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王方发明

王方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06 20:55:18

A. 我国四大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

关于四大发明,在爱问网上已经被人几十次问过,也被几百次回答过,我不得不谨慎的查证最新研究成果答复您,以免抄袭嫌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是由一个人在一个特定年份突然发明的,是长期积累、承袭、创新的结果。
造纸:造纸术起源于在水中漂洗敝絮。现存最早关于纸的文献证据,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上面出现了“纸”字(《睡虎地战国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第107-108页。),即战国晚期就已经发明纸张。早期的纸还很粗糙,主要用做包装材料。现存最早的纸的实物,是1974年在甘肃居延金关汉代亭燧故址出土的,测定为公元前2世纪早期。现存最早的写了字的纸,是1990年在甘肃敦煌悬泉置出土的3片残纸,上写隶书药名,也是公元前2世纪(前179-140年间)。显然,在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之前340年左右,纸就已经发明了,到蔡伦之前250-270年,纸就已用于书写。
印刷:印刷术起源于古代的印章雕刻和碑铭墨拓技术。到魏晋时代,道教用木板反刻符箓,多者有120字,显然是为了印在纸上,否则用不着反刻,这是雕版印刷术的前奏。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物,是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大陀罗尼经》(汉文,朝鲜文字发明于1446年),年代为704-751年之间(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
134页。)。那么印刷术在中国发明当然已有一段时间,结合文献证据,印刷术发明时间在公元7世纪中期是可信的。显然,北宋的毕升是印刷技术的革新者而不是首次发明者。
火药:火药当然起源于古代道教的炼丹术,天下共知。火药技术转为实用并用于军事目的,公认可信的最早文献证据是北宋路振《九国志.卷二.郑璠传》(《续修四库全书》第333册第277页):“天祐初,王茂章征安仁义于润州……璠以所部发机飞火攻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天祐初即904年,其他早于904年的说法多不可靠(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科学出版社,1998,第450页),发明人是郑璠的部下,姓名无考。
指南针:指南针是从战国时期的司南进步来的。关于司南的最早文献证据见《韩非子.有度篇》:“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司南用天然磁石制作,磁力弱,实用性不强,一千余年没有进步。到北宋初,曾公亮(998-1078)在《武经总要.前集.卷15》(成书于1040年)中记载了一种人工磁化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该法所获磁性仍然较弱,实用性不大,但方法具有革命性意义。约50年之后,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这种方法磁化效果比较好,于是实用性的指南针就发明了(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下册第11页。),这个发明人“方家”仍然姓名无考。
四大发明的第一个发明人都无从考证,但每一项发明的技术进步轨迹都清晰完整。因此,四大发明是几十代中国人的集体创造成果,是全体中国人的荣耀。

B. 四大发明是谁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 毕升
造纸术 蔡伦
火药 (历史上没记载)
指南针 同上

C. 我国四发明是谁发明

造纸术——(东汉)蔡伦
火药——据传是炼丹的术士(道士)发明的,有说是晋代葛洪所做。
指南针——罗盘)发明人不详,但传说是黄帝和蚩尤作战时,发明的用以辨别方向用的,叫做指南车
活字印刷术——(宋)毕升

D. 中国有哪些发明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E. 四大发明是谁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北 宋 毕 升
指南针:北 宋 无记载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火药:唐 朝 古代炼丹家
造纸术: 东 汉 蔡 伦

指南针

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使人类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磁现象的发现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
汉以前人们把磁石写做“慈石”,是慈爱石头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铁,那么是否还可以吸引其他金属呢?我们的先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磁石不仅不能吸引金、银、铜等金属,也不能吸引砖瓦之类的物品。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磁石只能吸引铁,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现在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
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他们很清楚。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

