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的本质规律有哪些
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经常给人以审美感受。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这些审美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了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使之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促使人们探索它们的共同根源和一般本质。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要求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柏拉图《大希底阿斯篇》,朱光潜泽《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将审美对象提到哲学问题上加以探讨。这就使得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从而被放在首要位置上。然而对此问题的解决亦不是轻易之事,到底是应该把美归结为精神的产物(或者是主观的愉快,或者是绝对精神的外在等)还是肯定它的客观性,认为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莫衷一是。争论不休。那么在这里,我认为,美是应该包含内容与形式即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二者达到完全的融合和和谐的统一。美是客观社会性的。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上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真理,指出人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相对于我们的主观意识的产生的客观内容只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即物质是第一性的。它无条件地制约着作为第二性的意识的存在,即存在决定意识,那么,意识又不是孤立的静立的,它的内容是随着人美征服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社会实践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活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实际行动,是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斗争过程。生产斗争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恩格斯指出:“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以马克思说,这种“生产生活”是“创造生命的生活”,在这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向现实的转化,看到了自己的无限创造的能动性,看到了自己的实践生活在现实中获得了积极的肯定,“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人的个性和我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是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个人的乐趣。”(马克思《许丁.米勒的<防治经济学原理>》,转引自朱国庆《艺术原理》)从而产生无比的热爱,喜悦和快感。“我的劳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因而我享受了生活的愉快”。(《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这时,生产活动就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和过程,而且也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的对象——美的对象。古代神话《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就是人们对生活的美的最初感受和幻想的“纪录”。“美产生于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美的来源的结论,因此,美的事物只所以美在于它是经过了人类能动创造的社会实践的劳动而产生和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美的对象、美的事物,例如自然界的雄伟的山峰,澎湃的海洋、鲜艳的花朵;社会生活中的豪迈的劳动场面,英雄的崇高形象,之所以无不给人以状美或优美的种种情感感受,正是有于它们是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具体的生活体现。被赋于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凝结和概括了人们的能运创造。
普列汉诺夫在论证猎获物的美时候说:“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与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完全无关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的和独立的意义。”(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这里,普列汉诺夫表明了美的事物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对象的美是和事物的“样子”即事物的具体形象分不开的;二,事物的美首先在于它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内容。所以美作为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是一个具有特殊相定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内容处处表现于感性具体的形式中,不能脱离它而存在。试例,一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的事物,它当然是有着丰富内蕴的社会内容的,但是它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具体的感性的形式存在,或者说,它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着,这显然是荒谬的,站不住脚的。
美的事物的形式有着特殊的规定性,这是自美的观念产生后找到了应该说是附着的形式就一直存在着的。而且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识改变而改变的。首先,美的事物经常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式——色彩、声音、形体等诉诸人们的情感感受的。各种形式美更以突出的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例如均衡、比例、节奏、韵律)成为美的对象。它们不是天生就具有美的,它们的存在只所以成为美,还是因为它们经由劳动,实践的漫长协和,为人们所熟悉和掌握它们具有社会生活的内容,身上蕴含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才可能成为美的。如红花,本身并不具有美,只有当它与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愉悦的快感联系在一起,审美主体的“红花美”的观念使得我们看见红的美产生美的愉快感受。而这一点往往没有被人们自觉意识到。其次,美作为内容与形式的特定的统一,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的多样性,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这种统一也产生了多样性。如表现祖国状丽山河的美,使可从丰富多样的感性具体形象中呈现出来,李白的诗、刘海粟的画、苏东坡的词、闵惠芬的二胡表现的庐山、黄山、赤壁古迹、江河水等一条列光释夺目而又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
综上所述,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美的本质在于它的客观社会性,它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社会价值属性,是包含着或体现着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
『贰』 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
薛宣林关于【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即美 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1993年薛宣林定性
《论艺术之永恒》199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
提问 编辑摘要
美的本质即美 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1993年薛宣林定性
《论艺术之永恒》199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
提要
·美的本质
美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美的本质源于人类生命的本质;
* 美的永恒性源于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之永恒;
* 美的整体和谐与统一,取决于整个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精神整体和谐与统一。见《论艺术之永恒》 19页、《薛宣林艺术论》118页
薛宣林关于【美的规律】和【三恒规律】
·【美的三恒规律】
一、美的规律——反映美的(形式与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内容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二、 美的三恒规律是指以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地球客观对象性,宇宙的无限性所构成的具有永恒性审美整体和谐统一的规律。
三、造形艺术美的三恒规律:
(一) 视觉艺术美的形像、色彩、声音、(语境)之三恒
(二) 美的形象三恒规律——形状、形体、结构
(三) 美的色彩三恒规律——红、黄、蓝;明、明暗、暗;黑、灰、白
(四) 美的声音之三恒
见《论艺术之永恒》38页、《薛宣林艺术论》133页 薛宣林艺术理论思想体系···
薛宣林关于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美的三恒规律等等,已被网络等多词典录为最科学,最权威的定义。
『叁』 美的创造客观规律和客观存在,这种说法对吗
不选“美的”,只选“真的”
美的产品出了广告做的响了点,产品一般啊,其实美的也就是正宗的二线品牌,凭借上市公司的实力不惜大量血本去做广告,美的也只有这一条路了,想凭借实力和技术去赢得市场是不太现实的!
