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机枪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机枪已经成为地面部队的重要武器。可是,该枪的发明,既不是出自于军械专家,更非出自有经验的战斗人员,而是出自于一名电气工程师之手。这个人叫马克沁,是美国人。马克沁出身于穷苦人家,为了摆脱穷苦命运,他从小养成了好学和勤于思考的习惯,见到什么问题,都要想个明白。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想找出解决的办法。靠着这种刻苦学习和善于思考的精神,马克沁成了小有名气的电气发明家,并在纽约开了一家照明设备安装厂。他既是厂长,又是工程师。为了寻找电器照明设备的市场,有一年,马克沁到欧洲进行考察。在欧洲考察期间,他参观了一家兵工厂,在这里,对武器一窍不通的马克沁,看到了一种奇怪的武器,即多管枪。这种枪有10根枪管,每根枪管中装一粒子弹,需要4名士兵发射。在搬运时,需要10多个人抬。没有枪械知识的马克沁,看了一会儿,觉得这种设计方式很好笑,他就对工厂的一个负责人说:“用一根枪管连续发射和用10根枪管相继发射,究竟哪一种方式更合理?”
“当然是用一根枪管连续发射更合理。”厂方的负责人很干脆地回答。
“那么,为什么不用一根枪管,而用10根枪管呢?”马克沁不解地问。
“原因很简单,正是由于没有人能够解决用一根枪管连续发射的难题,才想出了用10根枪管相继发射的办法。”兵工厂的人回答说。
解决这个问题有那么难吗?”马克沁问。
“也许在你看来不是难题,可是,我们却一直解决不了。”厂方人员客气地回答说。
喜欢向难题挑战的马克沁,决心攻下这个难题。从欧洲回到美国后,他暂停了自己的电气安装业务,集中精力解决单管连发问题。对枪械缺乏起码知识的马克沁,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步枪,一件件解剖、分析、思考。他找到了火枪不能连续射击的关键,这就是枪膛靠什么开锁、枪拴靠什么拉开的问题。
有一天,马克沁扛着一支老式步枪来到郊外,他想体验一下打枪的滋味。找到一处有土坡阻挡的地方,马克沁就趴在地上,右肩抵着枪托,左手端着枪身,眯起左眼,瞄了一阵之后,他用右手勾动了板机。“砰”的一声,子弹飞出,马克沁的耳朵被震的嗡嗡响,他的右肩也隐隐作疼。耳朵响是子弹出膛时产生的强烈噪声所致,而肩疼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马克沁不明白,他又打了第二枪、第三枪、第四枪。每一次枪响时,枪托都强有力地作用于他的右肩上。这是什么力量?马克沁趴在地上思索。想着想着,他豁然开朗,原来子弹壳中的火药,在燃烧时会产生多个方向的力。由于弹壳和枪管的限制,只有两个方向的力产生了作用,一个方向是弹头所指的方向,另一个方向就是与弹头相反的方向。前一个力使弹丸飞出枪膛,后一个力使枪体向后运动。这后一个力就是后坐力。
后坐力能不能利用?马克沁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经过思索,他认为完全可以利用,比如,用它拉动枪拴、打开枪膛、退出弹壳等。经过一年多的研究,马克沁终于利用后坐力,制造出第一支连发的自动枪。马克沁为自己的发明而高兴,他带着自己的发明,找到美国军方负责装备采购的人员,向他们介绍自己发明的自动枪。而美国的装备定购人员,知道马克沁是个著名的电气发明家,也知道他既没有当过兵,又缺乏军械知识,所以,对他的发明不仅置之不理,还称他是骗子。马克沁很失望,也很生气,他耗尽家财,耽误了生意,结果,搞出来的东西却得不到承认。一气之下,他来到英国。
英国人起初也不相信马克沁的发明,无奈,他只好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点钱,在伦敦郊外买了一块地皮,建了一个简陋的小工厂,开始试制他的自动枪。1884年5月,马克沁终于制成了全自动枪,他在伦敦郊外的射击场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使参观的政客、贵族都啧啧称奇。一名叫做维克斯的英国军火商看中了马克沁的发明,决定与他合作,联合生产这种自动枪支,并命名该种自动枪为“机关枪”。不久,德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等都到英国购买这种枪支,就连美国人听到英国人生产了自动枪之后,也远涉重洋,前来购买样品,准备仿造。
虽然是英国人最先生产了马克沁机枪,但是,首先让世人见到它的真正威力的却是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让英法联军偿到了马克沁机枪的厉害。1916年7月,英法联军与德军在法国的索姆河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会战。联军人数多于德军,而且,他们还有骑兵突击和侧应。战斗打响后,联军很快突入德军阵地,德军并没有立刻还击。联军指挥官自以为取得战场主动,就盲目下令投入十几个团的步兵和骑兵向德军阵地猛攻。当联军距离德军前沿阵地仅有数十米之后,德军密集排列的马克沁机枪突然撤掉伪装,同时开火了。密集的子弹雨点般向联军泄来。联军成排成排地倒在前沿阵地上。第一个波次的进攻被打退后,英法联军的指挥官不服气,又组织了第二、第三次冲锋,结果,索姆河会战变成了屠宰场,手握马克沁机枪的德军成了屠夫,而英法联军则成了被屠宰的对象。在一天之内,联军伤亡超过5万人,5个野战师被葬送了。索姆河一战,使马克沁机枪出了名。从此,他成为步兵中最有威力的轻武器。也成为各国军队争相购买和仿造的兵器。
② 机关枪是什么时候发明,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机枪,是英籍美国人H.S.马克沁发明的,1883年他试验成功了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1884年应用这种原理的机枪取得了专利。这是枪械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这种机枪的理论射速约为600发/分,枪身重量27.2千克,后人称为马克沁重机枪。它在英国对南非的殖民战争(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后,其他国家也相继研制成了各种重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会战中,1916年7月1日英军向德军发起进攻,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等武器,向密集队形的英军进行了猛烈持续的射击,使英军一天之中伤亡近6万人。