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任泗县县委书记、历任泗县县长
书记 县长
许广斌 晏金星 2007/3
张旭 许广斌 2002/3
高德刚 张旭 1997/12
陈永石 张治国 1992/4
朱德深 李志先 1987/12
建国后县委主要成员一览表
1949年 副书记:陈礼宽.
1950年 副书记:陈礼宽(6月任书记).
1951年 书记:陈礼宽.
1952年 书记:陈礼宽(6月调出);代理书记:陈松涛(6月任);副书
记:李弟凯,陈建喜.
1953年 书记:陈松涛;副书记:陈建喜,唐海平.
1954年 书记:陈建喜(10月任);副书记:曹抗(12月任).
1955年 书记:陈建喜;副书记:曹抗.
1956年 第一书记:陈建喜;第二书记:陈维纯;副书记:龚显荣,张
云程,王继坤.
1957年 第一书记:祝建远(2月任),潘道一(3月任);第二书记:祝
建远(3月任);副书记:陈建喜,陈维纯,龚显荣,张云程,
王继坤.
1958年 第一书记:潘道一;书记:陈建喜,陈维纯,王继坤,龚显
荣,周立成,罗绪纲,吕坤.
1959年 第一书记:潘道一(4月调出),郑英葆(4月任);第二书记:
王宏干(12月调出);书记处书记:陈建喜,陈维纯,周立,
成,罗绪纲,王继坤.
1960年 第一书记:郑英葆;书记处书记:刘斌,周立成,陈建喜,陈
维纯.
1961年 第一书记:郑英葆;书记处书记:刘斌,周立成,陈建喜,陈
维纯,李文英,吴尚志,苏广聘,吕坤,石毓凤,吴广烈.
1962年 第一书记:郑英葆;书记处书记:刘斌,李文英,吴尚志,周
立成,苏广聘,吴广烈,石毓凤,陈建喜,陈维纯,吕坤.
1963年 书记:郑英葆;副书记:吴尚志,陈建喜,陈维纯,周立
成,吕坤.
1964年 书记:郑英葆;副书记:陈建喜,陈维纯,吴尚志,吕坤.
1965年 书记:郑英葆;副书记:吴尚志,陈建喜.
1966年 书记:郑英葆;副书记:吴尚志,陈建喜.(注:1966年因开
展"文化大革命",党组织瘫痪).
1970年 县成立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高庭俊;成员:吕坤,安茂庆,李
秀夫,李春化,吴尚志,张玉哲.
1971~1972年 书记:高庭俊;副书记:祝建远,张咸斌.
1973~1974年 书记:高庭俊;副书记:祝建远,张咸斌,李春化,张
玉哲.
1975年 书记:赵宋(9月任);副书记:祝建远,张咸斌,李春化,张
玉哲(11月调出),吴成德(12月任).
1976年 书记:赵宋;副书记:吴成德,张咸斌,祝建远,李春化.
1977年 书记,赵宋(12月免),李友法(4月任);副书记:胡德文
(12月任),张咸斌(12月免).
1978年 书记:李友法;副书记:胡德文,刘允成.
1979年 书记:李友法(12月调出),胡德文(12月任);副书记:刘允
成.
1980年 书记:胡德文;副书记:姚济潼,刘允成,朱鸿钧.
1981年 书记:胡德文;副书记:姚济潼,刘允成(3月调出),朱鸿
钧,许骅(11月任).
1982年 书记:胡德文;副书记:姚济潼,许骅,朱鸿钧,张步香(5月
任).
1983年 书记:胡德文(12月调出)王玉阶(12月任);副书记:姚济
潼,许骅,朱鸿钧,张步香
1984年 书记:王玉阶;副书记:朱德深,李志先,徐振民.
1985年 书记:王玉阶;副书记:朱德深,李志先,徐振民.
