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类怎么发明的文字
关于文字起源,有各种传说。在我国,相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的。其实,文字从无到有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单靠一个史官发明创造出来的。古时候创造文字的人很多,作为史官的仓颉专门整理古代的文字,所以只有他的名字得以留传下来。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走过一段漫长的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各个原始氏族和部落内部有重要的事情需要记录,各民族和部落之间进行交往或发生战争,也有许多情况急需记载,经过长期摸索,人们开始寻找各种记事方法。
一种是“结绳而治”。中国人、鞑靼人、秘鲁人等,都曾利用绳子“写字”—— 在一条粗绳上,挂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颜色不同的小绳。这些绳子随时可以打结,离大绳越近的结头,表示事情越重要。各种颜色,又代表各种不同意义。这就是《易经》里说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另一种是信木。这是在一根木棒上刻上各种花纹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和传达命令。例如《唐会要·吐蕃》记载吐蕃“无文字,刻木结绳以为约,征兵用金箭,寇至举烽”。
至于文字的前身,大多数专家认为是从古代另一种记事方法——图画演变而来的。
从最早的记事图画发展成今天许多民族使用的文字,其间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大体上说,它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造表意字的主要方法是象形;造表音字的方法,一是假借,一是创造专门的表音字(表音节和表音位);表音文字则是同时兼采表意、表音两种方法。
约在公元前3600年,埃及就有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7世纪左右,我国也有了文字。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把象形文字和语言结合起来,简化符号逐渐形成楔形文字。公元前13世纪,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计有22个字母,成为后来西方文字的祖先。
❷ 如何发明一种新文字
发明文字,不是很难。把汉字的普通话发音划分成一些基本的元素(参考拼音),然后对应相应的符号。再自行规定书写规则。就是一种表音文字了。至于表意文字,几乎就不可能了。
❸ 字是怎么发明的
仓颉造字传说 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么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只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仓颉造字传说 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么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只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❹ 如何创造属於自己的文字
要想让别人看不懂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其实很简单,何必去想创造一套之属于自己的文字呢?其实,这也未尝不内可,你可以把文字进行改写,添加上一些奇怪的符号笔画,别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容只有你自己清楚了,只不过这些文字不会被电脑等电子产品所认同罢了;你也可以使用密文的形式去表达你的意思,比如,在一段话里,指定第多少个字 和第多少个字 组合起来就是你要表达的意思了。
❺ 如何打出自己创造的文字
如果遇到普通输入法打不出来的字怎么办?或者你想创造一个独特的文字?怎么办?自己造!
造字程序是windows自带的一个小程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一、 安排造字程序(如果电脑自带造字程序可省略此步)。
1 打开电脑,点开始菜单——设置——控制面板,进入控制面板。2 在控制面板上选择添加\删除程序
3 打开添加/删除程序菜单,选择添加 删除windows组件后,系统自动弹出windows组件向导4 在windows组件向导主窗口选择附件和工具,单击详细资料5 然后弹出附件和工具主窗口,选择附件这个复选项,点灰色的复选框,重新把勾打上,使之变成白色的。
6 之后弹出点确定,系统自动进入下一窗口
7 继续选择下一步,系统自动完成安装二、启动造字程序
打开造字程序,点开始菜单——程序——附件——TrueType 造字程序
三、选取代码
在造字程序主窗口选取四位代码,说明一下这四位代码是国际区位输入法的输入代码。可以选择横坐标0——9——A——F的一位代码,纵坐标为A——F的三位代码组成一个四位码。
如图:
四、开始造字
选择确定后,到达主页面,软件给大家提供了两种造字的方法,一种是根据软件提供的绘制工具,进行手工造字,这些方法与画图板的使用方法相同,在这里就不详述了
❻ 中国汉字是怎样发明的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9 09:06 中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很漫长,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大约经过了三千多年。从“马”字的演变,你就可以知道汉字在各个时期的形体特点和变化过程了。
⑴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于周代的文字。
⑶篆书是通行于秦的文字。
⑷隶书,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
⑸楷书,魏晋一直通行到现在的常用字体。
汉字注音方法有几种