这个战例足以说明重机枪的密集火力对集团有生目标的杀伤作用。为了使机枪能紧密伴随步兵作战,1902年丹麦人W.O.H.麦德森设计了一种有两脚架带枪托可抵肩发射的机枪,全枪重量9.98千克,称为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飞机和坦克问世,要求步兵有相应的防空和反装甲的能力,为了提高机枪威力,出现了大口径机枪。1918年德军首先装备了大口径机枪,随后法国、英国、美国也陆续装备了大口径机枪。军用飞机和坦克也装备了航空机枪和坦克机枪。军舰则在机枪刚出现时就装备了舰用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设计了MG34通用机枪,枪身带两脚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装备部队,配备弹鼓和两脚架可作轻机枪用,配备弹链和三脚架可作重机枪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研制的新型通用机枪相继出现,如美国的M60机枪,苏联的ПΚΜ/ПΚΜС机枪,中国的67-2式机枪等。
望采纳!谢谢!
③ 马克沁是怎样发明马克沁机枪(他在一个小作坊里,如何制作模具及样枪的)谢谢
在伦敦哈顿花园街57号一个小作坊里,马克沁买来一台新铣床,又自动动手制造了刀具、工具,夹具和量具等。正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机械作坊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沁机枪诞生了。
启示
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 马克沁
[4]青一块紫一块,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发现能量产生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可否转化为武器自动连续射击动力?
尝试
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
升华
马克沁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代替传统的供弹方式;设置水冷装置,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1883年取得突破性成功,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英文版《武器装备网络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原理
马克沁机枪的原理说起来复杂而抽象: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扣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 马克沁发明的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的发射。
泄密
机枪制造完成后,马克沁本想秘密地进行射击试验,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英国剑桥公爵殿下闻风赶到小作坊参观,而皇室一动,举市跟随,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众目睽睽之下,马克沁机枪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表演,其肘节机构像人的肘关节一样快速灵活地运动,机构像人的肘关节一样快速灵活地运动,子弹飓风般呼啸扫射。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从此,马克沁和他的机枪名扬世界。
改进
马克沁又发明了一种后来被广泛效仿的,使机枪可以单发、或10发20发点射、或调节到100发/分钟的慢射速。马克沁甚至设想在枪上加一种机构,使机枪在手指离开扳机后仍能继续射击,直到弹带上的子弹打完。这样,机枪手在阵亡后仍能做出悲壮的贡献。1891年,马克沁又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导气式自动步枪。56岁时,以马克沁的名字命名的机枪后坐式自动手枪问世。从此,自动武器的渊薮大开。“马克沁”成了机枪和自动武器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是,正是马克沁机枪中,人类第一次运用了复进簧、可靠的抛壳系统、弹带供弹机构、加速机构、可靠调整弹底间隙、射速调节油压缓冲器等机构。至今,专业的枪械研制人员依然遵盾着由马克沁首创的火药气体能量自动射击三大基本原理——枪管后坐式、枪机后坐式和导气式。
④ 马克沁机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1883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受枪械射击后坐现象的启发,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药燃气为动力的机枪。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前一发子弹射击时产生了火药气体后坐力,利用这种后坐力可以使枪膛闭锁机构打开,弹壳弹出后,下一发子弹进入枪膛。然后复进机构回转封闭枪膛,同时引动击发装置,再次发射子弹。因此只要扣住扳机即可连发不断。供弹方式以弹链式为主,也有弹夹式和弹鼓式。
马克沁的发明也为自动步枪、自动手枪等自动化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为了能使机枪紧随步兵作战,1902年丹麦人麦德森研制出轻机枪,这种机枪有两脚支架,带有枪托,可以抵肩射击。
⑤ 被爱迪生排挤后的马克沁是怎么成为机枪之王的
在射击步枪时,马克沁从后坐力对他肩膀的冲击中获得了灵感,于是他开始研究使用后坐力装载自己子弹的自动枪械,马克沁机枪出生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款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以火药气体为能量的自动连续射击重机枪,射击速度高达每分钟600发。马克沁在6月至1883年7月注册了它的专利,1884年10月的时候,原型枪在招待客人时首次展出。