⑵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县长
中共泗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晏金星
泗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 娟
⑶ 安徽省泗县县长简介
王法立,男,汉族,籍贯安徽灵璧,大学学历,1963年12月出生,1981年6月参加工作,1997年10月入党。
工作分工:
领导县政府全面工作。负责监察、审计工作。
分管县监察局、审计局。
个人简历:
1978.09-1981.06 安徽财贸学院商业物价专业学习
1981.07-1996.03 灵璧县供销系统工作,先后任物价员,会计员,县供销社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县供销社副主任
1996.03-2006.11 宿县地区供销社副主任、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统计局副局长
2006.11-2009.05 泗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2009.05-2012.08 宿州市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2012.09- 泗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联系电话:0557——7022059
⑷ 泗县人大副主任主要负责哪个方面
同志们:
这次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是在我县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奋力实现“三年大变样,五年再造一个新泗县”目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6年各项工作,明确今年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凝心聚力,埋头苦干,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全力打造富裕和谐的新泗县。昨天,我们县乡镇和部门负责同志70多人到江苏邳州、新沂两市进行了考察学习,感触颇深,收获很大。刚才,广斌同志总结分析了去年以来的经济工作,全面部署了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迅速掀起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热潮
在我们满怀信心地加快发展的时候,有必要对当前的形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以便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
(一)从我们自身的发展成就来看,必须乘势而上。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大发展、大变样、大跨越的承启之年。一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年大变样,五年再造一个新泗县”的奋斗目标,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开放兴县”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力推进城镇开发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可喜局面,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06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总收入1.094亿元,同比增长38.5%;地方财政收入7774万元,同比增长54%,增速排名进入全省前十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同比增长4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80元,同比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同比增长16.1%。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强县初露端倪。我们坚持走对外开放,工业强县之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06年全县引进项目157个,其中工业项目89个,占项目总数一半以上,千万元项目31个,合同总投资3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9亿元,同比增长30%,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实现了县委、县政府的既定目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产值14.9亿元,同比增长63.1%。三是经营理念创新求活,城镇开发建设大力推进。去年以来,成功挂牌出让了5宗1100亩土地的使用权,实现土地出让收益5200多万元。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推进,完成一环路大修,二环路建成通车,旧城区道路改造基本完成,新区府东、府西、玉兰、长沟等4条主干道正在建设,“二环三横四纵”路网结构初步形成。城区在建工程面积36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63%,虹都大厦、文庙商城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城区的8个标准化住宅小区使泗城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开发区基本实现“六通一平”,截至目前基础设施完成投资近2亿元。2006年新签约项目23个,其中工业项目14个,协议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到位资金4.5亿元,逐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项目格局。五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镇村面貌逐步改观。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认真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起步之年的各项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按照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三三示范工程”,目前三个示范乡镇,32个示范村的地方规划已经完成。“三清四改”逐步实施,“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草沟、丁湖、黑塔、黄圩、屏山等乡镇集镇开发建设如火如荼,镇村面貌大大改观。六是各项事业同步发展,社会环境日趋和谐。深入贯彻《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工作始终保持全省二类县先进水平。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高度重视信访工作,2006年4月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县委和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加强。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扎实有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加大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整顿力度,2006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县。