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的摄影第一人是谁
在中国,郎静山先生可谓是摄影第一人。郎静山,浙江人,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记者、第一位摄影教师,因发明集锦摄影而名扬世界。他创立了中国摄影学会及亚洲影艺协会,经常在国际上展览作品,获得摄影荣衔不计其数,被尊称为“世界摄影大师”,并先后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美国摄影协会接纳为高级会士,并被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组织聘为荣誉会员。1939年,郎静山先生将现代科学摄影技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六法理论结合,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子。“集锦六法”之本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因而国际上评价郎先生的作品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郎氏风格”极富中国山水画意特色。
㈡ 摄影术最重要的三大创始人和他们的成就
:尼埃普斯
1765年~1833年7月5日)法国发明家。
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是法国人尼埃普斯于1827年拍摄出来的,但是现在全世界公认的摄影术的发明者却是法国的达盖尔。尼埃普斯,是未被大众关注的摄影术发明者,他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在那个时期,摄影的产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们早在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墨子年代就已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奥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这一原理仍然适用於摄影术,但当时阻碍摄影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将影像保留下来的方法仍然没有被发明。1825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委托法国光学仪器商人查尔斯·塞福尔(Charles Chevalier)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制作光学镜片。并于1827年(有说1826年)将其发明的感光材料放进暗盒,拍摄和记录下历史上第一张摄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国勃艮第(Burgundy)的家里拍摄完成,通过其阁楼上的窗户拍摄,曝光时间超过8小时.
2: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画家、摄影家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发明了银板摄影法,
这标志着摄影真正进入到实用阶段
达盖尔发明的银板照相机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实用相机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向外界介绍了银板摄影术,轰动一时
全世界一般将这一天作为摄影术的诞生日(去年是摄影术诞生170周年)
达盖尔拍摄的《Boulevard Temple(林荫道寺院)》(1838 or 1839)是世界上第一张银板照片,也是第一张有人物出现的照片
《Boulevard Temple》的出现虽然稍晚于尼埃普斯那张著名的《窗外的风景(鸽子窝)》(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张照片),
但是《Boulevard Temple》只曝光了10分钟,相比《窗外的风景(鸽子窝)》8个小时的曝光,已经是很惊人的进步了
而且达盖尔的相片清晰锐利,比尼埃普斯的方法要先进很多
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Boulevard Temple》才是历史上第一张摄影作品
画面左下角那个擦鞋的男子站立了10分钟以上,使得达盖尔拍到了他的身影,
3:塔尔博特
(180—187)英国化学家,卡罗摄影术的发明者.最早用硝酸银将纸敏化,后改用光敏度更好的氯化银.1840年,对原有的摄影法进行改进,使用有碘化银和显影液,使曝光时间更加缩短,影像也更为牢固.1841年,改进后的方法被确认,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
㈢ 请问摄影诞生于哪一年
1826年,法国科学家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在他的家中拍摄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胶卷”。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
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
㈣ 中国摄影史
中国摄影史1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摄影术到达中国后,很快中国人就学会了这门技术。但当时并没有“照相馆”的称谓。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画楼”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画楼”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在他们拍摄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标上,都印有“摄影家和肖像画师”,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上,还有著名的南桢画楼,辉来影相、兴昌影相等。画师所经营“画楼”或“影相铺”则是中国照相馆最早的称谓。
画楼、影相铺同时经营摄影和绘画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由于照相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人像摄影一时还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的条件。而随着油画等西洋画派传到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又注入了新的内容。肖像画与照相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得以固定,从竞争对手演变为具有互补性质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也有一些画像,是照相与画师之笔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着正装像,男为顶带花翎,女为凤冠霞披,各幅画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画中人的穿戴都是画的,也可能是按照画样印制的,但是画中人的脸却是根据照相底版直接印制的。
当时,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商人还把本国的根据照片画像的业务搬到了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广州的十八甫等画楼、影相铺林立,中国画师们根据照片给外国人画像,被商人运回国内销售,这种交流无形中也提高画楼、影像铺里摄影师的摄影技术水平。
就像人们喜欢画楼、影像铺的人的画像一样,在照相刚刚传到中国开始的几十年中,中国人首先感兴趣的就是人物摄影,人物肖像是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对像。因此很多当时的照相馆直接起名为“像馆”。在摄影术十分活跃的上海。最早的刊登广告的照相馆就是英国人威廉。桑德斯开设的“森泰像馆”。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像当时的妓女、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裕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相业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画像业,画像业逐步萎缩。在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地,照相馆蓬勃发展,而这时照相馆大部分起名为“照相楼”,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照相楼、宝记照相楼等,人们都要登楼照相,为什么叫“楼”呢?