罗盘定位

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还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罗盘有堪舆用的罗经盘和水罗盘、旱罗盘。
方位盘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圆形。这样一来只要看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断定出方位来。南宋时,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是有关罗经盘最早的文献记载。文献中所说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经盘。文献中已经把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罗盘上。这种罗盘不仅有子午针(确定地磁场南北极方向的磁针),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用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方向)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就是磁偏角。
盘面周围刻二十四方位,内中盛水,磁针横穿灯草,浮于水面。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两个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磁极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极,这样磁针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这个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针指向磁极时必向下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磁倾角。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都不相同。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谈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针时,就注意利用了磁倾角。沈括在《梦溪笔谈》谈到指南针不全指南,常微偏东。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使指南针的指向更加准确。

磁性质的应用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如果刺客带剑而过,立刻会被吸住,被卫兵当场捕获。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东汉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人工磁化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使钢铁磁化。

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草,放在一个乘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船指明方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而许多动物已经在我们之前就学会了利用地球磁场来辨别方向。

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枪炮的老祖宗。

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发明人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发明地点
洛阳

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o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F. 发明大王的故事

天真好奇孵小鸡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很焦急并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问爱迪生在干什么,小爱迪生回答说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气又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初尝试验
在爱迪生小的时候,他经常到邻居缪尔·温切斯特的家的碾坊玩。一天,他在温切斯特家的碾坊看见温切斯特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爱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几天后,爱迪生把几种化学原料配在一起,拿给父亲的帮工迈克尔·奥茨吃,爱迪生告诉迈克尔·奥茨吃了这种东西人就会飞起来,结果奥茨吃了爱迪生配制的“飞行剂”后几乎昏厥过去。爱迪生因此受到了父亲的鞭打和小朋友父母们的警惕,劝告自己的孩子不要与爱迪生玩并远离他。

爱迪生与无影灯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所有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把一面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医生说:“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你的妈妈。”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G. 王呈方的成就综述