与此同时,干事创业、勇于开拓的干部队伍得到加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全县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干事创业的热情十分高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这些都为我们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县正处在实现经济起飞的关键节点上,经过这几年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积累和基本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之后,我县将进入一个持续高速增长阶段。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拼搏进取,奋力开启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二)从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来看,必须抢抓机遇。机遇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发展资源,抓住一次大的机遇,就能够赢得一次大的跨越;而错失一次机遇,就可能落后一个年代。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客观环境总体向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国际资本、产业加速向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转移,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将加速向中西部梯次转移。就我县来说,正迎来难得的大好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支持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同时,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中部崛起、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有利于我县这样的欠发达农村地区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东向发展”、“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战略,将进一步为我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县已初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一批重点项目正成为推动我县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发展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后劲越来越强,内在活力正在释放,通过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攻坚克难,全县各级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新的锤炼,我县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良好、内部活力迸发的阶段性特点是十分难得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矢志跨越发展,不懈奋力拼搏,实现奋力崛起。可以预言:只要我们敏锐地发现机遇、准确地把握机遇、及时地拼抢机遇,未来我县的发展一定会大有作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周边县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态势咄咄逼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虽然我县经济纵向比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经济总量小、结构层次低、财政实力弱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仍然靠后,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大项目、特别是工业大项目少,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少数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抓落实不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够等。我们必须冷静分析,用心把握,抢抓机遇,趋利避害,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只要全县上下振奋精神,鼓起勇气,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迎难而上,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在攻坚克难中创造新的业绩。
(三)从我们确定的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来看,必须大干快上。近年来,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把上级精神与泗县实际相结合,不断实践、探索和完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些事关泗县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操作性思路越趋明晰。“东向发展、开放兴县、工业强县、项目立县”的发展战略,为我们实现跨越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年大变样,五年再造一个新泗县”的奋斗目标深入人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昂扬斗志;经济开发区这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龙头载体日益完善,为工业和城镇的发展拓展了非常广阔的发展新空间。我们更为欣喜地看到,随着战略性发展思路的逐步明晰,发展空间布局的迅速拉开,重点项目建设的加快推进,广大干部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对泗县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泗县大地上到处涌动着改革的春潮、发展的激情、创新的冲动、求富的热望。对泗县发展前景的的美好预期,为我们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切实增强了我们实现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综合目前我县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2007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三年大变样,五年再造一个新泗县”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坚持跨越发展靠招商引资的思想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抓招商引资的做法不动摇。