在读书或看报时,我们常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只要借助于工具书,就可以找到它们的注音,从而读出字音。可是人们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呢?一般说来,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譬况法,是具体描写某个字的发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时说:“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二、读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不加以描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读若法,例如“媪”,女老称也,读若奥。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杨雄《方言》“所以刺船谓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简单,却用很生僻的字来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还出现循环互注的现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辅音和元音或声母和韵母,按照语言的语音结构规律拼合成一个个字音。现代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用21个声母35个韵母可以拼出所有汉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符号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来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号,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计有40个。
汉字乃表意文字,为了准确描写读音,我们从注音方法的不断完善中可以看到,历代语文工作者历尽艰辛、勤于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迹。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9 09:07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❼ 汉字的如何发明的
传说,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由古时候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的。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是牲口、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多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行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奔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推广开了,逐渐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上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没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原来他造“鱼”字时,写成了“牛”样;造“牛”字时,写成了“鱼”样。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当然,上面的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不过它却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先民们造字的经过。其实,文字的发明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先民们集体智慧的体现。
根据对文字的研究,人们发现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做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既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采用过各式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和契刻。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公元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地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
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以及其他类似的记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结绳记事的。南美洲的秘鲁,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法,还可以更精确地记下一些事情来。
作为原始记事方法的结绳记事,不论它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的概念,是一种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而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因此,结绳记事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他的方法,譬如图画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仓颉发明的字也就是这种图画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知识点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成为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❽ 怎样发明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字
记得WPS有一个造字的功能。
不过,你自己编了字,得把它存到字库里,才能随时调用。
❾ 文字是怎样发明的
你好,文字是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发明的!
我也知道这个回答很屎,但我确实不知道!
嘿!开个玩笑!祝好运!
❿ 文字是如何发明的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③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 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 (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然语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记录。但是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会给方言区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国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此外,现时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讳早期的那种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为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时,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的那次发现,极有可能至今考古学家们仍无法辩认这种文字。