原来,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绝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湿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时候要2—6秒,有时需要数到20个字。而当时又没有灯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须利用日光,因此摄影室一般都在楼上开设,还得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拍摄,以充分采光。日光强就在顶棚上拉起白布遮挡直射光,光若则用反光板帮助加光。因为拍照时间较长,坐的椅子和头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稳定不动。拍照时,摄影师敲一下木板子(据说“拍照”二字由此而来)大喊一声,打开镜头盖,然后“一、二、三。。。”数下去,数到九、十个字,甚至二十个字,才算大功告成。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楼开始了“日夜照相”。所谓照相“楼”的意义才相对减弱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论画楼、影相铺,还是像馆、照相楼,他们都是一个商业化的经营实体,摄影术登陆中国就被赋予了商业的色彩。但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这些照相实体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室内人像自娱自乐的拍摄,虽然有的照相馆也竞相为名伶名花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迎合市侩娱乐需要,但毕竟还仅仅限于室内拍照,规模也不大。
而随着玻璃干片的发明(1880年左右),摄影师可以方便地走出摄影室,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开始面向家庭、社会团体,并逐步开始了城市风光、建筑、民俗的拍摄,这些照相馆可以大规模印制所拍照片,向市民或旅游者出售,摄影的商业色彩更加明显,这时出现的“照相号”就是一个明显的说明。就像很多“银号、商号”一样,“照相号”更多重视规模化的商业销售。例如天津“元彰照相号”就特别声明可以进行“集体和建筑摄影”,摄影师还奔赴东北拍摄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及京师的名胜古迹,大量印制销售。
《京张路工摄影》大型专题摄影集就是上海的"同生照相号”于1909摄制的。这一照片册的封里,裱贴着两小张印签::本号精究放大时装照像铺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门牌第3052号";"上海公兴印字馆制造,开在虹口西武昌路"。它们显然是同生照相号特意刊登的商业广告。很多照相号还大规模印制当时十分流行的明信片相片,向旅游者兜售,也有一些大规模销售照片的照相馆直接就叫“照相店”、“写真店”或“画景店”了。
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写真店等等,早期照相馆的这些称谓一般都印在了当时照片的背板的正面下部或背面,大部分还印有照相馆的中英文的详细地址、经营内容等,这些不同的商标不仅是研究中国摄影发展史的实证资料,同时,对于今天的摄影收藏者鉴定存世老照片真伪,也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http://cache..com/c?m=&p=8e759a44d5d017b74ebe9b7b5440&user=
http://www.qsng.cn/html/bkjzx/syView/2006112186917.html
㈤ 为什么摄影术并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出来
从广义上来说,摄影术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400多年前,大家都知道,摄影的基本原理是小孔成像,而这一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前480?~前389)的著作的《墨经》中就有记载。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但这仅仅是对这一现象的记录,而并非是成型的试验结果或理论。
小孔成像
而西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现象的描述来自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所著的《论问题》。
中国首次对小孔成像原理详细描述出自于沈括的《梦溪笔谈》。
他用『格术』对小孔、凹面镜成像做出了解释,开辟出『格术光学』的新领域。
由于中国农业社会重农轻工商的传统,在摄影术由原理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我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也致使现在大家所用的相机,基本上都是舶来品。
我们现在公认的现代摄影术诞生于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后人将法国政府买下『银版摄影法』的这一天 —— 1839年8月19日 —— 定为现代摄影术的诞生日。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触即发。
虎门销烟
摄影术的诞生,给人类文化开辟了新的领域,并很快风靡了世界。
国外一些书中描写到:
“摄影技术!它以彗星爆炸式的威力,突然涌现于一向平静而又自满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达盖尔在1839年发表了他的摄影制作法,几个月内,欧洲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新的技术、新的艺术形式以及新的流行玩意。不论是巴黎还是伦敦,两地的光学商店(人们在那里购买到镜头),以及药房(那里出售冲洗药品)都突然挤满了摄影爱好者,急于购买自己的摄影机和感光版……”
“这种潮流及活动,遍及世界各地,仅1853年,美国就有一万多人拍摄了三百多万幅照片。在伦敦,人们可以租用装有玻璃天棚的摄影室来拍照,租用黑房进行冲洗;1856年,伦敦大学的课程甚至增开了一门摄影技术课。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新的消遣事业诞生了”。
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沿海五个城市——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划为通商口岸。优惠的关税协议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各国传教士也接踵而来。在日益频繁的外交、经济贸易活动中,摄影术开始传入中国。