继续坚持以加快发展、创新崛起为主题,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动力,以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为核心,以转变作风、维护稳定为保障,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开放兴县、工业强县、项目立县”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奋力崛起中争当东向发展的“排头兵”。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60 %,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在岗职工收入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招商引资到位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这一目标是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的,既考虑了我县目前的基础条件,也体现了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这一目标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大干快上,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只要我们坚持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成功发展道路,“三年大变样,五年再造一个新泗县”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只要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开拓奋进,苦干实干,一个富裕、文明、繁荣、和谐的新泗县就一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抓住关键,强化措施,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已经清晰,奋斗目标已经明确,全县上下要围绕实现“七个新突破”,在关键问题、关键措施上下功夫,以重点工作的开展推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
(一)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上实现新突破。工业化是我县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没有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难以推进、城镇化难以为继、服务业难以兴旺、全面小康社会难以实现。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要坚定不移地开展招商引资。继续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以商招商、驻点招商,提高招商质量和招商成功率,千方百计引进和建设一批大项目。2007年,引进县外资金10亿元以上,全县投产和在建的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累计达到25家。要着力抓好县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开发园区是城市建设的新阵地,是工业突破的主战场。目前,县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下一步要在提升档次、完善功能、健全机制、搞好市场化运作上下功夫,抬高发展起点,创新经营理念,坚持一手抓新上项目,一手抓功能完善配套,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基地型、产业型、龙头型项目,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投资亿元以上企业3-5家,形成20亿元以上的生产规模,使开发区真正成为集聚生产要素、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大力推进泗城、黄圩、大庄等6个工业集中区建设,全县初步形成轻纺服装、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板材加工、农产品加工、水暖器材、电子机械等产业集群。
(二)要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我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大上快上一批战略性支撑项目,进一步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增强跨越发展的后劲。今年,我们要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把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中,通过招商引资“引”一批,壮大民营经济“育”一批,积极向上争取“争”一批,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发展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工业项目,积极发展带动一产、壮大二产、拉动三产、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按照“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洽谈一批、策划一批”的思路,全力组织项目突破。要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和对策,围绕国家和省里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加大对上争取力度,顺势而动,尽力而为。要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部分产业、项目急需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千方百计搞好对接。对已建成的项目,要抓达产、抓管理;在建的项目,要抓服务、抓进度;签约的项目,要抓报批、抓开工;意向性项目,要抓协调、抓签约;有线索的项目,要紧盯不放,积极做好前期工作。把新项目的签约、立项、开工放到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谋划和建设进度。2007年,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综合治理、土地复垦等一批一产项目,实施惠丰电池工业园、亚麻纺织、久立特钢等一批二产项目,实施泗州商业文化中心、泗州会议中心等一批三产项目,实施303省道改扩建、老濉河治理和村村通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外商投资意向,立足我县经济发展实际,抓好后续项目的筛选储备,重点储备—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促进产业升级的大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各级领导要带头跑项目、引资金,大力营造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投入、上项目的浓厚氛围。
