦而谋反。于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阳城出现一只怪物,像老鼠又有点像猫,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
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时期
宋辽檀渊之盟后,战争停止了,北宋王朝却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面积国土。十年生聚,加上不愿做辽奴的人大量回迁到中原地带,到宋真宗时代,中原地区人满为患,社会也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六十岁的老人既不能戍边,也不能劳动,只有吃饭的份,还得儿女照顾着。
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负担。突然有一个皇命传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岁一律活埋。有仁义者,忍悲含泪,给自己的父母准备了棺木和食品,送他们去了九泉;有不孝者,干脆就那样活埋了自己六十岁的双亲。但是正史上也没有记载。
3、上古时期
由于土地贫瘠,社会资源匮乏,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失去劳动力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凡是年满60岁的老人,一律要被处死、活埋,或被抛弃在荒郊野外任其冻死饿死,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还仓”。
4、元朝
元朝统一中原后实施残酷的高压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为几等,而且还对老年人采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达到羞辱汉人和减少人口的目的。
(6)六旬老人发明扩展阅读: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一种叫瓦罐坟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亲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亲。
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只能存在在不发达历史阶段(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粮食的丰富、礼仪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学的中国学者说,韩国、中国、印度、日本、印尼等国家均有同类故事传世。由这样的故事推断,遗弃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个民族普遍现象。
一位欧洲学者曾经详细介绍了古代社会处死失去健康的国王、巫师、祭司的习俗,有的民族的巫师年迈以后甚至挖个坑让后代将自己活埋。
7. 一针一线铸就工匠精神!六旬老人是如何坚持四十年做裁缝的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但是能够真正的在自己的行业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却是少之又少。有些人希望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但是却不能坚持下去,因为没有真正的去爱自己的行业。现在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裁缝铺也越来越少了,大家购买的衣服大多都是成衣,质量和做工都非常好,但是无论服装行业如何发展,人们改衣服、修拉链等还是离不开裁缝铺的。一针一线铸就工匠精神!六旬老人是如何坚持四十年做裁缝的?关于这个话题,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关于“一针一线铸就工匠精神!六旬老人是如何坚持四十年做裁缝的?”这个话题,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各位有何想法?欢迎到评论区积极留言。
8. 活到老,学到老,六旬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智能家电,为何能引来一片呼声
作为一名六旬老人,崔俊杰创造了电子管的音箱、真空管的发票发报机、内滴灌系统等很多智能家电。容这些都是能够在生活中用得到的东西,知道这些事的人都很崇拜这位老人,老人创造的这些优秀家智能家电也很实用,自然也就引来了一片呼声。
虽然说崔俊杰爷爷是一个作为一名60岁的老人,他的想要学习的心态依然只有20岁,如今的崔俊杰爷爷还在自学自编程和立体制图,每天都过着很充实很有意义,让学习充盈着自己的每一天,我相信在将来,他还会制作出更多有意思的智能家电,让生活更加的充满乐趣
9. 发明 专为老人发明的针
在针眼上边开个口!线可以直接放进去!当然针眼是有牙的!不然线会出来!市场上已经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