1844年10月,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 (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 作为法国海关总检察官随同赴中国进行贸易谈判的法国外交使团,乘坐法国“西来纳号”三桅战舰带着达盖尔摄影机抵达澳门,拍下了一批澳门最早的照片。其后,又换乘“阿基米德号”赴广州黄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国内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现在收藏在巴黎法国摄影博物馆的两广总督耆英的半身像。他的照片以银版相片为主,集中在澳门以及广州,拍摄数量极少。
㈥ 照相是谁发明的,又是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L·达盖尔发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国向全世界宣布。L·达盖尔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照相在清朝时传入中国。银版照相之术自从1837年在法国问世之后,没过几年就从西洋传入中国。 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1846年带进中国的。
(6)中国摄影发明扩展阅读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要追溯到 193 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增进了对感光物质和物影成像的理解。1826年,从小对发明很感兴趣的法国人尼埃普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日光蚀刻法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存世照片:《窗外风景》。
尼埃普斯曝光了足足 8 个小时才获得了这张照片。为了改进曝光成像时间,他找到了舞美设计师达盖尔。两人一起合作改进技术,最终于 1839 年发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是人类历史上摄影技术真正的开端。
在随后 50 年间,尽管摄影技术一直在缩短曝光时间上演进,诞生了湿版摄影工艺和干版摄影工艺,但整套摄影设备依然非常笨重、且不易携带。
《中国摄影》一篇文章这样描述 19 世纪中期流行的湿版摄影法,“摄影师外出拍摄时必须携带着遮光的帐篷、化学药品、玻璃片、笨重的支架以及一壶水,全套装备通常是整整一马车”。
㈦ 摄影的起源
建议您到网络的摄影里面看看很多相关资料肯定能对您写论坛有帮助的
http://ke..com/view/7378.htm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 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相机进行摄影。 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ς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ς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一般简称的摄影,即是用照相机,映像在底片,冲印底片成为单一相片,一张张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动、无声,仅供人观赏其人物、意境,进而体会其涵义。
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之手。
㈧ 中国第1部照相机是谁发明的
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一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二是京、津、沪、杭、宁波、广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馆人,有外国人办、有国人自己办的,也有“中外合资”办的。但在历史上研究针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经”上曾有论述。北宋财相,文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沈括就有详细论述。(1031年~1095年)58岁后过隐居生活,晚年在梦溪园创作“梦溪笔谈”。1985年沈括墓址在余杭安溪乡下溪弯村太平坞发现时,我们父子有幸参予了墓址发现的摄影工作,后在深圳特区报《青年晚报》上发表。
《梦溪笔谈》中有这样一句话:“酋杂谓海翻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意思是物与景经过小缝隙(针孔)影子肯定出现倒影,大海出现在天上、宝塔顶尖向下是很正常的事。
我们的古人前赴后继地在研究针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机原理。当世界发明了照相机,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机,1903年清朝皇宫里裕勋龄就给慈禧拍过照,当然也给皇帝、太后其他皇亲国戚拍过照,有些照片虽过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场还流传很广,当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这些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们最早玩的相机,而老百姓当然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了望远镜还叫千里眼,当然玩不上照相机了。但京、津、沪、宁、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达,并且开起了照像馆、写真馆——摄影术传入中国是法国公布达盖尔摄影术的第二年——1840年,鸦片战争起随着传教、经商、办医、军事侵略等多种途径摄影术传入中国了。1844年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门与法国进行商谈时,作为礼仪、曾向英、美、意、葡四国官员赠送他的肖像照片。
摄影术传入中国,首先在香港、广东,继之是上海、宁波、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赖阿芳、广东的邹佰奇、上海的罗文佑、杭州“二我轩”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邹佰奇(1819~1869)自制照相机和工具曾撰写《格术补》《摄影之器记》、罗元佑19世纪50年代起在上海开照像馆,当年是上海最有名职业摄影师。赖阿芳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开照像馆,当年是香港第一流摄影师。重要的是1844年邹佰奇制成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并用于摄影。
在我们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和事之后,为我们搞古董相机收藏指了个方向。湿板相机、干板相机——中国早期使用的相机应该在香港、澳门、广州、上海、宁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带,当时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最早的两件藏品就是从这 些地方得来的(见高氏藏馆百台珍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