(三)要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三三示范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引进扶持强势龙头企业,着力在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方面做文章,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重点抓好南虹棉业、泗州面粉、龙牧猪业、康力兔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突出发展畜牧养殖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大新优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发展标准化无公害绿色产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7年,良种推广达100万亩,新技术推广达50万亩,“3581”高效示范田10万亩以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要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服务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经济大户、经济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县的一大产业来抓,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和就业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打造泗县劳务输出品牌,全年务工经商人员达到25万人,劳务收入15亿元以上。突出县乡道路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新铺设县乡村道路700公里以上。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营造争创家业、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要重点抓好试点镇村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点抓好泗城镇、大庄镇、墩集镇等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切实发挥示范引路作用。既立足当前、抓紧落实,又着眼长远、打实基础;既要注重农村硬件设施的改善,更要注意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⑸ 上级指示租地,责任怎样追究——安徽省泗城镇镇政府租赁集体土地案是怎样
2003年3月,安徽省泗县泗城镇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分别同有关村委会签订了土地租用协议,非法租用2803.41亩土地,租期30年,所租用的土地由开发区实业总公司综合开发使用。至违法行为被发现时,开发区实业总公司实际占用土地775亩,其中耕地557.28亩。
2007年8月,安徽省纪委、监察厅对此分别作出处分决定:给予宿州市人大副主任、原泗县县委书记张旭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原县长许广斌党内警告处分;给予原副县长兼开发区主任任清云、开发区副主任王锋行政警告处分;给予泗城镇党委书记张建贵党内警告处分;给予泗城镇镇长殷惠行政记过处分。
【分析】本案是一起镇政府租赁集体土地从事非农业建设的案件。
本案中,泗县县委、县政府以指示的方式实施批地,并最终导致农村集体土地被非法占用,已构成非法批地。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条规定,无权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安徽省纪委、监察厅对负有责任的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十分必要。
镇政府租赁集体土地从事非农业建设,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规定,相关责任人受到党纪、 政纪处分是咎由自取的。
⑹ 有知道安徽泗县从汉到解放初期的历史吗大神们帮帮忙
安徽泗县历史大事记(自汉至解放初) 汉 西汉 置夏丘县,属沛郡。 东汉 初平四年(193),曹操军攻徐州,兵洗睢陵、夏丘。 唐 武德四年(621),析夏丘县一部置虹县。 武德六年,废夏丘县并入虹县(夏丘县名废)。 贞观八年(634),虹县隶泗州。 元和四年(809),虹县改隶宿州。 宋 元七年(1092),割虹县的灵璧镇升为县。 建炎元年(1127),宋金战争,虹地为金所有(《金史·地理志》虹州虹县条)。后因长期战争,城郭沦为废墟近60年。 元 至元十三年(1276),虹复立县治,属江淮行省河南江北道,隶宿州。明 洪武四年(1371),泗州改属中立府(凤阳府)。 景泰元年(1450),虹知县王磐重修土城。 弘治元年(1488),虹知县樊江为土城建造砖石结构城门,上置重楼。 正德四年(1509),农民起义军王大川、杨虎部7次入虹境,战争纷起。 嘉靖二年(1523),夜半降陨石雨,红光通天。 万历二十三年(1595),虹县改建砖城。 崇祯十二年(1639),虹城大火,全城延烧过半。 清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六日戌时,虹地震,城墙倾数十丈。 十一年,虹令龚起编纂《虹县志》,2卷4册。 乾隆二十三年(1758),虹城西关三孔砖桥改建为五孔石桥。 四十二年,裁虹归泗,泗州迁治虹城,是为新(泗)州(虹地改称虹乡,旧泗州地称泗地)。 五十三年,泗州州守叶兰编纂《泗州志》,11卷6册(未付印)。 道光十三年(1833),岁无收,人相食。 咸丰六年(1856)二月初一(己丑),捻军首领陈秃手率部千余,进袭虹地西北及北部重镇大庄集一带。团练郭得藻率队截击,被捻军击毙。 九年正月,捻军首领张乐行率部由五河入虹境,先后破北乔圩、草沟圩,并两次攻州城未克。后在草沟遭清军袭击,向南败退,伤亡惨重。 五月二十七日(丙申),捻军攻占泗州西乡关王庙、王家圩。 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辛酉),捻军苗沛霖部丁潮臣攻破长直沟。州西10里外均为捻军所有。关庙圩、长直沟周围有很多穷人参加捻军。 三月初三日(辛卯),泗州州守郑沅率军进剿朱山周圩捻军,于老山南遭捻军伏击溃败,郑沅被杀。 九月、十一月,藩司张学醇遣副将宋庆两次督兵攻长直沟捻军,未克。 光绪十四年(1888),泗州州守方瑞兰和泗贡生江殿编修《泗虹合志》,计19卷8册。 十九年元月,德国神甫卞良弼在泗城铁市巷南端建天主教堂。 三十年,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泗城人张启厚(字燕昌)榜列传胪。 三十二年,泗州第一所中等学堂泗州日新中学堂和泗州师范传习所,在夏邱书院开办。 五月淫雨,半收;秋大水,圮城冲桥,遍地行舟。 三十四年,创办官立泗虹初等小学堂和邮政代办所。 宣统元年(1909),创办官立泗州高等小学堂。 二年秋,皖北大水,泗州受灾惨重。 是年,孟仁寿八宝眼药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三年,基督教传入泗州,在南关设立教堂(俗称福音堂),发展教徒,开办教会学校(男校含宏,女校含贞)。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4月,泗州更名泗县,直属安徽省。 8月13日,划属安徽省第三行政区。 3年5月12日,泗城群众4000人在第一高等小学堂大操场集会抗议“美孚洋行”倾销洋货,并将查出的日货当众烧毁。 是年,县知事赵镜源亲自参加三湾、草沟等小学毕业典礼。 5年,设立县邮政专局,为三等甲级。 6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所属定武军(人称“大辫兵”)驻在泗城的一个营于夏历六月二十八日(公历8月15日)夜哗变,大肆掠夺,地方深受其害,称为“大辫兵之乱”。 秋,土匪与溃兵勾结,抢劫、烧杀,泗县、五河等县纷纷向省府告急。 8年5月6日,全县各学校师生、城市居民以及商界人士集会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五四爱国行动。 是月,泗县学生联合会成立。 9年,设立电报房。 10年,自夏历五月六日至八月十六日(公历6月11日至9月17日),陆续降雨101天,县境一片汪洋。 13年9月,在徐州中学读书的泗城人王子玉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泗县第一个中共党员。 14年6月12日,在孔庙举行群众反帝示威大会。 是月,成立五卅运动后援会,张一寒任主任委员。 