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理论
一徐志摩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
对徐志摩诗歌进行研究,就应该对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色与创作背景进行相应的了解和认识。首先,徐志摩进行诗歌创作的年代正好是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过程中,社会的背景成为了徐志摩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形成因素。徐志摩自己生活的年代中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新文化从反对传统的文化作为自身根本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应该可以发现,徐志摩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将自己的诗歌创作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链接,这种有效链接的背后往往就形成了他自己的诗歌特色。
其次,从徐志摩的诗歌可以看出其主题多为歌咏爱情与理想,同时还在追求光明与自由、赞美爱情与美好,这期间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里可以看到他对于自由、美的追求以及对于自己信仰的追求。同样,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也受到了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等人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的影响,进而将自己的才华与“诗歌的三美”深深地结合在了一起。与此同时,对于徐志摩的诗歌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我们在看到其诗歌受到西方社会思想以及文化的影响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徐志摩的诗歌更多的是受到了东方诗歌创作的影响,使其作品能够在众多的诗歌中展现出自己所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色
1徐志摩诗歌的清新灵动
对于徐志摩诗歌特色的研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看到徐志摩在诗歌中所书写出来的清新灵动之美。一些非常微妙的刻画往往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一种有效载体,这种有效载体的背后其实就是对于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效体现。徐志摩就是一位善于捕捉、运用这种细节的一位诗人,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更多地融入到其诗歌创作过程中。徐志摩的诗歌大多数是对于一种艺术之美的具体感受,这种具体的感受往往体现到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之上,这种清新灵动的艺术之美就是通过其诗歌的内容展示出来的。例如,在其诗歌《她是睡着了》中,他用“香炉里袅起的一缕碧螺烟”来表示少女进入梦乡后的安静;用“涧泉幽抑了宣响的琴弦”这个意象来比喻少女熟睡时的轻微鼾声。这种对于人物具体形象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清新灵动的感觉,进而将美好的意境展现到读者的面前。同时,在徐志摩的诗歌中还善于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一种清新灵动的美的表述,透过这种表述可以看到徐志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他通过对周围美景的一一描述,给人一种清新灵动之美的感觉。这种对于大自然的清新灵动之美最显著的就是在其《康桥西野暮色》中,他通过红日、紫云、青草、黄田、白水、晚霞等自然意象及老翁、老妇等意象,组成了一幅黄昏的美景图。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徐志摩清新灵动之美的艺术特色的创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幸福的感受,更多的时候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徐志摩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对于景物的描写,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彩虹、云雾、晚霞、红日、秋月这样的自然景象,这些自然景象在其诗歌中出现,本身就能够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清新灵动之美的有效展示。而且徐志摩喜欢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到景物、环境上面,他非常乐于通过这些景物那种若隐若现的展示,表现出其诗歌的一种清新灵动的艺术之美,进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徐志摩诗歌的忧郁与纯真
对于读过徐志摩诗歌的人来说,都可以看到其诗歌的另外一个艺术特色,就是那种带着一点点忧郁的艺术之美,或许这也和诗人徐志摩自身的性格与人生的阅历有着一定的原因。其实从徐志摩的早期诗歌来看,可以明显地看到其大部分的诗歌格调是相对明朗的,色调往往也是相对比较鲜艳的,而从1925年之后的诗歌就可以看到其诗歌中往往带有一定的忧郁成分在其中。或许对于徐志摩而言,这种忧郁的艺术特色不是自己所要刻意进行描写的内容,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忧郁的眼神在其中闪烁着。如在这一段时间中所创作的诗歌《海韵》、《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不确定,以及在今后的生活过程中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忧郁。徐志摩的忧郁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在哀叹他自己的不幸生活,但徐志摩的'忧郁是对生活的一种轻松洒脱的忧郁,同时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没有明确认知的忧郁。基于此,徐志摩诗歌忧郁的艺术特色往往可以给人一种无限思考的力量,对于读者而言,当读到诗歌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将自己的处境与诗歌当中所描述的那种场景联系到一起,这种联系不是那种刻意的联系,而是通过对于这种忧郁的意境的感知进而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过程。
看到徐志摩忧郁艺术之美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徐志摩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具有一颗孩子般的天真的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那种忧郁艺术之美很容易的表现出来。例如,徐志摩能够将那份简单的感情生活毫无疑虑地展示出来,在这里他没有作深沉状,而使得徐志摩的诗歌带有一种天真的、纯真的忧郁在其中,通过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都能够用那种孩子般的天真来看待社会、认识社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够充满纯真之美。这种纯真之美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徐志摩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所展示出来的那种纯真的情感。
3徐志摩诗歌的美好意境