2000年以来,王呈方教授带领的团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技术进步,在比较落后的船舶钢料加工技术领域中,曾率先在国际上研究成功数控肋骨冷弯机。2003年以来又完成了新型“机械手肋骨冷弯机”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在开拓肋骨冷弯机市场中做了创新性贡献。
(一)在船舶肋骨冷弯加工技术上的创新贡献
1.发明了“纯弯曲原理肋骨冷弯机”,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交通部鉴定认为:“生产使用表明,较三支点原理冷弯肋骨的方法,成形质量好,加工质量高,使用性能好,在国内是个创新”,该机已形成产品和出口。
2.发明了“数控肋骨冷弯的弦线测量法和检测机构”,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交通部鉴定认为:“弦线测量法及其检测系统属国内外首创,在肋骨冷弯技术方面是一种创新。建议上级领导部门进行推广,以保持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3.提出了“逐步逼近弯曲法”,其论文评价为:“他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分析了回弹规律,设计了逐步逼近弯曲法,为型材自动弯曲成形工艺处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实用方法。生产实践业已证明,作者所建立的型材弯曲回弹理论和方法,对解决型材自动化弯曲成形有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4.与上海船厂合作完成了船厂常用三支点肋骨冷弯机的计算机控制,1988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各主要造船国家都十分注重其自动控制的研究,但由于控制模型的关键问题处理欠妥,都未见效。王呈方教授的研究团队用新的数学模型,对上海船厂在1983年从日本进口、已搁置不能使用的大型400吨肋骨冷弯机成功地进行了改造。中船总鉴定会认为:“三支点肋骨冷弯机数控系统属国内首创,使用该系统使肋骨加工工艺及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研究对技术引进、改造工作有所创新。为促进造船加工工艺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与中船总船舶工艺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智能微控肋骨冷弯机” 研制,1993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船总鉴定认为:“该机采用自适应变步长弯曲控制法,在控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有独创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造船工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大贡献。”
6.2007年研发的“肋骨冷弯加工机器人”集成了先进的船体肋骨加工工艺技术、测量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肋骨加工全过程的自动化与数字化,是我国首创的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船舶加工装备。该项目技术先进,实用性好,成熟性高,优势突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肋骨冷弯加工机器人”为我国造船工业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系列研究发明解决了肋骨冷弯加工有关理论和关键技术,并使数控肋骨冷弯机研制得以成功,这是肋骨加工向自动化发展的重大突破,对改变我国肋骨加工工艺落后和劳动条件差的状况、由机械化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起了关键促进作用。2007年,我国的数控肋骨冷弯机已形成产品,并为多家船厂使用,且比同时期德国IMG公司的高精度数控肋骨冷弯机的肋骨加工精度高数倍,并已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示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在管子弯曲加工技术上的贡献
1.首次提出了“弯管机冷弯管子的回弹与伸长规律”,1998年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控弯管机已在国内外造船厂应用多年,但管子加工的回弹量和伸长量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弯管加工的精度和工艺技术的进步。通过多年在弯管现场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回弹与伸长数据,通过分析计算,总结出了弯管机上管子弯曲加工回弹与伸长的规律,并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实验规律的正确性。湖北省鉴定会认为:“对于管子本身的回弹规律描述为θ=K1θ0+C1,比以前的研究有所创新;对于管子伸长规律的描述为ΔL=K2θ0+C2,则是以前文献所没有的。研究结果极有学术价值,也有应用前景,能为冷弯管子加工工艺技术进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所提出的弯管机弯管的管子伸长规律为国际首创,该研究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发明了“智能弯管回弹伸长测量仪”,1997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权。该仪器是专为测取上述弯管机冷弯管子的回弹与伸长规律而设计发明的。由于该仪器能在弯管机现场测量出在给定条件下的管子回弹与伸长规律,方便简单。其回弹规律可供给弯管机作为回弹补偿使用,伸长规律可供给无余量弯管、先焊法兰后弯曲加工工艺以及控制弯管机的进料作为计算依据使用。已推广应用多台。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上研究和创造使弯管加工不再依赖人工经验,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弯管回弹与伸长技术难题,为数控弯管机提供了精确加工数据,使数控弯管机的弯管质量与精度获得有效保证,为弯管工艺技术向无余量弯管、先焊法兰后弯曲加工等新工艺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对于实现管子流水线生产技术进步有所促进。对于实现管子流水线生产技术进步有所促进。
(三)出版了《船舶钢料加工原理》专著
该书1993年4月由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出版。审阅意见为:“他在船舶钢料加工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船舶钢料加工原理》一书就是作者根据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编著而成的。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类的书目中编著出版此书尚属首次。该书以金属塑性变形原理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较详细地研讨了船舶及海洋结构物钢料加工各主要工序的理论分析,计算方法以及材料成形性能的有关实验方法等问题,既严谨、全面,又紧扣船舶类专业的特点,渗透了作者多年来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经验,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作为造船工艺及设备、船舶工程专业的教材和从事船舶及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一定会受到欢迎。然而以往却还没有适合于船舶及海洋结构物钢料加工方面的专业用书,这给有关专业的学生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船舶钢料加工原理》一书的出版是及时的、必要的。”出版《造船机械设备》教材一部;发表有关学术论文40余篇,这些工作丰富了塑性加工理论等内容,促进了船舶钢料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在长江矿石直达运输技术方面有创新
过去进口矿石二程运输方式:由海轮将矿石从北仑运至长江下游港,转载至长江驳船,再运至武钢工业港等。
提出进口矿石“江海直达驳船队”的新型运输方式是:利用海上成熟的顶推船队技术和江段先进的大型顶推船队技术,进行有效和科学地组合,组成江海直达驳船队,完成进口矿石的江海直达运输。
经武钢和马钢的实施后,使矿石的二程运输变为一程运输,减少了中转环节,节约运费10.8元/吨,并减少0.5%的货损和对环境的污染。随着进口矿石需求的增加,如按武钢新增运量150万吨计,每年可节省运费达1600万元,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实践说明,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有利于我国水运“T”形大通道的江海直达运输,潜在效益特别巨大。
“长江矿石进江运输系统方案的研究”,1999年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的“武钢矿石江海直达驳船队试验和船舶改造”课题,经湖北省科学技术厅鉴定认为:“成功地将现有矿石进江二程运输改为一程运输,是一种技术创新,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矿石江海直达运输作出了贡献。

阅读全文

与王方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