15年夏,王子玉受中共徐州独立支部派遣,返回泗县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并为泗县妇女界起草了《泗县妇女协会宣言》(手稿保存在徐州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16年4月,泗县商民协会成立,王子玉任会长。 17年春,土匪猖獗。城西约20华里的周庄圩被陈茂昭匪众围攻3昼夜,官府坐视不救。圩破,全庄被杀害200余人,死绝18家,房屋被烧,财物被洗劫一空。 3月,中共地下工作者郭子化,由庐山来到泗县,在马厂一带以行医为名,开展农民运动。 6月,泗县农民协会成立,陈馥东任会长。 10月下旬,正式成立中共泗县委员会,丁超武任书记。 是年,中国国民党泗县县党部指导委员会成立。 18年3月,马厂共产党组织发动当地商民协会,两次赶跑盐警,并公开集会声讨县官盐局的罪行。 10月,泗县工会组织建立,在中共泗县县委领导下开展合法斗争。 19年4月6日,中共地下组织以第一高等小学为中心,发动全城师生开展反对学阀张一寒的斗争。 7月30日(农历六月初五日),在泗县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南以石梁河东小魏庄为中心,北在屏山一带同时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并宣布建立“红军独立师”。 8月3日,农民暴动武装在黑塔西北唐沟遭敌人围击,最后失败。王子玉、魏正斌、魏尚书、何凤池、赵海涛等主要起义领导人均被俘。 8月6日,魏正斌在泗城西关外就义。中旬,魏尚书、赵海涛、陶士勋等相继被害。 8月下旬,王子玉被解送安庆,次年3月8日(农历正月二十日)就义。 20年春,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强化社会治安。 秋,大水,全县麦收三成,秋收一成。 21年七八月间,连刮18天西南风,全县霍乱流行,死亡逾万人。 是年,泗县划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辖泗县、五河、盱眙、灵璧、宿县、蒙城6县。首席县长柯开云。后改属安徽省第六区,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首任专员兼泗县县长王树功。 22年3月,建立民众教育馆。 11月间,鲁佩璋来泗县就任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泗县县长和保安司令。 24年春,整顿保甲,全县由10个区合并为5个区,编83联保,892保,8911甲。 秋,泗县、宿县、蒙城、五河、灵璧、盱眙6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在泗县举行。 24年9月,设立农林实验学校,并附设农林讲习班1个(校址设西关农林场)。 10月,建成西医医院1所,院名“民众”,院址设郑公祠及释迦寺内。 是月,设图书馆1所,定名为安徽省第六图书馆。藏书约7000余册,日平均阅读人数为17人。 是年,王汾、鲁佩璋编修《泗县志略》一册;先后疏浚新河、港河、石梁河、北潼河、南潼河,计完成110余万方土(市),水患有所减轻。 26年秋,县长黎纯一报经专员公署批准,发行“泗县流通券”,券面值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4种(后泗县沦陷,此券作废)。 27年5月16日(农历四月十七日),日军飞机轰炸草沟、长直沟两地。长直沟被炸死炸伤23人,死牲畜30余头,毁民房120多间;草沟死伤200余人,炸沉大小木船数十只,毁民房百余间。 11月6日和7日(农历九月十五日至十六日),日军飞机先后空袭泗城的中城街、释迦寺和西关、南关,投弹多枚,炸死炸伤群众数人。 11月9日,日军从西、北两路进攻泗县,专员孙伯文无御敌部署,泗城于当天下午5时左右沦陷。 同日夜,孙伯文部特务大队长徐耀庭率部夜袭泗城,未克,徐在战斗中牺牲。 11月10日,泗城日军向东进侵,在马公店一带遭受泗县人民自卫军祖树屏部的伏击,死伤约二三十人。 是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派党员江上青、赵敏等10余人,随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司令盛子瑾来泗县从事皖东北杭日救亡工作。 冬,泗县人罗少泉充任日伪治安维持会长。 28年春,罗少泉任泗县日伪政权首任县长。 7月,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成立,张爱萍、刘玉柱分任主任、副主任。开创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8月29日,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从灵璧开会归来,行至泗县东北刘圩区小湾村西头,突遭反动地主土匪武装袭击。中共党员江上青(专员公署秘书)不幸遇难。同时遇难的还有朱伯庸、蒋茂林、张愚非等10余人。是为有名的“小湾事件”。 29年2月28日,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率队出走,政权由中共接管。 3月,在青阳镇大庙成立新的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泗县县政府。陈粹吾(非党人士,原专署秘书)任专员,刘玉柱任专署秘书,陈国栋任泗县县长,石立志任中共泗县县委书记。 5月,刘少奇(化名胡服)到皖东北视察工作。在朱湖(今属江苏泗洪县)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就扩大抗日武装,建立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10月,泗县建制撤销,分别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办事处。 30年4月,泗东、泗南办事处合并为泗南县;泗宿、泗北办事处合并为泗宿县;泗五灵凤办事处改为泗五灵凤县。 5月,彭雪枫率新四军四师由津浦路西来皖东北(当时属泗县境)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年底,日伪县长罗少泉去职,王幼垣接任。 是年,泗宿、泗南、泗五灵凤等县普遍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并在斗争中培养积极分子,组织“农救会”,建立健全区乡政权。 31年春,泗灵睢县成立。李任之任县委书记,吕振球任县长。 秋,根据地实行普选,建立“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1/3),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11月13日~12月15日,泗县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全面开展33天反“扫荡”斗争,彻底粉碎了日军兵分五路进行大规模“扫荡”的计划。 32年4月15日,日伪军向泗县西南30华里的时渡、夏庙一带进行“扫荡”,烧毁民房628间、粮食900多石,抢去牲畜20余头,杀死群众3人。 秋,四师九旅二十五团攻克董圩、河涯徐伪军据点,歼敌300余人,开辟了马厂区。 9月,日伪泗县政府开办初级中学1所,招收学生80名(该校于民国34年上半年停办)。 33年春,张宝鉴(山西人)就任日伪泗县县长。 7月5~12日,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五团、二十六团和七旅一个团,攻克张家楼伪军据点,毙伤俘敌1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及物资。 34年4月29日,四师九旅分兵三路,拔除城西关帝庙、长直沟、虞姬墓三大日伪据点,敌伪官兵130余名被俘,其余大部被歼。 8月,日本投降后,驻泗日伪军撤离泗城。 10月,恢复泗县建制,撤销泗灵睢县、泗五灵凤县,保留泗宿县、泗南县。 同月,成立泗城市政府,市委书记冯邦仁,市长刘青平。 35年2月5日,泗城举行花灯大赛,庆祝解放后第一个春节。 春,七专署在泗城召开公审大会,枪决日伪泗县县长罗少泉、张宝鉴,五河县县长余乃桂。 4月,中共泗县县委组织50余人的工作队,赴张楼区瓦坊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 7月27日,国民政府军(以下简称国军)桂系一七二师进占泗城。