1799年,这些法国古文字学家们发掘出一块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国古代语学者吉恩·保罗·商博良研究了这些文字,并设法释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释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对石碑上的文字进行比较,先设法挑选出埃有最后一个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象形字,随后再想方法辩认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词意。商博良于1822年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众。
罗塞塔石碑用3种文字记载了同样的内容,因此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所在。法国名将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地行过一场重大的战役。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仑派遣的历史学家们又发掘了许多古代遗址。
值得一说的是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他构成文字的方式;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wenzi
文字
writing
语言的书写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约定俗成的视觉信号系统。这些符号要能灵活地书写由声音构成的语言,使信息送到远方,传到后代。
文字的先驱 文字起源于图画。原始图画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成为文字。原始人用图形来表达意思,通常称为“图形文字”。这种图形虽然能交流信息,但是跟语言并无联系。例如,画一个箭头表示“由此前进”,画一个人高举双手表示“欢迎”,大家都看得懂,可是如果用语言来说出图画中的意思, 那就各不相同。你可以说英语 ,他可以说法语。这样的图形可以说是文字的先驱,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文字。(图1[文字的先驱,举例:渔王率五舟,各乘若干人,历三日,][渡湖,安抵对岸])
表示意义的图画要发展到跟语言相结合,能够完整地书写语言,这才成为语言的有效记录,即成熟的文字。许多民族都创造过原始文字,但是只有极少几个民族的文字发展到成熟程度。有些文字,只能写出实词,不能写出虚词,阅读时候要由读者自行补充,这是不完备的文字。大多数民族都借入其他民族已经成熟了的符号系统,再加以修改补充,书写自己的语言。
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 名副其实的文字有 3种主要类型: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文字。这3种类型代表文字发展的3个阶段。
如果每一个词用一个符号来表示,那就需要许许多多的符号,而抽象词仍旧难于写出,这样的文字是不切实用的。解决的办法是,把一部分词符改成只表音,不表意,夹在词符中间,那就成为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这是最早达到成熟程度的文字类型。
用汉字书写的中文,基本上属于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类型。在古汉语中,表示实词的汉字大都是词符,表示虚词以及拟声和译音的汉字是音节符号例如,原来表示簸箕的“其”字是词符,后来借来表示虚词的“其”,就成为音节符号了。又如,“丁当”、“可”都是音节符号。有些汉字只是多音节实词中的音节符号而不是词符,如“葡萄”是由两音节构成的词,要用两个音节符号写出。
[文字发展示意表]
汉字和假名混合体的日文是典型的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其中汉字大都是书写词根的词符,假名是书写词尾助词等的音节符假名是从汉字变化出来的(图2[日文假名举例])
音节文字 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如果丢掉了词符,全用音节符,那就成为“音节文字”。在任何语言中,词的数量是很大的,而且不断增加。音节的数目少得多,而且是相对稳定的。音节文字只要用数目有限的符号,就可以完备地书写语言。
日本有“假名文字运动”,主张不用汉字,全用假名。这个主张如果实现,日文就成为音节文字了。
埃塞俄比亚文字(近代体称为阿姆哈拉文字)是一种现行的音节文字。它用大致相同的符号代表相同的辅音,附带微小的笔画变化表示元音,成为音节符号。(图3[阿姆哈拉音节字母举例])
比较一下日文的假名和阿姆哈拉音节符号,可以看出其间的主要区别是,假名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辅音,阿姆哈拉文字用基本上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辅音(比较图2和图3)。
有些音节文字,不管元音如何不同,辅音相同的音节都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好比 ka、ki、ku 都写成 k。这样就产生了所谓“辅音字母”。这样的字母虽然叫做辅音字母,可是带有不写出来的元音,仍然具有音节符号的性质,它是从音节符号向音素(音位)符号演变的中间形态。
公元前11世纪的比布鲁斯字母(阿希拉姆碑铭文字,发现于比布鲁斯,在今黎巴嫩,现名朱拜勒)是现存最早的已经解读的辅音字母,可以说是字母的老祖宗。(图4[比布鲁斯字母])
从字母的老祖宗间接传下来的阿拉伯字母是今天应用比较广泛的辅音字母。阿拉伯文字把同样的几个字母写在一起,要求读者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读成不同的词。这很象用字母来缩写语言。打个比方:d、p两个字母连写在一起,成为 dp,但在一个地方要念成dipu“地铺”,在另一个地方要念成dapo“打破”。这样,虽然书写省事,可是阅读太不方便了。所以后来又在辅音字母上加几个点子表示元音。(图5[阿拉伯字母举例])
字母文字 字母表示元音的方法有 3种:①用独立的符号表示元音,例如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②用不连接的分音符号表示元音,例如阿拉米字母、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等。③把分音符号连接在字母上表示元音,例如印度字母、阿姆哈拉字母等。第 3种被认为是音节符号字母。第 2种如果以不加元音符号为正体,也是音节字母。
