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条件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
❷ 北京发明协会的职能
北京发明协会的宗旨是:调动群众中蕴藏的发明创造积极性,挖掘和支持发明创造人才及其发专明创造活动,属保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树立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发明成果商品化,为科教兴国,为发展首都经济服务。
引导、鼓励和扶持广大会员及各界群众积极参加发明创造活动;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发明创造的法令和条例;维护发明者的正当权益,支持各类发明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发明咨询服务,沟通发明信息,促进发明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荐、奖励重大发明,宣传、表彰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发明者以及为支持发明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外省市发明协会建立友好联系,并进行交流。
❸ 与专利工程师核对技术方案是发明人申请专利职责吗
是,专利代理人会与发明人沟通技术方案,方便代理人正确的理解技术方案,撰写完成后发明人需要确认代理人撰写的技术方案是否是想要上报的技术方案
❹ 发明专利中,所有发明人在享有专利权方面是否均等
1、职务专利的发明人享有署名权,以及在专利实施或转让、许可收益版中获得报酬或奖励权的权利,这些权利与发明人排名顺序没有直接关系。大家关注排名顺序的根源在于传统成果管理、评奖、评职称等在意这个。
2、专利权人的排名顺序与享有的权利大小没有关系,各方均是共同权利人。如果在权利分享与行使方面有明确的协议约定,则遵从协议约定(各方权利有可能不对等,但是各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否则,各方的权利是对等的。
❺ 如何认定哪些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
是指发明人或设计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聊
一聊
如何认定哪些属于职务发明创造。如何认定哪些属于职务发明创造(一)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即属于职务发明创造:1、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本职工作即发明人或设计人的职务范围,属日常工作职责的范围,既不是指单位的业务范围,也不是指个人所学专业的范围。从事日常工作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这里的本单位包括:职工的认识隶属单位和临时工作单位(如借调人员从事工作的借调单位、专业人员的受聘单位等。)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是指工作人员根据本单位的安排承担的短期或临时的任务。单位如果安排特定人员参加本职工作以外的为特定目的而是定的研究开发任务时,应当签订协议,明确任务范围,并保存好有关证据,以免发明创造完成后,双方为该发明是否为职务发明创造而产生纠纷。3、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应当注意,退职、退休、调动工作后作出的发明创造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构成职务发明创造。1)该发明创造必须是发明人设计人从原单位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2)该发明创造与发明人设计人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联系。(二)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在实践中,很多发明创造的完成都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根据
专利法
的规定,并非凡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就属于职务发明创造,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发明创造的完成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谓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2、发明创造的完成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本单位是指发明人隶属单位、借调单位、聘请单位,如果主体在发明创造完成的过程中所利用的物质技术条件,与本单位
无关系
,则不认为是职务发明创造。3、发明创造的完成主要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的物质技术条件。这里强调的是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在发明创造完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比重。对这一点,专利法并没有详细规定。学术界认为: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全部或者大部分利用了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及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如果这种利用对发明创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则发明创造应属于职务发明创造。如果发明人或设计人仅少量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这种利用对发明创造的完成的关系不大或者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则该发明创造不认为是职务发明创造。应当注意的是,只有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才能人为该发明创造的完成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资条件,也才能认定为职务发明。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发明创造的完成同单位的物资帮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这种物质帮助,该发明创造是不可能完成的。判断是否属于职务发明创造,不取决于发明创造是在单位内还是在单位外作出的,也不取决于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本工作时间外的业余时间做出的,只要属于执行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即便发明创造是在家里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也属于是职务发明创造。因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不同,它可以不受特定场所和上下班时间的限制。
❻ 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联合创始人,也叫发起人。发起人的态度和眼光,格局往往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在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创始人的存在更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成功不再是资源的占有,更多是对资源的驾驭和再组合利用。
创始人是一个企业、组织、社团、基金、网站等的主力创立人。创办人通常所指的是在第一份公司董事注册、社团干事名册、组织高级成员中有名字的人物。对于该组织,他们都是具有控制权的人。不过,在一个组织成立之时,曾经出力、出资本的所有人士,可能也有争议,他们都是“创办人”。
2、内容不同
创始人,是对新事物的认知,创新和再造的过程;这种创新性思维是价值的再生,对传统资源的综合利用。当一件事情工程浩大,特别是需要专业协作时,一个创始人的专业知识和力量就显得比较单薄,这是不同专业和特长的几个特定成员组成高效团队式运营,这就诞生了联合创始人。
联合创始人,基于自己各自优势,在不同领域的资源,可以快速推动整体事情的进程,让整个事态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3、职责不同
联合创始人指在最初时期共同创办或创建,并在创办或创建过程中分别承担具体的工作和一定的任务量有具体的贡献。联合创始人区别于股东形势,主要指的是技术、信息、宣传等力量的投入,资金为非必要因素。
共同创建的项目或是产品正式上线后或者达到具备提供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即使离开了,依然视为联合创始人。
❼ 公司创始人和公司CEO的区别,职责,能力方面吧
我个人的理解是,创始人一般是一个公司最早理念的倡导者,他是这个公司诞生的主导力量,他可能出了很多钱,也可能是光靠他的理念主意,然后找人投资的。所以他们往往是公司的总裁或者董事会成员。
CEO的话,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首席执行官,在经济组织机构中,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缩写CEO)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官员,又称作行政总裁、总经理或最高执行长。首席执行官向公司的董事会负责,而且往往就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在公司或组织内部拥有最终的执行权力。在比较小的企业中首席执行官可能同时又是董事会主席和公司的总裁,但在大企业中这些职务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担任的,避免个人在企业中扮演过大的角色、拥有过多的权力,同时也可以防止公司本身与公司的所有人(即股东)之间发生利益冲突。