江石安就任泗县县长。 8月7~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八师和华东野战军九纵等部队奉命进攻泗城,同桂系守军日夜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当因暴雨不利再战,攻城部队主动撤出战斗。 9月,中共泗灵睢工委成立,李任之任书记。 同月,县委书记王允昭率游击队在泗东重岗山北麓义井张村与国军主力遭遇被俘。后在押送途中跳车牺牲。 10月下旬,泗南县副县长曹化东在魏营小李庄战斗中牺牲。 11月24日,中共淮北七地委全部撤往运河以东。国军冯治安部基本控制泗县全境。 36年元月21日,安徽省政府免去江石安泗县县长职,委许志远代理泗县县长。 3月29日(农历闰二月初七日),驻扎在黑塔区三甄家的中共泗宿县西工委武装工作队130余人,突遭国军冯治安部主力包围,突围到陆沟又遭截击,激战半日,田古(中共泗宿县委副书记)、黄华斋(副总队长)等90余人牺牲。 5月16日,泗城解放(由泗五灵凤县政府临时进驻)。 10月,泗城最后解放(由泗南县政府进驻) 48年4月,恢复泗县建制,属皖北行署宿县地区。下辖泗城市及屏山、长沟、沱东、墩集、黄圩、大庄、汴河7个区(10月份,刘圩区从泗宿县划属泗县)。 6月,在韩家祠堂正式建立“泗县农民协会”(简称农会)。 秋,成立“泗县工会”;开展“反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兴办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刘文昭任泗县县长,陈礼宽任中共泗县县委副书记。
⑺ 关于安徽泗县陈姓的来源
陈
“黄帝神兵阵,舜后万世陈。”
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chén
寻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按照胙土命的惯例,他以国为氏,称陈氏,为陈氏的开山始祖。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才有后世陈氏颍川世家、颍川衍派的出现与发展。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侯莫陈氏居于库斛真水,世代为渠帅,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3、高姓所改。浙江海宁陈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琼之后。高琼第十六世孙高谅入赘海宁城东皇冈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以别于外家原宗之颍川陈氏。自明代中叶起,始举科甲;有清一代,海宁陈氏为海内第一望族,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誉。自第十世起,其排字辈份为:永世克孝,敬明其德,宜尔子孙,以匡王国。《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所载世系:琼-继勋-遵范-永翼(士卫)-光安(公泰)-世英-选-翥(始迁海昌之岩门,成为海宁岩门高氏第一世祖)-道隆-广孝-文渊-志强-光宗-弓-泗-谅(海宁渤海陈氏第一世祖)。
迁徙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禹州)。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福建省),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义门独著,百犬同牢”。据明代嘉靖年间《陈氏兆祥族谱》记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自“义门”陈氏初创,至宋朝开宝年间,陈氏便发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达到3700余口。族人济济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无欺,老幼齐心,强弱安处,不存芥蒂。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纵越300多番春秋,这在古今家族繁衍发展史上确为罕见。宋仁宗曾为之赞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陈氏以“义门”精神代代相传,名人辈出。就丹阳陈氏而言,宗愈之7世孙名东,字少阳,太学生,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进忠言于宋钦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进谏,爱国忧民之壮举,名留史册。陈辅,字辅之,胸负才华,法身高行,深为时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誉之为:“丹阳陈辅,乃浙西佳士也”。司马光则赞之曰:“先生德业为士之望,先生才华为国之光”。时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孙景实,字学汉,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颇怀尊祖敬宗之德,筑庐于少阳陵墓之侧,岁时洒扫,勤加祭祀,以慰先贤在天之灵。景实成为桐村(陈巷)陈氏的始迁之祖。谱载,自宗愈至能平为38世。丹阳陈氏支系遍及丹阳和句容、宜兴、六合、南京等邻县。其丹阳族人现分布在珥陵的陈巷、陈家、花家渡、越塘,横塘大陈甲、小陈甲、留墅、陈巷里、陈家、行宫、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阳、访仙、麦溪、陵口、珥陵、导墅、蒋墅、窦庄、运河、吕城、界牌、埤城、新桥、后巷等镇的陈甲、陈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阳市在籍陈姓宗人达41892人。
义门陈氏重视族祠,热心谱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谱,至民国36年共修谱达12次之多。宗谱冠以“众仙同来庆祝,共唱霓裳之歌”。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姓名人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应战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都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因吕时任丞相,以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为丞相。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时好学。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司空张华爱其才,荐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后人推重他的史学和文笔,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他还著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