他成为了一名马车制造商的学徒,自从他出生以来,他的天赋一定是有用的,虽然马克沁没有文化成就,但他在发明方面有很大的天赋,他每天都去他叔叔的工厂研究他的各种发明。因为电器领域有许多发明,它被当时垄断美国的电器大佬爱迪生挤出并压制。马克沁不得不离开美国,在伦敦开拓一个新的电器市场,并在伦敦定居下来。
关于被爱迪生排挤后的马克沁是怎么成为机枪之王的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⑥ 马克沁重机枪是怎么研制出来的!
马克沁机枪 Maxim machine gun H.S.马克沁发明的机枪。马克沁1883年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马克沁重机枪——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年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B·B·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 这种机械的运动描述起来复杂而抽象,但要是亲自看上一眼,人们会立即叹服于它的精巧与妙思。为了保证有足够子弹满足这种快速发射的需要,马克沁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地发射。 机构制造完成后,马克沁本想秘密地进行射击试验,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英国剑桥公爵殿下闻风赶到小作坊参观,而皇室一动,举市跟随,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众目睽睽之下,马克沁机枪的肘节机构像人的肘关节一样快速灵活地运动,子弹飓风般呼啸扫射。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从此,马克沁和他的机枪名扬世界。 此后,马克沁又发明了一种后来被广泛效仿的油压缓冲器,使机枪可以单发、或10发20发点射、或调节到100发/分钟的慢射速。马克沁甚至设想在枪上加一种机构,使机枪在手指离开扳机后仍能继续射击,直到弹带上的子弹打完。这样,机枪手在阵亡后仍能做出悲壮的贡献。1891年,马克沁又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导气式自动步枪。56岁时,以马我沁的名字命名的机枪后坐式自动手枪问世。从此,自动武器的渊薮大开。“马克沁”成了机枪和自动武器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是,正是马克沁机枪中,人类第一次运用了复进簧、可靠的抛壳系统、弹带供弹机构、加速机构、可靠调整弹底间隙、射速调节油压缓冲器等机构。至今,专业的枪械研制人员依然遵盾着由马克沁首创的火药气体能量自动射击三大基本原理——枪管后坐式、枪机后坐式和导气式。英文版《武器装备网络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横行疆场 马克沁机枪一诞生,立即在战场上显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罗得西亚50名步兵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猛烈进攻,结果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马克沁机枪也使进攻的敌人死伤累累。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遭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毁灭性打击。 但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俄双方激烈的机枪对射才使机枪的运用受到主流战场的重视。那次战争中,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日军使用另一种著名的机枪——哈齐开斯机枪。前者威力和可靠性均优于后者,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的大战中,俄国人首次使用带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轮架马克沁机枪射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机械的强大威力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机械设计师都投入到机枪的研制之中。手枪设计的泰斗、美国人勃郎宁也不甘人后,先后推出了多型机枪。其中,勃朗宁M1901机枪的改进型在一战后期随美国军队进入欧洲主战场,但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为质量问题,它的机匣后坐板强度不够,以至于连续射击时后坐板断裂。后来,勃朗宁将机匣后坐板加了两个支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开战初期,比利时军队靠着军犬的力量拉着机枪匆忙撤退。马克沁机枪的重量,使它不易于机动。 曾经与马克沁机枪在日俄大战中打得旗鼓相当的哈齐开斯机枪在一战中也被广泛应用。当时,由于射击频率太高,摩擦产生的高温很容易使冶炼和金属材料技术尚不成熟的枪管变形,开始,人们想到了更换枪管,后来便发展出一战时广泛流行的水冷式机枪。这使枪管在外观上看起来又粗又圆。哈齐开斯机枪的典型特征,就是水冷式枪管前端有一条细水管,以便于水的循环。后来,为了扩大散热面积,人们还在冷却管上加了一些褶皱。 当时,每挺机枪普遍需要4人来完成操纵与射击。一个瞄准,一人供弹,一人进行观察了望,一人协调指挥。但这种配置并不是绝对的,必要的时候,3个人2个人也可以完成射击。 一战中,坦克、装甲车、飞机、军舰,甚至“齐柏林”飞艇上都装有马克沁机枪。人们将机枪安装在摩托车上,以便机动地进行对空射击。这显示出机械化部队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反,比利时部队的狗拉机枪,则是畜力战争没落的一个证据。大战刚爆发时比利时军队在德国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时,正是一大群忠实的军犬,拉着机枪完成了撤退。但不论是摩托车还是军犬都反映出马克沁机枪机动性能较差的缺点,当时,马克沁机枪重达27 22公斤,哈齐开斯机枪重达14 97公斤,一战中最著名的德国马克沁MG08机枪则重达26 54公斤。