❽ 指示事务所将专利申请文件递交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发明人主要职责吗
你好,发明人主要职责是研发或者别的,并没有具体定义可以千变万化。
指示事务所递交专利文件,应该是申请人需要做的工作,由于可以细化所以可以看成你方公司对接事务所的那位同事的工作。
❾ 什么是职务发明创造,其专利申请权属于谁,发明人享有哪些权利/
职务发明是发明人为完成公司所交给的任务所作的或者利用公司的物资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其专利申请权属于公司。发明人享有署名权以及获得公司奖励的权利。职务发明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有两个基本要素,人的创造性和资金投入。其中,人的创造能力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技术竞争加剧,研究开发深度增加,研究开发投入规模也越来越大,需要有组织的研究开发才能完成。因此,职务发明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和授权中,职务专利创新水平高于非职务发明,但职务专利的数量少。1985至2002年,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中,职务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22%,非职务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专利仅占14%,但职务专利申请只是专利申请总量的1/3,其余都是个人的非职务发明。而同期,国外申请专利中,职务发明专利占95%。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职务发明权属政策,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国际经验:突出职务发明人作用总结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其职务发明权属政策有以下规律。――职务发明的适用范围有两种主要划分方法。一种是按照职务责任划分,雇员在雇佣合同规定的正常工作中或受雇主委托完成的发明属于职务发明。另一种是按资源使用划分,除了雇员职责约定的正常工作或受雇主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外,利用雇主的经验、劳动和设施的发明也属于职务发明。前一种划分方法以契约规定的责任和任务为依据,界限比较明确。第二种划分范围比较宽,若掌握不好,可能限制雇员灵活创造的空间。――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有两大类。一是采取“雇主优先”的原则,职务发明专利归雇主所有,职务发明人具有分享知识产权报酬的权利。例如,法国的专利法规定,雇员依雇佣和委托合同获得相应报酬。二是采取“发明人优先”的原则,职务发明专利的原始权力归职务发明人,雇主享有专利实施权。如日本和德国采取这种原则。日本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专利的原始权属于发明人,雇主自动享有非独占实施权;当雇员将职务发明专利权利转让给雇主时,发明人有权从雇主处获得合理报酬。――平衡雇主和发明人的利益,突出职务发明人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雇主优先还是发明人优先,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法在专利申请资格上都突出了发明人的地位,明确规定专利申请人必须是发明人或其受让人(含法人)。有了这条规定,雇主必须尊重职务发明人,发明人也对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负有责任。如,美国实行职务发明雇主优先原则,但其专利法规定,专利申请人应是发明人,非发明人申请专利时,必须持有发明人的申请转让书。――规范国有机构和政府资助的职务发明人激励机制。通常,各国的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人报酬的基本原则,但不规定具体报酬比例或额度,实际报酬由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合同来决定。由于政府财政支出是公共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一些专门法律或行政条例规定政府所属机构和政府资助机构的职务发明人报酬比例。美国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明确规定了转移联邦技术收入中职务发明人提成的比例下限。我国主要问题:重雇主轻发明人与国际上相比,我国职务发明权属政策的主要问题是重雇主轻发明人。――对职务发明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我国的职务发明采取顾主优先的原则,而且专利法规定,申请职务发明专利的权利归雇主。其结果是,一方面,雇主直接控制了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忽视了雇员的权利和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职务发明人没有申请的权利,不必对成果的创新性负责。――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不到位。尽管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人享有专利收入的分配权力,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也提出,要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但因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实施中,企事业单位往往强调职务发明归单位所有,缺乏对职务发明人应有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存在平均主义,大部分职务发明人难以获得应有的报酬,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不高。――职务发明的范围太宽,限制了研究人员的灵活创造的空间。我国的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指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包括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做出的发明创造;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一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我国的职务发明定义接近德国,但德国的职务发明专利的原始权归发明人,雇主拥有实施选择权。在我国,不仅职务发明专利归雇主所有,而且职务发明的范围定义太宽,限制了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大部分科研机构和大学,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没有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职务发明权属处理上,一方面,由于强调机构利益,忽视发明人利益,抑制了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善,存在着发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职务发明转为非职务发明的现象,有些公共资源被转化为个人成果。 几点建议:重视职务发明人作用建立科技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是职务发明权属政策的重要目标。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不成熟,个人专利的后续研发和市场开拓比较困难,产业化程度低。因此,职务发明权属应采取雇主优先的原则,但要重视职务发明人的作用,加大对发明人的保护力度和激励。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并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应提高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予必要的保障。一是明确职务发明人的申请专利权。在专利申请权上突出发明人的作用,增强雇主尊重职务发明人的意识,提高发明人创新的责任心。二是适当缩小职务发明涵盖的范围。以职务合同和委托合同为主确定职务发明的适用范围,给雇员留有更多自由创造的空间。同时,为保证雇主的利益,可以允许雇主优先选择实施雇员非职务发明专利。三是规范公共机构职务发明人的补偿和奖励制度,落实对发明人的激励机制。制定专门的补充性法规,细化国有和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的职务发明人补偿和收入分配办法。国有企事业单位要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观念,切实建立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民营企业主要靠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职务发明人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