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文学发展史或者文学创作角度分析卢延让苦吟,求解啊,救命呀
姑凉表怕!我来帮你。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文学创作者为了追求文学造诣而辛苦努力的感人故事。
文学发展史有什么好分析的?是分析唐朝诗歌的创作特点吗?那我分析一下。
卢延让的这首诗很有特色,这非常不同于南北朝时期的宫体诗(那种非常的浮华绚丽的赶脚),也不同于初唐时期华贵(毕竟还有南北朝的影响),卢蝈蝈归类的话是中晚唐诗人,所以他的诗歌里面流露出的是一种淡远的意境的追求。他所说的苦吟,是当时诗坛其实很普遍的现象,大家都在打破脑袋推敲某个字。比如“二句三年得”啊,“春风又绿江南岸”啊,从推敲辞藻,过渡到推敲意境,这是当时诗歌的一大进步。
简单的说吧,这是一种虾米赶脚捏,就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们喜欢“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眼里是明媚的忧伤。”,初唐时期是那种很豪迈的“我真的要再活五百年”,中晚唐,也就是亲耐的卢蝈蝈时期,大家喜欢喝喝茶念念佛经然后讨论一下“活与不活,这是个问题”。他们强调含义,内涵,内涵你懂么?嘟。
纯手打的,累坏了。
2. 从“文学的间接性视角”来分析: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欣赏,在顺序上有什么本质差别
这个属于文艺理论中的文学批评范畴,社会、作者、作品、读者是四个要素,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系M.H艾布拉姆斯教授于1953年的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
四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作品居中,其他三要素连线向外辐射)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三角形的图示可以把这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社会、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
艾氏在《镜与灯》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读者、作品等文学四要素的说法: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宇宙。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这种说法至今仍被沿用。
《镜与灯》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工作者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他对浪漫主义文论本身的讨论,这种意义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也即社会、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这四大要素放在一起几乎可以包括西方文论史上各理论流派的批评特征,使得初步涉猎西方文论领域者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演变、流派纷争以及其当今现状很快就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在这四大要素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无疑是作品,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评立场始终就是与阅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这同时也是他为什么要与解构主义的元批评方法进行论战的原因所在,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所侧重的也恰恰是其与作品最为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
作品与作品本身的关系也许正是那些摆脱大的社会文化
3.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精神生产呢
1. 精神生产p.100
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2. 艺术生产p.99
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创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后来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之为“艺术生产”。
3. 文学创造的客体p.110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所谓“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4. 文学创造的主体p.117 118 119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5.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p.122
文学创造中,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
6.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p.123124
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作家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势,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而进入具体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
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
7. 符号p.103
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等。
8. 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根本目的p.102
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
9. 物质生产p.99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10 文学创造p.97105
文学创造实质上就是文学生产。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11 社会生活p.110
所谓“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12 整体性的生活p.112
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13 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p.113
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于诗意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
14 生活的旁观者p.116
即与现实无利害关系、无须理会对象功利价值、与对象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审美者。
15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p.121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4. 以一部文学作品为例,叙述其文学创造过程。(文学理论题,最好长一点)
兄弟咱们应该是一个班的,我感觉这个问题一时不能有答案😭😭还是自己加油吧,不过如果你找到了记得发我一份哈😜😜
5. 用文学创造想象的特点评析洛夫的《床前明月光》
累不累啊,上午才回答了一个洛夫这首诗歌的赏析。说实话,楼主你这种提问又没有悬赏难度又比较大的提问想要得到满意答复挺难的。
洛夫的诗歌能够读出好容易,但要说出好在哪里就不容易了。我复制了我上网的赏析你看看吧:
《床前明月光》
作者:洛夫
不是霜啊
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之中旋成年轮
在千百次的
月落处
只要一壶金门高粱
一小碟豆子
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
让心事
从此渡去
首先申明:本人水平有限,如对洛夫先生的作品解读不到位还望见谅!
【床前明月光】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性。洛夫先生的这首是借用月光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强烈而真挚的情感。
对洛夫诗歌的解读思路我们可以参考台湾新生代评论家简政珍的观点:
一、意象跳接不受单一句法之限制,单句里原有多组意象,暗示意识在极短暂时间内跨越不同的时空。
二、这些意象单独抽出,有如风景中的奇岩怪石,但他带给读者的不只是突发性的惊骇和惊喜,还有整体性的和谐。
——《洛夫作品的意象世界》
………………………………………………………………………………………………………………
从首句”不是霜啊“的否定开始,从一连串的隐喻置换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在诗人的乡愁之中沉思冥想。床前的月光不是霜那么是什么?后句说的是乡愁。但这只是表面看起来的结果,乡愁之前加上了一个【而】字表面他们是并置关系。也就是说,后文全部都是对第一句否定的解释和补充。
月光是血,月光是酒,是水,更是李白。承载着千百次的月升月落,汇成年轮的乡愁。是心事和乡愁的皈依之处。
“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之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这里说明诗人的这种“乡愁”不是一天两天了,在“千百次的”经历下,在体内已经深深累积“旋成年轮”——年复一年的,这种乡愁与自身融为一体了!
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愁”?!这是酒!这是李白!这李白更是诗人自己!
金门高粱作为台湾三大名酒之一,此时也道出诗人深处海峡,这种“乡愁”自然而然的是对祖国故乡的深厚复杂之情,此处的“乡愁”基本与台湾“乡愁”的涵义重合。
诗人已经借了李白的诗句,更进一步借来李白,与诗人自己融合为一:“让心事/从此渡去”,借酒、借古人(迫于现实的无奈这)寄托“乡愁”。
………………………………………………………………………………………………………………
扩展阅读:
其中有一句类似: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
《有鸟飞过》
香烟摊老李的二胡
把我们家的巷子
拉成一绺长长的湿发
院子的门开着
香片随着心事向
杯底沉落
茶几上
烟灰无非是既白且冷
无非是春去秋来
你能不能为我
在藤椅中的千种盹姿
各起一个名字?
晚报扔在脸上
睡眼中
有
鸟
飞过
洛夫(1928.5.11~ ),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
6. 文学欣赏的角度
文学欣赏的角度: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总是会用到多种修饰方式,包括语言修辞的运用、语言句式的变化等。正是由于文学作品中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才赋予了文学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
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时,也要尝试从语言角度进行分析,只有透过字里行间的"表象",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更深层次的意境,进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感受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熏陶和感染。
文学欣赏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分为感知、体味、领悟三个阶段,具有差异性和一致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作为文学欣赏主体的欣赏者,自始至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思想、文化方面的修养以及生活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储备,并借助于联想、想象等形象形象思维方法,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并非被动依赖于文学作品的既有现实,毫无作为地兼收并蓄,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人、事进行艺术再创造。
但欣赏者的审美绝不能离开作品为其提供的客观基础,不能歪曲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作品形象的性格特征等。文学欣赏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性与欣赏客体对主观性的制约相统一的过程。
7.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解读郑板桥“三竹说”(胸中有竹,眼中有竹,手中有竹),论述文学创作的局限性及文学欣
这是大部头的论证啊,简单的说,眼中有竹,说的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胸中有竹,则是提高篇,文学来源于生活 但是不等同生活,你得把见到的竹裁剪加工 削其形,挺其神,这样,你手中的竹子才会生动,植入读者的心中 然而,若始终只是一杆文字上的竹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之于其他传媒,就有局限性了。
8. 从文化角度考察分析小说创作..
钱钟书的《围城》
当时正是文革刚结束,思想还没解放时期,这么一部作品就正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也及愿望,也表达了当时一些人甚至是大部分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