在互联网上,目前美的的枪手已经达到了400万人,而且聘请的都是大学生,因为“美的”认为中国人民“没文化”,找几个有文化的就能欺骗百姓,愚弄百姓。大家不是否忘记今年的“美的紫砂门”事件,”美的空调能效标识造假“事件?
美的的枪手说:二氧化锰高温分解,无毒无害。
那你的体内有多高温度?能直接杀死非典病毒吗?好可笑的美的枪手。
美的枪手说是美的的战略故意要这样揭发以致摧毁对手九阳。好可笑的美的枪手。
我同事说好想抓一把二氧化锰给美的老总去吃吃,人民相信二氧化锰会在他体内高温去除。
美的枪手说:我们美的微波炉能加热带皮的鸡蛋,格兰仕的在说明书上明确表明不能加热带皮的鸡蛋,呵呵,好可笑。
美的枪手说:格兰仕空调的光波杀菌是骗人的,没有实际用途,照这样说,广东疾病预防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在说谎??美的呀,美的,你让我笑哭了。。
我一个网友说好像美的把什么都揭发了,这样人民肯定感恩他。
好笑好笑,美的就是觉得中国人民书读的可怜。
这又说明了什么?美的公司的灵魂石黑暗的,“美的”的宗旨不是去服务社会,造福中国百姓,而是一味的去谋求自己的利益,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格兰仕前总裁梁庆德的寄语:“努力,让顾客感动;我们要对得起老百姓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
是啊,作为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利益时根本,但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同等重要。人没有了灵魂好比行尸走肉,但企业没有了灵魂就好比腐尸烂蝇让人呕心,让人心痛。
想想美的公司的产品,那个产业得过国内第一,或是世界第一,毫无疑问,没有!
想想美的公司为社会慈善事业又捐助过多少,算算看,真是少之又少!
希望大家认清,美的公司的丑恶嘴脸,不要一味的去相信他们的广告,不买"美的“,只买”真的“!
想想吧,我们辛苦的劳动人民!
广告营销,就充分证明 美的 的确证明了“美的创造了客观存在的规律”
(靠一味的广告“才能”获得所谓的“名牌”)
也正是广告营销,使 美的 这个所谓的“名牌”成为了客观存在的可悲现实!
所以说,美的创造客观规律和客观存在!
『肆』 马克思”美的规律”核心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版美学思权想,主要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是他们美学思想的运用。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形式的审美感知只有在超越粗陋的实际需要之后才有可能。
『伍』 美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美- 哲学意义 美的哲学意义: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简单说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 本质研究 美 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包括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 美的本质 美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理论问题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众说纷纭,但从哲学的出发点看,基本上不外两种:一种从客观物质的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去寻找美的根源。此外,还有游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各种折衷、含混的说法。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美的形态 美的普遍本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 社会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自然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艺术美 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它的特征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和享受。
『陆』 人类对美的追求创造常常是无师自通的谈谈你的理解
“美是什么?”美是“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人的需求被满足是美的本质。美使人满足,产生愉悦的心理,即觉得美,把这种感受再现,就是艺术美了。把它再现为声音、形体、气味、味道、硬度等,再刺激我们的感觉,使我们把美和丑区分出来,得到美的享受。
音乐,有声音高低,韵律、节奏,形体有线条、几何图形,比例,等等。都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违背了规律就是丑。这规律是什么?就是和谐。要阴阳和谐,比例和谐,变换和谐,律动和谐。自然界和谐,人体和谐是一种自然美,人际和谐是社会美。
美是具体的,功利的,区别与丑的。
其实丑的存在,总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所以有时丑也是一种美。丑和美在比较时,丑就是美了。不知我得看法对不?
美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占有欲。占有了,满足了,高兴了,就美了。所以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理解。
『柒』 谈一谈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有哪些试以从生活的实例加以说明
生活就是美,无需构成。
『捌』 美的规律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美的规来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源,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命题。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蔡仪先生认为“美的规律”应有的基本含义是:(1)任何事物,无论是自然界事物或社会事物,也无论是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凡是符合美的规律的东西就是美的事物。(2)既然美的规律就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也可以说,事物的美就是由于它具有这种规律。因此,美就是一种规律,是事物之所以美的规律。(3)既然美是一种规律,而规律都是客观的。那么,美(自然界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人所创造的艺术品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从这一点说,马克思的美的规律论,既堵塞了通向主观的美论的这种唯心主义的漏洞,同时也杜绝了导致美是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这种机械论的途径。
『玖』 怎样理解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在第三部分就得出最终的两个结论:其一, 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中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版物,“通过权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作为人的作品的自然界才可能产生自然美。
马克思正是把文艺创作的美的规律用于说明人类劳动的特色。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⑶。美的形式是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审美活动的普遍必然性就来源于美的形式的普遍必然性。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为解释美的形式的根源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美的形式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但实践过程本身并不是美的形式,美的形式在于形式美与形式感的统一。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命题揭示的是美的形式产生的根源,也即解答了审美活动何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问题。审美活动的普遍必然性来自美的形式的普遍必然性,美的形式的普遍必然性又来自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类生产的本质、发展趋势和最高形式是美的创造。
『拾』 美学是研究什么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答案:抄 美、美感、审美活动
美学是研究袭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