陈东(1086—1127)字少阳,北宋末年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宋徽宗时入太学。宋钦宗即位,他上书请诛六赋,又率太学生及京城居民于宣德门伏阙上书,要求抗金,反对罢免李纲。宋高宗时因上书请留用李纲,罢斥投降派,亲征迎还二帝等,被杀。著有《少阳集》、《建炎两朝见闻录》。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1师,任师党代表。同年4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地区,先后任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等职。1930年后历任新成立的第六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等职。红军长征后,留下担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新四军代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5月除继续担任华东军政职务外,又赴中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5月起兼任上海市市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九届中央委员。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一期,1926年秋赴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从1928年起,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长征中任干部团团长。到达陕北后任第一军团第1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先后任太岳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1950年2月进驻昆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1950年7月赴越参加抗法战争。1951年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1952年6月回国后,历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其他陈姓名人有三国名士陈登;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梁将领陈庆之;唐代译经家陈禕(即玄奘),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思想家陈亮,诗人陈与义;明散曲家陈铎,戏曲作家陈与郊,音韵学家陈第,史学家陈邦瞻,外科学家陈实功,画家陈洪绶;明末清初小说家陈忱,散文家陈贞慧;清经学家陈奂、陈立,文学家陈沆、陈澧,诗人陈文述,金石学家陈介祺,篆刻家陈豫钟,医学家陈修园,水利学家陈潢,抗英将领陈化成,维新派陈宝箴等。近当代名人有民主革命者陈天华、陈少白,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其美,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陈独秀,革命家陈潭秋,国家领导人陈云,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著名学者陈望道,国学大师陈寅恪,史学家陈垣,生物学家陈桢,林学家陈嵘,医学史家陈邦贤,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数学家陈建功、陈景润,造纸专家陈彭年,诗人陈去病,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文艺评论家陈荒煤,京剧作家陈墨香,剧作家陈白尘,画家陈半丁,舞蹈演员陈爱莲,电影演员陈波儿,解放军高级将领陈士榘、陈再道、陈锡联,以及国民党CC系首领陈果夫、陈立夫,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广东军阀陈炯明,汉奸陈公博等
⑻ 泗县县长王娟简历
县长王娟简介:王娟,女,汉族,籍贯安徽埇桥,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工学学士、法学学士,律师,1964年9月出生,1991年5月入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泗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书记、县政府县长。
1981.09-1985.07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工程专业学习
1985.07-1988.01 景德镇陶瓷学院企业管理系教师
1988.01-1991.07 宿县地区行署经协办工作人员
1991.07-1999.02 宿县地区行署法制处工作人员、副科级
1999.02-1999.11 宿县地区行署劳动局副局长
1999.11-2002.01 宿州市劳动局副局长
2002.01-2007.04 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2007.04-2007.12 宿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2007.12-2009.05 宿州市委正处级组织员、组织部副部长
2009.05-2009.07 泗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书记、代县长
2009.07 泗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书记、县政府县长
工作分工: 负责县政府的全面工作。
希望能帮到你·····
⑼ 刘晓云的个人履历
1970.07--1971.01 灵璧县高楼大队下放知青
1971.01--1978.08 灵璧县文工团工作
1978.09--1980.07 安徽师范大学蚌埠分校学生
1980.07--1982.12 灵璧师范学校任教
1983.01--1990.10 任共青团宿县地委学少部副部长、部长
1990.10--1996.01 任共青团宿县地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书记
1996.02--1999.04 任中共宿县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其间分别在全国纪检监察干部培
训班、省委党校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7.07--1999.06 泗县县委副书记(挂职)
1999.04--1999.06 中共宿州市委常委
1999.06--2004.02 中共宿州市委常委、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
2004.02--2009.01 中共宿州市委常委、宿州市委副书记、宿州市纪委书记
2013年1月10日,宿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刘晓云为宿州市政协主席。
现任宿州市政协党组书记、政协主席。
⑽ 戴启远的人物履历
1982.07——1983.08 安徽省泗县付湖园艺场、草沟区农技站技术员;
1983.08——1985.10 安徽省泗县县委办公室办事员;
1985.10——1986.05 安徽省五河县广播局编辑;
1986.05——1995.08 安徽省五河县委办公室秘书、副科长、副主任;
1995.08——1996.08 安徽省五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1996.06——2002.02 安徽省蚌埠市农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其间:1998.05—2000.08 挂职任怀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2.02——2002.12 安徽省蚌埠市郊区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2002.12——2003.10 安徽省蚌埠市郊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2003.10——2008.07 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8.07——2010.01 安徽省淮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2011.02——2014.12 安徽省滁州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2014.12—— 淮北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