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专硕综合333有哪些必考名词解释,请各位帮忙讲下答题技巧
一、 名词解释
1、 义务教育 2、国家课程 3、学习策略 4、最近发展区
5、真实验设计 6、测验
二、简单题
1、简述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学术贡献
2、简述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3、简述如何理解教育行动研究
4、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
1、试论学生评价的类型及其教育作用
2、试论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
3、试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4、试论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学前教育学(2011)
一、 简答题
1、 简要说明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 学前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3、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4、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保教结合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5、 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6、 社区学前教育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论述题
1、近日,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同志指出,发展学前教育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请你谈一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分析论述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怎样的儿童观
3、试析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体现了怎样的知识观
三、案例分析题
案例:近期,幼儿园伤害事件频繁。2010年5月,汕头市一家高价幼儿园内录制的一段视频出现在网络上,视频中两位幼儿园老师“口头指挥”一名幼儿园女童掌掴、脚踹另一名男童,更有多名小孩在旁惊呆“观看”。之后教师还拿视频给女童家长看。
请你谈一谈对这一事情的看法,并分析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教育综合(2010)
一、 名词解释
1、 教育
2、 “苏格拉底方法”
3、 心理发展
4、 1922年新学制
5、 1944年教育法
二、简答题
1、试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及培养途径
2、试述教学的任务和过程
3、试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4、试述德育的内容与过程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教师素养的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及途径
2、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3、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试评述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B. 请问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C. 333教育综合大纲的教育心理学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五、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十、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主要参考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D. 教育综合333心理学用书有哪些
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育心理学
E. 教育心理学里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怎样培养青少年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啊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表达的,也是全人类共同开发的,开发为培养本国人才库智囊团队的创造能力。(民族昌盛,民族发展在于发观与创造)
但是近年来能用教育心理学来理解和把握教育是成功的第一步。我们培养青少年是活生生的人格生龙活虎的人格尊重上。
故而教育是精神分析,为基础,实验心理学为手段,建立以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相结合,开发以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智力与能力为目标。才是师教育人的人本精神。
这只是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的理解。
F. 333教育综合大纲中的教育心理学是哪本教材啊
您好,一般走全国大纲的333,心理学方面可以参考下面的书目:(如果还有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相关问题,可以家我和我聊,就是我的用户名哈)
教育心理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G. 美国心理学教授阿玛比尔提出了创造力三结构理论包括哪些
一、创造力的定义
自古以来,
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
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
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
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
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
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
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
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
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
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
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
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
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
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
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
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
或改
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
以及完善、
灵活的认知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1
)准备(收集信息);
(
2
)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
(
3
)
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4
)验证(检验解决的正
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
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
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
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
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
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
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
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
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
共同点:
(
1
)
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
(
2
)
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
3
)延迟判断;(
4
)训练思维的灵
活性;(
5
)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三、创造力的结构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创造力研究之后,
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创造力
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
“单维创造论”,渐渐地构建起了创造力系统观,使得创造力研究向
“多维取向”和“聚合模型”发展。
这样的模型主要有吉尔福特创造力
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
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创造力系统模型。
H. 心理学创造性学习的三个规律有哪些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心理学部分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这一章节中的内容,是福建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考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形式是给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你匹配相关的类型,进行反选。
人们倾向于用发散思维的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的主要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思维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同一个难题,一个思维流畅的人,总能周密思考,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并能迅速推理和当机立断;凡是遇事惶感,优柔寡断,张口结舌,期期艾艾的人,都是缺乏思维流畅性的表现。我们常用“思潮如涌”来形容才思敏捷的科学家的思维风格和特色,又用“一气呵成”来描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工作状态和时效,还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维敏捷程度。这三个成语都很好的说明和解释了思维的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反映出来的数量比较多。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随机应变。与此相对立的思维功能的“固着性”,明知客观情况已经变化,仍要固执已见,“一条道走到黑”,明知某种办法行不通,还要反复地加以尝试,撞了南墙不回头。一个具有思维变通能力的人,在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审时度势,机智灵活,摆脱老框框,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能随机纠正错误,不重蹈覆辙,常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人意外的效果。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其思维路径、实践方式和思维成果能标新立异、离凡脱俗、独树一帜,能冲破已有的结构框架和专家权威传统观念的束缚,刻意求新,另辟蹊径。创造思维的独特性同我国古代兵法中所强调的“出奇制胜”的原则不谋而合。“牛”本来是用来耕地的,古代齐国的田单却大摆“火牛阵”,于是大破燕军于即墨城下;“船”本来是用以渡人载货的,诸葛亮却在船上扎满草人乘雾徉攻,终于一举借得十万支利箭,为大获全胜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思维的独创性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创造性的三个特征各有自己的强调点,流畅性侧重的是数量比较多,但是仅仅在某个区域以内;变通性侧重类型比较多;独创性强调的是想别人所不想,比较的新奇。
I.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4个重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4个重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独创性,指创造力;
联想性,指想象能力;
求异性,指创新力;
灵活性,指变通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重要特征是什么?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思维智能。其特征有四:
一、新颖性。即,思维的目标、方法、过程等方面都比较新颖;
二、多向性。即,从纵、横、逆三方面来思考问题;
三、多元性。即,善于从事物的多侧、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思考;
四、开放性。即,全息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已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请问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心理学中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的最高级的产生创新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心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此,托兰斯曾调查分析了142项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他把这些研究分为9大类,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取得了成功,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起到了促进或提高的作用(详见右表)。
此外,曼斯菲尔德、布塞和克里普拉等(R.S.Mansfield,T.V.Busse&E.J.Krepelka)曾将近20年来有关长时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报告加以整理,也发现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很高的成效。而一些著名的研究者,如吉尔福特、大卫(B.David)等,更是深信创造性思维是由科学的、艺术的教育教学所培养的,而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教育教学程序,从而促进了创造性教育教学的发展。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出了一种“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精密性和独创性品质,以及创造性个性的好奇性、想像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品质。该模式由10种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教学策略构成:
①发散与集中教学策略:就是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再进行比较鉴别,集中选优的教学策略;
②定势打破教学策略:就是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供特殊的变异,既可用前面的思路解,也可用更好的新思路解,关键在于打破前面形成的定势,使思维变得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
③反思教学策略:就是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④创造过程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创造性作品或定理、公式时,不仅讲其知识内容,也要讲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悟出创造奥妙的教学策略;
⑤创造主体教学策略:就是在讲创造性作品时,不仅讲其知识,也要讲其创造者(主体)其人其事,见物见人,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教学策略;
⑥容忍教学策略:就是容忍、甚至支持学生提出令人尴尬、甚至错误的问题,以创造民主宽松教学气氛的教学策略;
⑦辩论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正、反方进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的教学策略;
⑧科际整合教学策略:就是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在一堂课中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教学策略;
⑨类比教学策略:就是通过类比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策略;
⑩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就是组织学生扮演所讲知识内容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身临其境、身为其人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教学策略。
这一创造性教学模式经过在天津、河北、山东、上海、四川等地数百所学校的多年实验,证明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突出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