美好意境是徐志摩诗歌的又一突出特质。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他一直在追求作品的美好意境,这种美好意境往往是多个方面的,也往往是作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所在。意境是美学范畴,是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观点。“意”,就是指诗人的思想与感情;“境”,指诗人用以表现思想感情的图画,也就是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表,是表现诗人情感的载体。徐志摩大多数的诗歌都和自己的生活现状有着一种密切的联系,徐志摩为了能够更加仔细的将诗歌的内容展示出来,同时能够将这种诗歌背后的意境展示到读者的脑海当中,他尽可能的将诗歌的中心思想放到诗歌的最后部分,同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花费了很多的语言在诗歌的外部环境的渲染方面,这种外部环境的渲染往往是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描述的过程。有时候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希望能够将这样的一种内心的感受带给读者,但是他的这种书写的方式往往不自然的就将这种意境展示到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能够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也正因如此,徐志摩的诗歌往往可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其诗歌的意境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诗人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完完全全地暴露到读者的面前,给读者一种切身的感受。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诗歌的创作往往就是一个景观与人的内心感受交相呼应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好意境就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徐志摩在《起造一座墙》里宣誓:“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蕉衣似的永远裹住我的心;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即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诗人有时将爱深深地隐藏,是为了获得更加自由的爱,诗人用“墙”这一特殊的意象安置在充满爱意的空间里,使人感觉沉闷或快要窒息。但是,只要冲出这围墙,爱的灵魂就可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可见诗人寻求爱的自由是何等的高洁。对于徐志摩的诗歌中使用这种意境艺术之美进行创作的内容还有就是在《望月》中这样写道:“这使我想起你,我爱,当初也曾在恶运的利齿间捱!但如今,正如蓝天里明月,你已升起在幸福的前峰,洒光辉照亮地面的坎坷!”通过作者对于外在景色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获取爱的自由的一种真情的流露,通过这种意境中的一个想象可以有效地看到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有效的向往,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按照自己所憧憬的样子生活下去,同时也可以发现他对于当时生活处境的一种内心的不满感受在其中。
总之,通观徐志摩的诗歌可以看出,不管是徐志摩对于爱情诗歌的表达内容还是对于后来社会生活不满意的诗歌描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的直接和具体,让读者在读起诗歌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切身体会。这就是徐志摩诗歌的一个最大的艺术特色所在――重在对美好意境的创设和运用,使得诗歌的魅力变得更加适合观众的内心感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徐志摩诗歌创作特色的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徐志摩早期在英国的诗歌创作,还是后期回到国内的诗歌创作,大多数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所追寻的创作特色就是为了能够让诗歌拥有灵魂,拥有灵魂的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让诗歌能够具备清新灵动的艺术之美,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忧郁与纯真之美,这种忧郁的纯真往往是其诗歌的一个主要线索。再加上诗人对美好意境的追求,以及诗歌创作手法的淋漓尽致的应用,使我们通过对徐志摩诗歌的拜读,可以准确地感受到其诗歌的魅力所在。
②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以优美的文学作品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徐志摩1922年归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潮尚在,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追求“为人生的文学”的文学研究会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已经确定文学为立身之本的徐志摩,积极参与其中。1923年成立新月社。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③ 简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性格经历上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那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我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并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里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因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现在这里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眼生出了许多的美感。如他的诗歌《海韵》五节,每节的基本格式都是单行加两行退格的形式,并且单行的词句大致相同,只有小的改动,但就是这小的改动却使诗歌内蕴,一唱三和,回味悠长。
徐志摩对音节的处理,也是“煞费苦心”经营而成的,说徐志摩是一个天才诗人,这一点
也不假,但是他无疑也是勤奋的,我们来看他的那首《沙扬娜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本是首长诗歌一共18小节,收在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诗》里,再版时,仅剩下最后一个小节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小段,“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但经徐志摩放在诗歌中,也便清脆有形、掷地有声也赋有了诗意。这首诗歌也很好的反映了徐徐志摩的诗歌的大概格律面貌。从格式上看整首诗歌倾斜而下给人一种气势,其中又有波折,再看用韵,他也深的古典诗词的要领,“柔”、“羞”、“愁”韵脚的和谐,且压平声韵。徐志摩小时候就能写骈体文,从中也可以看出起功力。
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新式主要有一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如他的诗歌《石虎胡同七号》、《康桥再会吧》、《云游》等。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这两格。例如他的诗歌《去吧》、《为了寻一颗明星》、《再别康桥》等。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偶然》等。第四是没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如《沙扬娜拉》及《在哀克刹脱教堂前》的第一节,均是这种情况,至于其它的诗体也都是这几种形式的变体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这些形式,在徐诗中均与很哈的运用,它与诗歌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拿徐的诗看有些诗歌透出的美感是用视觉就可以感觉到的,等你用心体会过了,你会发现,他的诗歌就是位才色俱佳的奇女子。并且徐志摩一直在不停的寻求创新,为不同的内容寻求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的十四行诗歌,和一些散文诗体都是这种尝试,他认为每种诗体都有其适合的表达内容。所以他不段的尝试也不断的创新,特别的在格律方面在新诗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意境指的主要是在抒情性作品中显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而闻一多所讲的绘画美也该是包含在其中的。意境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是一种形象,然后将形象生华到一种所谓的意境了