严格意义的“字母文字”,既有辅音字母,又有元音字母。创造元音字母是希腊人的贡献。他们在公元前8 世纪传入辅音字母,把其中几个改为专门表示元音,其余仍旧表示辅音,但是不再附带元音。这好比原来k可以表示ka、ki、ku的音,现在用k、a、i、u几个字母分别写成 k—a、k—i、k—u。这样就产生了“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书写时候要把音节分析成为辅音和元音,在阅读时候要把辅音和元音拼合成为音节。这是完备的拼音制度。(图6[希腊古典字母])
完备的拼音制度的产生,使文字历史进入新的阶段。一切语言的声音,如果分析成为音素(音位),一共只有几十个基本的辅音和元音,只要用几十个字母就可以写出。跟音节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号数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灵活。但是文字记录语音总有遗漏。例如重音、句调、节奏等等,字母文字还是不作表示的。
文字的表达方法 从单个符号来看,文字有 3种基本的表达方法:表形(象形)、表意(会意、指事)和表音(假借、谐声)。具体的文字,往往混合应用几种表达方法,而以一种或两种方法为主。
原始图形文字主要用表形方法,可是也夹用表意方法,例如用点子或短线表示数目, 所以又称“形意文字”(图 1)。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兼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所以又称“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中间一般还有既不表意、又不表音、只有区别功能的所谓“定符”。从广义来看,区别功能也是一种表意功能。
除新设计的文字以外,音节文字和音素字母文字都在表音之中夹用表意。例如英文或法文中间,有些词的读音相同而拼法不同,有些词附带不读音的字母,这些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特点,今天成为具有区别词义的拼法。阿拉伯数字是表意符号,但经常夹用在表音的字母文字中间,这也是表达方法的混合应用。
从语言的内容来看, 文字符号所书写的“语言单位”是可小可大的。从小到大,可以分为 5等:①音素或音位,用音素或音位字母。②音节,用音节符号。③词儿,用词符。④词组,用词组符号。⑤语段,用语段符号。今天各国的文字符号,极大多数代表音素或音位,少数几种代表音节。汉字有的是音节符号,有的是词符。代表词组和语段的文字现在没有。但是,文字中间夹进阿拉伯数字和科技符号,也可以表词、词组或语段。
文字的体式变化 体式是文字的外形。任何文字的体式都是不断变化的,可是成熟了的文字就变化很慢现存资料开始于55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早期大都是图形符号,主要用于碑铭,称为“圣书体”。这些图形符号大部分已经失去表形性质,成为表意或表音符号。中期由于用软笔在纸莎草上书写,体式变为草书笔画,丢掉了图形的外表,主要用于书写经文,称为“僧侣体”。晚期笔画大为简化,主要用于写信和记帐,称为“大众体”。3种体式很不相同,但是基本结构相同。(图7[古埃及字演变举例])
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 即两河流域,在今伊拉克)的苏美尔文字,可能更古于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早期也是以图形符号为主,后来由于在软泥板上用硬笔压刻成字,符号变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短线条,类似楔子,称为楔形字(又称钉头字)。楔形字的笔画渐渐变得越来越简。这种以泥板为纸张、用压刻方法书写的奇特文字,以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为中心,传播到四周的民族,写成各种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伦和亚述的文字,在历史上曾经是西亚的国际通用文字。(图8[楔形字演变举例])
以上两种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都在一两千年前被废弃了。同类型的中国汉字,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以上的历史,也经过多次体式变化,甲骨文、金文变为大篆、小篆,再变为隶书、楷书,同时又有行书、草书,但是基本结构未变。它屹立数千年,应用到今天。
文字的主要发源地,除北非、西亚和东亚以外,还有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那里的玛雅文字有别致的图形符号,但是也已经失去表形功能,成为以音节符号为主,兼用意符、音符和定符。最早的遗物是公元328 年的刻碑。玛雅文字到16世纪被废弃。(图9[玛雅文字举例])
字母的传播 文字从原来创造的民族传播到另一民族,由于语言特点不同和应用要求不同,发生了矛盾。结果是,接受外来文字的民族,为了自己的需要,对传入的文字进行调整、补充或改革。汉字传到日本产生假名,就是由传播而改变的一个例子。
产生比布鲁斯字母的黎巴嫩,在地中海东岸,那里是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化往来交流的走廊地带。当地的居民,后来被称为腓尼基人,意思是“商人”,因为他们主要经营商业他们需要简便的文字来记帐,但是埃及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都太繁难。他们从埃及文字中的辅音符号得到启发,创造出一套辅音字母。 这套字母的产生, 比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晚2000年。这说明字母的产生是经过极长时期的酝酿才瓜熟蒂落(另一说认为比布鲁斯字母源出爱琴海音节文字)。
文字随着文化——尤其是宗教——传播四方。同一种文字可以传播到语言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字的类型跟语言的类型没有必然的关系。例如,日语跟汉语在语言类型上很不相同,可是日本采用了汉字。日语的特点只促进了假名的产生,没有妨碍汉字的采用。
字母在比布鲁斯形成以后,由于简便好用,不胫而走,无远勿及。在向东传播的路线上,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统今天的阿拉伯字母是这一系统的一种晚期变体自成系统的印度各种字母,流传于印度各邦、东南亚各民族和中国的西藏。印度字母系统可能也是从阿拉米系统分化演变而来。在向西传播的路线上,形成腓尼基字母系统,它变成希腊字母,又变成基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罗马字母(又称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东正教国家用基里尔字母,天主教国家用罗马字母。在过去的 300年中,随着西欧国家的大扩张,罗马字母传播到非洲、美洲和亚洲许多国家,成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广的字母(见彩图[苏美尔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碑铭体]、[古埃及文字-碑铭体]、[古埃及文字-僧侣体]、[古埃及文字-大众体]、[用三种文字书写的埃及罗塞塔石碑(上)碑铭体(中)大众体(下)希腊文]、[玛雅文石碑][玛雅文抄本][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