对于火炮而言,这一分量无足轻重,但对于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机枪,士兵就不胜负荷了。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制造单人使用的轻机枪。 从重到轻 当时,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认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枪。但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将这个设计方案转让给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机枪在美国诞生。 但这种机枪并没有得到美国军方的青睐。路易斯于是转赴欧洲,在比利时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单并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机枪重12 25公斤,枪托抵肩,可以较方便地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弹盘里有97发子弹。路易斯机枪最显著的特征是又粗又圆的枪管,其中充满金属薄片。这种散热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气冷却。后来,正是这种冷却方式的推广,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战后期哈齐开斯枪族也推出了依靠气体冷却的MK 1轻机枪。这种机枪也重12 25公斤,最初是为骑兵设计的,后来也被用于装甲车。 路易斯机枪首先在比利时批量生产,其作战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时军队所认识。一战开始时,德军前线士兵初次听到路易斯机构连续射击的嗄嗄声时,称之为“比利时的响尾蛇”。 路易斯机枪在世界空军史和飞机史上留下了更显赫的声名。世界轻武器界公认,路易斯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机枪。1912年6月,美国的钱特勒上尉将路易斯机枪装载到一架推进式莱特飞机上。这架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后开始向地面开火射击,数以百计的记者迅速将这一消息发往世界,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新闻。 1914年8月,大战刚开始不到一个月,两名英国飞行员擅自将一挺路易斯机构带上飞机,在1524米高空向德国飞机射击完一个弹盘,但没有射中。这次行动是机枪在空战中的首次应用。但当这两名飞行员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后,却换来英军当局严禁往飞机上携带机枪的禁令,英国人害怕因此触怒德国,引来报复。但仅一个月后,随着战局发展,英军正式下令在飞机上装备路易期机枪。
⑦ 马克沁重机枪为何被称为“死神收割机”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英国南肯辛顿博物馆陈列着一挺式样古老的机枪,其发明者即被人们誉为“自动武器之父”的电气机械发明家英藉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
海勒姆·马克沁爵士
马克沁,于1840年2月5日出生在美国缅因州桑格斯维尔市阿伯特·罗挝村的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是七个孩子里最小的。贫寒的家庭无法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全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不过,马克沁的家庭是法国雨果家族的后裔,被从法国驱逐到英国后,先后移居到英国普利茅斯市和美国马萨诸塞州。
1916年7月1日,索姆河畔。英法联军对德军阵地进行长达7天的猛烈炮击,最后信心满满地向德军阵地发起总攻。谁知,英法联军却掉进了德军预先设好的范围。当时德军装备了马克沁MG08重机枪,对着埋伏圈内的英法联军疯狂扫射。英法联军的官兵们顿时犹如麦子一样被成片扫倒。在哪个地方发起冲锋,哪就会留下一堆尸体。面对长达42公里阵线上的240挺马克沁MG08 重机枪的疯狂扫射,当时不在意机枪用途的英法联军根本无法进行火力压制。就在这天,总共超过57000人被马克沁MG08重机枪扫倒,其中2万人当场死亡。自此,各国军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还获得了“死神收割机”的称号。
即使如今,很多现代机枪等自动武器上,仍能见到马克沁设计的自动机构影子,且很少有改动。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
⑧ 机关枪是谁最早发明的是中国人还是马克沁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连珠铳”的机关设计十分巧妙,可以将击发和装填弹丸两个步骤连动进行,从而简化了装填手续,大大提高了发射速度。“连珠铳”在当时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发明,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的火器。由于其原理与现代的机关枪类似,也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
马克沁1883年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
⑨ 马克沁重机枪为什么被称为生命收割机
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支重机枪。是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射程远,杀伤力大。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杀伤力最大的武器。所以才会被称为生命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