④ 谈谈你对徐志摩及其对诗歌创造的认识
我很喜欢读现代诗歌,尤其是最新的诗歌作品,我认为好的作品很少,好的诗人更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朦胧偏僻的词汇,扭捏做作的声言,把诗歌创作于名气地位混为一谈,更有甚者倚老卖老的姿态暴露于字里行间。我觉得诗歌要单纯,年龄越大单纯的人就越少,单纯的人又大都很年轻,所以诗歌还要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⑤ 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主要以什么为主
生平徐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⑥ 推荐几首徐志摩创作的诗
1、《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3、《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融,消融,消融——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4、《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5、《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⑦ 徐志摩的创作风格是什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⑧ 徐志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徐志摩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8)徐志摩创造扩展阅读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⑨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地位影响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是民国时期文坛的一股清泉,他的诗集中西之所长,清新自然,感情细腻,意境深远,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对后来的现代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志摩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更是新月诗社的掌门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除了《再别康桥》《偶然》等等,徐志摩的《忘了自己》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现代诗佳作。
徐志摩是民国文坛的一颗明星,他不仅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还在散文方面独树一帜,卓有成就。徐志摩的散文多品有很多,大多收录在他的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和《秋》中,其中徐志摩《落叶》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
作为一个唯美主义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的散文的独特韵味。徐志摩对于《落叶》得推介是“文字轻快流利,别是一种新风格,乃融汇中西文学优点而独创者”。徐志摩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抒发情感,营造意境,自然的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⑩ 徐志摩都有什么成就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性格经历上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那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我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并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里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因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现在这里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眼生出了许多的美感。如他的诗歌《海韵》五节,每节的基本格式都是单行加两行退格的形式,并且单行的词句大致相同,只有小的改动,但就是这小的改动却使诗歌内蕴,一唱三和,回味悠长。
徐志摩对音节的处理,也是“煞费苦心”经营而成的,说徐志摩是一个天才诗人,这一点
也不假,但是他无疑也是勤奋的,我们来看他的那首《沙扬娜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本是首长诗歌一共18小节,收在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诗》里,再版时,仅剩下最后一个小节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小段,“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但经徐志摩放在诗歌中,也便清脆有形、掷地有声也赋有了诗意。这首诗歌也很好的反映了徐徐志摩的诗歌的大概格律面貌。从格式上看整首诗歌倾斜而下给人一种气势,其中又有波折,再看用韵,他也深的古典诗词的要领,“柔”、“羞”、“愁”韵脚的和谐,且压平声韵。徐志摩小时候就能写骈体文,从中也可以看出起功力。
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新式主要有一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如他的诗歌《石虎胡同七号》、《康桥再会吧》、《云游》等。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这两格。例如他的诗歌《去吧》、《为了寻一颗明星》、《再别康桥》等。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偶然》等。第四是没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如《沙扬娜拉》及《在哀克刹脱教堂前》的第一节,均是这种情况,至于其它的诗体也都是这几种形式的变体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这些形式,在徐诗中均与很哈的运用,它与诗歌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拿徐的诗看有些诗歌透出的美感是用视觉就可以感觉到的,等你用心体会过了,你会发现,他的诗歌就是位才色俱佳的奇女子。并且徐志摩一直在不停的寻求创新,为不同的内容寻求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的十四行诗歌,和一些散文诗体都是这种尝试,他认为每种诗体都有其适合的表达内容。所以他不段的尝试也不断的创新,特别的在格律方面在新诗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意境指的主要是在抒情性作品中显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而闻一多所讲的绘画美也该是包含在其中的。意境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是一种形象,然后将形象生华到一种所谓的意境了,我们来看徐志摩的这首《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